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选取隐含地理原理的乡土事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探究,从而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地理教学方法。

1 乡土地理案例的选择原则

(1)针对性原则。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包括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心理以及教学的同步性,围绕案例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教材举了许多例子,但百闻不如一见,本乡本土的丹霞地貌冠豸山、喀斯特地貌赖源溶洞、地球内能新泉温泉等都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案例素材,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望,可让学生列表比较地质作用的分类,并加以评价。

(2)典型性原则。有特定的背景,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例如:“河流的综合开发”这一节的教学,教材用了美国田纳西河作为教学案例,笔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选用连城县城文川河作为案例,效果意想不到,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真实性原则。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便于学生获得对抽象地理原理的感性认识。从人类生产生活中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地理眼光分析地理事例的习惯,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的教学,笔者使用福建汀江案例:2010年7月,

初中地理教研计划

初中地理教研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新学期面临的形势是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优质高效地理课堂基本理念,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地理组教师认真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活动,结合学校工作目标,对本学期教研作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1.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2.加强本教研组的档案和资料建设,对本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3.加强教研组的团结合作,形成合力,使全组成员都有进步,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能成为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4.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互渗。 5.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6.加强组内听课制度的管理。本学期在组内进行每位教师公开课堂教学,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加强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 7.为了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在学生的作业量、教师教案、学生考试成绩、课外活动辅导等方面对组内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并在学期结束对教师进行评价。 8.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每个教师会运用多媒体,会制作课件。当然这是顺应课改所需,课改过程中,课程与课时的矛盾非常突出,传统的地理教学无法满足。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能弥足很多不足。可以增大容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变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学期会加强课件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浓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氛围。 9.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方面,组内教研时会自觉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及时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并及时总结经验,力争到学期结束写1篇有份量的教研论文。 10.教研组工作要突出“研究”。要研究课程改革中探索性问题,研究教学常规中普遍性的问题,重点是要研究课堂。围绕本期课堂主攻方向,地理教师要上一堂对外公开课。 地理组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地积极进取,不断努力,使地理教学更进一步中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教学措施: 1、大力开展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法,选择最佳教学模式。 2、开展备课组内、年级之间的听、讲、评课活动,教学相长,及时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易混点等问题。 3、初中一、二年级的课改学习,按既定方案、时间稳步实施并取得新进展。 4、各教师要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并撰写出一定价值的经验总结或论文,力争获奖或发表。 5、各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公开或研究或观摩课或者五项技能的竞赛活动,争取获奖,为学校赢得荣誉。

高三地理 区域地理全面总结复习教案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区域地理全面总结 1.“3S”技的“应用地理”领域(详见下表) 2.高考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哪些? ⑴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⑵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⑷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⑸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⑹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⑺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 ⑻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⑼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⑽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3.华北地区什么时候盐碱化的程度最高?为什么?(大纲版专用) 春秋季。水盐运动规律是春秋季返盐,冬季稳定,夏季淋盐。春秋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使得土壤深层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加剧了盐碱化。此外,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沿海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高,也是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是另一个原因。同时需要注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沿线地区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4.世界上三大黑土分布区在哪里? 黑土肥力高为什么还要培肥?(大纲版专用)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而闻名于世。黑土肥力高,但无限制的用地会导致肥力的耗竭,此外,加上雨水冲刷严重,肥力流失,因此要注意培肥。 5.紫色土与红壤相同吗?(大纲版专用) 紫色土和红壤都分布在我国南方,都是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发育成的土壤。但是紫色土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暖热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到盆地底部,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油菜、水稻。而红壤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一种低产土壤,适合茶树、杉木、马尾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论文 一、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推广 (一)引导学生高效识图的教学方法 1.由大到小识图法 所谓由大到小识图法,就是学生首先要以全图的大致形状为基础,然后再慢慢减小看 图范围。简言之,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学地理 课程“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首先要运用由大到小识图法进行看图,让 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基于此,学生们在做类似题目时就能很快确定 位置,并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应用结果来看,这种由大到小识图法也有利 于学生们对其他领域的整体认识。 2.单元式识图法 单元式识图法是一个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对于地图整体把握的重要学习 方法。单元式识图法就是把区域特点一致的区域划分到同一类单元,便于教师对这些单元 逐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地图分类,归类,总结规律。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 教师讲到“我国行政区划”这一部分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单元式识图法进行 看图,把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地理划 分单元。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七个地理划分单元进行逐一分析。单元式识图 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将某一地域的某一特征加以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通过局部 比较来更好地对整体地域的特征进行把握。 3.要素识图法 要素识图法是一种重要的识图方法。该识图方法就是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基准去研究。例如,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区分布图时,教师要依据某一个气候类型 为认知目标,它可以是热带气候类型或者是寒带气候类型、也可以是温带气候类型等。然后,学生们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对气候类型进行探究。这种要素的识图方法,有利于学生把 握一些地理特征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地理 教师要根据自身所在班级的情况,将识图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融会贯通,进而使 学生把这些识图方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里。 (二)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 种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地理

