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⑾。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部编版语文名著阅读《说文解字》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名著阅读《说文解字》习题(含答案)综合探究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
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1)请在下面空格处写出与图片对应的象形字。
(2)请仿照示例,解释会意字“杳”的本义。
【示例】杲:从日,从木。
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
本义:明亮的样子。
杳: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水羊(2)从“木”,从“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
本义:昏暗。
(3)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象形字。
根据示例所给的字,可以归纳,象形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根据①的形状可知,这字的形状像流动的水,所以此字为“水”。
②根据前面示例的牛字的图形,可以猜测,此字的最上面像“羊”的两个弯曲的羊角,故此字为“羊”。
(2)本题考查根据字形推知字义。
根据示例中的解释,“杲”,“日”在“木”上是天亮,可以猜测“日”在“木”下,应该就是天黑了,所以“杳”的本义,应该是昏暗的意思。
根据示例填写即可。
2.【说文解字】为进一步了解汉字文化,你和小福进行了探究,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①一只手握着笔,上面加竹字头,表示笔杆由竹子制成。
②画【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探究。
分析“筆”字的结构,上面是“⺮”,下面是“聿”。
根据“聿”是“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的解说,可解释“筆”字为:一只手握着笔,上面加竹字头,表示笔杆由竹子制成。
“畫”字,上面为“聿”,一只手握着笔;下面为“田”和“一”,表示田地的边界。
可知“畫”字义谓一只手握着笔,标出田地界限,即画线,可此可推测“畫”字读音,简体字写作“画”。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
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丿部《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3

丿部《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目录:⊙1.匕⊙2.九⊙3.乍⊙4.千⊙5.么⊙6.乏⊙7.丢⊙8.乂⊙9.乒⊙10.乓⊙11.生⊙12.川⊙13.乔⊙14.年⊙15.失⊙16.向⊙17.丘⊙18.囟⊙19.丹⊙20.及⊙21.禹⊙22.朱⊙23.乌⊙24.册⊙25.系⊙26.卑⊙27.重⊙28.长⊙29.升⊙30.后⊙31.乐⊙32.用⊙33.午⊙34.夭⊙35.乘⊙36.舞⊙1.匕“匕”是象形字。
指古代用来在煮肉的鼎内取肉的长柄汤匙。
金文、小篆的写法与甲骨文大致相同。
隶变后楷书写作“匕”。
《说文·匕部》:“匕,相与比敘也。
从反人。
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
凡匕之属皆从匕。
”(匕,一起比较而排列次序。
由反向的“人”字表示。
匕,也是用来舀取饭食的勺匙,又叫柶。
大凡匕的部属都从匕。
)“匕”是“妣”的初文。
但后世本义消亡,而借指汤匙。
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
”“匕”还可以表示箭簇。
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匕入者三寸。
”这是指箭头射入三寸的意思。
又由箭簇引申指匕首。
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引匕刺狼。
”⊙2.九“九”为象形字。
甲骨文像弯曲的长虫子。
金文大体相同。
小篆线条化,已经看不出虫的形状了。
隶变后楷书写作“九”。
《说文·九部》:“九,阳之变也。
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凡九之属皆从九。
”(九,阳的变数。
像弯弯曲曲直到终尽的样子。
大凡九的部属都从九。
)“九”的本义与虫有关,但后世其本义消亡,而被借用为数字。
古人造字纪数,起于一,极于九,九是最大的个位数。
凡形容极高、极大、极广、极远的事物,几乎都用“九”来形容。
