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备人:鲜感?8.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9.孙中山在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表现出他的什么精神?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课文是怎样来写的?10.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读两遍。
6.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学生读一读句8.学生面向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9.生听教师小结后发表自己对具有的认识。
10.生再读课文,交流不懂就问给他留下什么启发。
活动意图: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是以前没见过的词语,也可以是熟悉的词语因为新的组合,而带来的新鲜感受。
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诗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13)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2)学生通过老师的简介,大概去了解诗人,加深对本首古诗印象。
(13)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该古诗的作业。
活动意图:学语文,用语文。
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辩证思考得出结论,这就是语文课堂上必要的、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发现:语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
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颖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感受课文所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有新颖感的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及他们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
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介绍资料。
1.出示课件1。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设计意图: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自己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老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风俗。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2:1.大青树下的小学。
(师板书课题)5.请大家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词句。
第一单元(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3)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3)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录音带等。
2. 学具:课本、字典、词典、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1)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心中的小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画出的词语,讨论词语的意思。
(4)教师讲解: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5)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2. 第二课时:学习《花的学校》(1)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心中的学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一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强调字词的音、形、义。
- 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
2. 课文内容复习-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 教师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阅读理解复习-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4. 写作技巧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步骤1. 生字词复习-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强调字词的音、形、义。
- 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
2. 课文内容复习-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 教师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阅读理解复习-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4. 写作技巧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生字词书写、课文理解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教学资源- 课文文本- 生字词卡片- 阅读理解练习题- 写作练习纸张六、教学时间40分钟七、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生字词书写、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新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第一课时基础大闯关1.学会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俺企耙整1.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块一:单元导读,明确要素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会感受“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热爱学校生活,学会学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O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入习作学习。
2.生齐读,明确单元主题。
3.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共同走进美丽的校园吧!板块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1.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了解单元内容。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认读词语,读通课文。
(2)画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再读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三:全班交流,点拨引导1.第一关:生字新词我会读(1)出示本单元词语,多种方式检查认读。
早晨穿戴鲜艳服装打扮敬爱国旗敬礼安静树枝好奇孔雀招引粗壮枝干影子阵雨荒野跳舞狂欢功课放假互相狂风急急忙忙自然能够双臂自言自语惹人喜爱绚丽多姿欢蹦乱跳咿咿呀呀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糊里糊涂口干舌燥咿咿呀呀急急忙忙(2)强调容易读错的字。
坪坝(bd)摔跤(jido)绒(r6ng)花惩罚(fa)荒野(huang)衣裳(shang)放假(jid)照例(li)背诵(song)粗壮(zhuang)打扮(bdn)圆圈(quan)功(gong)劳绒球(rong)飘扬(yang)摔跤(shudi)洁白(jie)挨(&)打糊涂(Mi tu)服装(zhuang)(3)学习多音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教学指导朗读课文,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想想春风让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2.指名说,生补充,师小结。
【精读课文,想象感悟】1.春天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呢?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做上记号。
读后,和同桌交流。
2.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镜头,引导阅读。
(1)第二自然段(地上的变化)重点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第一句:在原野上,小草率先穿上了新鲜的绿色衣服。
他们有的点着头,有的弯下腰,用不同的姿势展示着他们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纷纷披上艳丽的`衣裳,红的、黄的、白的、紫的……通过读句子,使学生体会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赞叹之情,学习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
可以采用范读、领读、赛读等方式指导朗读。
(2)第三自然段(空中的变化)以介绍的形式,进一步感受鸟儿、蝴蝶、蜜蜂在春天的快乐心情和优美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的变化)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清澈的小溪里,一群小蝌蚪在那儿玩构图游戏,一会儿像串着的黑珍珠,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小鱼在追逐嬉戏,有的钻进石缝里,有的躲在水草里。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通过派小组代表参加阅读比赛和一起阅读来加深体验。
3.齐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全文的总结,概括地写春天令世界充满生趣和活力。
)【总结拓展,升华情感】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2.小组里交流。
3.全班反馈交流,老师指导阅读,背诵相关段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1 大青树下的小学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4.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重点)3.学习第1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重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并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2.师: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学生,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里呀?(生:大青树下的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
今天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去认识一群不同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课文中出现的少数民族。
2.师: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自己试着读课文。
(课件出示)(1)朗读课文,标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让学生自由举手读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书写课后会写字。
(着重指导“晨”“绒”“装”“静”的写法,并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发现校园美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结合图片介绍这些民族,包括民族服装、民族特色和风俗等。
民族介绍示例: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辨字组词。
2.本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点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早晨 汉字 鲜艳 服装 打扮 敬礼 读书 安静 树枝 所有 粗大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写小朋友在小学里的幸福快乐生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课文,看看小朋友在学校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怎样的。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指导读好课题,注意“的”的读法。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3.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同时画出有关民族的词语。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5.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2.阅读第1自然段。
(1)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各民族的小朋友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走在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来到学校。
(2)朗读句子: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掌握“从……,从……,从……”和“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并仿写。
易错提示:
“晨”下面是三横,不要少写。
“粗”右边的“且”里面是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
羊:鲜(新鲜)——洋(海洋)——样(花样)
同音字归类:
扮(打扮)——办(办法)——半(一半)
晨(早晨)——尘(尘土)
敬(敬爱)——静(安静)
量词归类:
所:一(所)学校 一(所)医院
(4)短语积累:鲜艳的民族服装、绚丽多彩、欢唱的小鸟、敬爱的老师、飘扬的国旗、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洁白的粉墙。
1.大青树下的小学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排比手法写句子。
2.概括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景,掌握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重点
认识并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排比手法写句子。
难点
掌握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1)全文共4个自然段。(2)可爱。“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附近有小鸟、松树和山狸,校园里还有蝴蝶、花朵、大树。(3)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点题。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明确:(1)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2)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3)这是一所欢乐、祥和的学校: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3)比较体验表达效果。
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走来了。
(4)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
①……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小学生。
②……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德昂族的小学生,还有汉族的小学生。
③……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单元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学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
2.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中的写作顺序。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排比手法写句子。
难点
概括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景,掌握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学习第2、3自然段。
(1)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小朋友是怎样上课学习的,指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2)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得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感受窗外的宁静。通过自由阅读、指名读体会。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鲜、艳、静、枝、粗”这些生字时,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学习“坝、绒、粗、凤”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理解“鲜艳、摔跤、服装”等词语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加一加:
鲜=(鱼)+(羊)艳=(丰)+(色)静=(青)+(争)枝=(木)+(支)粗=(米)+(且)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汉”的横撇与捺要舒展。
“艳”左部的“丰”三横间距均匀,“色”竖弯钩舒展。
“服”左部“月”略窄,右边的竖笔在竖中线上。
“装”的“衣”横要短,左撇和右捺相呼应。
“扮”左窄右宽,“分”上半部分撇短捺伸展。
“读”言字旁略小,横钩靠上方,“头”字撇稍长。
“所”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爱我中华》的音乐或视频片段。
2.引入:在我国的边疆,有一所小学在一棵大青树下,学校里有各种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他们在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看,清晨,他们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去看看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