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ppt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遵守伦理审查和相关法规, 对不合规的调查可能面临法律和道德风险。
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难度大
数据质量不高
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质量受多种 因素影响,如样本大小、数据来 源、数据质量等,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处理复杂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复杂的统 计分析和处理,需要具备专业技 能和经验的人员进行操作。
时间分布
分析疾病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特征,揭示疾病的自然史和流行规律。
找出病因和影响因素
01
遗传因素
02
环境因素
研究疾病在家族中的遗传模式和基因 多态性,探讨疾病的遗传因素。
调查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环境污染 等。
03
分子生物学因素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分子 生物学机制,如细胞信号转导、基因 调控等。
数据解读困难
对于数据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准确 的解读和解释,才能为制定公共 卫生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需要不断改进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挑战
调查方法的选择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针对特定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如何选择适当的调 查方法和技术的挑战不容忽视。
技术更新迅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如何及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和 新方法也是一大挑战。
加强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流行 病学调查面临的挑战,共同 提高调查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总结词
分析疾病发生的因素和作用机制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疾病三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为防控措 施的实施提供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2]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
[3]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58.9%[4]三间分布: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
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
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此次调查中发病与年龄、性别、班级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5]症状和体征: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验室检验[6]食谱调查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1.用餐地点与罹患率2.用餐情况与罹患率3.午餐种类与罹患率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
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
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定义与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通过收集和分析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分析性流行病学
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指标,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公共卫生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为病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病因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用于临床研究,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信息。
临床研究
02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首要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调查方法验证假设。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更多线索和证据。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自动化和智能化地处理数据,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调查效率
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应用于传染病防控,还可以拓展到慢性病、健康行为等领域,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xx年xx月xx日
流行病学调查
contents
目录
流行病学调查简介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流行病学调查的挑战与对策流行病学调查的发展趋势
01
流行病学调查简介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流行规律,以制定和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的科学方法。
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系统收集、分析和解释人群和个体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的方法,旨在揭示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规律。
本文将介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方法以及其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
一、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可以掌握疾病的流行趋势、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推测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1. 人口学调查:通过对人群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可以对某种疾病的高发人群进行初步筛选。
