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成像系统的危害与相关防护

合集下载

医学成像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上)

医学成像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上)
射 是 “ 0世 纪 美 国 人 患 癌 致 死 的 一 2 个 重 要 原 因 ( 有 可 能 是 首 要 原 极
的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每 年 经 确 诊 作 人 员 的 防 护 。稀 土 增 感 屏 取 代 钨 其 在 为乳腺 癌 的 1 8万 例 病 人 中 , 约 有 大 23的 患 者 病 因 与 医 用 x 光 有 关 。 /
酸 钙 屏 , 像 质 量 无 明 显 差 别 , 可 影 但
使 患 者 受 照 剂 量 降 低 近 12 胸 部 摄 /。
因 ) 。这 里 有 必 要 作 一 个 较 为 详 细 ”
的介绍 。
1常 规 X线 .
在 最 近 一 次 调 查 中 , 除 了 乳 腺 癌 之 影 使 用 稀 土 屏 , 辅 以 限束 装 置 , 并 其
夫 曼 教 授 的 研 究 报 告 癌症 和 缺 血 症 与 医 疗 辐 射 没 有 直 接 联 系 。
于防护 。
性 心 脏 病 病 理 分 析 过 程 中 的 辐 射
剂 量 — — 反 应 研 究 ( 每 1 万 人 口 按 0
( 降 低 危 害 的 办 法 。 少 医疗 2) 减 辐 射 , 以避 免 诱 发 癌 症 和 心 脏 病 。 可 在 过去 的 2 0年 中 , 们 还 摸 索 出 不 人 少方法 , 确 保治 疗效 果 的同时 ,大 量 病 例 进 行 了 全 面 分 量 减 少 X 光 照 射 。 减 少 照 射 , x- 离 放 射 线 在 体 内 积 累 , 而 电 离 放 射
析 之 后 认 为 , 0 以 上 的 癌 症 患 者 5%
非受 照部 位进行 防护 ,主要是 穿戴 线 积 累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时 可 导 致 乳

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医学影像检查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它通过使用射线、声波、磁场等技术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然而,随着医学影像检查的普及和数字化的发展,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愈发凸显。

本文将按照步骤思考,探讨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首先,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包括数据泄露、网络攻击和非授权访问等。

为了防止数据泄露,医疗机构应采取措施加密和存储医学影像数据。

此外,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应具备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功能,只有经过授权的医务人员才能访问患者的影像数据。

其次,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隐私保护问题主要涉及患者个人身份信息的保护。

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医疗机构应制定隐私保护政策,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患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应得到适当的保护,不得被滥用或泄露。

此外,医疗机构可以考虑实施数据匿名化技术,将患者的个人身份信息与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分离,从而进一步保护患者隐私。

然后,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还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医学影像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丢失、篡改或窃听的风险。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和安全传输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访问或篡改。

最后,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也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患者数据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患者也应该被赋予对自己医学影像数据的控制权,可以选择是否共享自己的医学影像数据。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需要综合考虑数据存储、访问控制、隐私保护、数据传输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政策和隐私保护措施,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管,以确保医学影像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进一步完善,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个人隐私。

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

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

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作者:付晓君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40期【摘; 要】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医学X线影像诊断设备中广泛的应用各种新型技术,由此极大的提高了X线的成像质量,随之降低了辐射剂量,病变检出率也相应的获得显著提高,便于医生更好的诊断病灶。

基于每个独立的个体,每次检查不需要较多的辐射剂量,但是作为一种常用的医学诊断方式,X线影像设备的检查种类与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相应也越来越依赖于其检查与诊断。

除去常规拍照,X线均在各种造影检查、CT扫描和术中定位介入等中应用,由此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照射检查次数与总辐射剂量。

【关键词】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危害;防护现如今,关于放射防护意识,广大从业者与患者均比较缺失,多数医务人员侧重于自身防护而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患者,再加上医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能有效的防护患者及其家属,为此作为仪器设备的计量检测人员出于人本健康保护,有责任和义务积极的宣传辐射防护知识,致力于大众防护意识的显著提高[1]。

1、X线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与影响X线与可见光线相比,是一种能量较高的粒子,在穿透人体时能够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产生一定碰撞,会因脱离原子外层而诱发电离,由此也会随之改变生物分子性质,破坏细胞功能与代谢,进而减少人体白血球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皮疹、呕吐等,还会对人体消化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若辐射剂量较小,对于受到损伤的局部组织或细胞会通过人体新陈代谢功能而修复,为此若医疗照射剂量比较低,只会促使短期效益的产生,不会严重伤害到人体。

