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
XX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监测与防治方案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XX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监测与防治方案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一、巷道动压监测手段:1、电磁辐射法监测:电磁辐射每天由矿压防治队用电磁辐射仪器( KBD-5 型)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监测。
监测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
定点监测的覆盖范围为掘进迎头及掘进迎头起往外60m范围内巷道两帮,每隔10m布置一个监测测点,总共13个监测点,随掘进前移(由掘进施工队制作电磁牌板1〜13# 要求现场挂牌)。
2、钻屑法监测:(1)覆盖范围为掘进迎头起往外60m范围内,间隔10m布置一个测点共12个测点。
( 2)由掘进施工队在巷帮用麻花钻杆打钻孔,检测钻粉量。
钻孔布置于底板往上1.2m处,孔径42mm孔深10m,孔平行于层面,并垂直于巷帮。
从第二米起,分别记录每钻进1m时的钻粉量,并与临界钻粉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危险状态。
该工作实施钻屑量临界指标,暂取250205 上工作面临界指标执行。
(3)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注意并记录钻进过程中的钻孔动力效应,即钻孔动力现象。
钻孔效应是钻孔产生的卡钻、吸钻、孔内冲击以及钻杆卡死、钻粉粒度变大等现象。
( 4)如果钻粉量超过了临界钻粉量,或在打钻过程中出现卡钻、吸钻、孔内冲击以及钻杆卡死、钻粉粒度变大等现象时,说明此处存在应力高峰区,需要及时进行卸压处理。
3、日常监测:做好围岩离层监测、表面位移监测及锚杆拉拔试验和锚杆预紧力测试二、防治:根据电磁辐射显示数据及钻屑量,对掘进迎头及迎头60 米范围巷道两帮进行深孔爆破卸压。
(1)在掘进迎头断面中部、平行巷道走向,底板往上1.6m 处打卸压爆破孔。
采用煤电钻施工,钻孔深度15米,孔径为42mm每孔采用正向装药,装药量3kg (20码),采用3个炮头,炮线孔内串联,炮泥封孔长度不得小于3m此项工作要求每天进行一次。
(2)迎头往后60米范围内(随掘进防治范围随之前移)巷道两帮实施放炮卸压措施,爆破孔每隔5m布置巷道两帮,距底板往上1.2m,眼垂直巷帮。
钻孔深度10 米。
掘进矿压观测管理制度

掘进矿压观测管理制度第一条生产科要不定时对所有锚网巷道进行锚杆锚固力、预紧力的抽检,观测表面位移测站和顶板离层仪读数。
并根据施工现场做好锚网巷道矿压报表(包括锚杆锚固力、预紧力抽检情况,表面位移测站、顶板离层仪变化情况),每周不少于一次,经科室领导审核批准后,上报生产矿长或矿总工程师审批,然后下发到施工单位,有利于指导生产。
第二条掘进队组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搞好矿压监测,设置记录台账(包括锚杆锚固力、预紧力抽检情况,表面位移测站、顶板离层仪变化情况),设专人管理记录,做好监测记录,观测数据必须现场取得,真实有效。
第三条到设置综合测站位置时,队技术员、现场工作人员协助组织安装,并同矿压组人员测试初始数据。
第四条掘进队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安设顶板离层仪,每个顶板离层对应必须安设表面位移测站,观测巷道变形量,严格按规定进行观测及记录。
第五条离层指示仪安装时应尽量使深浅测筒读数为零,正常误差不充许超过±5mm,精确到1mm。
第六条离层指示仪孔深严格按规程规定执行,离层指示仪孔必须保证铅垂顶板打设,以保证离层指示仪安装后测绳自然下垂。
第七条离层指示仪深浅部测筒不得被网片、风筒绊住,影响顶板离层监测。
第八条顶板离层仪挂牌管理,牌挂在顶板离层仪前后0.5米范围,并采用双股16#铅丝吊挂,与顶网牢固扭结在一起,并将牌板规定内容填写完善。
第九条掘进工作面依据顶板离层数据进行顶板管理,离层值在超过50mm毫米时,要停止掘进,对该离层仪前后20米范围内补打锚杆或锚索;离层值大于100毫米时,及时汇报生产科及矿总工程师,制定相应加固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必要时由设计人员重新进行巷道支护设计。
第十条要定期对巷道支护情况进行检查,跟班队长、班组长每班进行检查,发现有顶板下沉量增加、两帮移近量加大及锚杆支护失效或存在断梁折腿或变形严重的支架等情况时必须及时汇报队值班及生产科。
第十一条掘进队必须制作专用的锚杆扭紧工具,不得使用检测工具作为施工工具。
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