2. 随机抽样调查:通过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受试者,调查其健康状况、疾病发病率和相关因素,从而推测人群的疾病水平和风险因素。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情况,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4. 纵向追踪研究:通过对一组人群进行长期观察和追踪调查,研究其健康状况、疾病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慢性病和长期暴露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5. 环境调查:疾病的流行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调查环境的状况和暴露情况,可以揭示疾病的环境风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1. 防控措施的制定:通过对疾病的调查研究,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疫情监测和预警:通过对疾病的流行趋势进行持续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爆发,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
3. 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调查疾病的流行情况和变异情况,可以指导疫苗的研发和接种策略,提高疫苗的针对性和保护效果。
4. 健康教育和宣传: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公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健康行为,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事件相关数据的分析,评估事件的危害程度和风险水平。
应对措施评估
通过对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效果评估,为未来类似事件的应对提供 参考。
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性研究
描述健康相关行为在人 群中的分布情况,为病 因分析和流行趋势预测 提供基础数据。
分析性研究
通过对健康相关行为与 健康状况进行关联研究 ,探究影响因素和因果 关系。
描述性流行病学( Descrip…
描述性流行病学旨在通过对疾 病分布情况的描述,提供病因 假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横断 面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 究等。
横断面研究
在某一时间点对某一人群进行 疾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以了 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纵向研究
生态学研究
对同一组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 的疾病监测,以了解疾病的发 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 。
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方 法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方法和医学技术,使得调查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流行病学调查 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涉及医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02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现场试验
在自然环境中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03 流行病学调查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
01
在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便为调查提供方向和指导。
确定研究问题
02 根据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确保问题明
确、具体且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文献回顾
03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为研
流行病学调查ppt

详细描述
流行病学调查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典型案例分析
05
03
调查结果
发现长期暴露于雾霾环境的人群中,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总结词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数据质量与可靠性问题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不全、数据不准确、数据遗漏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调查方法的设计不合理、调查人员的素质不高、调查对象的不配合等因素。
详细描述
VS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设计,同时还需要关注伦理问题,保障受试对象的权益。
详细描述
研究设计应考虑调查人群、样本量、研究变量、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等要素。同时,流行病学调查还需要关注伦理问题,如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安全保障等。在研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要素,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评价政策效果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监测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健康需求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预测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制定公共卫生计划和服务提供依据。
医学研究
临床实践
健康管理
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
1
社会影响与公众健康
2
3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促进社会公平和健康水平提高。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与流程02来自1确定研究问题
2
3
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重点,如发病、死亡、传播、影响因素等。
确定研究目标
根据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
流行病学调查

