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 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2课时《土壤的组成》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第2课土壤的组成粤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第2课土壤的组成粤教版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土壤颗粒结构组成示意图
小颗粒 大颗粒
观察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土壤颗粒 结构组成示意图,说说有什么不同。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用沉淀法,分别探究沙质土、壤土和黏 质土的大小颗粒组成的比例。
土壤类型 大颗粒含量 小颗粒含量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采集不同的土壤,制作一个土壤标本盒。
要贴上标签哦。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1单元 土壤
第2课 土壤的组成
有没有办法把土壤中的颗粒按大小分开呢?
土壤里有 很多大小不同 的颗粒。
能不能把 它们分开呢?
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大部分是 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实验,分离土壤的主要 组成成分,把三组实验的发现记录下来。
步骤一
培养皿及烧
杯内壁出现很多 小水珠。

土壤中含有水分
步骤二
冒出很多气泡
土壤中含有空气
步骤三
土壤沉淀物出现分
层,下面的颗粒较大, 越往上颗粒越小(细)。
土壤中很多大 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土壤有哪些主要 成分。
水分、空气、大小不同 的颗粒、腐殖质等。
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 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教学设计2. 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 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 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 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 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 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 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土壤 考,交流表达促 3.展示自我:使学生打开思 (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 维,让学习更深 土壤入(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让学生在做中集 (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 中精力,在展示 发现都有土壤中获得自信、自 (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 豪感程,房子底下有土壤分类观察,更深4.做一做,展示交流: 入的体会土壤的重要性。

Wffl«na 小挪®鼓励学生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看图说话,让学 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生进一步知道土的壤对生物生长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重要性,进而逐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步理解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的生活中衣食住(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行都与土壤有关 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 多联系生活,联 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系身边的事物,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让学生意识到我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们学的是身边科(3)图片中我们发现是谷学,知识来源于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子,也就是我们吃的小米,也是在土壤里长起来的,水稻虽然是长在水里的,其实水的下面也是肥沃的土壤(4)我们发现图中是土豆、胡萝卜、卷心菜、黄瓜,他们也是长在土壤里我们发现了土壤里能长出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5)观察图片,答出这是棉花,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知道:棉花可以防线,我们穿的棉线衣服就是用它们制作的,棉花籽还可以榨油吃(6)联系生活发现花盆里也是土壤(7)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图中是土胚房和没有铺设柏油的泥泞路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生活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及时给与鼓励和补充,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 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田野里-一.哪里有土堵-小河边房子底部 大树的生长-二.土壤资源-植物生长在土ta 里还有其它生物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身边的土«1. 观察手中的土壤,小组内交流,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2. 小组合作,准备实验(1)展示准备的用品:土壤、烧杯、水、木棒(2) 做一做,观察发现: 将土块小心的放入盛水的烧 杯中,观察发现了:有气泡 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 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说明了土壤中有空气、沙砾(3) 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用木棒将烧杯中的土壤搅 动,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长 时间静置,观察发现:漂浮 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中 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 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用小 棍挑一点在手上涂抹,感到 黏滑、细腻;下面的土壤颗 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 是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 粗。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土壤的组成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土壤的组成

2 土壤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由沙砾、小石子、空气、水、黏土等成分组成。

2.知道土壤主要分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类型。

3.能运用多种感官并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4.能积极动手参与土壤成分探索的试验。

5.体验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土壤是由砂砾、小石子、空气、水、黏土等成分组成。

难点: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为学生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土壤的中的水分.mp4。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土壤,同学们也采集到了一些土壤。

,我们也对土壤进行了观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呢?【预设】土壤里很多大小不同的颗粒。

【提问】那么土壤里还含有什么呢?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开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开呢?【过渡】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土壤,一起来揭开有关土壤的秘密。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土壤的主要成分【展示】展示土壤。

【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土壤里都有什么呢?土壤中有哪些成分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呢?【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回答问题。