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预报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矿的安全基础工作,抓好我矿的顶板管理,保持我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经研究特制订如下顶板观测、分析、预报管理制度:1、临时支护预报管理(1)、掘进工作面必须使用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2)、掘进工作面顶板最大空顶距不得超过2.0m,最小空顶距不大于0.4米,最大空帮底部锚杆不超过5m。
(3)、采用内置式单体油压柱为临时支护,根据巷道的宽度,间排距不大于1米,配合使用。
2、移近量测预报管理(1)、测点布置:巷道每50米设一组顶底、两帮观测点,顶部到底部一组观测,两帮设一组观测。
(2)观测时间:正常条件下,移近量从安装完毕每10天观测一次,“一停四不停”期间每半月观测一次,并将测读结果记录好,并整理登记到记录台账上。
总下沉量超过30mm时应加强观测,总下沉量超过50mm时,要及时汇报相关部室并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3)、如遇断层、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期间安排专人每班观测一次,其他按正常条件执行。
(4)、移近量观测由生产技术部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现场观测,并做好记录。
(5)、在遇有地质构造带时,矿生产技术部及时做出预报,并通知生产区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3、锚杆支护巷道顶板预报管理(1)、锚杆锚固稳定围岩长度不小于作业规程要求,锚杆锚固力不得低于作业规程设计要求,螺母拧紧力矩不小于作业规程设计要求。
(2)、锚杆间排距误差不超过设计值±100mm。
(3)、锚杆托板必须紧贴岩面,锚杆外漏托板长度控制在10-50mm,锚杆与井巷轮廓线切线或与层理面、节理面裂隙面垂直,最小不小于75°。
(4)、锚杆锚固力每班必须检查,生产单位要留有详细记录;锚杆螺母必须使用气扳机或力矩扳手拧紧,保证力矩符合要求。
4、锚索支护巷道顶板管理(1)、锚索的钢绞线执行作业规程设计要求执行,锚索长度随煤层变化而定确保锚入顶板稳定岩层长度不少于2000mm。
XX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监测与防治方案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XX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监测与防治方案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一、巷道动压监测手段:1、电磁辐射法监测:电磁辐射每天由矿压防治队用电磁辐射仪器(KBD-5型)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监测。
监测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
定点监测的覆盖范围为掘进迎头及掘进迎头起往外60m范围内巷道两帮,每隔10m布置一个监测测点,总共13个监测点,随掘进前移(由掘进施工队制作电磁牌板1~13#要求现场挂牌)。
2、钻屑法监测:(1)覆盖范围为掘进迎头起往外60m范围内,间隔10m布置一个测点共12个测点。
(2)由掘进施工队在巷帮用麻花钻杆打钻孔,检测钻粉量。
钻孔布置于底板往上1.2m处,孔径42mm,孔深10m ,孔平行于层面,并垂直于巷帮。
从第二米起,分别记录每钻进1m时的钻粉量,并与临界钻粉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危险状态。
该工作实施钻屑量临界指标,暂取250205上工作面临界指标执行。
(3)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注意并记录钻进过程中的钻孔动力效应,即钻孔动力现象。
钻孔效应是钻孔产生的卡钻、吸钻、孔内冲击以及钻杆卡死、钻粉粒度变大等现象。
(4)如果钻粉量超过了临界钻粉量,或在打钻过程中出现卡钻、吸钻、孔内冲击以及钻杆卡死、钻粉粒度变大等现象时,说明此处存在应力高峰区,需要及时进行卸压处理。
3、日常监测:做好围岩离层监测、表面位移监测及锚杆拉拔试验和锚杆预紧力测试。
二、防治:根据电磁辐射显示数据及钻屑量,对掘进迎头及迎头60米范围巷道两帮进行深孔爆破卸压。
(1)在掘进迎头断面中部、平行巷道走向,底板往上1.6m处打卸压爆破孔。
采用煤电钻施工,钻孔深度15米,孔径为42mm,每孔采用正向装药,装药量3kg(20码),采用3个炮头,炮线孔内串联,炮泥封孔长度不得小于3m,此项工作要求每天进行一次。
(2)迎头往后60米范围内(随掘进防治范围随之前移)巷道两帮实施放炮卸压措施,爆破孔每隔5m布置巷道两帮,距底板往上1.2m,眼垂直巷帮。
钻孔深度10米。
每孔采用正向装药,装药量3kg(20码),采用2~3个炮头,炮线孔内串联,孔间串联。
