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合集下载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如同霜花般洁白,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月光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象征着美好、纯洁和神秘。

而在这首诗中,月光更是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媒介。

明亮的月光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乡,那个曾经养育他、陪伴他成长的地方。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心中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动,无法抑制。

“床前明月光”,这句诗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夜晚的场景,却蕴含了诗人深深的情感。

床前的月光,如同故乡的温暖和亲切,让诗人陷入了回忆和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明月,那轮曾经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夜晚的明月。

“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诗人巧妙地将月光与霜相比较,不仅表达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冷,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大地上铺满了洁白的霜花,那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家。

“举头望明月”,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仿佛在向它诉说着自己的思乡之情。

月亮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它见证了诗人的成长和变迁,也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在仰望月亮之后,低下了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山川河流、亲朋好友和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

那种对故乡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涌动,让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静夜思》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温度的经典诗作。

它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真挚而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的表达,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生命的深刻反思与探索。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面临何种困境与挑战,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都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悟
【出处】出自唐李白《静夜思》
【释义】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明月,垂下头去思念远方的故乡。

【解析】原文就是:“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

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静夜思”也叫作夜思,属乐府诗,郭茂倩把它编为《乐府诗集新乐府言》,并说道:“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李
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作“千古思乡第一诗”,敬佩了古今无数他乡逃难之人。

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无数思乡的故事广为流传。

“莼鲈之思”说的是为美食而辞官
的一段历史佳话,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张翰,字季鹰,吴江人。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
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就是个才子,写下江南的菜花,存有“黄花例如散金”之句,李白很钦佩他,写
诗赞扬:“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

”不过,张翰一天两天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

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存有诗为证:“秋分起至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凉,三千里
兮家归家,怨难得兮仰天悲。

”这就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收到的感叹。

这莼鲈之思,后
来存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到。

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的确诗意盎然。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古朗月行原文: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古朗月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首诗以简练的表达、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的形式。

《古朗月行》是一首四行诗,每行四个字,共十六字。

整首诗采用对仗句式,每两句用韵脚进行呼应,形成了句与句之间的和谐。

其次,我们来分析诗的意境。

诗人写道:“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以窗前明月光作为出发点,通过联想将月光与地上的霜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凉爽、清冷的感觉。

这种意象的构建,使读者在想象中仿佛能感受到月光的洗涤和霜的凌冽。

接着,诗人继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倾慕之情,而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交替的表达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深刻,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共鸣。

最后,我们来分析诗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明月和故乡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具有更深远的内涵。

明月可以代表辉煌与美好,象征着人们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而故乡则代表着诗人感受到的亲情、乡愁和对过去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明月和故乡的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思念。

综上所述,李白的《古朗月行》通过简练的句式、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将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既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向往,又表达了对家园和过去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既给人以艺术享受,又可以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归属和思考人生意义的思索。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⑵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层银霜。

抬头看天窗外一轮明月,低头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赏析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原文:
静夜思
盛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银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忍不住抬头看那窗外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注释: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柳色斜斜,沙头闻笛声到客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莫道今夕月,会当凌绝顶。

粱粱而我独往,似此星汉灿烂。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励志诗歌作品,出自《苏小小集》第六十五首。

这首长诗以九月九日为重点,描写了苏东坡思念家乡及西去的山东兄弟的情景。

诗中的九月九日被喻为全年最思乡的节日,这正是苏东坡的感受,也是大多数人们的情感。

令人动容的是,苏东坡坚守、勇敢地写下这首心潮澎湃的励志诗。

诗中第一句用“床前明月光”展开营构,让读者感受苏东坡满怀
思念与眷恋之情,抒发出一种深切的乡愁之情。

“疑似地上霜”,表现的是秋的凄凉,更强化了乡愁情绪。

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东坡将当时家乡景物一一展现,充分表达了面对萧瑟秋风,思念家乡的温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出苏东坡深情的相思,孤寂无助地表达了苦苦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粱粱而我独往,似此星汉灿烂”,表达出苏东坡勇敢地奔赴未知的世界。

此句引申出励志的主题,让苏东坡沉浸在强烈的憧憬之中,激励人们勇于向前,做一个勇敢的人。

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东坡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出了强烈的乡愁情怀,秉承励志的精神,激励人们勇于承担使命,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一、引子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古老的话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可是千古传颂,家喻户晓啊!那么,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句诗的神秘面纱吧!二、正文1.1 举头望明月我们来说说“举头望明月”。

这里的“举头”是指抬头向上看,而“明月”则是指天上的月亮。

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你独自一人走在小路上,抬头看到了那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你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哇,这月亮真美啊!”这就是“举头望明月”的意境。

这里的“举头望明月”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寓意。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因为月亮总是圆圆的,就像人们的心愿一样,希望一切都能圆满。

所以,当我们看到月亮时,也会想起那些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思念之情。

1.2 低头思故乡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低头”是指低下头来,而“思故乡”则是指想念家乡。

想象一下,当你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时候,是不是会不自觉地低下头来,默默地祈祷:“愿家人安康,愿家乡繁荣昌盛。

”这就是“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低头思故乡”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内涵。

在古代,人们认为大地是母亲的怀抱,而山川河流则是母亲的血脉。

所以,当我们离开家乡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仿佛失去了母亲的呵护。

这种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诗歌来抒发。

2.1 诗歌的力量说到诗歌,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风姿。

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风格,才使得他的诗歌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

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其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抬头看到明月,低头思念故乡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巧妙结合,使得这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节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节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中秋节,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静夜思作者:李白年代: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
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
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
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