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中,天地都是按“九”划分的。
如《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上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
”由于“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又常用来泛指多数。
所谓的“九死”是指多次的死亡。
⊙3.乍“乍”是会意字。
《说文解字》第300课:细说“得”字

《说文解字》第300课:细说“得”字展开全文李清照《声声慢》里有一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话有难点,就是这个“得”字,在这里,“得”,是等到的意思,“得黑”,就是等到天黑、挨到天黑。
得字的用法非常多,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得”,这是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的第300课(是啊,已经到300课了),就只讲一个字,即“彳”部的“得”字。
“得”字收在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是高频常用汉字,所以要认真记忆。
得。
读音有三个:(一)dé。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得,行有所得也。
从彳,㝵声。
䙷,古文省彳。
”《说文解字》认为“得”字是形声字,但考察早期字形,得字应当是会意字。
如图:(《字源》所载的字形发展)我们看,不管是上面《甲骨文》的字形,还是下面的金文字形,“得”字最早的字形都是手持贝壳之形。
会意“得到”之意。
罗振玉《增定殷墟书契考释》:“甲骨文从又持贝,得之意也。
或增彳。
许书古文从见,殆从贝之伪。
”汉字中有很多贝字演化为目字的例子,得只是其中的一个。
不管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得字的本义都是得到;获得。
《玉篇·彳部》:“得,获也。
”比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
”只知道得到而不知有得必有失。
又比如《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其中的得,用的都是本义。
也引申指有收获;有心得。
比如汉晁错《论贵粟疏》:“(商贾)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前面是手中实物有得,后面是心中有得。
(褒禅山风光)本义之外,得字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一下:(1)贪得。
比如《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得,贪得。
”孔子认为:人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禁戒贪得。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

《说文·豕部》有个“豩”字,许慎的解释是:“二豕也。豳从此,阙。”其音阙失不闻,段玉裁注云:“许书豳、燹皆用豩为声也,然则其读尚约略可识矣。古音当在十三部。”段玉裁的十三部,相当于王力古音系统的真文部。段玉裁又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大徐伯贫切,又呼关切。”按段玉裁所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一句,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猜想,不足为信。不过前面他却说得很对,既然“豩”可以做“豳”和“燹”的声符,则的确可以推断它的读音。“豳”是《说文》中“邠”字的或体,训释为:“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阙。”“邠”的的上古音在帮母文部,作为它或体的“豳”自然也在帮母文部。“燹”字在《说文·火部》,训释为:“火也,从火豩声。”反切为“稣典”切,这说明“燹”上古音在心母文部。“豳”和“燹”都是文部字,但声母却有唇齿之别,相差很远。大徐本“豩”的“伯贫”“呼关”二切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伯贫切”和“豳”音对应,“呼关切”上古音应当在晓母元部,虽然不能和“稣典切”严密对应,但读音也并不远。心母字和晓母字再古书中有相谐现象,比如“宣”、“瑄”为心母字,而同从“亘”得声的“暄”、“萱”、“暄”却为晓母字;又比如《尚书·舜典》:“五品不逊。”《史记·殷本纪》作“五品不训。”“训”为晓母字,而“逊”为心母字。至于韵部方面,文、元两部则一向被古音学家认为相当接近,比如“俊骏浚”为文部字,而同从“夋”得声的“酸”却是元部字。这様看来,“豩”的两个反切,韵部是相近的,这点段玉裁已经指出。但声母方面还有麻烦,“伯贫切”的声母是唇音,“呼关切”的声母是喉音(可以和齿音心母相通),相差很远,也许以它为声符的“豳”“燹”两个形声字是分别借用了它的唇、齿读音,形成了自己的读音。这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豩”是一个有着两种不相关读音的字。在古代这种情况貌似也很常见,比如甲骨文“月”和“夕”有时同形,读音却没有关系;“士”和“王”皆为斧头的形状,但却是两个字;“ ”既可以表示“范”,又可以表示“围”,所以,“豩”似乎也是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生僻字剖析