分类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可分为归纳和演绎。“流行病学基本上是一门归纳性的科学” (Frost,1941)。流行病学从“描述”与“分析”两方面来体现它的归纳性。在描述中注重分析,在分析中贯 穿描述。
研究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 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三)数学模型研究
谢谢观看
流行病学调查
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
01 流调目的
03 主要用途 05 重要意义
目录
02 流调方法 04 流调来电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 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 果。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依法依规开展的 一项重要工作。
流调目的
流调目的
流调的目的是要搞明白:在过去一定的时间段,重点人群的行动轨迹、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儿。为了病例或 跟病例密切接触人群的健康,弄清楚暴露情况、接触情况、活动轨迹与就医情况等。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 关的蛛丝马迹,理清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所以说,流调也是 为了保护其他人不被传染,控制疫情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

02
分析性流行病学主要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抽样调查等 方法,通过对特定人群的追踪调查和分析,揭示疾病或健康状况与暴露因素之 间的关联强度和因果关系。
03
分析性流行病学在病因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病因的定量分析,为疾 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性流行病学
实验性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是通过人为控制实 验条件,对疾病或健康状况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验验证和 研究。
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流行病学方法,如横断面研究、队列研 究等。
实施调查计划
培训调查员
在调查实施前,需要对调查员进行培 训,确保他们了解调查方案、掌握调 查技巧和注意事项。
实施现场调查
按照方案,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 数据和信息。
分析调查数据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复杂生物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更多线索和证据。
跨学科合作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
医学与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医学和公 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不 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提高调查的质量和效果。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结词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用于研究慢性病的分布和影响因 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涉及慢性病的分布、影响因素和 预防措施的研究,旨在揭示慢性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 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针对某一 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流行病学调查, 可以了解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研究其 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F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年月日时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到###养殖户关于其饲养得生猪集中意外死亡得报告,接到报告后,市畜牧兽医局局长立即带领动物疫控中心与动物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于15时35分抵达###养殖户生猪饲养地。
经专家组现场调查、剖解诊断,初步判定不能排除发生非洲猪瘟得可能性。
年月日时10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市畜牧兽医局报告,请求$$市派相关专家给予技术支持。
$$市畜牧兽医局立即派出总畜牧师&&、疫控中心副主任&&、业务干部&&与动物卫生监督所科长&&组成专家组12月5日晚8时30分抵达&&市。
对该起意外死猪事件开展调查与临床诊断,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疫情基本情况(一)发病场点概况1.基本信息&&省$$市&&市&&街道办事处&&村(经度纬度)养殖户###,58岁,&&市万镇张家沟村人,高中文化,家里现有人口2人,系###与其8岁得二儿子。
已在&&市城区生活30余年,主要以打工为生。
该养殖户地处一个独立山峁之上,周围1公里范围内无住户与养殖户,天然屏障较好。
周围13公里没有野猪。
2.养殖情况从2017年1月开始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地址位于&&市&&街道办事处&&村&&小组,距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距城中心区约5公里。
养殖地址为一废弃砖厂,以破旧工房为圈舍,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防疫设施设备,并且人、猪混居。
养殖从购进4头育肥猪、3头母猪与1头公猪开始,始终坚持自繁自养。
本次生猪发病前,饲养生猪33头,其中母猪8头,公猪1头、育肥猪8头、青年猪6头、小猪10头。
该养殖户自2017年养殖生猪以来,自行进行过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同时也未发生过疫情。
3.饲养管理情况该养殖户饲养条件差,环境卫生恶劣,圈舍破旧导致猪混群现象时有发生。
其所饲养得33头猪分3个圈舍饲养,1号圈舍17头,2号圈舍14头,3号圈舍2头。
日常饲喂主要以豆腐渣、玉米面与烂菜叶为主。
烂菜叶全部由&&农贸市场捡拾所得。
偶尔还会从市场上捡拾一些碎肉、烂肉(猪肉为主)等下脚料饲喂较大一点得猪与母猪。
11月30日,###曾给1号圈舍得17头猪饲喂过捡来得碎肉、烂肉。
至12月5日,死亡得猪除了包含2号圈舍得2头小猪外,其余均为1号圈舍饲养得猪。
其她饲养情况一切正常。
全场生猪饮用水采用深层地下水,猪饮用水与人饮用水均来自同一口水井,发病前后饮水一直未曾变化。
多年饲养过程中,该养殖户一直不采用泔水饲喂,不属于泔水猪。
(二)发病经过该养殖户所饲养生猪于12月3日起开始发病,症状表现为咳嗽,口吐白沫(略带绿色),但体温基本正常。
另部分猪出现拉稀、便血等现象。
