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

合集下载

【历史】20160803-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那么遍及中国大地的白银哪里来的呢?

【历史】20160803-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那么遍及中国大地的白银哪里来的呢?

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那么遍及中国大地的白银哪里来的呢?作者;疯狂的猎人一条鞭法改革,反映了赋役折银的趋势,同时又从赋役层面上进一步巩固了白银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到明代后期,国库收支是以白银为主,而铜钱则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

国库收支中铜钱的数量不到白银的百分之一,甚至不及千分之一。

这与宋代国库收支以钱币为主是完全不同的。

明代的白银,可以说笼罩在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为方便交易,“虽穷乡僻壤,亦有银秤”。

这在从欧洲来的传教士的记载中也可以证实。

明末,一位名叫拉斯戈台斯的神父记录下了以下这样的细节。

他说:“每个中国人在购买东西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绞成大小不等的银块,再用戥子称出小银块的重量。

人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非常熟练,如果需要二钱银子或者五厘银子,他们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

”他还说:“在中国,连孩子们都会估量银锭的重量和成色。

人们会随身带着一个类似铜铃的东西,里面装着蜡块,用来收集剪下来的银屑。

当银屑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人们把蜡块熔化,就可以回收银子。

”本文章来自公众号疯狂的猎人,更多精彩文章等着你。

翻开明代的各种著述,关于白银的记载随处可见。

万历年间浙江人张应俞曾经编撰了一部专门教人反诈骗的图书——《杜骗新书》,记载了八十三个诈骗的案例,其中有七十四个案例涉及白银买卖交易及诈骗之事。

在明清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涉及白银欺骗的事情。

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诈称会用“九还丹”制造白银的骗子行骗的故事。

显然,到了16世纪,白银已然涉及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把自己的影子留在形形色色的著述之中。

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社会结构》中指出,16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从中世纪那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向以货币、市场和商业交换为基础的更自由的、更具流动性状态的迅速而集中的转变。

无独有偶,这样的一种巨变,在16世纪下半叶的明代中国也在上演。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信[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

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

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2007)。

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白银资本》

《白银资本》

<<白银资本>>弗兰克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左派学者之一,对于东方世界做出许多不恰当的推崇。

他认为,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这同一个世界体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五百年前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体系里。

从这一点来说,弗兰克实际上否认了“现代性”的存在。

弗兰克更进而认为资本积累过程几千年来在世界体系中一直发挥主要作用。

被理解作一种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用弗兰克自己的话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编造出来的“欧洲中心主义神话”。

这样,在弗兰克那里,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让人吃惊的是,弗兰克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

确切地说,这个时代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

欧洲之所以最终在19世纪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中心,是因为欧洲征服了拉丁美洲并占有其贵金属,使得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机会,使欧洲有可能站在亚洲的肩膀上。

如果我们考虑到他的激进的左翼立场、考虑到他曾经在拉丁美洲打过游击,他有这样的观点便是毫不奇怪的。

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人口已达5000~6000万人。

另一项统计数字为,洪武26年7000万,明末崇祯三年1。

9亿。

此时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红薯,南瓜,蚕豆,土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入中国。

城市形成和快速发展。

南京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据德国学者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一书中提出的数据,中国明代远洋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

明代手工业得到巨大发展,潞安府就有织机1.3万张。

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

永乐时铁产量达9700吨,其时西方俄国产量最高,不过2400吨。

制铁厂可拥有六七个冶铁炉,需要雇佣上千个工人。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08级世界历史学号:080210257丁万晓摘要: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历史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

中国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移民不断。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

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仍将继续。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移民经济原因一:中国移民东南亚的原因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

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强烈渴望,就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本能。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批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叫做移民。

大凡较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发生,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第一,产生移民的地区是生活资料匮乏、谋生条件窘迫,或因政治变动造成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与意愿,如土地的超负荷人口载量、战乱造成的经济残破、政治迫害等。

第二,必须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间,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区,如东南亚。

第三,尚需使人民迁徙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海外移民所需要的运输手段,对新的生存空间的认识等。

1.经济原因一般百姓移居海外,大都是迫于生活无着,处于饥寒交迫之下,不得已而被当做“苦力”、“猪仔”之类卖到异国他乡。

我国古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土地超负荷人口载量,古代的政府,横征暴敛,造成了农村生产日益凋敝。

特别是清朝后期,白银的大量外流,加上鸦片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铁路的修建,蒸汽机和电气设备的使用和工业的创办,中国古代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也随着瓦解,同时可以安插比较稠密人口的那一切陈旧的社会制度,也开始崩溃。

