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3、进步性: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 融合的历史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 进了北魏的封建化、经济发 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 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落4、后局民限族性征:服全先面进推民行汉族化,,最使终鲜被卑先族进丧失民作族为的一先个进民文族明的独征立服性。、 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马克思
【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陈寅恪
孝文帝 改革
短期来看,激化矛盾
曲折中前进
长期来看,文明发展
发展与交融 是历史主流
三、十六国与北朝 (四)北魏兴衰
★3. 民族融合
民族迁徙 民族交往 民族交流
思北严北重魏考魏改,的:“北北统魏革马魏治前上,统举期得治步,学天者维吏下和艰习治”汉。混汉可族乱人否,族民“各之先级马间官上进的吏治矛贪文天盾污下化十现”分象!?尖相锐当,
三、十六国与北朝 (四)北魏兴衰
★2.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后疆域
(1)原因: ①北魏建立后,社会仍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②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③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
(三)西晋时局
1. 五胡内迁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
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西晋向其收重税,
②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 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西晋至东晋文风的演变

西晋至东晋文风的演变

西晋至东晋文风的演变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篇章。

在两晋时期,文学形式不断发展,文学思潮不断涌现,各种文学流派和作品层出不穷,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两晋文人数据统计与地理分布在两晋时期,文人的数量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西晋时期,通过科举制度录取文人的数量大约为3200人左右,其中以豫章、雍州和扬州录取的人数最多。

由于东晋政权的设立,文人数量有所增加,大约在4000人左右。

而东晋文人的地理分布则以扬州、荆州、豫州和徐州为主要中心。

在西晋时期,豫章、雍州和扬州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地区,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场所。

尤其是豫章地区,因为东晋名士谢安、谢灵运的出生地和活动地,成为两晋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而雍州地区则是以诗人张继为代表,著名的西晋文化名城成纪亭就位于该地。

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则是文人云集的地方,不仅有王羲之、陶渊明等著名文人的出生地,还有大量的学宫、书院和文化机构,为扬州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东晋时期,扬州、荆州、豫州和徐州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中心地区。

而扬州依然是东晋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等著名文人都与扬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荆州地区则是东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不仅是东晋重要的文化名城襄阳所在地,还是许多文学流派的发源地;豫州地区则是东晋文人的主要来源之一,不仅有陶渊明、王羲之等著名文人的出生地,还有文学机构和学宫;徐州地区则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繁荣而成为文化交流和创作的重要场所,不仅有嵇康、陆机等著名文人,还有许多学宫和文化机构,为徐州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二、西晋洛阳文学中心西晋时期,洛阳成为了文学中心。

南北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南方文学逐渐走向北方。

这使得洛阳文学具有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特色,同时也使得洛阳文学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西晋和东晋》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西晋和东晋》教学设计之三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第23课西晋和东晋教材分析从265年到420年,历时150多年的两晋是三国和南北朝之间的一段历史。

280年西晋结束分裂,统一中国。

但仅维系30多年,又出现了山河破碎,群雄并立的局面。

软弱、腐朽的东晋只偏安东南一隅,一任北方各族竞相厮杀、争战,不敢北顾。

国家分裂,统治残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构成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特点;而各族人民彼此学习,相互融合,在艰难中推动历史发展,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侧面。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灭亡;十六国和东晋建立;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2.思想政治教育:①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通常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通过学习淝水之战,使学生认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③统治阶级的腐朽是人民痛苦、国家灾难的根源。

3.能力培养: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和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各族和淝水之战胜败原因的分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1.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提问:三国时期的曹魏由何人、何时建立?学生答。

)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

司马氏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这期间,他在平定辽东,抗拒蜀、吴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

明帝死,他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

曹爽见司马懿权势一天天增大,就设计夺了他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势不妙,托病不出,用假象欺骗曹爽。

(一学生读“李胜访司马懿”和“高平陵事变”的小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西晋。

司马懿的孙⼦,司马昭的⼉⼦——司马炎在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建⽴晋。

在280年,灭孙吴,建⽴起统⼀政权。

但好景不长,只维持了51年。

⼆、⼋王之乱。

西晋皇族骄奢淫逸,世家⼤族互⽐奢侈,外族不断内迁,各种⽭盾激化,最终导致⼋王之乱。

涉及⼋王分别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三、东晋。

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建⽴起来的朝廷。

东晋为偏安统治,中国⼜陷⼊长期分裂的局⾯。

四、⼗六国。

也被称为五胡⼗六国,五胡⼀般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范围⼤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六国具体指“五凉”(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后
秦)、“⼆赵”(前赵、后赵)和北⽅的夏政权,南⽅的成汉政权。