然而,如果控制细胞复制的基因受到X射线的伤害,则组织因新陈代谢而出现变异的可能性较大,相应的会诱发各种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肿瘤以及遗传性疾病等,且所具有的效应具有随机性。

当然,这种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如果辐射剂量较大而会造成这种可能性不断增加[2]。

医学影像信息的隐私与安全保护

医学影像信息的隐私与安全保护

医学影像信息的隐私与安全保护一、引言医学影像信息(Medical Image)是现代医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通过影像技术,能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诊断,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

但是,医学影像信息中存在着隐私和安全的问题,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值得我们探究。

二、隐私与安全问题1、隐私问题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了患者的病历,病例图片、影像检查和结果等,这些信息都是患者的隐私,应该受到保护。

但是,由于传统的影像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很多患者的隐私信息有可能会泄露,这样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2、安全问题医学影像信息会涉及患者的个人身体情况,如果不安全保护,医学影像信息就可能被非法获取、获取,这样就会造成医生和患者的信息流通的不安全性。

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果不能得到安全控制,也会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安全问题,对于医疗行业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三、医学影像隐私与安全保护的措施1、建立合理的医学影像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医学影像管理措施,是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该采用合理的影像管理软件,通过安全的设备和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确保影像数据的保密性和可靠性。

2、制定安全隐私保护规定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合适的安全隐私保护规定,禁止医务人员向未获授权的第三方透露病人病历数据和影像数据,医学影像信息只能用于医学目的,这样才能够确保医学影像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3、加强员工培训和考核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加强员工的隐私和安全管理意识,提高影像信息保密的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能力考核来确保医务人员传递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加强信息技术安全防范医疗机构应该采纳现代的信息技术安全措施,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安全策略,如完善的网络防护、用户访问控制、文件管理等,通过安全策略来确保医学影像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社会监管社会对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管,能够帮助医学信息的隐私和安全保护工作,同时也是对医疗机构质量的保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信息技术使用进行督促和监管,通过建立监管机制来促进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合规运作,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确保患者安全。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风险故障分析及维护保养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风险故障分析及维护保养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风险故障分析及维护保养邓雪琰【摘要】目前,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与临床诊断密切相关,在疾病诊断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制动化程度高,结构精密,所以在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风险,且易出现故障。

因此,本文通过从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运行程序方面分析存在的潜在风险,从电气系统、运行方面及图像方面分析常见故障,进而总结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使操作人员熟知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常见风险故障,为操作人员提供排除故障和日常维护作参考,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Currently, the med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MRI)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MRI equipment has potential risks and easily has malfunction due to its high-degree automation and precise structur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potential risks from aspects of theories of MRI system and operating procedure and common malfunction from aspects of electrical system, operation and imaging to summarize maintenance methods of MRI equipment. Thus, it can make operation staff know well about common risk malfunction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medying faults and daily maintenance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clinical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03【总页数】5页(P199-202,206)【关键词】MRI;原理;风险分析;故障分析;维护保养【作者】邓雪琰【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7核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是目前最先进的医用数字信息化成像设备之一,它利用磁场射频脉冲使人体内氢核放声震动产生频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显示成像,其多参数成像、高对比成像、无辐射等诸多优点使MRI在医学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科射线受检者防护制度

医学影像科射线受检者防护制度

医学影像科射线受检者防护制度
一、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在可获得临床诊断的前提下,避免使用放射线。

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

二、在进行医用诊断X射线检查前应对受检者履行告知义务(告知内容见下面附表),让受检者了解X射线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在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方可照射。

三、必须配置X射线防护服,并按规定使用。

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四、建立和健全影像资料的登记、保存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五、对于婴幼儿和孕妇,避免常规使用X射线进行检查诊断。

儿童接受医用诊断X射线机检查时必须进行非投照部位的屏蔽防护。

六、实施X射线照射操作时,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病人必须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附:告知内容
X射线对健康有一定潜在危害。

根据人体接受X射线剂量的不同以及接触射线时间的长短,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是,只要增加防护意识,采取适当防护,可减少这种危害,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女性病人摄片前要详细了解其是否处于怀孕期;摄片前须告知患者穿铅衣的重要性并协助其穿好铅衣。

摄片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尽量一次成功,避免重复照射。

第1-3章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放射损害、放射防护

第1-3章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放射损害、放射防护


防辐射 吃什么?