处在我国这种形式下的我国农村,破产加速,地权日益集中,各种繁重的地税和敲诈勒索,使广大农民一无所有。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一(上)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一(上)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北京通州高一(上)期中历史一、选择题1. 如图为中国某一时期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该图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②以磨制石器为工具③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的生活④人类已经学会用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3.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关于何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实物史料②可用于研究西周的分封制度③有助于探究“中国”一词的起源④据此可推测“中国”地理位置的起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西汉学者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指出:“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国异政教,各自制断。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传统的政治秩序走向瓦解B. 宗法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C. 诸侯国旨在争夺霸主地位D. 周天子保持天下共主地位5.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宗法制②“废井田,开阡陌”③普遍推行县制④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下主张同属该学派的是()A.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C.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D. 兼相爱,交相利7.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以下关于秦朝的描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①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②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由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因此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以下是关于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的一些基本信息:1.出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大量出口白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外国列强在中国境内掠夺
资源、占据市场等不平等贸易导致中国白银流失海外。

2.流入: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白银开始回流。

一方面,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中国与欧洲的贸易
增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货币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白银回流。

3.波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白银的流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一方面,中
国出口商品受到打击,白银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白银流出。

4.管控: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物资短缺,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白银的管控。

同时,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也实行了严格的
金融管制措施。

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政策以及贸易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动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联考试卷C卷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联考试卷C卷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联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2020·安徽模拟) 《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这说明,周代()A . 实践了“仁政”理念B . 中央政府职权范围扩大C . 已具有储粮备荒意识D . 解决了平民百姓的温饱2. (2分) (2017高二下·贵州开学考)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 (2分)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了()A .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4. (2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 . 政府的大力推广B .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 . 商品经济的发展D .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5. (2分)(2020·郑州模拟) 19世纪初,在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据了6个。

清代集市中心的总数则在4万处左右。

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多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信[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

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

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2007)。

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专题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专题号】K23【复印期号】1995年10期【原文出处】《中国钱币》(京)1995年03期第3-10页货币史研究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

欧人在世界范围的航海探险与沿海殖民扩张基本完成。

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

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

16世纪以后的中国丝绸和18世纪的中国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欧洲和美洲,成为欧人东方贸易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

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西人则以美洲的白银支付所购买的中国丝茶,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一、明季白银流入中国明季(1567-1643)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属美洲和日本,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世界主要白银产地。

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用来购买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的海外市场以日本为第一,其次是欧洲和美洲。

明季以前,明朝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金银在朝贡与赏赐的交易中互有出入,无论出超或入超,其数量都不会太大。

欧人东来后,其本国产品在远东缺乏竞争力,但西属美洲的白银持续流入欧洲,充斥市场,使葡、西、荷、英等殖民者在远东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时能用大量白银支付。

葡人以澳门为采购中国货物的大本营,葡人从欧洲运到远东的西班牙银币大部分应是用在澳门购买中国丝绸,以便再运到日本出售。

如果以澳门与日本贸易的繁荣时期(1569-1636)为限,为每年葡人把从欧洲带来的银币之一半(50万元)用来购买中国丝绸及为此而支付的船税(每年不超过4万两),则这67年期间,葡人就从欧洲输入中国3350万西班牙银元。

17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也是银币。

这些贵金属(主要是银币)很多是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特别是在台湾及南洋各埠采购中国丝绸,用于对日贸易。

1580年以后,菲岛贸易进入繁荣时期,每年华船到菲均在25-30艘左右,根据金汉升先生研究,从1586-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输入中国货物约在133万元,而Simkin认为,通常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500万之间,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丝货。

明季从菲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

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过于菲岛。

17世纪末,日本的银产量占世界的1/4。

日本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都与丝绸贸易密切相关。

(1)葡人从澳门贩丝到日本,再到澳门,用这些白银来购买运往欧洲的中国货物。

(2)日商携银到琉球、台湾、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购中国丝货。

(3)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在17世纪30年代以后,也积极参与对日丝绸贸易。

依据日本学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计,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中国,其中大部分应是用来支付丝绸货值。

由葡人、荷人从欧洲,西人从美洲带来的白银,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银,构成明季白银内流的主要源泉,总数可能在35000万西元以上。

明季英人在东方的贸易、南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都会有白银流入,但与以上诸地相比,就几乎微不足道了。

二、17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17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努力开拓对华贸易。

到18世纪前期,几乎欧洲主要的大陆国家都加入对华贸易的行列。

18世纪初期的欧洲,尤其是英国,风行饮茶,茶叶成为欧洲国家对华贸易利润最大的商品。

当18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东方贸易公司竞相从事对华贸易时,他们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18世纪的中国经济建立在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达的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在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