五、南朝。

相对于同时期的北朝,⾃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共同特点是时间较短,汉族政权。

这⼀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重⼼南移的开始时期。

六、北朝。

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

北朝结束了西晋⼋王之乱后中原地区150余年混战局⾯,如北魏基本统⼀了黄河流域。

这⼀时期也是民族⼤融合时期,五胡与汉族通婚、互相学习习俗、先进的⽣产技术相互交流借鉴。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3课西晋和东晋北京市铁路子弟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李开亮(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的短期统一;内迁的各族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

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指导学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辩证地看问题和归纳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淝水之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胜利原因的分析。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2.导入新课挂出《三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图示,教师归纳:魏棗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棗修堤堰、织蜀锦、和西南夷;吴棗垦荒地、造船舶、通夷洲。

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

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3.讲授新课一、西晋的短期统一(板书)(一)司马氏势力的发展(板书)讲述: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曹丕死后,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辅政。

(指导学生看插图),这是司马懿装病的形象。

曹爽见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扩大,企图削夺司马懿的权柄。

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装病不上朝。

曹爽派亲信去刺探情况,司马懿故意让两个侍女搀扶见使者,并装出病严重,言语荒唐,说不上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命在旦夕,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西晋成立于公元265年,当时的年号是太康。

西晋的建立是在三国时期结束后,通过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北方的政权。

在西晋的统治下,政权十分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这使得西晋成为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代。

然而,西晋的统治并不长久,它只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

在西晋后期,由于内部政治腐败和外部民族压力的加大,西晋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东晋。

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东晋成立于公元317年,当时的年号是建武。

东晋的建立是在西晋灭亡后,由刘裕发动起义,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刘裕自称为楚王,建立了东晋朝廷。

刘裕统治下的东晋,政权相对较稳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然而,东晋的统治并不长久,它只存在了约160年的时间。

在东晋后期,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和外部民族侵略的加剧,东晋逐渐走向衰败。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南朝宋。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西晋在建立初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衰落。

东晋在建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样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也走向了衰败。

这种演变过程反映出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也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这种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不仅有政治斗争、军事征战,还有人民的生活、文化的传承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构成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图景,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

通过阅读这样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变迁。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干将莫邪》人物简介:干宝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干将莫邪》人物简介:干宝

人物简介:干宝简介干宝( 283~336),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

”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

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

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

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

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人物评论干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

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

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

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人物生平干宝干宝年轻时学识渊博,遍览群籍,曾由华谭推荐任著作郎。

建武元年(317年),经中书监王导推荐,领修国史。

时因家贫,求补山阴(今绍兴)令,迁始安(今桂林)太守。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二月封关内侯。

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

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

咸和四年服阕回朝。

永和元年(345年)致仕,永和七年(351年)秋卒,葬灵泉里后花园。

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干氏家族干氏家族自三国后期,仕吴者颇多,到晋朝已有名人不断出现,其后在历朝均有名人,政功显著。

千余年间,干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孙已分居于北京、天津、南京、陕西、山东等地。

尤以浙江海盐的沈荡、通元、澉浦、六里,海宁的盐官,宁波的余姚,嘉善的干窑等地。

聚居为盛。

故自东晋以来,已有1700多年族史,显为望族。

海盐作为干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后裔已有52代。

近年来,海盐县对干宝的生平及史学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干宝后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干氏四十八世裔孙干乃军执笔续修《干氏宗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考试类型] 同步试题
[章节]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文件] c1s23.doc
[标题]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内容]
前提测评
(一)填空
1.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国、国、国;它们的都城分别在、、。

(二)单项选择
2.三国中魏国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袁绍
C.刘备
D.曹丕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 年,西晋派兵灭吴,统一南北。

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西晋的统一持续了年。

2.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统一流域。

其统治者苻坚任用汉人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起来。

(二)单项选择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②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③西晋派兵灭吴④司马昭派兵灭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4.西晋的开国皇帝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5.十六国包括北方十五个重要国家和西南地区的( )
A.西凉
B.前秦
C.后秦
D.成汉
(三)多项选择
6.淝水之战结束后的局面是( )
A.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B.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C.立即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D.东晋收复了黄河以北许多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