4、黑木耳 黑木耳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排 出纤维素物质,使这些有害纤维在体内难以立足。 5、紫菜和海藻 碘片对于核泄漏事故中的其他 放射性物质并无保护作用,如放射性锶,这是对 人体危害较大的放射性物质。这时可以食用大量 的钙盐或含钙的食物,因为食物中的钙可对抗锶 90在骨骼内沉积。饮食中的钙量越高,锶90被人 体吸收就越少。而且,高钙饮食还可促进锶90从 尿中排出。 6、茶叶 茶叶提取物茶单宁也可将已渗入到骨 髓的锶90置换出来,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五、减影技术 1961年plantes发明图象减 影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于1980年2月研 制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1987年 Jacobs和Manaster首先将数字减影技术用 于颞下颌关节下腔造影检查,而我国学 者则首先将数字减影技术运用到颞下颌 关节上腔造影。1982年瑞典学者Grondahl 等首先将数字减影技术用于根尖片检查, 大大提高了对微小骨病变的发现能力。
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 辐射损害:X线进入人体后,产生电离作 用,改变分子和原子结构,从而损伤细胞。 确定性损害:放射损害在小剂量时概率 为零,但在某一剂量水平(阈值)以上 而损害概率上升到100%。并且在阈值以 上损害的严重程度也将随剂量的增加而 增加。 随机性损害:恶变的严重程度不受剂量 影响,但辐射引起恶变的概率随剂量的 增加而增大,不存在阈值。

核辐射对人和生物的伤害,与核辐射的剂 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 的半衰期有关,严重者可立即致死。
辐射损害



当短时辐射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对人体没有危害; 如果超过100毫西弗,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100到500毫西弗时,人们不会有感觉,但血液中白细胞数 会减少; 1000到2000毫西弗时,可导致轻微的射线疾病,如疲劳、 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 2000到4000毫西弗时,人的骨髓和骨密度受到破坏,红细 胞和白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有内出血、呕吐等症状; 大于4000毫西弗时能危及生命,但依然可以救治,成功率 可达90%; 超过6000毫西弗时,救治存在一定困难; 超过8000毫西弗时,救治希望会比较渺茫。

CT检查的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三分钟带您掌握

CT检查的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三分钟带您掌握

CT检查的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三分钟带您掌握CT检查属于当前主要的临床医学影像诊疗扫描方式。

在医学影像科技作用下,CT检查可较为直观的对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显示,并为临床提供诊断的重要依据,从而达到帮助患者迅速进行确诊目的,尤其是在绝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常见内科疾病及骨折类病症等的诊断效率,帮助患者迅速确诊。

结合实际发现,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CT检查在临床的实施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

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就属于这种临床最为常见影像检查方式,在诊断与治疗心脏疾病过程中发挥有较为重要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CT及CTA检查具备有一定放射性,会对患者正常机体组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为有效减少患者CT检查过程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务必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做好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工作。

一、CT检查过程中辐射危害认识在实际CT诊疗检查过程中,结合发生状况的差异,可将CT检查造成的辐射危害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生理损伤以及随机生理损害。

随机生理损伤,是指在低辐射条件作用下,每增加10mGy照射剂量,则会使辐射区域癌症危险性增加;而急性生理损伤则主要是指在接受500mGy以上剂量辐射过程中对机体组织所造成的损伤。

结合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与成年人相比,幼儿在进行CT检查过程中对于辐射剂量的反应性更加敏感。

为充分保障CT诊疗检查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辐射对患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逐步持续完善!二、合理借助CT检查技术对检查中辐射进行控制在对患者开展CT检查时,技师需要对CT检查过程中的风险性以及效益准确进行评估,各方面操作均需要按照临床诊疗规定进行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受到的辐射照射。

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不影响检查结果的前提下,需要优先选择辐射量小或非辐射的检查方式进行诊疗,如优先选择超声以及MRI检查等,避免辐射检查对患者造成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成像系统的危害与相关防护医学影像技术 0808 李振涛学号:200802150832指导老师:陈龙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放射科【摘要】:随着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引进,使防护的内涵与外延不仅限于过去的常规X线机,围绕医学成像系统的危害与相关防护,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关键词】:成像系统;危害;防护1、常规X线常规X线透视采用影像增强器取代普通荧光屏,可提高影像质量,照射量降低系数为0.2;如辅以非检查部位的屏蔽,则降低系数为0.18;加之实施远距离或隔室操作,则更有利于X线工作人员的防护。

稀土增感屏取代钨酸钙屏,影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可使患者受照剂量降低近1/2【1】。

胸部摄影使用稀土屏,并辅以限束装置,其剂量降低系数为0.34,若再将胸部摄影取代胸部透视,降低系数为0.08,加之使用高千伏技术,则更利于防护。

在X线摄影中,照射野普遍偏大,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照射野面积与胶片面积比值平均为4.32,而美国、日本等国平均仅为1.2,一方面可能与部分X线机无可调式限束装置有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X线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较差。