1 阰:音批,山坡2 汩:音玉,氺流急速状3 茝:chai3,白芷4 齌:音季,疾,指暴怒5 謇謇:音减减,耿直6 姱:音夸,美好7 顑颔:音砍汉饥而黄瘦8 纚纚:音洗,长而美9 鞿羁:音机机,10 马缰与马笼头11 谇:音碎,责骂12 纕:音香,佩戴13 诼:音捉,诽谤14 偭:音缅,违背15 忳:音屯,忧愁16 侘傺:音诧翅,心神不定,失志气怅然17 婞直:音姓,刚直18 菉:音录,淡叶竹19 葹:音施,卷耳20 薋:音资,堆积21 阽:音店,临近危险22 枘:音芮,木榫23 篿:音专,茅的一种24 朌:音分,巫朌25 剡剡:音演,光亮26 矱:音越,矩矱27 儇:音轩,儇媚28 縠:音互,纤縠29 漼:音璀,折回30 埒:音列,埒簇角妙31 髾:音烧,女上衣装饰32 袿:音桂,古女子上衣33 嫽:音辽,美好34 姁媮:音须鱼,悦美貌35 窴:音填,同填36 洿:音污,深沟37 枲:音西,枲麻花38 鬿:音奇,鬿雀,吃人怪鸟39 鼌:音朝,鼌饱40 蠥:音聂,灾难41 彃:音必,彃日42 箙:音服,箭囊43 囏:音间,熊囏44 肬:音优,赘肬45 咍:音嗨,讥笑46 瞀:音貌,闷瞀,心乱47 忳:音屯,忧伤48 罻:音喂,捕鸟网49 牉:音判,裂开50 糳:音做,舂51 欸:音皑,通唉52 陼:音主,枉陼,地名53 眴:音顺,注视54 笯:音奴,鸟笼55 眙:音斥,直视,盼望56 菀:音玉,通郁57 娭:音西,游乐嬉戏58 摅:音舒,舒展59 雰:音分,霜雪降落状60 悐悐:音替,通惿惿61 怊:音超62 蹠:音志,足踩之处63 谌:音陈,实际上64 頩:音平,气色好65 脕:音万,有光泽66 曭:音躺,阴暗67 踥蹀:音妾谍68 憍:音交,通骄69 纁:音曛,通曛70 厖:音忙71 訑:音但,訑謾,欺诈72 氾泭:泛桴73 贶:音况,光明,美大74 乣:音纠,通纠75 曶曶:音忽,同忽忽76 唫:音银,通吟77 旍:音旌,同旌78 担撟:音结交,心情放纵79 睨:音逆,斜眼看80 玄螭:音吃,无角黑龙81 蟉虬:音流求,盘曲82 轩翥:音住,高飞83 悃悃:音捆,忠厚老实84 婾生:音偷,偷生85 餔:音补,吃86 歠:音啜,饮用87 汶汶:音门,污浊88 未沬:音媚,不停止89 爢散:音米,细碎离散90 觺觺:音异,角锐利91 敦脄:音眉,厚背92 蒻:音弱,柔软93 絚:音更,通亘,贯通94 睩:音路,眼珠转动95 桷:音决,方型椽子96 芰:音鸡97 陂陁:音坡陀,山坡98 穱:音茁,早孰的麦99 挐:音如,掺杂100 臑:音闹,前肢101 柘:音这,甘蔗102 臛:音霍103 粔籹:音巨女,一种饼104 酡:音陀,酒后面色红105 搷:音天,打击106 歈:音于,歌曲107 簙:音博,古代一种棋108 浃行:音夹,遍行109 浟浟:音攸,水流湍急110 鰅鳙:音鱼,传说怪物111 赩:音西,红色112 菰:音古,菰粱,菰米113 苴蒪:音破,蘘荷,114 蘘:音瓤115 煔:音前,开水中烫煮116 鰿:音记,鲫鱼117 歠:音辍,缺少118 糵:音喦,酒曲119 譔:音赚,陈述120 嫭:音户,好121 嫮:音户,美好122 媔:音偭,眼睛美好含情123 靥:音夜,酒窝124 嘕:音先,笑125 霤:音咎,屋上流下的水126 壛:音言,长廊127 畛:音诊,田间道路128 憭栗:音辽,悲怆凄凉129 泬寥:音谑,空旷130 鹍:音鲲,鹍鸡鸟名131 朅:音且,朅而归,去而复反132 軨:音灵,车栏133 欿傺:音砍憏,枯萎,凋落134 萷:音梢,通梢135 橚椮:音萧森,叶落而树枝光秃136 俇:音逛137 駒跳:音局,跳跃138 嵺:音寥,通寥139 霠曀:银亿,阴暗140 黕:音但,黑141 巇:音西,险巇142 禂:音道,短衣143 惛惛:音门,忧愁烦闷144 怐愗:音扣貌,愚昧145 躣躣:音渠,行走貌146 薤:音谢,薤露147 鬐:音鳍,通鳍148 齞唇:音艳,暴牙149 踽:音举150 溥畅:音普,普遍畅通151 淜滂:音乒乓,风击物声152 熛怒:音猋,震撼状153 耾耾:音轰,相声词154 塕:音翁上,尘土155 堀堁:音酷课,尘埃突起156 齰:音择157 晢:音哲,光明158 稸水:音续,积水159 濞:音屁,大水暴发声160 遘时:遇到好时代161 欿:音顑,愁苦貌162 擥:音揽,通揽163 娵:音具,孟娵,古美女164 甑窐:音憎挖,瓦器165 涫沸:音惯,水沸腾166 剞劂:音疾决,镂刻用的刀与凿子167 櫺:音棂,窗闌上刻有雕花的格子168 箟簬:音俊路,竹子,良竹以为箭169 黀蒸:音啁,麻干170 陿:音狭,同狭171 眐眐:音整,独行貌172 阘茸:音榻,小人173 沕:音务,潜伏不见174 翮:音合,鸟翅膀175 惢:音蕊176 劦:音斜177 