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撰写科普文章:鼓励学生撰写关于软体动物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学校报纸或班级博客上,分享学习成果。
- 制作PPT: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关于软体动物的PPT,进行班级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软体动物的特征,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软体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通过了解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 实验室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软体动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软体动物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软体动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软体动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软体动物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初中生物《软体动物》教案

初中生物《软体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讲台展示由贝壳制作成的工艺饰品,组织学生制作材质。
设疑长有贝壳的动物有哪些呢?评价后简单介绍这类生物为软体动物,顺势导入本节课教学。
(河蚌、蜗牛、扇贝、田螺等。
)(二)新课教学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分发的实物小河蚌,教师询问:它有什么结构特点?(河蚌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顺势讲解外套膜,及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关系。
追问贝壳的作用,讲解双壳类软体动物。
2.组织学生观看河蚌运动的相关视频,思考以下问题:(1)河蚌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2)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学生结合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
(学生1:河蚌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2:河蚌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
在这个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教师总结河蚌这类双壳类的主要特征。
3.展示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与河蚌的区别是什么?教师顺势讲解特殊的软体动物。
(没有贝壳)4.引导学生观察所有软体动物,总结得出主要特征,并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升通过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五)布置作业课下动手利用贝壳制作小礼物,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四、板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教案新人教版(new)

《软体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有哪些常见的软体动物。
2.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珍珠的形成过程,得到学习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并推测它的运动、呼吸、摄食等生理功能是如何完成的.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内容要点导入揭示课题欣赏音乐和图片播放《蜗牛与黄鹂鸟》音乐片段,“蜗牛就属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软体动物。
”简单介绍软体动物软体动物因身体柔软而得名.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说出软体动物识记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软体动物双壳类代表动物及名称由来如图所示的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为称为双壳类。
明确贝壳是由外套膜形成的。
简单介绍珍珠的由来。
观察与思考一、形态和结构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感知双壳类动物缢蛏(或河蚌、1。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2。
欣赏图片,加深巩固结合学案, 观察手中的软体动物.思考各部位分别有什么作用。
它的消化、呼吸、运动如何完成?保护.扇贝、文蛤等)的结构。
对照图片,相互指认缢蛏的结构名称。
二、小组讨论:1。
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
缢蛏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验证:另取一直新鲜缢蛏,观察它的的运动3.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验证:向水中滴一滴墨水,区分它的出水管和入水管。
(注意:由入水管吸入的墨水会直接再从入水管排出。
)运动器官:足呼吸器官:鳃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其他软体动物出示图片:除了双壳类动物,软体动物还包括石鳖、蜗牛、乌贼、蛞蝓等。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加深认识。
并由图片信息,提取出软体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这一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能够了解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掌握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2)学会运用分类法对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进行分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 教学难点:(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区分;(2)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分类依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3)准备classification activity 所需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相关知识;(2)携带classification activity 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无脊椎动物的分类;(2)提问: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讲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柔软、外套膜等;(2)讲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分节、真体腔等;(3)展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形态特征。
3. 分类activity:(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图片;(2)让学生根据特征,对这些标本或图片进行分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分类结果,并解释分类依据。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对比图;2. 调查周围环境中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教学内容:(1)深入了解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态环境;(2)探讨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软体动物-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软体动物-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3.能够描述海参、贻贝、蛤蜊和章鱼等常见的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惯;4.理解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的科学分类;2.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3.软体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4.海参、贻贝、蛤蜊和章鱼等软体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2)教学方法1.授课介绍;2.给学生展示软体动物的标本;3.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4.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让学生感性认识软体动物,提问:“你们在哪里看过软体动物?有哪些软体动物?”;2.展示海参、贻贝、蛤蜊和章鱼的标本,让学生观察和探究。
(2)讲解新知(40分钟)1. 软体动物的科学分类1.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的一个大类,包括了数万个物种,分为两个亚门:头足类(包括章鱼、鱿鱼等)和双壳类(包括蛤蜊、贻贝等);2.让学生了解不同亚门下的类别,比如头足类中有乌贼目、异足目等。
2. 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1.让学生观察海参、贻贝、蛤蜊和章鱼的标本,指导他们发现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比如没有脊椎、身体软、没有眼睛和腹足、有吸盘和柔软的触手等。
3. 软体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1.讲解软体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比如贻贝和蛤蜊依靠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海参通过摄食底泥,章鱼拥有出色的智力和逃避捕食的本领等;2.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某些软体动物的捕食和防御机制。
4. 常见的软体动物的生物学特征1.让学生对海参、贻贝、蛤蜊和章鱼等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特征进行简要描述。
(3)拓展应用(10分钟)1.学生自主查找或老师指定一些未在教材中介绍的软体动物,并简要介绍其生物学特征;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作业布置(5分钟)1.查看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软体动物的科学分类和生物学特点;2.小组合作,根据所学内容设计海报或PPT介绍某一软体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有哪些常见的软体动物。
2.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珍珠的形成过程,得到学习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并推测它的运动、呼吸、摄食等生理功能是如何完成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扇贝1.、缢蛏等,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壳类动物缢蛏(或河蚌、扇贝、文蛤等)的结构。
对其他软体动出示图片:软体动物的特分组讨论明确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讨论,五、板书设计:软体动物双壳类定义代表动物——缢蛏结构和功能2019-2020学年八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哪种动物的幼体营水生生活并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A.扬子鳄 B.海龟 C.娃娃鱼 D.海豹2.双壳类动物外套膜的作用是()A.能使贝壳开和闭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C.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D.保护内部柔软部分和形成贝壳3.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节律行为的事()A.狒狒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哺乳动物换毛C.生殖季节三刺鱼雄鱼腹面变红色 D.比目鱼身体的颜色随环境变化而变化4.下列属于动物间的通讯的是()①鸟类遇到敌害时发出鸣叫②三刺鱼筑巢③蚂蚁外出时用分泌物来标记路线④蜜蜂用舞蹈来表示蜜源的方位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原因是()A.有脊柱 B.是变温动物C.有鳞片或甲 D.生殖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6.在贫瘠的土地上,小麦生长不好而大豆却生长较好,这是由于()A.大豆能进行光合作用 B.大豆根部共生有根瘤菌C.大豆的细胞核里有DNA D.大豆的呼吸不消耗有机物7.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或称作鼍(tu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下列关于扬子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水中产卵 B.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C.体表有角质鳞片 D.用肺呼吸8.到水产品市场买鱼时,判断鱼是否新鲜,要看鱼鳃的颜色,新鲜鱼鳃的颜色应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生物课软体动物特征教案