这就要求技师们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进防护意识,配备可调式限束装置。

X线检查时,有的病人在投照室内候诊,重复受照率高;非适应证检查控制不严格,不符合X线应用正当化原则。

2、体层在体层摄影时【2】眼晶体和甲状腺吸收剂量达12mGy以上,主要原因为用此方法检查时,照射野较大,且曝光时间较长。

经铅玻璃眼镜和铅胶颈围防护后,上述两个器官吸收剂量减少为0.5mGy,仅为屏蔽前的4%。

在【3、4】数字成像体层摄影可最大限度降低1/10~1/2的照射量。

3、口腔全景眼睛的晶体,甲状腺和下颌骨的骨髓都是X线敏感组织,而在全景X线拍片中这些组织都受到照射,眼晶体的吸收剂量为0.118mGy。

儿童的头部较短,上述组织可能直接暴露在全景X线摄影的X线光束之内,由此受X线照射的量势必大于成人。

Block等曾经注意到全景X线摄影对甲状腺的影响,日本中村正等【5】调查受照牙片的1000人中,甲状腺肿瘤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出用较小的胶片和缩小X线光束以减少对甲状腺的照射。

甲状腺的平均照射量对于没有铅围脖的儿童是60.7mR,用了铅围脖者降低到25.9mR【6】。

加之X线对牙齿的影响,取决于照射量和照射时病人的年龄(从而也取决于牙齿发育的阶段)。

这类X线过量照射可能导致发育的牙胚被破坏,整个牙齿或牙根生长受阻,钙化不全,根尖过早闭合或过早萌出,牙根锥形化以及发育延缓【7】。

4、乳房照相术乳房为辐射致癌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原则上,乳房X线照相有可能诱发乳腺癌。

Furth和Butter-Worth证实【8】小鼠全身受X线或γ射线的照射,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

Gorenz用兔作实验,观察到相同结果【8】。

对于那些因观察结核病或骨病治疗效果的需要而接受诊断X线照射的患者,都观察到妇女乳腺癌的超额危险【9-11】。

受照年龄是辐射致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说来,随受照年龄的增加,致癌危险呈下降趋势。

有资料表明暴露年龄每增加1岁,单位剂量下的超额危险降低约7%【12】。

为了将X线检查诱发乳腺癌的潜在危险减至最低,现时广泛采用技术革新。

Grumbach等人将普通无屏乳房X线照相与用1~2块增感屏的乳房X线照相进行了比较。

剂量测定结果表明,用增感屏可将电离辐射的剂量降低到原来的1/7,并证实加有增感屏拍片可获得高质量的乳房X线照片。

据报道,将溴氧化镧增感屏和放在真空暗盒里的X线胶片联合应用,可使乳房X线照相时的吸收剂量降低到原来的1/17,使之达到普通胸部X线检查剂量值。

用一个斜位法施行乳房X线拍片来代替3个常用的位置。

Lungren和Jakobsson提议,对大量人群作普查时只在斜位施行乳房X线照相,便可获得乳腺及腋下区全部柔软组织实际状态的完整认识。

当发现阳性时,再进行全面X线检查。

5、介入放射学有人对介入治疗操作者的受照剂量进行了监测与分析,认为:介入治疗以胸、手、头、腹到助手位的顺序依次递减。

由于操作者的胸、腹及助手位均有铅围裙作防护,因此,头、手剂量则可视作操作者实际所受的体表剂量。

各工作场所操作者的受照剂量与机房的面积、防护设施及机器本身的防护性能有关。

防护的实施,可通过减少X线透视时间、扩大距离以及采用放射线屏障(如用铅眼镜来防护晶体;围脖来防护甲状腺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下球管比上球管可使所受剂量降低30~50%【13】。

这主要是床两侧下沿有船形防护板,能屏蔽部分射线,另尚有部分原发射线被患者吸收,而上球管与患者身体之间有一段空间,无任何防护,操作者腰部以上均直接受到照射。

6、CT(Computd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CT)扫描约占放射学检查的2%,但释放的辐射剂量超过放射学平均量,约占人群接触辐射量的20%。

每年头颅CT检查量约占60%,加之,近半数头颅CT检查分别行普通平扫与增强扫描,使放射剂量倍增。

头颅CT的平均放射剂量约2.2~6.8rad,偶有超出此范围者。

文献【14】指出尽管如此,CT所具有的潜在的放射性危害仍不可忽视,若不适当地选用高毫安秒与重叠扫描,病人的吸收剂量很容易超出20rad。

有人【15】对腰椎最下三个间隙作了CT与脊髓造影辐射剂量的比较,发现对椎体进行CT检查的最大辐射量高于脊髓造影,而卵巢的辐射量则低于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卵巢受量高与照射范围大有关。

