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发展史

合集下载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

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

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

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

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

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

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

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

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

白银历史:不可不看的惊天投机

白银历史:不可不看的惊天投机

亨特兄弟白银史这是一段离我们不太遥远的历史,故事中的两位男主角是享特兄弟,他们开创了金融投机史上又一传奇,却又在这段传奇中埋葬了自己,最终黯然谢幕,以破产而告终享特兄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疯狂投机白银,控制了美国期货市场中超过一半的期货合约,同时还持有1.2亿盎司的白银现货,把白银这样的大宗商品从2美元/盎司推高到50.35美元/盎司(这个纪录现在还没有打破),如果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因素,大约等于现在120美元/盎司,无数空头被轧得死去活来,创造了金融投机史上一段前无古人的传奇。

他们疯狂得妄图与全世界做对,却最被世界遗弃。

我们从享特家族说起。

亨特家族的创始人H.L.亨特是个农民,不过美国的农民并不穷困;虽然不穷困,可这人不知道天天向上,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天赋异禀,商业嗅觉异常灵敏——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倒腾棉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看出石油开采业很有前途,于是组建了石油公司,由于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商业才能,在短短数年内,他发了。

到了1957,当时的美国《财富》杂志估计,亨特成为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

由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老亨特不知道“少生孩子快致富”这句中国谚语,于是他一口气生养了14个娃,并且还都把他们养大了——其中就包括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兄弟俩。

这兄弟俩继承了老爸的商业头脑,继续通过开采石油和开酒店来挣钱——不过,干着干着,这兄弟俩就发现,开采石油和开酒店挣钱都很辛苦啊,而且风险也很大,比方说他们家投资了一个利比亚的油田,结果由于那边政局动荡,被没收了,让这一家子一下元气大伤。

很快的,这兄弟俩就发现,金融市场是一个赚钱的绝佳之地!可不是,金融市场不要劳力费神的掌握这技术、那技术,不需要在商场上与人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只需要下下指令、买买卖卖,大把大把钞票就到自家来了,天底下还有有这样的好事?这兄弟俩一商量,得,别搞石油了,就玩期货,又刺激,又好玩,还能挣大钱!先拿大豆期货试试手。

世界白银发展史

世界白银发展史

世界白银发展史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而发现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矿,因此带来了世界白银生产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

这段巅峰同时伴随着白银提炼技术的升级,从质和量上提高了开采银矿的利用率。

随后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是加强了白银生产的基础,并且提高了银矿开采的速度。

从累计产量来看,世界上只有大约25%的白银是生产于16世纪70年代以前。

在18世纪前的纪录仍然不完整,但是对历史累计产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介绍白银生产的历史。

旧世界的白银(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被认为是首个开采白银的主要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

安纳托利亚地区为近东、克里特和希腊地区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银资源。

银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岛,以及希腊大陆上迈锡尼文明统治的地区。

银矿集中开采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

首次成熟的银矿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

当时对银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繁荣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后的迈锡尼文明,令现今是亚美尼亚的地区对银矿的定位和开采逐渐发展起来。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灾难性毁灭、以及大约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陨落之后,白银生产的中心地区转向靠近雅典的Laurium地区。

该地区为处于萌芽时期的希腊文明提供白银。

另外,小亚细亚和北美地区的白银贸易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大规模扩张。

Laurium的矿产非常丰富。

从历史文献和古矿场遗留下来的实际证据来看,当年该地区巅峰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白银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盎司。

实际上,到公元1世纪前的一千年中,Laurium是产银最多的一个地区。

除了Laurium,其他产银区主要在小亚细亚、撒丁岛等其他希腊地区,以及亚洲部分地区。

随着希腊Laurium地区矿产全盛期的结束,迦太基人对西班牙银矿的开采繁荣了起来。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由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因此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以下是关于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的一些基本信息:1.出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大量出口白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外国列强在中国境内掠夺
资源、占据市场等不平等贸易导致中国白银流失海外。