生物课软体动物特征教案教案标题:软体动物特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掌握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活习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生物课的话题,与学生讨论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软体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征?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头足纲、双壳纲和腹足纲;2. 详细讲解头足纲动物(如乌贼、鱿鱼)和腹足纲动物(如蜗牛、蛞蝓)的特征和解剖结构;3.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软体动物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三、实验活动(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活动:观察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2. 准备一些蜗牛和蛞蝓,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运动轨迹和身体变化;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2. 练习内容包括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涵盖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练习答案,进行讨论和分享;2. 总结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软体动物的各种实物或图片;2. 实验材料: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3. 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3. 练习册或工作纸的完成情况和答案。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软体动物观察和实验活动,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2. 引导学生进行软体动物的分类研究,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3.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展示或小组研究,分享他们对软体动物的了解和发现。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活动的安全性,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科学思维能力;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所学,补充板书
五、板书
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水产养殖
(2)药用
(3)装饰品
(4)有一定危害
软体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小伙伴们尝试写一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用贝壳组成的装饰品。设疑: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属于什么动物?
探讨: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指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中的贝壳图片,教师询问:你喜欢图中的贝壳吗?长有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讲述:由于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为软体动物。像河蚌、扇贝、文蛤这些软体动物,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问: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到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3)试。
(贝壳具有保护作用。依靠足运动,用鳃呼吸。通过入水管将水吸入体内,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食物残渣,然后再通过出水管将水排出体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大屏幕展示软体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