教学案例:地理案例教学实践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案例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而衍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从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实际应用出发,探讨其优势及局限性,不仅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理论,而且对改善地理教学的质量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地理;实践研究 1.案例教学概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笔者认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

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以降低难度,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通过不同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地轴指向始终不变。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

省优质课之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长江中下游地区 Word版

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展评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考试说明 2014山东高考文综考试说明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出现的。 2014年山东省文综考试说明地理部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 本条“标准”包括两方面要求 (1)了解区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2)运用区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结合某区域的实际提出合理的开发治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初中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与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的部分内容重合。 本部分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治理;第三部分是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解答。 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本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并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概况;了解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一部分重点分析鱼米之乡形成和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借鉴这一思路让学生分析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针对工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第三部分,高考试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高考的命题方式及角度,掌握审题、答题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使学生的基本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学情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在高中又通过对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有较高的认知起点; 学习兴趣:当今的中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及热点问题,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学习障碍: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进入高三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缺乏理性的深入思考,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系统性。同时,他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 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构建为中心的思想。

地理教研成果

地理教研组学科发展总结反思 一学期以来,我们地理教研组教师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苦练教学基本功,以科研为先导,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积极参加教改实践活动,向21世纪所必须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而努力着。下面我把我们组一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劳动纪律,提升师德修养 本组各位教师能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到既教书育人,又严格要求自己,各位教师都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课改中。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为学校教学和发展献智献策,是我们的一直奉行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为此,每一次教研组活动,我们都非常重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期刊文章以及外地先进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本学期我们的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透视名师课堂》、《教育的智慧》三部学术著作和十篇优秀文章。参加了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的教师,在组内搞学习交流小讲座,使老师们明确了当代地理教师应有的鲜明理念体系、明晰的目标体系和高效的学法指导体系,做到整体把握教学,灵动组织教学,深入反思教学。 三、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对新世纪的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中最活跃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把教学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才能激发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无穷智慧和潜能。这种认识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明确的指向标。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业务水平得以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技能的学习,高效课堂的探索实践,陈旧的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使以“多元展示、群言堂、竞争机制、方法归纳”为特征的海中“蓝色课堂”逐步得以完善。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教改,以创新求发展。我们在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积极思考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本学年的校级公开课,我们地理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都做了精心准备,并把自己关于一些教学的新的想法有机的融入课堂之中:有的教师课堂上注重讲练结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落实知识;有的教师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图表等辅助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有效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几年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强化团队意识,做好“学科建设” 1.加强校本教研。通过并每日研讨和周四大备课,形成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每日研讨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确实可以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个备课组都能定时、定点地进行新教材的研究,并且在组内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作业。全组教师乐于参加教研组活动,学习业务,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经常相互听课,及时交流,总结,推广教学经验,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加强了校际交流与展示。校外竞赛、交流等活动有:共开设县级讲座交流1次、校级讲座2次,市级公开课交流4次,专业技能竞赛共获得一个市级一等奖和3个县级奖,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人次。 3.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全组地理教师共同撰写论文,对于“学科组建设”的课题研究有明确分工,有真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地理组本学期在核心期刊《中地参》上共发表3篇,其中两篇下半月刊;省级报刊17篇,论文获奖约15人次。4.校本资料建设初具规模。本学期在各位地理老师的努力下,积累了比较完整的导学案和课件,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主编出版教辅资料1部。 五、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 ⑴课堂教学不成熟、无特色 课堂教学节奏不鲜明,没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在分层教学方面特别应针对学情细化目标分层,加强对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把握和具体程序、细节的实施等仍然缺乏完整的经验体系。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不太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对较低层次班级的