歮:音色178 叕:音李179 轟:音轰180 鱻:音鲜181 孨:音你182 兲:音天183 雦:音鸡184 垚:尧185 灥:音讯186 姦:音奸187 赑:音必188 舙:音奇189 掱:音扒,扒手190 麤:音粗191 骉:粗骠192 羴:粗膻193 猋:音彪194 犇:音奔左转:1 棐:音斐,地名2 隤敳:音魋皑3 檮戭:音桃,懤衍4 鸇:音沾,猛禽5 邥:音沈,地名6 鄋:音搜,鄋瞒7 咺:音选,宰咺8 賵:音凤,附葬用品9 赙:音付,助丧之物10 祭:音在,祭仲11 偾:音愤,仆也12 獳:音诺,音如13 眕:音轸目有所恨而止14 翚:音辉,公子翚15 芟:音山,刈草也16 菅:音官,地名音官17 阏:音饿,公孙阏18 辀:音粥,车辕也19 豭:音加,公猪也20 邘:音于,地名21 蒍:音伟,地名22 薳:音委,薳章,通蒍23 邗:音寒24 絺:音吃25 隰:音习26 郕:音成,通成27 欑:音船28 隤:音颓,地名29 寪:音伟,馆于寪氏30 珽:音挺,天子所用笏31 紞:音胆,系瑱之带32 免:音问,太子免33 腯:音突,音纯,肥腯34 郧:音云,国名35 趡:音锤,鲁地名36 蔇:音即,通暨37 郳:音倪,通倪38 繻:音如,音需。
《说文解字》中的“从某,象某形”探析

《说文解字》中的“从某,象某形”探析刘征【摘要】In Xu Shen’ s Shuo Wen Jie Zi, he used the term “on the basis of sth , as a form of sth” to analyse 93 Chinese characters’ pattern, in which 11 characters’ oracle forms and Jin form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ith their Xiaozhuan forms and the analysis of Xu Shen ’ s was reasonable .However the rest of the characters had undergone some change in font ,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o it influences Xu Shen ’ s analysis and explaination of the forms and meanings .The 83 characters can be re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from the view of the ancient character pattern .They are simple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 composite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s , associative compounds characters and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in which the simple pictographic char -acters account for the vast majority .By analyzing these characters literally , it can help reinterpret the pattern structure from the characters ’ form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clearly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
04成3《说文》条例

《说文》的编排体例与说解条例万献初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1983,第2页)云:“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
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学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
”强调条理性在学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江藩《经解入门》卷六“体例不可不熟”条曰:“凡一书必有本书之大例,有句例,有字例。
学者读时,必先知其例之所存,斯解时不失其书之文体。
……学者欲读其书,宜先知其例,书例既明,则其义可依类而得之矣。
”强调了掌握一本书的体例在读懂该书上的极端重要性。
古人写书,先得有一个总体的安排规则,称为凡例。
“凡”是总体,“凡例”就是总体的条例。
《说文》“例,比也”,即排比列出;“条,小枝也”,即有条理的分支。
“条例”就是合理排列各分支的规则,“体例”就是总体构架上的安排规则。
根据这些排列规则,就能贯通前后,系统而准确地把握全书的内容。