2.流入: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白银开始回流。

一方面,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中国与欧洲的贸易
增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货币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白银回流。

3.波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白银的流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一方面,中
国出口商品受到打击,白银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白银流出。

4.管控: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物资短缺,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白银的管控。

同时,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也实行了严格的
金融管制措施。

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政策以及贸易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动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货白银发展史

现货白银发展史

现货白银发展史过去40年白银重要进程:1963年6月― 美国用联邦储备系统发行的纸钞取代面额1美元的银币券,推动银价升至盎司1.29美元。

1968年6月―白银同美国货币体系的关系终结,持有者最后一次将银币券兑换为白银1968 ― 1971年― 美国经济衰退致银价下跌,但维持在每盎司1 ― 2.55美元的区间1972 ― 1978年― 美元贬值,以及石油输出组织(OPEC)的石油出口禁运推动银价上扬,银价波动区间为4.35 ― 5.87美元1980年1月―白银创出每盎司53.50美元的纪录高位,当时美国德州的亨特兄弟公司试图囤积白银操纵价格1980年9月― 两伊战争爆发后,银价从10美元猛涨至25美元1980年12月― 银价稳定在16美元,奥地利、法国和西德成为最后一批取消白银硬币的国家1982年6月― 银价跌破5美元至4.98,为三年半最低点,因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疲弱迹象1983年3月― 银价触及14.72美元,因油价上涨对市场的影响不明朗1986年5月― 银价时隔四年后再暴跌至4.98美元,市场对供应面感到忧虑1992年7月― 银价遭受打击,跌至3.82美元的1973年以来最低点,沙特阿拉伯发生一起银行丑闻后大规模抛售白银2006年3月― 银价触及23年高点13美元,因市场预期美国政府将批准新的iShares白银信托基金2006年4月― 银价创出23年新高14.68美元,主要因为市场寄望于白银上市交易基金投资产品刺激需求2006年5月― 银价创纪录新高至15.17美元2008年10月― 银价创3年新低至8.4美元2011年4月― 经过2年的暴涨,银价创30年新高至49.82美元2013年6月― 2013年银价一路下跌,至6月达2年来新低18.18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

当然,随着白银的用途越来越多的面向工业领域,其作为货币支付职能也逐渐淡化。

熠熠千年:中国白银的变迁

熠熠千年:中国白银的变迁

熠熠千年:中国白银的变迁作者:上海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来源:《检察风云》 2019年第11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白银的冶炼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贵金属的白银,从唐代中期逐渐取得了货币资格,经过宋、元两朝,至明代晚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货币的转变。

中国白银时代的来临,是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

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价值大、重量轻且便于长距离携带运输的贵金属白银也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初夏时分,在上海博物馆新特展中,一场“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拉开帷幕,从中国白银及白银货币的发展为线索,展示131件相关展品,可以直观了解我国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程,白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

本次展览将延续至7月28日。

此次,作为展示财税史实和相关文物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首次合作,共遴选银铤(锭)十三件,其中唐代五十两银铤一件,明代银铤七件,清代银铤五件。

唐代五十两银铤属于唐代晚期较为多见的船型银铤,这种形制一直沿用到五代、北宋,并成为北宋银铤的滥觞。

明代,在国家行政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白银终于转变为国家法定的货币,完成货币化的进程。

传统银两古代中国长期使用青铜铸币,白银则更多地用于器具、器皿和装饰物。

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从唐代中期以后白银才开始具有部分货币职能,谓之为铤,主要用于蓄藏或者作为一种支付手段。

宋代以后,白银的货币功能得以加强,根据现存宋代银铤的种类,有上供银、京销银、总经制银、周军府银、转运司银、钞库银,以及各种锐银等,显示了宋代白银的适用范围大大扩展,重大交易通常以银作交换中介。