【总结】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用过滤的方法研究土壤里的成分,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需要工具。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半杯水,再放一些土壤进行观察。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预设】有气泡冒出,土壤会沉淀。

【总结】将土块小心的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我们观察发现了: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下来。

越到底下颗粒越粗,这说明了土壤中含有空气、沙砾。

【组织活动】现在我们用小木棍或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然后记录实验现象。

【注意】顺着一个方向慢慢搅拌,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

【提问】同学们又发现了什么?【预设】上面有树叶漂浮……….【总结】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是黏土层,当我们用小木棍或玻璃棒取一点在手上涂抹,感到黏滑、细腻: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土壤的组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土壤的组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土壤的组成》导学案导学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

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土壤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基础,但你知道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的成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将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

2. 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起着重要作用。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发展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参与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

三、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1. 矿物质:矿物质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含量不同,影响着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养分来源,它们可以提供植物发展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保水性。

3. 水分:土壤中适量的水分对植物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溶解养分,提供植物发展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可以增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和分解作用,同时也可以增进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发展。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它们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思考与讨论1. 你认为土壤中哪种成分对植物发展最为重要?为什么?2. 为什么土壤中的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有着重要影响?3. 你知道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哪些作用吗?它们对土壤生态系统有何贡献?五、总结与拓展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土壤的珍爱和管理,共同维护好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里观察土壤,波波发现土壤里有很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琪琪好奇地问道:“能不能把它们分开呢?”学生在观察土壤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土壤中很多大大小小的颗粒。

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不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颗粒呢?怎样才能按颗粒的大小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可能会想到使用筛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并提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通过上节课观察土壤标本,学生已对土壤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主要成分的认识仍不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土壤组成成分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特点,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同时,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不只是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还强调让学生经历用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本实验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步骤一: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可以观察到土壤中会冒出许多气泡,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通过充分搅拌,使水和土壤充分混合,水面上常会漂浮着一些植物残片,这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

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位于下层。

步骤二: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用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将烧杯放到室外的阳光下。

过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及烧杯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思考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土壤中有哪些成分,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友情提示本课延续上节课对土壤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土壤中含有土壤颗粒、植物残片(腐殖质)、水分、空气等物质,教师再引导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针对组成土壤的大小颗粒,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分离这些颗粒。

在实验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土壤颗粒分离后的情况作出预测,再进行实验研究。

粤教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粤教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小结: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种土壤中,沙质土大颗粒含量较多,黏质土细小颗粒含量较多,壤土大小颗粒含量比较均衡。
3.实践:做个土壤标本盒
任务:观察土壤标本。把自己收集的不同种类的土壤装到小瓶子里,贴上标签,再放到盒子里做成土壤标本盒。
七、板书设计
第 2 课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主要成分:大小不同的颗粒、水、空气、腐殖质等
步骤 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体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 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 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在步骤 1 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型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中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节课中观察土壤样本,学生初步了解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大 颗 粒 多 少小 颗 粒 少 多
二、选择题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在步骤 2 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

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文章内容】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简单的土壤成分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土壤的基本成分和其重要性;2. 理解和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科书、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材料(例如土壤样本、玻璃试管、烧杯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对的,土壤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由不同的物质所组成的。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土壤的成分。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土壤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它由岩石经过风化、侵蚀等过程形成。

土壤中的矿物质有很多种类,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2)有机质: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粪便等,经过分解形成。

有机质含有丰富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3)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呼吸场所,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3. 实验操作(25分钟)教师:现在,我们将进行土壤成分的实验。

请大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取一些土壤样本,并放入玻璃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水,并摇晃均匀。

(3)待土壤和水充分混合后,让它静置一段时间。

(4)观察试管中土壤的分层情况。

教师示范操作,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教师:同学们,大家注意观察了吗?试管中的土壤分成了几层?学生:(回答)教师:不错,大家可以看到,土壤在静置后分成了几层。

