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型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全程管理(结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型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全程

管理(结题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xxxx年5月29日)很快做出批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为本质特征的校本课程,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校史的名牌老校,周南中学自2000年起就着力构建基础型课程、兴趣型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级课程体系,重点开发兴趣型校本课程,为学生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创设时空上的保证。

一、兴趣型课程的全面开发

1、深刻领会兴趣型课程开发内涵

兴趣型课程有两种语义: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cho 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兴趣型兴趣型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兴趣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兴趣

型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也不仅仅是某种新的课程产品,我们用它来表明一种崭新的课程理论,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兴趣型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兴趣型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目标必须有针对性,主要针对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课程决策必须民主,强调教师对课程的决策和学生的参与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以及课程情景的互动性,要求体现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与方式。兴趣型课程的类型包括学习方法类、活动类、艺术类、生活类、学科类等。

兴趣型课程开发方式包含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类。课程选用使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使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兴趣型课程开发文件:《兴趣型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包括需要评估、兴趣型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兴趣型课程的大致结构、兴趣型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兴趣型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100字以内。《课程纲要》是教师对自己任教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兴趣型课程开发方案》实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计划,内容包括需要评估、兴趣型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兴趣型课程的结构和课程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等。

2、整体把握兴趣型课程开发目标

总目标:树立“为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让所有学生在现有条件下受到最好的教育”的课程理念,通过全员参与、合作探究的开发过程,构建高效、科学且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兴趣型课程管理体系。

具体目标:

(1)在体现兴趣型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标上的一致性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情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通过近两年的初步实践,在初、高中成功开发60门兴趣型课程(编印成书或讲义),参与教师达到总数的50%以上,参与学生占实施年级的100%。

(2)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开发要求及主体性教育实眼的目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课程改

革纲要》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的欲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

(3)探索兴趣型课程的教学和评价策略,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构建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座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并通过推广产生更大效益。

(4)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同时注重思想、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索兴趣型课程体系下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构建型“德育养成”模式。

(5)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与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探索兴趣型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摸索、研究中引导教师成为兴趣型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在实验中积累、完善兴趣型课程的

培训模式和经验。

(6)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学校周边社区的发展需要。

3、严格执行兴趣型课程开发程序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兴趣型课程时首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兴趣型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兴趣型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评价——评价是指兴趣型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评判活动。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作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兴趣型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兴趣型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观念更新是关键:

(1)学生是兴趣型课程开发的起点。“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要求重视学生

的学习重要,尤其重视个别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配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兴趣型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体现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会更有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学科知识。

(2)教师是兴趣型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斯藤家斯曾说:“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兴趣型课程开发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而且要体现一种“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和“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强调课程的决策由实施的教师作出,并由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讨论、协作实施。兴趣型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教色的五大转换: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授者”到“研究者”;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到“引导者”;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3)校长的观念和办学理念往往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