《说文》是系统性很强的著作,其条例的规则性也很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称《说文》“其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评价甚高。
许慎虽然没有在《说文》卷首明确设立“凡例”,但其条例的规则性很好地体现在全书的框架安排和具体的形、音、义说解之中,且各篇条例互通互见,前后照应,有很强的统一性。
汉字的内涵极为丰富,按段玉裁的说法,一字有“古形、古音、古义、今形、今音、今义”,还要看它与文献引用的关系,与部首、偏旁、六书、变体、同部字、异部字等多方面的关系,极为复杂。
许慎用于说解的文字极为简洁精炼,不轻易多着一语。
因此,很多繁杂的、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条例贯通上去观察、分析、推导、判别和理解,所以分析和掌握条理是《说文》研究和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各时代的各类《说文》研究著述都会涉及条例问题,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者是清代的段玉裁和王筠。
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随文分析和贯通体例,发前人之所未发,有很多精到之处。
王筠《说文释例》是系统阐发《说文》条例的专著,全面、系统、深入而细致,用功扎实而实用,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虽不无繁琐、武断之处,但不失其精审,以致被视为清代《说文》研究“四大家”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音义及相关问题研究◎史杰鹏◎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讨论了《说文解字》中从“豩”得声的字和古文字中“”的关系,从古音方面详细证明了传统韵书中“豩”的两个反切“伯贫切”和“呼关切”,其实是从一个读音分化出来的。
又从字形方面详细论证了秦汉文字中“豕”常和“彖”相混,而早期文字中和“彖”并不同形的“”,也常常和“彖”相混,这导致许慎将从“㣈”讹变的“豩”放在了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实“豩”字有可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文章还顺便讨论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篇和郭店简中的两段文字,解释了其中的某种语音现象。
关键词:说文解字许慎反切《说文·豕部》有个“豩”字,许慎的解释是:“二豕也。
豳从此,阙。
”其音阙失不闻,段玉裁注云:“许书豳、燹皆用豩为声也,然则其读尚约略可识矣。
古音当在十三部。
”段玉裁的十三部,相当于王力古音系统的真文部。
段玉裁又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
大徐伯贫切,又呼关切。
”按段玉裁所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一句,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猜想,不足为信。
不过前面他却说得很对,既然“豩”可以做“豳”和“燹”的声符,则的确可以推断它的读音。
“豳”是《说文》中“邠”字的或体,训释为:“美阳亭,即豳也。
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阙。
”“邠”的的上古音在帮母文部,作为它或体的“豳”自然也在帮母文部。
“燹”字在《说文·火部》,训释为:“火也,从火豩声。
”反切为“稣典”切,这说明“燹”上古音在心母文部。
“豳”和“燹”都是文部字,但声母却有唇齿之别,相差很远。
大徐本“豩”的“伯贫”“呼关”二切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伯贫切”和“豳”音对应,“呼关切”上古音应当在晓母元部,虽然不能和“稣典切”严密对应,但读音也并不远。
心母字和晓母字再古书中有相谐现象,比如“宣”、“瑄”为心母字,而同从“亘”得声的“暄”、“萱”、“暄”却为晓母字;又比如《尚书·舜典》:“五品不逊。
”《史记·殷本纪》作“五品不训。
”“训”为晓母字,而“逊”为心母字。
至于韵部方面,文、元两部则一向被古音学家认为相当接近,比如“俊骏浚”为文部字,而同从“夋”得声的“酸”却是元部字。
这様看来,“豩”的两个反切,韵部是相近的,这点段玉裁已经指出。
但声母方面还有麻烦,“伯贫切”的声母是唇音,“呼关切”的声母是喉音(可以和齿音心母相通),相差很远,也许以它为声符的“豳”“燹”两个形声字是分别借用了它的唇、齿读音,形成了自己的读音。
这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豩”是一个有着两种不相关读音的字。
