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一、抽背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透”写出了江水之清备课札记“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2、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立—看—怅—问—忆—记4、立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五、作业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高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二毛泽东知识目标:词牌、题目、领字、结构能力目标:炼字炼句、写景技巧、触景生情情感和价值观:志向:志存高远;胸怀:博大宽广;精神:斗志昂扬——伟岸(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朗读训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学生讨论:1.景物特点:(壮丽阔大)2.情感基调:(高昂豪迈)3.停顿:4.重音:学生练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二、结构:起——承(上片)——转——合(下片)三、表达方式: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四、赏析关键词:“独”“看”“染”“透”“击”“翔”“忆”“粪土”“遏”1.“独”:以脚下滚滚北去的江水作为陪衬,突出主人公伟岸挺拔的形象,引出下文对壮丽秋景的描写。
2.“看”“忆”领字,“看”字领起七句写景内容;“忆”字领取下文七句叙事内容。
3.“染”:形象写出了秋天山林经霜之后变为一望无际红色的情景,也写出了红色之浓、红色之广。
化动为静,增强了红色的活力感和动感,形象传达了秋色的壮丽,表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
4.粪土:文言现象,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表现了少年同学们蔑视富贵利禄的豪迈气慨和“指点江山”“主大地沉浮”的远大志向。
五、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赏析“透”“击”“翔”“遏”等词的妙处。
2.积累词汇:“廖廓”“风华正茂”“意气”“挥斥”“指点江山”“激浊扬清”“击楫中流”“中流砥柱”3.连词成句:用上面的八个词语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恰当使用词语的意义,力求有文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课文二、赏析词文1.意象(包含强烈主观色彩的事物):“山”“林”“江”“舸”“鹰”“鱼”。
请同学们加上修饰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些景物共同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具有怎样的意境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雄浑壮阔,充满力感)2.形象(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词的下片中书生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强劲、奔放。
沁园春长沙 教案 (2)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为123以天下为4.将综合运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法、评价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朗读、自由品读、自主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主线: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分析语言和情感――深化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导学:1.试着朗读词;并解决生字词。
温习词的知识。
2.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3.试着鉴赏本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列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激昂的红歌声中走进今天的课堂)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预习检查1.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1925年,(1(2“(3叫下有标题(4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纠正字词。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生齐读)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三、再读课文,诗歌鉴赏(一)写壮景,抒豪情师生齐读课文,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1)请用自己话描绘这三句诗句。
(2)这三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何理解写景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三、议
讨论第六、七问
四、展
“万”、“遍”与“层”写出山之多,红之广,层层叠叠的林木随山势起伏。而“层染”以拟人的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漫”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碧透”写出水的碧绿、澄澈。“百”与“争”体现船之多,表现出昂扬奋进的热闹场面。“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特点,“翔”翱翔,突出鱼儿轻盈畅快、欢愉自在的特点。
二、思
1.根据提示,找出意象前后表现力强的修饰词,思考这些词的作用。
2.排列本词中景物的描写顺序,并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3.作者提取了大量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思绪?
4.自古古人多悲秋,而毛泽东却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为什么?(提示诗歌赏析的方法:知人论事)
5.品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析句意、析手法、析作用)
2.作者所写之景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相近的描写手法,使景物对比鲜明。
4.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越加突出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是革命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强烈作者的革命精神。
5.(2)这几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与情境。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掌握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并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导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
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1、在学习时一定要深入理解课文。
2、要注意培养爱国情操。
3、建议两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基础案(6分钟)能够理清整首词的思想感情一、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积累词的相关知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
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
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
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文体知识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 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彖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1、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觉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一一串解一一赏析一一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笫二课时六、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读释】O1携來百侣曾游:携,同;來,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02峥蝶:原指山势高峻,词屮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
“峥嵯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O1恰:正当。
0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03书生:同学。
0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0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0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
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突破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1.“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2.“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写教案要先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到您!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2019年——1920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
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
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
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
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
“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
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
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课外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