《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内容在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也不符合新课标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本人尝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图文视频等资料和信息,积极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能读图说出巴西典型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③能读图说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并能说出其主要成因。 ④能利用各种媒体查找信息,发表自己对如何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观点和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巴西地形图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征; ②利用地图和图片,分析巴西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③利用教科书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讨论气候成因,并总结出分析气候类型的因子。 ④自主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论述如何保护亚马孙雨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旅游景观图和风俗人情图片的了解,了解巴西人民的生活; ②通过对巴西地形的分析,体会巴西人在此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③通过对巴西气候的分析,体会巴西人的风俗人情中哪些受自然因素影响; ④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重难点】 巴西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查找有关巴西的资料、利用地图,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领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 提前板画两幅巴西轮廓图(一幅标出巴西高原、另一幅标出亚马孙平原); 准备《导学案》(见最后附页)。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意见。 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方,地理学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学科之一,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地理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的重视,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1.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将目前国内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改革意见。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其一,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所占分额很小,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其二,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其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暇去深入学习地理。 高中地理进入高考学科以后,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突然攀升,到后来与其他高考学科平分秋色,学校及教师花费了不少力气,每年高考地理学科成绩总的拉分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问题,随着地理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全面提升,经历了不重视乃至歧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之历程。 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发现,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虽然各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运用,但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放看做“副科”消极对待。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案例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案例 由于新课程的改变,初中的地理课一周只有一课时,有一些学生感觉获得的地理知识远不够他所需要的,而且还需要学习更多身边的地理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上过一个月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天去留心观察你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所看到的现象,如果和我们学习的地理相关,就在每次课的课前介绍给大家。你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和他人合作完成,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不断提高你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你的自身特性,并在你的帮助下,全班同学的地理知识都有不断的提高和积累。问题一出,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询问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比如:生活中有跟经纬网有关的地理现象吗?总觉得有很多书上的地理知识很抽象,很不好理解。每个地理现象都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解释吗?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每次课只能有两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 刚开始,我以为学生会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和同学之间不是很了解等原因使前几次课参与的程度不高,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每次课上课前,都有很多的学生要求在这次课上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几节课下来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了。由于我设置的作业范围非常的广,身边的很多小事都可成为学生的材料,而且没有形式的要求,所以学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可更多的发挥自己的特性。 课后分析时,我发现学生展示的材料来源很多:自己观察的身边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演讲、小品、相声、资料展示,还有很多同学加入了多媒体课件。而且有很多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也可以自己或同其他的同学一组来积极的参与进来,而且表现的很出色。每次课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而且越来越觉得地理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通过每次同学们的展示,都是全班同学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更使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作为教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观察空间和一个自由的展示空间,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状态下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反思: 很多时候地理学习让学生认为很难很抽象,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上是非升学考试学科使得学生的重视程度就更不够了。而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新理念的推广,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新的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热情、乐于观察、乐于交往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没有限制、没有标准,完全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以这次作业为例,学生可有很长的时间去仔细观察和充分准备,完全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学生积极参与,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逐步营造出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交往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团体意识,更使一些往日缺乏自信,害怕课堂提问的学生,在小组同学的热情帮助下,也开始跃跃欲试。学生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 教研组集体点评: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反过来,如果教师一直局限于讲授的教学,知识的传递、灌输可能会更加快速,学生得到的结论更符合我们成人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就要大打折扣、参与面也不会很广,个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难以得到点拨。.

