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作《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3.指导学生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三种方法,即定点观察法、移步换景法、定景换点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做到情景交融。

写作指导:

一、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特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不会与它全然相似的。描写景物之前,首先应该对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是要表现它的广阔苍茫呢,还是表现它的秀丽清幽,还是表现它的富有野趣……只有自己心中有景物特征,才能在你的笔下表现出景物的某种特征。

而要抓住景物特征,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

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以说,真正优秀的景物描写必然会笼上作者的主管色彩,渗透作者的情感特点。

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特点呢?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巧妙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我们读《荷塘月色》“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两句,一个“袅娜”,一个“羞涩”,写出了白荷的柔美状态,也将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渗透其中,这里就是拟人修辞手法妙用。

三、写景要注意观察角度的选取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法:是指观察者选定一个处于相对固定的观察点有次序地进行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即在观察景物时,观察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变的写景方法。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合理而有序地选取具体的角度展开景物描写,才可以将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定点观察下,常见的写景角度有:(1)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的空间角度

如台湾作家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从不同方位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示给我们的,远观小屋,呈现的景色是: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堞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有了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将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同样是小屋,远观和近看的形态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2)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

例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槐树”一段,就综合视觉和嗅觉角度,写的生动而真切。

(3)动静角度

这是古诗词中景物描写中常常出现的角度变化,写景散文中也不少见。例如《雨》:

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静态)。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成一条条小溪(动态)。

(4)点面角度

人的视觉观察有个习惯,往往先着眼于景物的整体印象,进而关注具体细枝末节。整体印象类于“面”,具体事物就是“点”。《荷塘月色》中写荷叶也是如此,先是“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进而才是“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由面到点。另外,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很典型。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点)

(5)虚实角度

虚实变化,其实就是写景的时候,将眼前的实景与想象、联想到的景象结合起来。例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虚)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移步换景法: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边走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看到的景物一步步描写下来的写景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

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漩的水面。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这段文字写了三个立足点:岱宗坊、虎山水库、坝桥。分别写了虎山水库七股大水和坝桥的平静湖水,这两幅画面交相辉映。

3、定景换点法:就是指景物没有变化,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却在不断改变,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同一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描写的景物既见整体,又现细部;使读者对景物获得完整的印象。它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准确丰富地再现事物的面貌和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时空的限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精心设计的,或由左至右,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里,或由东到西等等,有次序有规律地顺次改变。如朱自清的《绿》(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对梅雨潭的描写就采用了定景换点法。在《绿》中,梅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