工作面初采至末采的矿压观测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

工作面初采至末采的矿压观测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工作面采矿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观测和控制矿压是确保矿井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工作面矿压观测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的正式版,详述了其原理、方法和措施。
一、原理与方法1.原理:工作面矿压是指地下煤矿工作面及周围岩体在采煤过程中所受到的力的作用。
观测矿压可以及时了解到工作面矿压变化趋势,为矿井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2.方法:矿压观测的常用方法包括现场直接观测法、浅孔安放煤压仪法、深孔测压法、微震监测法等。
(1)现场直接观测法:通过人工观察工作面及周围岩体的变形情况,包括煤柱变形、压裂和变形速度等指标,以了解矿压变化情况。
(2)浅孔安放煤压仪法:在工作面附近预埋浅孔,利用煤压仪测量矿压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3)深孔测压法:在工作面远端钻探深孔,通过深孔观测矿压的动态变化情况。
(4)微震监测法:通过监测工作面及周围岩石的微震信号,以判断矿压状态。
二、安全技术措施1.工作面布置:合理布置工作面,减小工作面长度和开采厚度,控制煤柱宽度,避免过大的煤柱矿压。
2.防护措施:在工作面布设矿压防治设施,如合理设置支架、采用支护结构等,增加煤壁稳定性。
3.观测装置:选用可靠的矿压观测仪器设备,实时监测矿压变化,如测压仪、变形仪、应力仪等。
4.矿压预警:根据观测数据,建立矿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矿压异常,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人的安全。
5.管理与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矿压管理制度,加强对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矿压观测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6.支护措施:根据工作面矿压情况,及时调整支架的设置和调整参数,加强支护质量的控制,保证煤壁稳定。
7.强化通风:加强工作面通风系统的管理,确保充分的通风量,降低煤矿瓦斯和粉尘的积聚,减少工作面矿压。
8.避免过度开采:根据矿压变化情况,合理安排开采进度,避免过度开采造成矿压过大。
以上是工作面矿压观测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的正式版,通过对矿压的观测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矿压异常,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一、观测时间、目的
二、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简介
2、工作面地质概况
3、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附断面支护图),包括掘进施工中的支护变更情况
4、支护要求及技术措施
三、工作面及两巷测站布置,观测项目、观测内容及方法
四、观测数据整理
1、测站离层数据整理汇总分析
2、顶底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整理汇总分析
3、锚索(杆)受力分析
五、观测结果分析
工作面顶板离层规律,顶、底板、两帮位移量与掘进距离、时间的关系,锚索(杆)受力与时间的关系,受力情况和原因分析,本工作面或相似工作面巷道支护参数、离层量、位移量、巷道压力对比分析。
工作面支护变更前后情况对比等。
六、结论与建议
工作面支护对巷道位移控制效果,锚索支护参数的合理性,提出结论与建议。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第一篇: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关于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检查情况综放一队:1、东108工作面回风顺槽矿压观测点共设21组,7#~8#钻场段巷高2100mm、宽2000mm右帮及墙体压力大,浆皮开裂,托板压裂,个别锚杆崩断,帮部鼓出。
要求起底补打锚杆加固,加强矿压观测。
东108联巷(150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5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0mm,底鼓较明显。