在古代这种情况貌似也很常见,比如甲骨文“月”和“夕”有时同形,读音却没有关系;“士”和“王”皆为斧头的形状,但却是两个字1;“”既可以表示“范”,又可以表示“围” 2,所以,“豩”似乎也是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古文字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豩”和从它得声的“豳”“燹”等字,倒是有一个“”字,在金文中多次出现,很多学者早已指出,“豳”和“燹”其实是一字的分化,而“”就是“燹”字3。
但因为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所以这1林沄:《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说》,《尽心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术文集》。
2裘锡圭:《说“白太师武”》,《古文字论集》357页,中华书局,1992年。
3参看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第十二册,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5976页潘祖荫引周孟伯说、5980页柯昌济说。
个观点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公认。
比如在2002年,保利博物馆购进一件公盨(字的原文作“”),李学勤先生就曾经撰文,认为“公”之“”并非“豳”字,而是“肆”字,应当读为“遂国”之“遂”,这一说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同。
裘锡圭先生则抱着审慎的态度,认为把“”释为“豳”,“可能是对的”4。
由于当时论战双方都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有关“”字的确切释读,秉持不同结论的双方暂时不能决出胜负5。
直到2005年9月,上海的两家拍卖行在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的时候,展出了一件西周中期青铜器伯簋,才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簋中,有“(芬)夆(芳)(馨)香,则登于上下”一句铭文,吴镇烽先生将“”释为“豳”,将“豳夆”读为“芬芳”6,使上下文意贯通无碍。
裘锡圭先生表示肯定,并对这一读法进行了详细论证7。
不过还得承认,将“豳夆”读为“芬芳”,与其说是从字形和读音两方面彻底论证了“”字的问题,毋宁说这是因为“”字出现在有上下文的句子中,可以从词义上将它卡死,而在它本身的形音论证方面,其实并没有推进。
所以面对簋铭文,李学勤先生依旧坚持了自己早先读为“遂”的观点,他在分析了郭忠恕、杨树达等前人的说法之后说:由《说文》“燹”从“豩”声,推断“豩”属心母文部(即稣典切),是有道理的,但这和帮母文部的“豳”声纽相远,所以郭忠恕没有将之合而为一。
至于《集韵》把“豩”字同“豳”并列,《说文通训定声》讲“豳”从“豩”声,都没有充分根据。
无论如何,他们没有像郭忠恕那样,把“豩”、“㣈”两字等同起来。
4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6期,又收入其着《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46-7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各家的具体讨论可参看周保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288-30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6吴镇烽:《器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59页,2006年第6期。
7裘锡圭:《簋铭补释》,复旦大学简帛网2009年4月25日。
“㣈”通“肆”,是心母物部字,通“遂”,是邪母物部字,所以杨树达先生说与“燹”或其所从的“豩”双声对转,然而这并不能说明“㣈”就是“豩”,因为在古文字中“”不像《说文》那样在部首排列上与“豕”相关,更不是“”“豕”一字。
况且,即使承认“㣈”“豩”可通,也很难和“豳”联系起来。
8李先生还认为,伯簋的出现更足以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簋铭的“(芬)夆(芳)(馨)香,则登于上下”一句,其中的“”可以读为“肆”,训为“陈列”,“讲的是祭祀百神,列鼎馨香蓬出,上登于天,合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周人尚臭’之义”。
虽然细究铭文,我们不赞同李先生的意见,但不能否认,他指出心母文部的“豩”,和帮母文部的“豳”声纽相远,以及“”和“豕”在早期的古文字里字形不同,从不混用,这两点意见都是值得重视的。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只怕很难让人相信“豩”就是“㣈”,“豳”可以从“豩”声,也就不可能相信“”可以读为“芬”。