明代是白银大放异彩的时代,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将一条鞭法推广至全国后,从中央政府层面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白银本位货币的地位,白银的货币化进程基本完成,交易、税收皆能用银,白银逐步渗透到社会各层面。

世界白银发展史

世界白银发展史

世界白银发展史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而发现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矿,因此带来了世界白银生产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

这段巅峰同时伴随着白银提炼技术的升级,从质和量上提高了开采银矿的利用率。

随后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是加强了白银生产的基础,并且提高了银矿开采的速度。

从累计产量来看,世界上只有大约25%的白银是生产于16世纪70年代以前。

在18世纪前的纪录仍然不完整,但是对历史累计产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介绍白银生产的历史。

旧世界的白银(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被认为是首个开采白银的主要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

安纳托利亚地区为近东、克里特和希腊地区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银资源。

银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岛,以及希腊大陆上迈锡尼文明统治的地区。

银矿集中开采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

首次成熟的银矿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

当时对银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繁荣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后的迈锡尼文明,令现今是亚美尼亚的地区对银矿的定位和开采逐渐发展起来。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灾难性毁灭、以及大约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陨落之后,白银生产的中心地区转向靠近雅典的Laurium地区。

该地区为处于萌芽时期的希腊文明提供白银。

另外,小亚细亚和北美地区的白银贸易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大规模扩张。

Laurium的矿产非常丰富。

从历史文献和古矿场遗留下来的实际证据来看,当年该地区巅峰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白银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盎司。

实际上,到公元1世纪前的一千年中,Laurium是产银最多的一个地区。

除了Laurium,其他产银区主要在小亚细亚、撒丁岛等其他希腊地区,以及亚洲部分地区。

随着希腊Laurium地区矿产全盛期的结束,迦太基人对西班牙银矿的开采繁荣了起来。

白银发展历史

白银发展历史

现如今大家对白银都不陌生,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白银就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利用它自身独有的特点被当做货币在使用和流通。

如今白银的投资属性越来越明显,而我们只有对白银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那么,白银的发展历史有哪些可以参考的呢?
银表面呈白色光泽而且它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

白银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贵金属,差不多有4000年的历史,在我国解放之前使用的银元就是主要以白银为材料来铸造的。

在清代时期,1两银子想到于现在500左右人民币的购买力。

可见以白银为代表的货币虽然体积较小,但是它的价值含量却是非常高的。

不过在最开始白银是作为餐具来使用的,一般只有家室底蕴深厚的人家才用的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银才开始拥有货币的属性。

随着工业的发展,提炼白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白银的开采成本越来越低,效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慢慢开始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只有供需平衡,市场才会比较平稳,当供大于求事,白银价格就会有较大的波动。

这些波动有利有弊,有时候只要我们把握好了,踩准市场的节奏,也能够有所盈利R。

白银出现的时间非常长,而且一直在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的属性,如今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投资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

提醒广大投资者,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把握好投资力度,量力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发展史
摘要:白银,曾与黄金一样,从古代开始就成为人们交换中使用的货币之一。

从最早被拿来制作工艺品到后来成为流通的货币,中国的白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键词:白银、货币、银本位
从先秦开始,秦始皇统一币制,白银是禁止作为货币来流通使用的,所以白银只用于装饰和贮藏。

到了汉代,虽然并没有明令禁止白银,但由于白银的数量不多,它仍主要用于装饰和贮藏,有时也作货币使用于大额支付。

汉代白银属于称量货币,一般作饼状或铤状,叫做银饼或银铤,与金饼、金铤形状类似。

已知的,西汉曾有过无字银铤、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银铤”及银砖等物。

到了中唐以后,随着绢帛货币已不再能适应市场交易需要而渐渐衰退,贵金属白银开始作为货币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虽然唐朝的法律并不承认白银为合法的货币,事实上白银在当时已具有了很多的用途,像是商品交易、租税、赈济、赏赐、军费、官俸、债务等都已经离不开白银的使用。

