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创新的启示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 o I I Il N^I.O F N A N C I-I A N GC O LL gG E O F ED U C A T I O N第24卷第2期V01.“N o.22009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创新的启示苏叶兰詹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29;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江西南京210094)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生产、服务f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使用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进行创新为本文的焦点所在。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职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吣一6567(2009)02—0039—0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8种智力要素组成: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音乐一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辩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一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以及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人际一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个人反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辩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加德纳还认为,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
智能是多元的和有差异的.人类个体不但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在认知的方式上也不同。
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尽管在分析智能时将其分成八种,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受自身的心理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的潜能,都依照各自的倾向和偏好去连接这些智能,所以多元智能理论的最重要的观点是认真考虑人类的个别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研究1. 引言1.1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研究引言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多样化,怎样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潜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由不同的智能领域所构成,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
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个体在不同智能领域有着各自优势和特长的观点。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通过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大学教育现状分析、多元智能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策略以及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揭示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智能不仅仅表现在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上,还包括音乐、空间、身体动觉、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等多种形式。
加德纳将智能分为了八种不同的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教育思维进行了颠覆,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智能类型,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来培养其多元智能,而不是一刀切地传授知识。
这一理论的出现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启示,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多样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智能潜能。
在大学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创新教育的启示

( 山职 业技 术学院 , 河北 唐 [ 摘 唐山 030 ) 6 04
要】 高职院校 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 经济发展 的需要 , 学校教 育发展 的需要 。美国哈佛 大学教授霍华德・ 也是 加德
纳博士提 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体智 能的 多维性、 差异性和 实践性 , 给我 国高职创新教育 的启 示是 : 应树 立以人 为本 的教 学理念、 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因材施教 的教 学观 、 多元 多维的评价观 ; 弘扬崇尚个性 的创新 文化 ; 建立益于学生创新 的课
e tb ih asu e t o e t a hn i w i . u o k o e t d n u c e i g t a fi d vd aie e c ig a d ta f l p e s l td n - r n e t c i gv e , . o t o e r su e t c e d n , t ii u l d ta h n , n t t l a s i d e e l f vy s h o n z h o mu i e au t n t ihi h d vd a i n v t e c l r , O b i u rc l v r b efrsu e  ̄。 n o a o , d t e eo t d ns in - v l a o , oh g l t n i u n o a v u t e t u l c ri uaf o a l o t d n i n v t n a od v lp s e t n o i g ii l i u d a i n u ’
第 2 1 年第 7 01 期 ( 第 37期 ) 总 7
商 业 经 济
S HAN E JNG I GY I J
创新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

创新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指人在解决问题、学习和适应环境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智能潜能。
然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创新教学方法与多元智能理论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创新教学方法与多元智能理论的互动在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智能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创新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智能潜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
通过将创新教学方法与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例如,对于语言智能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语言智能教学策略,如开展辩论、写作比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逻辑数学智能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智能的教学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有效教学1.了解学生的智能优势在教学中,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智能优势是哪方面的,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学科或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进行智力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
有了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优势智能,并在教学中适度开发其他智能。
例如,对于音乐智能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将音乐元素融入到语言教学中,通过音乐启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空间智能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几何思维能力。
通过针对学生智能优势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点。
2.多元评价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YOUR LOGO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30
乐智能
音乐智能在乐器教学中的 应用:通过教授各种乐器 的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
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
人际关系智能与团队合作、社交教学
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情感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社交教学:通过社交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 务,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 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等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
6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 学中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26
挑战:如何科学评估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
