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素材

合集下载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无知到对其真实性的认识。

以下是关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古埃及人相信地球是一种扁平的形状,他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块长方形的板块组成。

这种认识主要源自于他们对河流周围的几何形状和尤里斯河流的宽度变化的观察。

他们还认为地球是基于一个广阔的平地层而建造的。

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相信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盘浮在水上。

他们的宇宙概念基于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天空是一朵巨大的穹顶,上面布满了恒星和其他天体。

古希腊人是地球形状认识上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前6世纪,一些哲学家开始质疑地球是扁平的观点,并提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

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立即被接受,并且很多人仍然坚信地球是平坦的。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更多支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他提出了轮胎实验,通过观察船只离开海岸越远,其船帆下面可见的物体越低,他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个理论被后来的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如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采纳,他使用了一个测量地球周围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球形。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哥伦布的航海。

“哥伦布的航海”使地球形状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1492年,哥伦布试图通过西航到达印度,但最终却抵达了美洲大陆。

他的发现揭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并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正确的。

在哥伦布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过航海时代以及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努力,人类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地球的证据。

其中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的各种属性。

到了20世纪,人类通过空间探索和卫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地球被证明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其形状由地球本身的旋转引起。

总的来说,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从扁平观念到球体观念的转变。

第一章《地球》单元分析 同步素材(星球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单元分析 同步素材(星球版七年级上)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方法:运用启发式、读书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一章《地球》单元分析
单元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
单元备课




内容
特点
《地球》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
知识
结构
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四部分内容。其中,应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地球的自转》体会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出现。从《地球的公转》体会四季更替以及五带的划分。以上四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过程

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观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




知识

技能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关于地球的介绍范文

关于地球的介绍范文

关于地球的介绍范文地球,我们人类的故乡,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它以自转和公转运动而存在,给予我们美丽且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地球的基本特点、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上独特的自然景观。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地球是宇宙中唯一一个已知存在生命的地方。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生物,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动物,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

其次,地球上有水。

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地球表面大约70%被水覆盖着,这也使得地球成为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此外,地球的大气层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伤害,为生命的存续创造了条件。

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液态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部分,由固态岩石组成,温度没有地核高,但仍然非常高。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部分,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包括陆地和海洋。

地球是一个多样化和美丽的地方,它的自然景观不仅多样,而且美丽。

地球上有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

地球上还有许多壮丽的山脉、宽广的平原、广袤的森林和肆意的河流。

最著名的山脉之一是喜马拉雅山脉,它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另一个著名的地貌是大峡谷,它位于美国,是世界上最长和最深的峡谷之一地球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

从雪豹在高山上的巍峨身姿到美丽的花卉在草原上的盛放,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这些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我们需要保护它们,以保持地球生态的平衡。

地球的气候也是非常多样的。

地球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区。

这些气候区域有不同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更迭改变他们的饮食、穿着和生活习惯。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作文素材立意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作文素材立意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作文素材立意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世界是一个非常大的地方,有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也有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都应该珍惜和爱护这个世界。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不爱护环境,乱丢垃圾,砍伐树木,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没有绿树成荫,没有清新的空气,到处都是污染和垃圾,那该有多难受啊!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上学的时候,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回家的时候,捡起路边的塑料袋;在家里,把可回收的垃圾分类;出去玩的时候,不乱扔果皮纸屑。

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都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除了保护环境,我们还要尊重不同的文化。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欣赏它们,而不是武断地评判或歧视。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进了解,从而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相处。

说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有更好的体会了呢?世界虽然很大,但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行动去保护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吧!最后,我想对你们说,珍惜眼前的一切,尊重每个人,热爱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努力和奋斗的美好家园。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自己的力量为之增光添彩吧!篇2我们是地球村里的小小一员,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这个大家园。

地球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家,不论你是谁,不论你从哪里来,地球都原本属于你。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

陆地上有山峦起伏、川流不息、草木葱茏。

海洋里有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巨大的鲸鱼,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神奇生物。

看,地球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地球、热爱地球。

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范文10篇

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范文10篇

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范文10篇关于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内容10篇人类要保护自然环境,感悟它那微弱而坚强美丽的精神,感悟它生命的更换。

大自然的美,在于四季。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内容10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内容(精选篇1)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这样,我们的家就会更加美好。