裘锡圭先生提到,在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燹公盨发表后,龙宇纯先生曾给他写信,说《说文·斗部》的“”字从“燹”声,可与从“分”声之字通,所以,“燹”可以读为“芬”。
这点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还有其它证据,传抄古文“”的异体作“”9,直接以“分”对“燹”,可谓佳证。
只是这依旧没有解决“豩”声字为什么既可以读为“燹”,又可以读为“豳”的问题。
如果说它是一形两音,则没有任何证据,那么情况究竟应该怎么解释呢?我们知道,徐铉给“”所加的反切却是“抚文切”,显然和“先典切”、“呼还切”的读音都不同,却和“豩”的另一读音“伯贫切”相同。
这说明,“燹”确实是从“豩”得声的,“豩”的两个反切看来应该是从一个读音分化出来的。
那么,“伯贫切”和“稣典切”的读音到底是不是接近的呢?它们虽然在声母上有很大差距,一个是齿音,一个是唇音,“呼8李学勤:《楚简〈弟子问〉与㣈字》,《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第三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9徐在国编:《传抄古文编》282页,线装书局,2006年。
还切”则是喉音,按照传统的通假原则,是无法相通的。
但其实类似情况在古书中并不鲜见,下面我们就来举例解释。
比如“勿”字本来是明母唇音字,但以它为声符的“忽”却是晓母字,这是唇喉相通的例子。
“戉”是匣母字,从它得声的“岁”却是心母字,而“岁”声字不但可以读为喉音,还可以和唇音字通假,《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史记·齐太公世家》作“曹沫”,“刿”是见母字,沫是明母字。
“衅”“舋”是晓母文部字,而和它们同声符的“虋”却是明母字。
《说文》中说,“玧”读为“璊”,“玧”从“允”声,从“允”得声的字很多属于心母字,比如“峻”“浚”,而“璊”则是明母元部字。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尚书》有一篇《费誓》,“费”的异文很多,一作“肸”,一作“鲜”,一作“狝”,一作“䉾”,10其中“费”是滂母字,“肸”是晓母字,“鲜”是心母字,“狝”也是心母字,“䉾”是帮母字。
“费”和它的异文之间的读音,与“豩”和“燹”“豳”“”的情况一样,都是晓母、帮母和心母之间互相通假11。
这些情况都可以充分证明,“豩”的“伯贫切”和“稣典切”有着共同的读音来源。
既然“豩”可以当“燹”的反切,又可以当“”的反切,那么它的声母自然可以出入唇齿喉之间,唇音字和齿音字、喉音字并无绝对的界限,“豳”的两个反切“伯贫切”“呼关切”应该是来源于一个读音,后来才分化为两个读音的。
再说字形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从“”演变为“豕”缺乏证据,其实这个证据也是能找到的。
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中,“”和“豕”虽然字形相差很大,不但前者上有“彑”形,后者没有,下部的构形也完全不同。
但在出土的秦汉文字中,两者却有混同的趋向,下面是马王堆帛书中的“豕”字:10参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510页,中华书局,1998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䉾”当为“粊”之误,理由是“粊”在古音十五部,不当用一部之“北“谐声也。
按段说只怕未免过于绝对,古文字中之、脂相通情况也很不少。
11李家浩先生告诉我,庞光华先生的《论汉语上古音无复辅音声母》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的第三章第二、第三节中,也列举了不少明母和晓母、晓母和心母相谐的例子,大家可以参看。
遣册三牌三遣册一025不难看出,这个“豕”字的上部,和“”字的上部非常相似,至于下部,由于在秦汉文字中,可以确切认为是从“”的字还没有找到,我们只能拿在早期文字中和“”下部比较相似的“豸”来进行比较,在金文中,从“豸”的“貉”作以下诸形:稣貉豆貉子卣伯貉尊很显然,“貉”所从的“豸”下部,与“”或者“”所从“㣈”的下部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马王堆帛书竹简中,从“豸”的字其下部也变得与“豕”“彖”同形,试看马王堆简帛中的“狸”字:方249 方100除此之外,“象”字下部的分化也是如此,在金文中,独体的“象”很少,我们列举以它为意符的“为”字:舀鼎弘尊周愙鼎同样很显然,“象”的下部和“”或者“”所从“㣈”的下部基本相同,但是在马王堆帛书竹简中,“象”的下部也和“豕”“彖”同形:胎产方006 遣策一234 帛书老子乙221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的从“豩”和从“豩”的字,实际上在历史上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