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通用7篇)

优质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通用7篇)

优质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通用7篇)优质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4、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灿烂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素材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

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课件出示)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矗立:高高地直立。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2)谁能填写这个句子,并准确地读一读??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

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戎装:军装。

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

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3)读句。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整编的6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丝绸之路放入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框架中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通过探讨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使者、工匠等角色,通过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场景,增强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背景的理解。
- 实验:学生动手制作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模型,如陶瓷、丝绸等,以此了解丝绸之路的贸易特点。
- 游戏:设计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问答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测试他们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我深感学生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课前自主探索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的理解较为模糊,导致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效果不佳。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对预习资料的详细说明,并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预习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主题:探索丝绸之路
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探索丝绸之路的航线和贸易路线。

3.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活动:
1.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丝绸之路的背景和重要性。

2.地图绘制: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绘制出丝绸之路的航线和贸易路线。

3.文化交流展示: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文化进行研究,展示在课堂上。

4.小组研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或贸易港口进行研究。

5.写作任务: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论文或报告。

6.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或旅行者,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评估方式:
1.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地图绘制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文化交流展示和小组研究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4.论文或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5.角色扮演的表现和观众反馈。

延伸活动:
1.组织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或模拟贸易活动。

2.邀请专家或学者来分享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丝绸制品或手工艺品的工作坊。

资源:
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的文章。

2.丝绸之路的地图和航线图。

3.有关丝绸之路上重要城市或贸易港口的资料。

4.关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影响的文章和文献。

5.有关丝绸制品或手工艺品制作的资料和教学视频。

五2023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篇

五2023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篇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憧憬古代文明,喜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熟悉本课9个生字,积存新词和美丽的句子,搜集、沟通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现短识储藏: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拘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眠(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

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从公元前2世纪开头,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

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富强。

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兴盛。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珍贵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

*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装品,特殊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

从西域和伊朗传入*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

安眠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亲密。

一、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坎坷荒僻的道路上却消失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等奖课程名称:丝绸之路探秘课程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和重要性。

2.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

3.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和音频展示丝绸之路的景点和历史。

2.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和展示。

3.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课: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学时:1节课,60分钟)1.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其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今天的影响。

第二课:丝绸之路的地理(学时:1节课,60分钟)1.使用地图和图片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线路。

2.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沙漠和山脉。

3.讨论丝绸之路地理条件对贸易的影响。

第三课: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学时:2节课,120分钟)1.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

2.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文化,进行研究并展示。

3.组织学生角色扮演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第四课:丝绸之路的艺术与科技(学时:1节课,60分钟)1.介绍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品和科技发明。

2.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艺术品或科技发明,进行研究并展示。

3.组织学生参观丝绸之路艺术品展览或科技博物馆。

第五课:丝绸之路的商业和贸易(学时:2节课,120分钟)1.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和商业活动。

2.学生分小组选择一种商品,进行研究并展示。

3.组织学生模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

第六课: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学时:1节课,6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丝绸之路对当代的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提出丝绸之路的现代发展计划。

实践环节:安排一次实地考察,选择一段丝绸之路的路线或重要城市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1篇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2篇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1、生自学,师巡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备课人:邵佳柔
一、课程标准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射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二、课标解读
“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体会”这两个行为动词则要求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准确掌握历史信息,合理解释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向学生展示了整个秦汉时期的多种面貌。

而本课时将在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中已有提及的丝绸之路单独划分出来,并分成“重现:丝路何其遥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四大板块进行探究,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他们在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探寻和现实的追溯有着强烈的需求,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心智特点和学习需求,本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完整、有效的探究路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地形区,感知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险。

②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揭示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路的通畅,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联。

③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④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镇,如库车、楼兰、敦煌、武威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地图,掌握分析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的方法。

②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能感知丝绸之路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的各方面措施 。

2、教学难点: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丝
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导入:丝质旗袍、丝质唐装——丝绸
(一)重现:丝路何其遥远
活动一:地图对对碰
【展示】《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与《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提问】你能否从这两幅图中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展示】《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与《亚洲地形图》。

【提问】找出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
【展示】《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与《亚洲分区图》。

【提问】找出丝绸之路自东向西经过的今境外国家有哪些?
(二)探讨:丝路何以通畅
活动二:措施连连看
根据本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所学知识,请将以下西汉时期对
西域采取过的重大举措进行连线。

外交上
军事上
行政管理方面
活动三:史料读与析
史料一:“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提问】
1、史料一中的“田卒”具有几重身份?这反映出汉王朝在河西地区采取了怎样
的措施?
2、史料一中的“置使者校尉领护”反映出汉王朝在镇守河西地区作了怎样的设
置?这样的设置对保护丝绸之路有何作用?
史料二:“(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

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提问】
3、史料二中反映出汉长城与秦长城的功能有什么不同?长城功能的变化体现了
汉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变化?
4、结合史料一和史料二和连线内容,总结汉王朝具备了哪些良好的条件保障丝
绸之路的通畅?(提示: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总结)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

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提问】
5、史料三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了哪些方面的发展?
6、通过前五题的探究,请你梳理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绸之路的通畅,经
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三)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
活动四:壁画赏与评
【展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和《驿使图》。

【提问】在《驿使图》中你能看到哪些事物?它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体现?邮电部发行《驿使图》是否具有合理性,说出你的理由。

【展示】甘肃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扬场土》、《牧马图》、《犁耕图》、《龟兹妇女采桑图》。

【提问】提取墓砖壁画中的历史信息,说说丝路通畅后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即壁画内容是什么,壁画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寻访:汉代丝路古镇
活动五:视频看与选
教师播放三段视频,内容分别为龟兹、敦煌、楼兰三个汉代古镇的风土人情介绍,看完后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七、板书设计
探寻丝绸之路
八、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通畅 社会稳定 民族融合 经贸发展 保障
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