对年轻患者的大区域检查起初不应用CT,在选用薄层扫描时要慎重,此必然增加辐射量。

如能将大量必须作检查的人群,由CT改用磁共振影像(MRI),则可减少对人群的辐射负荷。

7、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仪,在运行过程中可产生很强的静磁场、超低频高变电磁场和射频场。

射频场在MRI的防护中不是重要内容。

目前,MRI的防护主要是静磁场和超低频高变磁场,尤其是静磁场。

此外,MRI是一种昂贵的精密设备,通常采用空调系统,室内氡浓度也较高。

目前尚无定论,因此防护也就应引起关注。

文献认为【16】:⑴低(超低)场强类(0.04~0.2T)MRI仪对场地及环境要求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弱;⑵中场强类(0.3~0.6T)室内氡通常较高,这类MRI仪大多采用中央空调,保湿性强,与外界空气交换率低,因而氡浓度相对较高,这在防护上需引起关注;⑶高场强类(1.0~1.5或2.0T)室内氡较高。

按目前通行的国际惯例,MRI仪的外环境控制限为0.1mT,而检查室外的控制限为0.5mT,低于0.5mT的场强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

资料表明,大于0.5mT的磁场,将会影响心脏起搏器和胰岛素泵的工作。

一个每年用一台CT机检查5000病人的神经科,用MRI系统可检查其中的3500~4000名患者。

如用MRI代替CT做2000例脑和2000例脊柱研究,虽从CT扫描转入MRI的患者比率较少,但若根据临床情况,用MRI检查现用CT的60~70%的患者,效果可能更好。

由于其中10~15%是儿童,根据辐射引起致命性癌症算出的,竟管MRI的价格和管理费虽高于CT,但是实际上节省了因辐射造成不良反应的支出【17】。

目前,普遍采用磁场屏蔽来防止磁场对人体的影响,还有的采用铜网,等方法来消磁。

不管怎么说,它对人体的危害要比CT小得多。

8、激光激光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辐射的波长、功率(能量)、作用时间、脉冲频率、受照组织和器官的解剖生理学特性,也取决于机体吸收能量的程度和部位,可能伴随热、光化及共振效应。

激光辐射的损害特征主要与其严格的方向性有关。

它对眼的危害最大,这与眼的结构特性有关,如0.35~1.4μm激光能穿透前眼组织,以高能量密度聚焦于视网膜使之受损。

分析表明,操纵激光时,直射或水平反射激光对眼底有同等的损害几率。

据调查表明,长期接触低强度激光辐射除对眼组织或皮肤的直接损害外,个别器官、系统可有功能紊乱,表现为神经衰弱、乏力、神经循环张力障碍、植物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等症候群的阳性率比相应对照组高,还有随工龄延长而增高的趋势。

有个别植物性血管功能紊乱者可演变为Ⅰ度或Ⅰ~Ⅱ度高血压。

因此,在验收时要对医学影像激光打印机的密闭情况加以认真检查,维修时尤其要注重眼的防护。

9、显、定影液显影液中的戊二醛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曾有报道【18】,报道的病例中就是接触了戊二醛引起的迟缓性哮喘。

但也有的病例中与接触照片定影液有关,而定影液中所含的醋酸、盐酸和硫代硫酸铵,目前还没能确定是否是呼吸系统的致敏物质,对于这些物质的作用途径和确切的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但有人认为改善工作室通风条件、减少对这些试剂的暴露是降低放射照相人员职业性哮喘发病率的根本措施【19】。

在更换药液时要带上皮手套,防止药液沾在皮肤上。

10、机房有关文献报道【20】,开机前自由基相对浓度为16.8±2.97,开机后升高到25.0±4.42。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9),认为:在有射线装置的工作环境中,射线不仅可直接作用于人体产生损害,同时还可使房内空气自由基成分增高,增加了有害因素的作用。

为此,在机房设计时就要有通风装置,养成每日上班前先通风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广大技师要在注重自己防护的同时,还要注重患者及培同人员的防护,对于不符合防护要求的X线机上的某些装置(如:限束器)、增感屏,等定期进行检测、更换;防止酸、碱对呼吸道、皮肤的损伤,加强通风装置的安装。

只有加强防护管理,减少不合理照射,强化职业道德,提高技术水平,增进防护意识,使成像设置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并在同一水平上进行,降低辐射、提高影像分辨率,更好地满足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1]中国医疗信息[2]袁志强,林秀华,刘晓红等,介入治疗X射线机防护装置的研制与评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19(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