2、东108运输顺槽共设观测点22组,顶板最大下沉量50mm,两帮最大移近量45mm。
3、东运下109运槽口以下20m~30m段压力大顶部有坠包帮部鼓出,95#~97#管路处顶部网子撕裂重新加固,顶板离层矿压观测滞后,矿压显现较明显要求对该段打点柱并加强观测。
4、矿压观测电子版记录齐全,未打印纸质版,要求做封皮打印存档待查。
综放二队:1、西202工作面根据kJ216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分析,回风顺槽现有8组锚杆/索应力动态监测系统,联巷口位置处于“三岔口”跨度大、来压较明显,来压处分别为:11#联巷口、12#100m、16#500m、17#650m,加强矿压观测。
运输顺槽现余7组锚杆/索应力动态监测系统.巷道靠近DF26断层牵引带,收敛变形较大,分别是:4#350m、5#450m、6#550m、7#650m锚杆/索应力大,加强矿压观测。
2、矿压观测电子版记录齐全,未打印纸质版,要求做封皮打印存档待查。
生产准备队:1、西1120运输大巷维修段共设观测点21组。
其中9#~21#矿压观测点矿压显现较明显,巷道顶部浆皮开裂,巷道左拱顶部个别地段有吊包,已逐段进行挑顶扩帮维修。
2、西201运输顺槽维修点未设置矿压观测点。
该维修段巷道帮、顶部压力大,巷道底鼓量较大。
要求巷道维修过程中及时设置矿压观测点并加强观测,并对维修点到切眼段矿压明显、坠包多的地段设置矿压观测点进行观测,做到预测预报,监控有效。
3、无矿压观测记录,无锚杆/索拉拔试验记录,要求及时补全,并打印纸质版。
XX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监测与防治方案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XX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监测与防治方案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一、巷道动压监测手段:1、电磁辐射法监测:电磁辐射每天由矿压防治队用电磁辐射仪器(KBD-5型)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监测。
监测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
定点监测的覆盖范围为掘进迎头及掘进迎头起往外60m范围内巷道两帮,每隔10m布置一个监测测点,总共13个监测点,随掘进前移(由掘进施工队制作电磁牌板1~13#要求现场挂牌)。
2、钻屑法监测:(1)覆盖范围为掘进迎头起往外60m范围内,间隔10m布置一个测点共12个测点。
(2)由掘进施工队在巷帮用麻花钻杆打钻孔,检测钻粉量。
钻孔布置于底板往上1.2m处,孔径42mm,孔深10m ,孔平行于层面,并垂直于巷帮。
从第二米起,分别记录每钻进1m时的钻粉量,并与临界钻粉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危险状态。
该工作实施钻屑量临界指标,暂取250205上工作面临界指标执行。
(3)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注意并记录钻进过程中的钻孔动力效应,即钻孔动力现象。
钻孔效应是钻孔产生的卡钻、吸钻、孔内冲击以及钻杆卡死、钻粉粒度变大等现象。
(4)如果钻粉量超过了临界钻粉量,或在打钻过程中出现卡钻、吸钻、孔内冲击以及钻杆卡死、钻粉粒度变大等现象时,说明此处存在应力高峰区,需要及时进行卸压处理。
3、日常监测:做好围岩离层监测、表面位移监测及锚杆拉拔试验和锚杆预紧力测试。
二、防治:根据电磁辐射显示数据及钻屑量,对掘进迎头及迎头60米范围巷道两帮进行深孔爆破卸压。
(1)在掘进迎头断面中部、平行巷道走向,底板往上1.6m处打卸压爆破孔。
采用煤电钻施工,钻孔深度15米,孔径为42mm,每孔采用正向装药,装药量3kg(20码),采用3个炮头,炮线孔内串联,炮泥封孔长度不得小于3m,此项工作要求每天进行一次。
(2)迎头往后60米范围内(随掘进防治范围随之前移)巷道两帮实施放炮卸压措施,爆破孔每隔5m布置巷道两帮,距底板往上1.2m,眼垂直巷帮。
钻孔深度10米。
每孔采用正向装药,装药量3kg(20码),采用2~3个炮头,炮线孔内串联,孔间串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预报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矿的安全基础工作,抓好我矿的顶板管理,保持我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经研究特制订如下顶板观测、分析、预报管理制度:
1、临时支护预报管理
(1)、掘进工作面必须使用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2)、掘进工作面顶板最大空顶距不得超过2.0m,最小空顶距不大于0.4米,最大空帮底部锚杆不超过5m。
(3)、采用内置式单体油压柱为临时支护,根据巷道的宽度,间排距不大于1
米,配合使用。
2、移近量测预报管理