甚至政府税法都有用银的规定,如唐税制《租庸调》规定:“丁随户所出,岁输绢二匹,……非蚕户,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

白银的使用使得人们的交易变得简便,轻松。

两宋时期,白银的货币性质进一步增强。

政府正式规定白银为租税和官俸的法定货币。

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白银货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宗天禧末年,政府岁收中白银为八十八万余两,岁支中白银为五
十八万余两。

神宗熙、丰年间,岁收中白银已达二百九十余万两,四十七年间,白银岁收额增加二百多万两。

南宋孝宗淳熙中,左藏库对政府禁军百官俸给岁支中白银为二百九十三万余两。

元代以后,白银已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虽然元、明两朝建国初期都曾经明令民间交易禁止使用白银,而推行纸币。

但这种禁令收效甚微,未能阻止白银的流通。

白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尺度。

到后来,政府非但不再禁止,而且本身收税、发放兵饷、官俸也都用银。

政府发行的纸币,也以白银为本位。

明朝中叶以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超,外国白银不断流入我国。

其中由西班牙人经菲律宾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仅隆庆五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就达4000多万库平两。

嘉靖年间,中国银价由于需求扩大而上升,随后通过国际间的各种往来,国际市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外国白银的大量输入,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出超地位,而且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演进。

但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白银货币之间无固定比价,并且各自计价流通,因此使中国本就繁杂的货币体制更加无序和混乱。

到了清朝初期,白银货币的流通是比较稳定的。

当时除了小额零星的支付使用铜钱外,绝大多数的经济交易都是使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

民众以拥有白银作为财富,金融机构以白银为库存,银行间结算也以白银为标准,白银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后来,由于鸦片战争白银大量外流所造成的银荒和外国银元制造精致、规格统一的冲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开始了铸造银币的道路。


则徐就曾试铸过自己的银元,但行用不久即废;道光十八年,台湾铸过有寿星图像的“足纹银币”;道光二十四年,福建漳州曾铸造军饷银币;咸丰、同治年间浙江、上海、吉林等地也出现过各种银饼、银币,都是民间或地方政府铸造的,流通时间不长,地区范围不广。

光绪十五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正式奏准朝廷,用机器铸造“龙洋”银元。

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改革,但由于资本主义侵夺扩张的本性,这些银元的流入对中国的民族经济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和频繁的战乱,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货币机制由于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长期不统一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为了整顿货币体制,加强国家财政能力,北洋政府在1914年实行了争议已久的货币体制改革,规定以一圆银元为本位币,同时也强制要求凡在中国境内从事经济贸易等交易活动都必须使用新铸造的银元。

北洋政府的这次改革,不仅确立了白银为我国的本位货币,暂时结束了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还一定程度扩大了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利,使中国近代币制暂时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然而,虽然银元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的本位货币,但由于我国使用银两的历史悠久,因此很多的经济交易都还是通过银两来实现,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这种银两与银元并用的货币体制加上当时混乱繁杂的流通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后来,为了从根本上去扫清这种货币混乱所造成的经济障碍,在经过反复的争论与商讨后,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3年决定实行“废
两改元”的货币改革。

改革规定由中央造币厂统一铸造银本位币,并将之定名为“元”。

这次改革结束了中国两、元并用的货币制度,使银本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的货币单位。

但是,这次改革仅仅是把白银的货币单位进行了统一,改革后中国的主要货币仍是白银,只是由银两变为银元。

因此,中国货币仍然没能摆脱国际银价的影响。

随后由于西方各国相继的放弃了金本位币制度、美国人为抬高白银价格等的影响,国际银价持续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中国的银本位货币体制面临巨大的威胁。

最终,为了摆脱国际银价的严重影响,挽救濒临破产的货币金融体制,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3日施行了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彻底结束了白银在中国货币市场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