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清末民初社会与经济PPT课件

农村经济的变革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迁移, 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土地制度的变 革,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集中和
地主阶级的崛起。
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农产品销 售市场逐渐扩大,农民开始更加
注重市场需求和产品品质。
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崛起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代 表性的民族企业,涉及纺织、造纸、化工等领域。
活机会。
城市膨胀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 不断膨胀,城市管理面临挑战。
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治 安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 响。
03
经济发展与特点
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改进
随着西方农业技术的传入,清末 民初时期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农业 机械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生
产效率和产量。
这些社会动荡进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 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也为中国社 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学生运动等不 断发生,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 民的不满情绪。
02
社会结构的变化
阶级关系
传统阶级
地主、农民、商人等传统阶级依 然存在,但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 影响力逐渐减弱。
新兴阶级
推进科技创新
清末民初的科技创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提示我们应继 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关注民生福祉
清末民初的社会改革尝试关注民生福祉,提醒我们应关注民生问题,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THANKS
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没有土 地或只有少量土地,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加剧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
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清末民初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清末民初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社会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这些改革开放的举措对于中国的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一、政治改革与社会转型清朝末年,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逐渐增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清政府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戊戌变法,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旨在推动政府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变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尽管如此,这次政治改革的尝试仍然对中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鼓舞了人民的觉醒意识,推动了后来的革命运动。
可以说,戊戌变法是清末民初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开端。
二、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清朝末年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种种制度弊端和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剧了这一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清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清末民初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推行新式税制、铁路建设、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等。
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例如,铁路的建设改变了交通运输方式,缩短了地理距离,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式税制的推行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税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以说,清末民初的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社会改革与社会转型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制度的落后、社会不公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制度。
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对封建传统的突破,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机会。
而新式教育制度的推行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这些社会改革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2、表现:近代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发 展十分迅速,民族资本经济有所壮大。
张謇大生资本集团
1894年中状元没有谋 求官职,而是回家乡南 通开了大生纱厂,投资 轮船、码头等多项事业, 在南通、上海资助办学。
荣家企业集团:荣宗敬、荣德生创 办福新面粉厂与申新纱厂。
先施公司(马应彪投资黄焕南操办, 初步搞旺了南京路)
-------《工业的轨迹》 中国民族工业,从1912年至1919年,建成 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 业的扩建,新增资本1.3亿元以上。这八年 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
--------《中国近代史》
1、“黄金时代”出现的因素
《辛丑条约》签订,政府需要缓解财政 危机 ,采取鼓励政策。 辛亥革命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一战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 ,并增 加了对华商品的需求。 实业救国思想的广泛传播。 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倡导国货。
裹小脚,嫁秀才 裹大脚,嫁瞎子。
乡下姑娘进城来, 黄泥巴裹大花鞋。
小脚一双, 眼泪一缸。
思考:缠足有哪些危害性?
思考:禁缠足有哪些进步意义谓
(3)、变服饰(改清朝服饰为中 山装、西服等)
二、“黄金时代”(经济)
一战期间(1914-1918)(中国)工业增长 率为13.4%,而战前工业增长率仅3.8%, 20年代的增长率又退回到了3.8%。
第9课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一、移风易俗(社会) 1、从留辫到剪辫
思考:清 代的男子 为什么会 留辫子?
材料一: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后,即颁 布“剃发令”,但因立足未稳、汉人 抗拒,旋即取消。到顺治二年六月, 再颁“剃发令”——这次清廷是绝不 打算收回成命的了,它明确规定,令 颁十日内,百姓必须“去无用之毛 发”,否则,视同“逆命之寇,必置 重罪”,亦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 留发”。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第9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浦东模范中学杨佳梅教学目标(1)识记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剪辫、废裹脚、废除贱民、称谓礼节变化等。
理解:(2)从清朝专制统治与蓄辫的关系理解剪辫的社会政治意义。
(3)从女子不缠足运动、南京临时政府承认妇女受教育和参政的权利,理解近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4)从身份等级制度与传统称谓、礼节、服饰的关系,民初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5)从民族经济“黄金时代”的出现和消逝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政治腐败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两大障碍。
教学重点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从清朝专制统治与蓄辫的关系理解剪辫的社会政治意义新课导入:蔡元培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经担任北大校长。
1900年,蔡元培刚满33岁时原配夫人王昭去世,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他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提问: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对于蔡元培征婚启事的5个条件你有什么感想?(小结:我们从蔡元培的征婚启事可以看到在民主革命浪潮下,清末民初社会的新思想新风尚: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子接受教育,追求自由平等。
封建的旧习俗旧风尚受到新思想新风尚的冲击,清末民初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变化。
)一移风易俗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侵犯面前中国连战连败,在失败面前慈禧太后也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她重新拾起了被她废除的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有意思的是她的变革是从女人的小脚开始的。
1902年,她颁布召令《新政上谕》“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随着岁月的流逝,缠着小脚的老太渐渐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脚老太太的回忆,了解缠足对中国妇女有什么危害。
缠足的废除说明了什么问题?(VCD天足运动)学生发言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危害,就如《缠足女儿哭五更词》里所说的那样“三更里,月正中,裹脚女子真不中用。
清末民初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消费观念的变迁