星期六早晨8点,我和妈妈带着专门种花的小锄头来到九峰公园——我和王川、王湛博约好在公园植树。

我们先找到了一块土地,拿着锄头挖坑。

你一下我一下地挖,碰到了难挖的土块,再洒些水,这样会容易一点。

挖好了坑,我们小心翼翼地放下种子,然后盖上松软的泥土和一些稻草。

种子盖上了被子,安心地在土中睡着了。

大家拿着水壶,给树籽喝了点水。

小树苗也安了家,它的叶子碧绿碧绿,上面还躺着一滴滴水珠。

看着种有树籽的土地和小小的树苗,我的心里十分快活,仿佛看见了这些树长大后茁壮的样子。

我们走向公园的大门,一边走,一边捡垃圾。

经过雨水的冲刷,空气中弥漫着清香,植物上的雨露闪闪发亮,把植物衬托得更加绿,更加美。

公园里不怎么脏,但是烟头等小纸屑还是时不时能看见的。

大家戴上手套,弯腰捡垃圾。

让我们一起行动,把地球变得更美丽,无污染!让我们携手建起一个美好的家园,一个无隐患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作文素材内容(精选篇2)原本,阳光是如此的耀眼迷人,柔而绵的白云总使人惬意,湛蓝且广阔的洋流叫人向往和留恋。

如今这美不胜收的景色已不在,青山绿水已成污水淤泥,蔚蓝的苍芎也多了分忧愁,几分愁虑。

地球不再充盈生机,因人类的蛮衡,万物不再生气蓬勃;因人心贪婪,鸟儿不再为明天而高歌,白鸽不再展翅而飞,蝴蝶不再翩翩起舞。

这时世界在改变,这宇宙在变迁,生物们大迁移,只有人类还停留在原地,欲望的潮水,迟迟不肯退去,饥渴的心灵,始终不被填满。

人们陷入贪婪的欲望之境,使得这美丽的星球一次次的受伤,地表流淌着鲜血。

近年来,天灾更不断的降临在你我之间,极端的气候,使得巴西东北地区五分之一的人民迁徙逃避干旱;因海平面持续的上升;澳洲东北部由八个岛屿所构成的吐瓦鲁,全初一万人口已有三千人移民以求生存。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人类和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没有了大自然,那么人类就会没有新鲜的空气。

如果没有了大自然,人类就会没有充足的水资源。

如果没有了大自然,那么人类就得不到丰富的营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1我常常思考。

到底是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其实这只是一个角度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而自然只是每人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从自然的角度讲,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冰川,海洋,陆地和各种动植物。

但是不管是我们在自然里,还是自然在我们的里面,我们都有义务去保护自然。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大自然为人类以及各种生物定量制作了各种生物所需的东西。

如果超额使用的话,超出自然的能力范围。

自然也会罢工也会不给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所需的东西。

这样看来,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确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清风明月与大好河山。

我们祖国的文人墨客,创作出千古绝唱的诗篇。

他的灵感也正来源于动人的环境。

因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让诗人来体会自己的人生。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自然中的菊花,也给了黄巢足够的信心,面对战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也让郑板桥学习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使卢梅坡知道了世间万物,各有利弊。

而现在的人类是利用大自然为人类制造的各种机器以及化学元素再来破坏自然。

难道自然为人类提供完灵感?他就没有用处了吗?不是的。

只要人类肯探索自然。

向各种生物学习。

那么人类的科技成果一定会突飞猛进。

要是人类能与自然和平共处,有节制的使用大自然的资源。

那么我相信,科技成果与绿水青山,我们能够两者兼得。

现在我们的科技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屈指可数。

在探索自然的路上。

一定不要再次破坏自然。

自然不仅仅指的是地球,宇航员在登月时,宇宙飞船的船体在太空中留下的太空垃圾,对宇宙也是一种污染。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地球五带的划分 特征和成因素材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地球五带的划分 特征和成因素材 (新版)湘教版

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1)地球五带地球上的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的总称。

五带是个天文气温带。

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

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

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

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2)各带的特征热带: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

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

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

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寒带: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

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

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

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3)五带的成因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

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对自然世界怀有极大的兴趣。

长期以来,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揭开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众多的科技和文化进步。

本文将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的历史、科学发展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的历史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史前时期。

在远古时代,人类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实践,开始了对自然的初步认识。

他们学会了利用火,狩猎,采集食物,栖息在适合的环境中,并开始探索和利用动植物资源。

这些经验和智慧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为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深入,不再局限于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本质、自然规律的理论。

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等科学实践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的科学革命更是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天地,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科学发展与自然探索的相互影响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

人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前所未知的奥秘。

近代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规律、生物进化理论等重要科学原理,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类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自然界,测量天体距离、研究微观世界、解析基因组等都是科技发展对人类自然探索的巨大推动。

与此同时,自然探索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

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实践,不断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总结规律。

从微观到宏观,从生命到非生命,各个领域的自然探索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例如,对地球自然界的探索使得地球科学得以建立,而对宇宙的探索则催生了天文学的发展。

三、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对文化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不仅仅是科学进步的体现,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界的种种奇观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文学、艺术等创作的重要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类生活在大地上,由于受到山脉、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不广,科学也不发达,对大自然的一着自己直觉的印象来判断。