2021年浅谈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乡士地理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家乡这个天然实验室的作用。如,在讲《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一节时,可以本县为例,先列举泾川县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的规模及所在地,并示图说明。接着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又有何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本县的“星鼎超市”“家福乐超市”“中亿超市”三个超市布局及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泾川县建设的密切关注。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业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可选择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富有的港商,分别在1985年和xx年到平凉地区进行投资,你各会选择什么行业?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各

抒己见,通过对认知加工,学生有效地整合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把“泾川县的农业发展”作为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先向学生介绍了泾川县的概况。 案例:泾川县――苹果之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温带半湿润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气温的日较差大,降水适中,年平均日照2274小时,年平均降水555 mm, 无霜期174天,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这里的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誉享全国,杏、梨、柿子、核桃等温带水果也很有名。 根据上述条件,提供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泾川县发展林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泾川县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教案设计:俄罗斯地区

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位置与范围 2、俄罗斯的地形与河流、湖泊 3、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河流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2、俄罗斯多沼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东西差异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根据俄罗斯地图,回顾所学知识总结。 二、知识梳理——俄罗斯自然概况 1、位置:①纬度位置50°N——70°N 30°E——180° ②海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 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2、范围:①欧洲部分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

南起黑海,北到北冰洋沿岸 ②亚洲部分西起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 南抵哈萨克斯、蒙古与中国接壤, 北到北冰洋沿岸 3、地形 地形多样,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东高西低。 欧洲部分乌 拉 尔 山西←亚洲部分→东 东欧平原伏尔加河西西伯利 亚平原 鄂毕河 叶 尼 塞 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贝加尔湖 勒 拿 河 东西伯利亚 山地 4、河流、湖泊 名称特点 伏尔加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水能丰富,内河航运便利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位于亚洲北部,注入北冰洋,纬度高结冰期长,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航运价值低。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断裂下陷而成,水资源丰富。 5、气候 总体特点: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E F G

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强调: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被为温带草原或者温带荒漠,俄罗斯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思考与讨论 1、读俄罗斯气候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莫斯科和上扬斯克属于什么气候? ②它们两地的气候特征一样吗? ③不一样的话差异在哪里? 2、阅读莫斯科和上扬斯克月均温和月降水量表总结其气候差异。 莫斯科: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降水较多且较均匀。 上扬斯克:气候寒冷,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 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欧洲海岸线曲折,深入内陆,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进入,海洋性较强,气候较温暖湿润。 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靠近北冰洋,气候寒冷,东南部多山地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寒冷而干燥。 4、西西伯利亚地区多沼泽的原因? 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最新版】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下,会看到地理老师挂地图,摆各种模型利用简单的粉笔构绘出各种简化地理模式。有了多媒体了,又开始看到很多老师又开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各种地理情景和原理,出现多媒体大容量的满堂灌。显然二者都存在利弊,针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如何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最优绩效。为此,漳州三中的地理教研组成员,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在省电教馆的指导下,开始展开对该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3-12-23T14:02:38.8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2月总第162期作者:曹吉忠 [导读]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曹吉忠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62100 摘要:新课标将“案例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原理”,巧妙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面对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要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内涵和本质,积极探索和实践“案例教学”,实现地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课标案例教学内涵观念特征基本原则 一、深刻理解“案例教学”内涵,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案例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选取案例的特征,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指导。 “案例”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情境生动。教学中教师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或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实例,这些实例大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具体地理现象而举的例子,比如在学习大气逆辐射时我们常举“人造烟幕防霜冻”、“霜冻往往发生在晴朗的夜晚”等实例来加强学生对大气逆辐射的理解和应用,但这些都不能算作是“案例”,案例应该是真实具体的、直观生动的。比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热带雨林的保护”,就是给了学生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图片画面和大量的图文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教师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情境,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典型性、代表性。“案例”都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特点,都是某一地理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的案例也有局限,所以,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在选取时要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需要进行适当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城市热岛效应”案例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有生动的图示,有热岛现象真实实例,有原因的探究,有城市热岛利弊分析,有如何有效利用……内容非常丰富。 4.可读性强。好的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那么,学生对案例感兴趣了,自然会调动他们阅读、思考、分析的兴趣。 二、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 1.教学过程开放。师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思考、交流,并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3.探究性。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入案例情节和角色。 三、选取案例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案例教学的内涵决定了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案例”的探究与分析代表了一类地理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例,也不是某一区域的特例。比如《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材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它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分析入手,逐步讨论了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恶性循环,再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它不仅能代表全球荒漠化现状,还对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破坏等生态问题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教师在利用教材案例时,必须吃透教材案例设置的深层次意图,自选的案例必须保证案例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2.时代性。地理学科知识最具时代性,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要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在案例选取上充分展示最新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和地理学理念,与时代保持一致。 3.生活性。地理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当地生活,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熟知的事例,研究开发为“案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探究的意义。 总之,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只要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案例教学”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一定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益。