评估方法:需要 制定科学、客观、 全面的评估标准 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内省智能与自我认知、心理健康教育
内省智能:了解自己的情绪、 动机、欲望等内部状态
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点、 缺点、价值观等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内省智 能和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建
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教 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 内省和自我认知,帮助他 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
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和 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
教学计划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 法和资源,满足不同 智能特点学生的学习
需求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 讨论、实践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 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界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然而,长期以来,智力仅被定义为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能力,忽略了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潜能。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多个方面,每个人在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为改善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学生们的多元智能。
本文将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多元智能的定义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扩展人们对智力的理解。
他认为,智力不应该仅仅被限制在语言和数学方面,而是涵盖了多个维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智能,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
这些智能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每个人在不同智能上拥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
多元智能的分类加德纳将多元智能分为九类,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存在智能。
每个智能都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潜能和能力。
例如,语言智能的人善于使用语言表达思想;音乐智能的人具有对音乐的敏感和创造力。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发展多元智能传统的小学教育主要注重语言和数学的教学,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培养。
然而,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项目来激发学生在各个智能领域的兴趣和潜能。
例如,在语言智能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写作和戏剧表演。
在音乐智能方面,教师可以组织音乐会和合唱团,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各个智能领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
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智能和学习风格。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
最重要 情素 ,苏霍姆 林斯 基说 :“ 的心灵 深处 ,都有一 种根 深 人 蒂 固的 需要 ,这就 是希望 感到 自己是 个 发现者 、研 究者 、探 索 者 。 因此, ” 教师 要善 于捕捉 来 自学生 思维 的灵感 , 智慧 的火花 , 不 失时机 地将 其延伸 为思 维过程 ,拓 展为 创造 能 力。 ( )创设 情境 式课 堂,培 养学 生想 象 力。 二 爱 因斯坦说过 :想象 力 比知 识更 重要 , “ 因为知识 是有 限的 , 而想 象 力概 括着世 界 上的一 切,推 动 着进步 ,并 且是 知识 的源 泉 。 在课堂 教学 中培养 学生 的想 象 力,首先 要使 学生从 广度 和 ” 深 度两 方 面学好基 础 知识 。其次要 根据 教材 潜在 因素 ,创设 想 象情境 ,提供 想象 材料 ,诱 发学士 创造 性想 象,让 学 生在 创设 的课堂 情境 中, 充分 展 开想 象翅膀 , 在想 象 的 自由王 国里 邀游 。 ( )拓展 自学 式课 堂,培 养学 生观 察 力。 三 自学 式是学 生在 教 师的指 导下 ,自学教 材 ,自做 读 书笔记 , 自己发现 问题 、提 出 问题 、解 决 问题 的一 种 教学模 式。 学生 在 教 师指 导下 自学 教材 ,学 全观 察,学 会发 现 。突 出强调 学生 自 学课 本知 识的 能力和 良好 的观察 问题 的能 力 。观 察 力是人 类智
摘要:霍华德 ・ 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 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言语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音 乐智能 、身体 运动智能、空间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和 自我认识智能 。 创新教 育要面 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 的个体 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 有创新 的潜能 ,
多元只能理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 关键 词 : 多元 智 能 ;创 新 教 育 ; 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创新教育的启示

nr博士提 出多元智能理论 给 了我们很 多的启示。 e)
一
互作用 蕃 出, 票 宪 重 的。加德 纳指 蓍 虽 然入 的先天 素质对 智力 霎 藿 差 多元智 能理论 由美 国著名 的发 展心 理 学家 和
关 键 词 : 多元智 能 ; 高职 ; 创 新 中图 分 类 号 :G 1 . 7 8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J0 — 0 7 (0 0 4 0 0 — 3 L 8 0 2 2 1 )0 — 0 1 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国家兴旺发达 革 , 高职创新教 育具 有非 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是 对
个 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 的 性 和实践 性 , 否定 了以智商衡 量智力 高低 的传 统观 素质 , 决于各 类人才 的数量和质 量。 中国要在 2 取 1
念, 引发 了各界 对人 类 智 能的争论 , 开启 了全 面认 世 纪 的 国际社会 占有 一定 的地位 和具 有较 强 的竞 知 人 类 智 能 的历 史 , 动 了教 育 领 域 的 一 系列 改 争实力 , 推 必须培 养大 批具有创 新意识和创 新 能力 的
G rnr博 士提 出, ad e) 该理 论 打破 了过 去对人 类智 能
的单 一 化认识 , 人体 智 能拓展 到 言语语 言 智 能、 将 数理逻 辑智 能、 觉 空间智能 、 视 音乐韵律 智能 、 身体
二、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 新是人 类社会发 展 与进 步永恒 的主题 , 实施
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发表时间:2010-07-14T14:33:24.96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3月第3期作者:高印荣[导读](河北省景县二中,河北景县 053500)中图分类号: 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 03-096-02摘要: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多元只能理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多元智能;创新教育;启示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
它要求教育者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近,笔者学习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书,相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就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谈一些体会。
一、智能理论及其影响《多元智能》的作者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和该院《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他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就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总结。
他对人的七种智能,即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作了定义(1997年新提出的另外两种智能正在论证中)。
他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这是片面的。
《零面项目》在美国的多所中小学进行试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育和办学,将学校带入社区的同时,又将社区和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引入学校,充分发挥儿童博物馆、科技馆的作用,用情景化的评估方法代替单纯使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