清末民初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消费观念的变迁作者:王志强来源:《档案与建设》2021年第09期摘要:清末民初,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不论是百姓日用中呈现的崇洋媚物,还是突破伦理约束下的僭越趋新,消费观念下尚奢去俭的风尚,都除旧布新,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引领民众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关键词: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消费观念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杂糅了新与旧、东方与西方、传统与近代等对立因素,国民的思想与意识处在一个躁动的时期、敏感的时代,呈现出崇洋媚物、僭越趋新、尚奢去俭的时代特色,并充分体现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之中。
一、崇洋媚物,日用器物变化下生活方式的变革清末民初,大量的外来商品涌入,外形新奇、功能优越的各类“洋货”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
“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收,往往首先开始于最表层的生活习尚层次……随着近代文明的渗入,中国人看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激发了追求、模仿人类进步生活方式的心理,有意无意地用这种新的生活模式改造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从而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由于受到西俗的强烈影响,这些变革显现出的一大特色就是趋新与洋化。
”[1]毋庸置疑,最先吹响冲锋号角的是西方的日常器物即洋货。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者,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
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
洗衣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用皂荚者。
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大时刻,钟表始盛行。
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朱漆;光(光绪)、宣(宣统)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
清末民初景德镇商会与城市社会

清末民初景德镇商会与城市社会作者:苏永明洪子雅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清末民初景德镇商会不仅是一个商业管理机构,同时在城市管理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官府的领导下,商会组织积极改良陶瓷制造,发展商业,调息劳资纠纷;热心社会公益,兴办学校、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
商会在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发挥着主轮轴的作用,带动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在景德镇城市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商会;景德镇;城市社会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2-0048-08“瓷都”景德镇不仅是一座世界上唯一延续了千年的手工业城市,而且商业活动也很发达。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下,倡导在全国建立近代的商会组织,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相继成立了商务总会。
景德镇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作出了积极的响应,较早地成立了商会。
然而,目前对近代商会的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大中城市,尤以上海、天津、苏州三地为最①,对内陆城市商会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清末民初景德镇商会为对象,对其设立与发展、内部结构与管理进行梳理,并探讨商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丰富人们对景德镇城市社会经济史的认识。
一、商会的设立与发展在商会组织出现以前,景德镇的工商业主要由行帮组织所控制。
行帮组织主要有三大帮,其中都帮主要经营瓷业中的砌窑、满窑、烧窑和圆器业,徽帮垄断了商业和金融业,杂帮主要从事琢器业。
行帮对景德镇城市社会经济的控制,使景德镇维持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秩序,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譬如,为了促进民窑业发展,协调各业生产和各行帮关系,形成了三大帮的跨帮调节机制,三帮共选“瓷帮总首事”之惯例。
1909年,三帮的会首康达(徽帮)、吴简廷(杂帮)、陈庚昌(都帮)等人发起组织景德镇商务总会,以“会集各业,讨论商学”,“改正行规,调息纷难”,“研究陶业,改良制造”为宗旨,禀请立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 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课堂小结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提高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 经济发展
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 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 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 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 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 金融资本集团。
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徽商
(二)商业的发展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 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 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 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 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 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 人口的增长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顺治皇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十分重 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耕织图》(局部)
温故知新
统 一
东南 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巩 固
西南 西藏 西北 新疆
册封达赖 和班禅
设置驻 臧大臣
平定噶尔丹及大、 小和卓叛乱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以及社会动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政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近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新的政权不仅改变了国号,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民主共和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君主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
此外,新政权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民法通则》的制定、全面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列强侵占,并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自强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推行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问题的存在,中国的经济变革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动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和不安定。
清朝统治的腐败和无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潮迅速兴起。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孙中山的领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此外,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各种社会运动和冲突此起彼伏,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乱等。
这些社会动荡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四、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动荡,不仅带来了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启蒙。
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推行,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契机。
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兴起,如维新派、康有为的“西学东渐”等。
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曙光中学汪辉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辛亥革命时期,男子剪去了象征臣服清朝的辫子;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跪拜礼,改行鞠躬礼;民族经济的“黄金时代”出现和消逝的原因。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妇女逐渐意识到缠足的危害,民国时期,大多数妇女不再缠足;了解“一战”爆发后,民族经济开始步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如张謇大生集团、荣家企业集团等,商业方面出现了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
理解民族经济开始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一战爆发后,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运用表格形式,概括移风易俗的基本内容;自主搜集本地区早期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的材料,培养搜集、整理史料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末民初风俗的巨大变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结合乡土史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所在城市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移风易俗。
难点:“黄金时代”转瞬即逝的原因。
说明:
1.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变化与清朝统治被推翻密切相关,故为重点。
2.“黄金时代”的出现与消逝和帝国主义侵略、政治腐败有关,初中学生难以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了福新面粉厂,到1922年,荣氏兄弟已经拥有22家面粉厂,生产的“绿兵牌”面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畅销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
“面粉大王”的美誉名归实至。
1.结合材料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进入了怎样一个阶段?
2.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黄金时代”;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强大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案例分析]
四大百货公司的今昔
1.学习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经济开始步入“黄金时代”,商业方面出现了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
能通过书面了解、实地访问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
能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阅读历史地图,并提取地图中的显性信息。
2.学习过程:
(1)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有关四大百货公司的地址及其他资料;
(2)查阅上海新旧地图,寻找昔日四大百货公司在现今上海的位置;
(3)访问这些百货公司的位置(永安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原华联商厦)、新新百货公司——第一食品商店、大新百货公司——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先施公司——上海服装公司,均在现在的南京东路);
(4)向有关的人员(如原百货公司的职工等)了解这些公司的演变过程;
(5)交流成果(可以用演讲、小报、调查报告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