高考地理西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第二节西亚 1.读图,(1)国家:①②③④⑤ ⑥⑦ (2)大洲:⑧⑨⑩ (3)水域:A. (内陆湖)B. C. D. E. F. (4)海峡:G. H. (5)运河:I. 2. 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 N之间,位于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带,小部分位于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海、海(大西洋),南临海(印度洋)。 (2)地处洲、洲、洲交界之地,位于洲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海和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湾和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和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 11.有什么别称?“”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三大洲,沟通大和洋,是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 ,生产石油最,输出石油最的地区。 14.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 在。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 16. 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 17. 石油主要输往哪里?、、等。 18. 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海、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 B:经过海、洋、角、洋,到达、。 C:经过海、湾、海峡、 海,到达。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候、气候、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 22. 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业和农业。 24. 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1) (2)(3)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教、教、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 27. 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2)(3) (4)

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综述 何天赐17160104 17级地理科学一班 摘要:地理学科的教学可以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给学生全面系统的描绘地球多姿多彩的面貌。中学地理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感等教育于一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为了辅助中学地理的教学,老师们应用了大量的方法、技术等辅助中学地理的教学。据CNK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于我国中学地理应用研究的文献表示,我国的中学地理应用研究起始于地理版图版画、地理挂图、教学方法等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地理研究专业软件、多媒体技术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CNK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地理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从而大致地阐述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的国内研究进展与成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应用研究;3S技术;多媒体技术 1地理幻灯片、地图、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地理教学中辅助以幻灯片进行教学就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了。赵连骥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幻灯片可以激发青少年奋发学习,多获知识,开阔视野,增强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并且就教学幻灯片的研制与应用问题,其认为要坚持创新、持之以恒,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学片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形式要多样化,动态化和系列化[1]。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众多的地理规律、地形特点都可以通过地图分析得出,是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地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有地理板图、挂图、地理图像等。袁爱建认为地理板图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讲画结合,死图变活;化文为图,化解难点;运用板图,巩固知识[2]。谢文君就中学地理教学挂图的作用,内容的选择与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3]。李娜、张军民以初高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地理图像为例,分析了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4]。钟顺清、瞿扬在其研究中就版图版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现状以及如何科学利用版图版画教学提出了自身的看法[5]。刘艳红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电子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阐述[6]。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7]。许多学者就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实证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范例方式教学法等[8]。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杨立杰、李伟民以地理课程“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对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15]。黄帅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课标解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地理翻转课堂模型的构建,并且分析了时间的具体步骤、困难与对策[16]。王小苗对微课应用现状、微课设计与制作、微课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从这三个方面对于微课的发展提出了自身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