取得了在儿童多种智能的发现和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1997年7月,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22个国家的教授专家、中小学校长近300人在波士顿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名为《多元智能理论新指南》的国际研讨会,交流了十年来各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办学方针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在文章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近来一系列试验研究的评价是:“他们的工作帮助教育家辩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智能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大量的早期研究和泰勒的近期研究表面创造力(创新能力)与智力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盖茨尔、杰克森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由低到高不等,年龄越小越密切,随年龄增加,这种关系就开始分化,成年以后分化更为显著;吉尔福特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高低因测量性质而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有低相关或者没有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韩寒现象”、“周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与上述结论是相符的,而我们却不愿意承认。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1.现行的智力测量没有把创造力包括在内,这实际上就否定了智力的最重要的品质——创造力;2.现行的智力测量仅是对人的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进行测量;3.许多学者认为,现行的智力测量偏重于较低级的心理活动,而对较高级心理活动的内容测量较少。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这就是说,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智力。
只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的高度协调发展,才能有高创造力。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和丰富,但因循守旧,机械教条,提不出任何新的东西,没有新的见解,没有发明创造,就不能认为其有高智力。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科学的揭示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可能找到固有的模式去解决,需要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霍华德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
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的多种潜能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与智能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以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和评价的局限,导致对智能和创新能力关系认识的局限。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整体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
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我们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创新能力是多元的,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往往过于狭窄,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把它与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等同。
于是,在学校教育中,那些语文、数学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在体艺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和高创造力潜能的,而对那些学业一般而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常常忽视。
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常常感叹,原来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笨”学生,日后成了“大款”或某一方面的杰出者,而原来在班级或学校中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反到长大后成了平庸者。
有人研究的“第十名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事实。
近日电视上也在宣传“过去的坏学生成了大老板”,这种现象无不有力的说明传统教育观的局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种智能发展的自然轨迹,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时,另外一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
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
在这里可以知道:首先,智能具有自然轨迹的特性;其次,教育和指导的作用随着智能发展的轨迹会有所不同;再次,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学生多元的创新潜能,并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
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但一到操场上,就会如鱼得水,表现出很多的体育潜能;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有的学生尽管学业平平,但对同学有很强的感召力,表现出组织和管理方面才能,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最后,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如学生在学习某种数学原理,但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并不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教学内容),只存在于逻辑数学的世界里,只能用数学语言(媒体)来沟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说这个问题必然会产生)。
此时,教师可以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数学内容的途径,如运用另一媒体作比喻。
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
也许作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属于该学生强项的那种智能,等等。
因此,教师应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发现其创新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作为个体,每个人都至少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只是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或组合方式不同,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
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创新教育应该是扬长教育,而不是仅仅补短;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个性化”,而少一些“统一化;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人性化”,而少一些“工厂化”;变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教育、遗传的不同表现出发展水平、程度、出现时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创造力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而应该建立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体系。
“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价值和意义。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目的。
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价值尺度。
有什么样的评价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与之配套的评价标准。
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从历史看,个体是否进步?从现状看,有多远距离?从个体自身的特点看,潜能是否发挥?这一评价标准有着永恒的激励功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我”,并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给“自我”找到正确的定位,在自我否定之否定中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过去达到不断创新的目标。
评价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评价对象进行测定、评断的个人或团体。
不同的教育观和不同的评价观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参与教育评价,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主体应是学生、学校、家庭的结合,这是因为创新教育的评价和管理需要充满活动的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需要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性;需要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
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所培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目标所追求的;教师和学校听取学生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案与充分人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学校办学主动接受家庭的评价和监督,让家庭全方位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特点,而且能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发挥的大环境。
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1]阎立钦:《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7日[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4]钟启泉:《多元智力与课程设计》,《上海教育》2001年第15期[5]雷鸣强:《浅论素质教育评价的“三结合”》,<湖南教育>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