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复习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理论推导法、例题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引出课题。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1)介绍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
(2)讲解开普勒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贡献。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给出公式F=Gm1m2/r²,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1)通过例题分析,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大小。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万有引力的作用。
5.课堂练习
(1)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分析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的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应用方法。
7.作业布置
(1)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完成课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练习题。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复习案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复习案【考纲解读】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自主复习案一、知识清单【我的疑问】课中探究案【问题探究】1.(2011重庆理综第21题).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
每过N 年,该行星会运行到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如题21图所示。
该 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比为 A .231()N N + B. 23()1N N -C .321()N N+ D. 32()1NN -2.(2012·重庆理综)冥王星与其附近的另一星体卡戎可视为双星系统,质量比约为7∶1,同时绕它们连线上某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由此可知,冥王星绕O 点运动的 A .轨道半径约为卡戎的17B .角速度大小约为卡戎的17C .线速度大小约为卡戎的7倍D .向心力大小约为卡戎的7倍3.(2011四川理综卷第17题)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 ”,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1480,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
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 ”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 ”与地球的A.C.4. (2012·新课标理综)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一矿井深度为d 。
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
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Rd -1 B. Rd +1 C. 2)(Rd R - D. 2)(dR R -一、课堂探究1.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两条基本思路。
2.求天体质量、密度有哪些方法?3.根据本章所学知识,总结卫星的运动规律。
二、课堂检测1.甲、乙两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F,若甲物体的质量不变,乙物体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减为原来的1/2,则甲、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将变为( )A.F B.F/2C.8F D.4F2.第一宇宙速度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则有()A.被发射的物体质量越大,第一宇宙速度越大B.被发射的物体质量越小,第一宇宙速度越大C.第一宇宙速度与被发射物体的质量无关D.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质量有关3.由于通信和广播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 A.质量可以不同B.轨道半径可以不同C.轨道平面可以不同D.速率可以不同4.质量为m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A.线速度v=GMRB.角速度ω=gRC.运行周期T=2πRgD.向心加速度a=GmR25.一宇宙飞船绕地心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飞船舱内有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可称体重的台秤上.用R 表示地球的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表示宇宙飞船所在处的地球引力加速度,F N表示人对台秤的压力,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g′=0B.22Rg gr'= C.F N=0 D.NRF m gr=6.我国于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一颗实验地球同步卫星,于1999年11月20日又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号实验飞船,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 h,环绕地球运转了14圈,又顺利地返回地面,那么此卫星与飞船两者相比较()A.卫星运转周期比飞船大B.卫星运转速率比飞船大C.卫星运转加速度比飞船大D.卫星离地高度比飞船大7.如图所示,A是地球的同步卫星,另一卫星B的圆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为h.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0,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O为地球中心.(1)求卫星B的运行周期;(2)如卫星B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某时刻A、B两卫星相距最近(O、B、A在同一直线上),则至少经过多长时间,它们再一次相距最近?。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大学力学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对象:大学物理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公式推导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引力?引力有哪些性质?2. 回顾牛顿运动定律,引出万有引力定律。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任意两个质点都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 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公式及推导过程:- 公式:F = G (m1 m2) / r^2- 解释各物理量的含义: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相互吸引的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 推导过程: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结合实验数据和数学推导,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计算地球表面物体所受的重力。
- 讨论地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地球半径的关系。
2. 分析天体运动:- 以地球和月球为例,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
- 讨论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 计算地球表面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2. 计算地球对月球引力与月球对地球引力的大小关系。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反思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教学视频: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3. 教学文稿: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探索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且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探索万有引力定律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意义以及应用。
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简单介绍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2. 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通过多媒体展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
2. 采用讲授、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意义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高三第一轮复习)连州二中覃华立2013—6-22知识目标:1、深入理解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内容2、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问题3、理解宇宙速度的确切含义,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卫星运行问题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运动二、过程与方法1、用学生以有的航天知识(如神舟系列飞船)为背景展开,教会学生通过构建天体运行基本模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天体问题不再难解、不再遥远.2、通过神十行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的内容(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得到科普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定律的巨大魅力。
2、体会科学探索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体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视频、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1。
开普勒运动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2、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公式:F =G 221r m m ,其中2211/1067.6kg m N G ⋅⨯=-,称为为有引力恒量.(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3、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是解决天体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介绍开普勒定律的背景,讲解开普勒定律的三个具体内容,举例说明开普勒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2. 万有引力定律: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物理学》、《天文学》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2. 讲解开普勒定律:讲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内容及其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公式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展开思考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批改学生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18万有引力定律__人造卫星

18(1)、万有引力定律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速度[学习要求]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并能应用解题2、知道宇宙速度[学习内容]一、万有引力定律1、开普勒发现①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都是 ,太阳处于 ②所有行星的轨迹 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2、根据开普勒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万有引力定律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数学表达式 。
G 叫 ,是由英国物理学家 利用 装置巧妙地测出来的。
思考:当r →0 时,F 是否趋近与无穷大?例1、有两个大小一样,同种材料组成的均匀球体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若用上述材料制成两个更小的均匀球体靠在一起,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将( )A 、等于FB 、小于FC 、大于FD 、无法比较4、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G 2RMm =mg 即 GM=gR 2 二、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基本方法: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G 2R Mm = m rv 2= m ω2r= mr 224T = m (2πf )2r 例2.假如一作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 仍作圆周运动,则A.根据公式,F= m rv 2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21 B.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C.根据公式F= G 2R Mm 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41 D.根据V=,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变为原来的倍2例3、下列情况下,哪些能求得地球的质量A 、已知地球的半径和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B 、已知贴近地面的卫星的周期和它的向心加速度C 、已知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D 、已知地球卫星的质量和它的高度三、人造卫星、宇宙速度1、 叫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 ,第二宇宙速度大小为 ,第三宇宙速度大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