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

然而,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

亚当·斯密(Adam Smith)说过: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对白银的需求有两个层面的动力,一是作为货币促进商品的流通,二是作为奢侈品的标志。

在当时的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主要源于第一种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作为主要通货的铜钱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交易,世界上尚无第二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白银。

大规模发展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茶叶买主。

19世纪末,美国成为第二大茶叶买主。

从18世纪20年代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绝大多数由英、美人输进,主要用于购买茶叶。

17世纪中叶以后直到18世纪末,银元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的主要商品。

也如其他西方国家一样,英人的银元源自西班牙的美洲属地。

银元通常被装箱输往中国,每箱一般装4000个银元。

1637年英船首航广州,就携带62000西班牙银元(reals of eight)。

在18世纪初,中英贸易规模尚小,英人对华输出只相当于对印度输出的十二分之一。

16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官员在和印度的贸易中投资430000镑,其中实物部分为111000镑,白银320000镑,其投资的利益率为100%。

在1708-1712年间,英人每年对华出口商品值仅5000镑,而出口白银则高达50000镑。

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比例(两)年份货物白银白银所占比例(%)167721104778651681313503750054168243797840006616987500060000441699164257983382170414898139452901707834363000881709790593000921717963699000911719806496000921721543913200096172386641020009217291295148000097173112747657000981733300001050007817352568144000981738336012000097174774071050009317491845900009717517047641280085资料来源:Morse.1700-1753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中国贸易。

我们已知其中的65艘船共载7099068两白银或每船平均携带白银109226两。

若以109226两作为178艘英船每船携银的平均数,则在1700-1753年,英船共运19440000两白银到中国。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扩大对华的货物出口,主要是铅、锡和棉花,白银在总货值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然而,由于对华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迅速增长,白银输华的绝对量仍持续增加。

1758-1762年,公司每年对华输出货物值174000两,白银219000两。

1760-1770年,公司对华输出总值中,白银约占50%。

到1795-17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3%。

但由于每年对华输出总值高达5373015两,白银输出每年平均仍有739994两。

176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白银输出年份两年份两1760765414177082204417612160001771879630176232241017725748721763528609177381452 17643387811776394016 1765169047917772304001766193059317789072017676200401783846017685214271786206208217694891861787191232017882094878180177920 17891321920180313768861790210604118047950621791172800181510482721792518400181624525111796120960182018988631797626965182365999817981326830179916231711800421442总计33121032资料来源:1760-1799年数量见:Pritchard;1800-1823年数量见:W.E Cheong,"Mandarins"。

如果1754-1759年英人平均每年输华白银与1758-1762年相当,即每年219000两,则在1754-1759年间,英人共输1314000两白银到中国。

通过以上推算,我们可估计,170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53875032两白银到中国。

1823年以后,英人已无需再运白银前往中国了。

荷兰人在18世纪也输出大量白银到中国。

但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对华贸易主要是通过巴城进行的三角贸易。

以其东方殖民地生产的在中国市场上畅销的热带产品,如胡椒、锡、香料等与中国帆船交换茶叶。

后随着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迅速扩大,荷人不得不从欧洲或亚洲其他地方商馆调运白银到巴城,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茶叶。

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每年从荷兰运往巴城的白银多达6800000-7900000荷盾。

1728-1734年,有9艘荷船从荷兰直接驶往广州,其总货值为2533359荷盾,白银占96%。

1735年后,荷印公司决定放弃荷兰与中国间的直接贸易,改为每年从巴城派两艘船到广州,购货资本为每船30万荷盾,其中部分资本用来在巴城购买胡椒等产品以便销入中国,换取茶叶。

在18世纪30年代后期,荷人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约50万荷磅,在40年代,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达150-200万荷磅。

在50年代的某些年份,胡椒销售额高达300万荷磅。

300万荷磅胡椒约值180000两,相当于荷人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

由于三角贸易使荷人在巴城购买的茶叶费时较长,茶质也差,难以在欧洲市场上与其他西方公司竞争。

1757年以后,荷印公司重开荷兰与中国之间的直航贸易。

然而,正如其他西方公司一样,荷兰产品也无力在中国打开销路,因此公司决定,从荷兰出发的船只每艘携带30万荷盾的银元前往中国。

从此以后,荷人也象其他西方人一样,主要以白银购买中国茶叶。

1776-1788年间荷印公司运至广州的白银(单位:两)年船数白银数177********177********177********177********178********178********178********178********资料来源:庄国土《18世纪中荷海上茶叶贸易》,载《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从上表可见,每艘到华荷船所携白银平均为82697两或286959荷盾,与公司董事会所决定的每船30万荷盾白银基本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