(1)、测点布置:巷道每50米设一组顶底、两帮观测点,顶部到底部一组观测,两帮设一组观测。
(2)观测时间:正常条件下,移近量从安装完毕每10天观测一次,“一停
四不停”期间每半月观测一次,并将测读结果记录好,并整理登记到记录台账上。
总下沉量超过30mm时应加强观测,总下沉量超过50mm时,要及时汇报相关部室并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3)、如遇断层、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期间安排专人每班观测一次,其他按正常条件执行。
(4)、移近量观测由生产技术部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现场观测,并做好记录。
(5)、在遇有地质构造带时,矿生产技术部及时做出预报,并通知生产区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3、锚杆支护巷道顶板预报管理
(1)、锚杆锚固稳定围岩长度不小于作业规程要求,锚杆锚固力不得低于作业规程设计要求,螺母拧紧力矩不小于作业规程设计要求。
(2)、锚杆间排距误差不超过设计值±100mm。
(3)、锚杆托板必须紧贴岩面,锚杆外漏托板长度控制在10-50mm,锚杆与井巷轮廓线切线或与层理面、节理面裂隙面垂直,最小不小于75°。
(4)、锚杆锚固力每班必须检查,生产单位要留有详细记录;锚杆螺母必须使用气扳机或力矩扳手拧紧,保证力矩符合要求。
4、锚索支护巷道顶板管理
(1)、锚索的钢绞线执行作业规程设计要求执行,锚索长度随煤层变化而定确保锚入顶板稳定岩层长度不少于2000mm。
(2)、正常情况,锚索间排距以设计要求执行,允许误差为±100mm;如遇顶板破碎、淋水或压力增加时,根据实际情况缩小锚索间、排距或采用架棚支护。
锚索角度与顶板轮廓线呈铅直状态或不小于75°夹角,锚索设计锚固力不低于设计要求。
(3)、锚索滞后工作面不大于作业规程设计要求,外漏长度控150-250mm 之间。
(4)、每班必须对当班施工锚索进行预紧,预紧力不得低于设计要求,对预紧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要立即补打。
(5)、掘进队应建立健全锚杆、锚索拉拔力试验台账,将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锚杆、锚索及时补打,具体按新版质量标准化要求数值执行。
5、架棚巷道顶预报管理
(1)、架设棚子前,当班跟班队长或班长必须指派有经验的工人按《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并有专人监护,将浮石活矸清理干净。
(2)、棚梁及棚腿之间必须用牢固的撑木或拉杆连接,棚子和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塞紧、接顶、背实。
(3)、坚持对煤或松软围岩进行松帮卸压,减少棚子变形,降低工程修复量,对确实需要修复的巷道,要及时编制措施进行修复。
6、井巷维修的顶板管理
(1)、在井巷维修前要进行现场顶板鉴定,确定施工方法,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且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并向维修人员贯彻。
施工中明确顶板监护人员。
(2)、井巷维修作业必须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3)、维修巷道应由外向里逐段进行,回撤巷道金属支架时应由里向外进行,严禁维修人员进入维修地点里侧。
(4)、维修巷道前必须先加固附近支架。
在拆除原支架、架设新支架前必须护好帮顶,防止帮顶漏岩(煤),翻一架给一架,严禁大翻大挑。
(5)、扩大断面和维修巷道,必须保证有发生冒顶赌赛事故时,人员撤出的安全出口。
(6)、支架巷道变形严重进行修复时,一条巷道严禁多头施工。
7、过断层、裂隙带和岩性突变地段巷道顶板管理
(1)、必须加强掘进地段的地质调查工作,根据所掌握的地质资料,及时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
(2)、在破碎带中掘进,必须短掘短支,以控制顶板完整。
(3)、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敲帮问顶”制度。
要经常观察围岩稳定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
(4)、必须减小空顶距离,及时前移临时支架,严禁空顶作业。
(5)、采用钻爆法破煤(岩)时,必须少打眼、少装药、放小炮,尽量保持围岩的稳定性。
若放炮中顶板难以控制与管理,应改用风(手)镐方法掘进。
(6)、在地质构造带掘进,必须严格执行“短掘短支”制度,即掘1米支护1米;必要时要采取架棚措施并适当缩短棚距。
本制度未叙之处严格按《煤矿安全作业规程》、《操作规程》、《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及矿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