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对,是蜗牛。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学生回答:蜗牛、软体动物。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新知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教师总结:(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看图片,注意观察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标本,边观察边记录。
小组派代表总结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篇一: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用的软体动物的观测,并使学生学会观测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和观测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写作,并使学生晓得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展开人工育珠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唤起其努力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努力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认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回去本节课又必须使学生晓得哪些动物属软体动物,它们属软体动物的依据就是什么。
教具准备工作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213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用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坚硬的身体表面存有外套膜,大多具备贝壳;运动器官就是肢。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堂堂清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b蜗牛c乌贼d扇贝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b贝壳c斧足d腹足3、软体动物用肢缓慢运动,在排出和排泄水的过程中摄食,并确定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展开体温4、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反思14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介绍4.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5. 课堂讨论:保护生态环境,关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2. 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在实际生物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及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安排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相关标本或模型,方便学生观察。
3. 准备实践操作材料,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
4. 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及相关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的特征。
2. 探究软体动物特征:提问学生关于软体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柔软、外套膜等。
3. 学习软体动物分类: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如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并展示相关标本或图片。
4. 探究节肢动物特征:提问学生关于节肢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外骨骼、分节等。
5. 学习节肢动物分类: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甲壳类、多足类等,并展示相关标本或图片。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主备人: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讲人: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 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3. 距离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一课时软体动物一、课前自研1. 软体动物概括(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由来: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2)地位: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___________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__________ 类群。
二、小组互动<一>自主探究2. 代表动物缢蛭(1)双壳类动物:身体外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 贝壳。
(2)外套膜:壳内柔软的身体________ 包裹着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外套膜。
贝壳是由_____________ 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运动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呼吸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摄食:通过身体后端的_______________ 吸入水,水流经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在通过_____________ 排岀体外。
在吸入和排岀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排岀<二>合作交流(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 ,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物学意义。
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1.1 定义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其表皮不含外骨骼和硬板,因而身体柔软或薄如膜,又可收缩伸展,在陆地和水中都有分布,目前已知约有10万种以上。
1.2 分类软体动物门包括头足类和双壳类两个亚门:•头足类:–指足类:章鱼、乌贼、墨鱼等。
–腕足类:鸳鸯螺、海螺、海兔等。
–枪乌贼类:鱿鱼等。
•双壳类:–原始双壳类:扁蜷、实螺、沟青贝等。
–真双壳类:蛤蜊、海蛎子、珠母贝、扇贝等。
1.3 形态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没有外骨骼,通常为海水或淡水动物。
其主要形态特征包括:•走动方式:有少数能在陆地行走,大多数在水或泥中爬行。
•器官:具有简单的消化、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等器官。
•呼吸和循环:体壁薄而柔软,可自由收缩,呼吸方式多样,血液无定形体。
•交配和繁殖:性别分离,卵生或胎生,具有特征性的群体繁殖和克隆繁殖。
2. 节肢动物2.1 定义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可分为昆虫类、蜘蛛类、甲壳类和多足类四个亚门,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节肢动物栖息于陆地和水中,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危害的昆虫和蜘蛛。
2.2 分类节肢动物门包括以下四个亚门:•昆虫类:包括蚊子、蝴蝶、蜜蜂、蚂蚁等。
•蜘蛛类:包括蜘蛛、蝎子、螳螂等。
•甲壳类:包括蟹、龙虾、虾等。
•多足类:包括蜈蚣、蚂蟥、百足虫等。
2.3 形态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由相互重叠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上有一对附肢,可分为口肢、步肢、翅肢、退化肢等几种。
其主要形态特征包括:•骨骼:具有外骨骼,具有保护身体、支持体形等作用。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比较和contrast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能来收集和分析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尊重和保护动物。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特征和例子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
展示和讨论软体动物的例子,如蜗牛、蛞蝓、章鱼等。
2. 第二节: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介绍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
展示和讨论节肢动物的例子,如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和实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标本。
2. 视频或动画:关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视频或动画。
3. 实验材料: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解: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例子,进行比较和对比。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实验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物标本,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不同之处,并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如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3)通过学习生物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知识,培养其生物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对生物现象的发现和总结;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提高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降低学习难度。
-设计一系列观察活动,如观察河蚌、蜗牛、昆虫等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总结其特征;
(1)能够观察并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2)能够运用分类方法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进行分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相关的现象;
(4)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学习方法。
2.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交流不畅等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指导他们学会沟通、协作,提高学习效果。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A. 体内水分散失,血液循环停止
B. 体表逐渐干燥,
无法呼吸
神经系统遭到
C. 离开了穴居生活
D.
破坏
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
15、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可以爬行,
爬行,其原因是( ) 。
A.玻璃板摩擦力大 B .蚯
蚓不能在土壤之外爬行
C.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活动 D .玻璃
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防御敌害
15、蝗虫外骨骼的作用( ) A
B 协助运动
C 有利于捕食
D 防止水分蒸发
课堂总结( 2 分钟)七嘴八舌
你说我说,本节学会了什归纳总结
么,收获了多少
板书设
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常见动
物:
河蚌、扇贝、文蛤、缢蛏、鸣蝉、蟋蟀、蝴蝶、蜘蛛、
石鳖、蜗牛、乌贼蜈蚣、虾、蟹、蚊、蝇
主要特
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1 、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
2、运动器官是足。
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作业设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 V”,错误的画“×”。
(1) 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
(2)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 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