当天病死1头母猪(体重250斤左右);12月4日病死7头,其中母猪6头(体重250斤左右),小猪1头(体重约30-50斤);12月5日病死10头,其中青年猪5头(体重100斤左右),育肥猪4头(体重250斤左右),公猪1头(体重300斤上),另有1头青年猪处于病危状态,&&市疫控中心将其处死后进行非洲猪瘟采样,并送$$市动物疫控中心进行检测。
随后对19头已死亡生猪立即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截至12月5日晚,死亡得19头生猪包含1号圈舍死亡17头,2号圈舍死亡小猪2头。
1.时间分布死亡曲线2.空间分布不同圈舍死亡情况表3.群间分布大猪得发病风险就是小猪得11、33倍(1、859-69、082)。
圈舍 存栏数 死亡数量 1号 17 17 2号 14 2 3号 2 0群间分布表(三)临床症状、病理剖解采样与临床诊断1、临床症状部分猪皮肤、耳朵、鼻子、四肢及下腹部可见出血点发绀。
咳嗽持续几小时后开始呕吐,呕吐物呈现淡绿色并带有白色泡沫,腹泻拉稀,部分病猪死前伴有便血现象。
所有病死猪发病症状大致相似。
2、病理剖解采样意外死猪现象发生后,先后开展了两次剖解采样工作。
第一次由&&市疫控中心进行,现场共剖解了病死猪1头(死亡约6小时)与病危猪1头,两头猪死前均在1号圈舍饲养,前者病理变化不明显,后者剖解发现病理变化比较明显。
具体剖解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病死猪有肺出血,部分病死猪肺脏、心包及胸腔有出血点;肾脏肿大且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质软,无明显梗死;淋巴结有明显出血;大肠、小肠肠内壁出血。
剖解过程中仅对其中得1头(病危猪)进行了样品采集并送$$市动物疫控中心进行检测。
第二次剖解采样时,圈舍内剩余得猪均比较正常,无病危猪。
剖解采样工作由$$市畜牧兽医局专家组与&&市处置组人员共同开展,现场共采集猪全血与血清平行样品各7份,来自于7头猪,同时对这7头猪进行体温测量,其中2头发烧(一头体温39、6度,另一头体温40度),其余5头体温均正常或偏低。
从7头猪中选择体温最高得3头(包括1头大猪与2头小猪)进行处死、剖解与严格得无菌采样,每头猪采集脾、淋巴结、肝、肾等组织器官5~6份。
所剖解得3头猪临床症状均不明显,剖解病理变化轻微,内脏与淋巴结等器官大多表现较正常,其中1头各部位与器官均未发现异常,另外2头具体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大多表现正常,脾脏未见明显肿大现象,个别脾脏内侧边缘出现带状淤血、出血,其中一条脾脏也表现为点状出血;肾脏边缘有斑状出血、质脆易碎,个别淋巴结偶有点状出血现象。
其余器官外观表现与质地均未发现异常。
3、临床诊断经专家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临床诊断,病理剖解,对比《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诊断要点发现:死亡猪只虽未见典型非洲猪瘟病例,但仍有个别发烧、器官出血、质脆等现象,在未进行实验室诊断得情况下,临床上无法排除非洲猪瘟得可能性。
(四)实验室检测结果12月6日临晨4时30分左右完成采样工作,并及时将样品整理后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
市级实验室检测为核酸阳性后送省疫控中心,2018年12月8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为ASF病毒核酸阳性,该起疫情为非洲猪瘟疫情。
(五)疫区、受威胁区情况疫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养殖160头生猪。
2018年12月8日13:40开始扑杀疫区3公里范围内院海军饲养得160头生猪,18:50处理完毕。
受威胁区: 共涉及有4个乡镇,99个养殖户,共存栏2170头生猪。
其中&&街道办事处得3个村得19个养殖户,257头猪;店塔镇3个村得16户养殖户,199头猪;麟州得街道办事处7个村,无生猪饲养;西沙街道办事处6个村得64养殖户,1714头猪。
二、追溯追踪情况1、调运与出售情况该养殖户自开展生猪养殖以来,一直坚持自繁自养,除2017年1月起始养殖时引进8头猪外,再未调运与购进生猪。
近一年内,只有在2018年5、6月间屠宰出售育肥猪5头,屠宰时未经屠宰场,自行选点进行屠宰与销售。
2、饲喂品市场调查根据本次意外死猪现象得初步调查发现,该养殖户从&&农贸市场捡拾烂菜叶、碎肉、烂肉等进行饲喂。
因此,2018年12月6日上午派出工作组,对&&农贸市场得烂菜叶、碎肉、烂肉得来源及去向进行了严格得排查。
经排查,市场中有销售冷鲜肉得肉食品门市5家、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1个。
5家冷鲜肉销售门市得冷鲜肉均来自于####$$区,每天得冷鲜肉调入量约14吨;冷鲜肉销售主要去向包括&&市城内市场得小贩销售点、餐饮企业、!!超市、&&市等。
全部冷鲜肉相关得下脚料集中于市场公共垃圾设施,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集中处理。
随后,经&&市场管理办公室核实调查,该市场内经常有老年人来捡拾烂菜叶用于喂猪。
12月7日专家组组织流调人员分两组分别对疫点、&&农贸市场得猪肉销售门店开展了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其中疫点采集环境样品14份(棉拭子),&&农贸市场内对4个冷鲜肉销售门店(肉都汇、小许肉食门市、苏彩虾门市、迪红生肉门市)与1个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都进行了样品采集,共采集样品20份(其中棉拭子16份,猪肉样品4份)。
两组采集得样品全部置于生物安全送样箱交由专家组成员杨文欢带回省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
2018年12月9日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送检得样品监测结果为:疫点环境样品、4个冷鲜肉销售门店与1个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都检测得ASF病毒核酸阳性。
3、屠宰场调查&&市共有4个屠宰场,于2018年12月10日早上全部关闭。
分别就是&&市&&屠宰有限公司、&&&&肉联、&&宰场、&&屠宰场。
经调查,&&市&&屠宰有限公司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镇;&&&&肉联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市场、####市场;&&宰场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当地;&&!!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市场、&&驼峰市场、&&同丰市场、沙渠市场。
流调人员分两组分别对四个屠宰场开展了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环境环境样品15份(棉拭子),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检测,未发现核酸阳性样品。
三、病因探索由养殖户饲喂污染得碎肉、烂肉引起得可能性最大。
该养殖户经常去&&农贸市场捡拾烂菜叶,偶尔还会从市场上捡拾一些碎肉、烂肉(猪肉为主)等下脚料饲喂较大一点得猪与母猪。
11月30日,###曾给1号圈舍得17头猪饲喂过捡来得碎肉、烂肉。
12月7日对&&农贸市场内得4个冷鲜肉销售门店()与1个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进行了样品采集,检测后均为病毒核酸阳性。
该次疫病很可能就是因为养殖户饲喂污染得碎肉、烂肉引起。
四、下一步工作1、就是尽快对全市生猪养殖场所再开展紧急摸排,摸清底数。
2、就是严格生猪及其产品得调运监管,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渡口等关键环节得关口把控,严防疫情得传出传入。
3、切实加强对餐厨废弃物得处置监管,坚决禁止泔水饲喂生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