当一些现象没法解释的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甚至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古代人们想象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
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周代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面写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意思是,蓝天球状的圆盖。

大地好象一块四方的棋盘。

另一本《淮南子》的书里,也说:“天道日圆,地道日方”,说的也是我国古代人们还认为,这个棋盘似的大地,共分九州,漂浮在海上,中国就处在九州之一的神州上。

各州之小的海,叫“稗海”;九州以旬,是一片浩瀚的“大瀛海”,它的四周同天穹想连接。

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地天柱支掌着蓝天。

类似的幻想和传说,也在古代世界其窿国家流传着。

古代巴比伦人想象中诊断,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的四面环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到地下面去,通到天罩外的天穹。

当天罩的窗子打开了,水从天上喷出落下雨来和月亮沿着天罩从东升起,到西方后落进下面一个大洞,经过一根长长的管子,又回到了东方。

古代希腊诗人荷马的想象中,大地是盾开的大盘子,河流——大洋从四围绕着大地,天穹就象扣在盘子上的天从东方的海水中升起,沿着天穹运行,下沉到西方的海水里。

古代埃及人认为,大地是一个身披植物斜卧的男神,天空是一个大气之神浮托着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行。

有的还认为,天空是由山支撑的,星星被吊在天上。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象个圆盾,由三头大象背驮着,它们站在一只能够浮在水面的海龟背上,而海龟又站它是水的象征。

古代的俄罗斯人的想象同古代印度人的想法很相似,不同的是,驮着大地的不是大象和乌龟,而是三条巨大浮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

后来,我国又盛行了另一种传说。

《晋书·天文志》中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磐”意思是,天象一个盖在地是一个倒着的盘子。

古代人们看到天地相连的地平线,以为就是大在的边缘,就说天和地都上有尽壮举的,飞头的地方叫做“天涯也有这种说法:天地相连的一线是“阴间在府”,人们驾驶船只出海。

说是小心翼翼的,怕从此再也回不了人间
从“地方”到地球
古代人认为:天在上面,地在下面,把“地”当作宇宙的根基。

他们认为,大地是不动的,下面应当有什么东西把它托住才行。

鲸鱼也好,大象也好,
显然是驮不动咱们地球的,何况它们要死亡。

没有一促动物能活上成千上万岁。

长期来,人们在亲身实践中,对这些幻想产生了怀疑。

希腊海员们在向直布罗陀海峡赫丘利标桩(指欧洲和非洲海岸的两座山)航行的时候,
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景象:地平线成了一个圆圈,天穹的边总是落在这个大圆圈上。


们却从来没到厉害过天地相连的边缘。

航海家们在北半球海洋上航行,船只从北往南驶行,北极星的高度越来越低,最后隐没在地平线下,他们看到了原来不曾见到过的星星。

当他们向北方返航时,这些新看到的星星又陆续隐没在地平线下了。

太阳的月亮在一昼夜间东升西落,如果大地上个平面,上边盖着天穹,日、月、星辰怎么能在天空中东升西落地运行呢?
人们在海边远望,从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桅杆,从水平线上慢慢升起来,等船只驶近了,才看见船身。

而那远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

然后是船厂桅渐渐隐没到水平线下。

在地面上,人们遥望远处的高山,只能见到山峰,等走近了才看到全貌。

“登高望远”,爬山爬得越高,视野就越加开阔,天地相接的大圆圈越变越大。

在平地上只能看到四公里左右的范围;可经看到周围一百多公里的地面。

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出现那“东方发白”和“暮色苍茫”的景色。

如果大地是个平面,天明和日出,天黑和日没,应该同时发生。

所有这些情景,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会出现。

“天圆地方”就站不住脚了。

最早提出大地是球形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据说,他曾经按照天体把地球分成五个圈带:北极、夏季、赤道、冬季和南极。

这只是一种设想和推理,没有科学观察的事实证据。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不但主张大地是球形的,还第一个提出了证据。

他说,大地实际上是一个球体,一部分是陆地,一部分是海洋,外面包围着空气。

还作了论证,月蚀时的黑影就是地球的投影,它是个圆弧,可见地球是球体,或者是近似的球体。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最早设计制作了测定正体位置的浑仪。

天文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一书中说。

天象一个鸡蛋。

天圆得象个弹丸,地仿佛是鸡蛋中的蛋黄,孤零零地悬居在里面,天大而地小。

天里面包着水,包着地。

天地都有是靠着气支撑着,而地又漂浮在水上。

张衡自己还制造过一个浑天仪,同今天的天球仪很相象。

张衡还根据月蚀时地球的阴影,设想地球是个圆球。

尽管人们早就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可是,真正用实践来证实这个科学真理,还是十六世纪以后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