最上面的层是水,中间的层是土壤颗粒,最下面的层是重沉的沙石颗粒。

三年级下 土壤的组成 科学 粤教版

三年级下 土壤的组成 科学 粤教版

备课记录卡
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2020年 3 月 14 日课题土壤的组成第课时备课人: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想一想,同桌交流
二、新课讲授
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1.出示图片
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提出问题:你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呢?
2.引领学生进行实验——土壤的组成
(1)引导学生实验准备
(2)引导学生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实验:
将土块充分搅动,然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温馨提示:搅拌要彻底;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引导学生第三步实验: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师生共同整理实验结论:土壤中主要由:沙砾、黏土、空气、水、小石子、腐殖质等物组成。

(转折):同学们交流后发现采集到的土壤颜色是不同的,用手捏的感觉也不同,你观察到了吗?
活动2: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1.出示图片:
科学认识: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方法引导:用手拈一拈,用手看一看
3.整理归纳三种土壤的特性:
(1)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
(2)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壤土
(3)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能从哪里找到三种不同的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引导学生第三步实验: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师生共同整理实验结论:土壤中主要由:沙砾、黏土、空气、水、小石子、腐殖质等物组成。
(转折):同学们交流后发现采集到的土壤颜色是不同的,用手捏的感觉也不同,你观察到了吗?
活动2: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1.出示图片:
科学认识: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方法引导:用手拈一拈,用手看一看
3.整理归纳三种土壤的特性:
(1)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
(2)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壤土
(3)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能从哪里找到三种不同的土壤
1.观察手中的土壤,小组内交流,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2.小组合作,准备实验
(1)展示准备的用品:土壤、烧杯、水、木棒
(2)做一做,观察发现:
将土块小心的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发现了: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说明了土壤中有空气、沙砾
(3)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
用木棒将烧杯中的土壤搅动,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长时间静置,观察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用小棍挑一点在手上涂抹,感到黏滑、细腻;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2.知道不同的土壤是存在不同的地方,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重点
1.知道土壤是由沙砾、小石子、空气、水、黏土等成分组成。
2.知道土壤主要分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类型。
难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提出问题:你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呢?
2.引领学生进行实验——土壤的组成
(1)引导学生实验准备
(2)引导学生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实验:
将土块充分搅动,然后静置一段时间, 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温馨提示:搅拌要彻底;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3.利用老师介绍的科学的方法再次感受三种土壤的不同
4.想一想,说一说:
(1)在种花生的地里找到了沙质土
(2)大树底下的地里找到了黏土
(3)玉米地里找到了壤土
通过观察、猜一猜、说一说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组合作实验,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合作的快乐,让不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及时纠正学生的做法,及时完善学生的结论,让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更完整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土壤的组成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由沙砾、小石子、空气、水、黏土等成分组成。
2.知道土壤主要分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类型。
科学探究:
1.能积极动手参与土壤成分探索的试验。
2.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总结:土壤中有腐殖质、黏土、小石子、沙
(4)做一做,说一说
观察发现:晒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盖上有水珠。
总结: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3.展示交流,在“说”中归纳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想一想回答老师的问题
1.认识三种土壤
2.观察并比较三种土壤中大小颗粒含量的差异
做一做,说一说:
沙土粗糙,黏土细腻;握成团,发现沙土不能,黏土可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沃土,观察采集到的土壤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呢?
说一说:我发现土壤的颗粒有大有小
想一想,同桌交流
利用实物观察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内容的学习中
讲授新课
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1.出示图片
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3.土壤按照的大小,分为、、
三种。
认真完成,当堂达标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2.通过小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主要包含沙砾、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空气等成分。
3.通过对颗粒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土壤主要分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
板书
二、选择题
引导学生从实验到现象的观察再到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索过程
通过实物观察,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对比”方法的应用,并嘱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观察,多对比
让学生把生活中观察的内容在课堂中展示,鼓励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多总结
当堂检测
1.经过试验我们发现土壤中有、、、
、、等成分。
2.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