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物理化学真题】国科大2008物理化学(乙)

合集下载

H811-物理化学-考研资料-统计与平衡练习答案(2008级)

H811-物理化学-考研资料-统计与平衡练习答案(2008级)

统计与平衡练习答案2008级一、选择题 1. 2 分 (3289) 3289 [答] (A)2. 2 分 (1680) 1680 [答]A(2分)3. 2 分 (3183) 3183 [答] (C)4. 2 分 (1371) 1371 [答] (A)从 6 个可别粒子中拿出 3 个来编为一组,放在 N 0能级,再从(6 - 3) 个可别粒子中拿出 2 个来编为一组,放在 N 1能级上, 最后从 (6 - 3 - 2)个可别粒子中拿出 1,放在 N 2能级上。

此种分布的微态数为:112336CC C = {6!/[3!(6-3)!]}×{3!/[2!(3-2)!]}×{1!/[1!(1-1)!]}= 6!/(3!2!1!) 5. 2 分 (2848) 2848[答] (D) 因为 K p = f (T ) ,且为吸热反应,所以 K p (I) 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6. 2 分 (1476) 1476 [答] (C)Θv = hc v /k = 308.5 K7. 2 分 (1548) 1548 [答] (A) S r,m = R [ln T /σΘ r +1]σ (CO) = 1;σ (N 2) = 2 则S m (CO) > S m (N 2)8. 2 分 (1540) 1540 [答] (D) 9. 2 分 (1304) 1304 [答] (D)*. 2 分 (1369) 1369 [答] (B)11. 2 分 (3286) 3286 [答] (C)12. 2 分 (1541) 1541 [答] (D)13. 2 分 (2988) Kp=exp(-Δr G m /RT ) =0.2988(2分)设N 2O 4的解离度为α, 总压力为p ,N 2O 4(g) = 2NO 2(g)14. 2 分 (1466) 1466 [答] (B)15. 2 分 (3297) 3297 [答] (C)16. 2 分 (1617)1617 [答](D)(5分)17. 1 分 (1461) 1461 [答] (D)18. 2 分 (3186) 3186 [答] (C)19. 2 分 (2864) 2864[答] (1) (B) 向生成 N 2O 4的方向进行(1分)(2) (A) 向生成 NO 2的方向进行(1分)20. 2 分 (1433) 1433 [答] B)/exp()/exp()/exp(0,e 1,e 00,e 11,e 01kT g g kT g kT g N N εεε∆-=--= (1分)=0.184(1分)二、计算题 ( 共 7题 65分 ) 21. 10 分 (1629) 1629 [答] 因为 Θr =h 2/(8π2Ik )(1分)所以 I =h 2/(8π2Θr k ) =13.5×10-40g ·cm -2(3分)则 q r =8π2IkT /(σh 2) =T /(σΘr ) =51.6(3分)故S r,m=R ln q r+R=R(ln q r+1)=(8.314 J·K-1·mol-1)×(ln51.6+1) = 41.10 J·K-1·mol-1(3分)22. 10 分(3383)3383[答] 依题意,体系中有两个反应同时平衡,设各物质的平衡分压分别为:NH4I(s) =NH3(g) + HI(g)x x-2yHI =(1/2) H2(g) + (1/2) I2(g) .......(a) (2分)x-2y y yK p(1) = p(NH3)p(HI) = x(x-2y) .......(b) (1分) K p(2) = [p1/2(H2)p1/2(I)]/p(HI) = y/(x-2y) .......(c) (1分)由(b) (c) 式即得:K p(1)K p(2) = xy.......(d) (2分)将(d) 代入(b) 式,则K p(1) = x2- 2xy = x2- 2 K-p(1)K p(2) x = [K p(1) (1+2 K p(2))]1/2 = 2.053×104 Pa (3分)故总压为:p = p(NH3) + p(HI) + p(H2) + p(I2) = 2x= 41 060 Pa (1分)23. 5 分(2956)2956[答] 设单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则xM+ (1-x)×(2M) = 1.520M (1分)解得x= 0.48(1分)Kp= K p p= [(6.05×104 Pa)×0.52]/[(6.05×104 Pa)×0.48]2p= 3.781(2分)Δr Gm= -RT ln Kp= -4.24J·mol-1(1分)24. 10 分(3315)3315[答] (∂ln K a/∂T)p=Δr H m/RT2(∂K a/∂T)p= K a×Δr H m/RT2(3分)(1) 求K aΔr Gm(B) = -RT ln K a(1分)ln K a= 85.64K a= 1.56×1037(2分)(2) 求Δr H mΔr Hm=νBB∑Δf H m(B) =-2.168×105 J·mol-1(2分)(3) (∂K a/∂T)p= K a×Δr Hm/RT2= -4.56×1036 K-1(2分)25. 10 分(1662)1662[答] (1) S m= S t,m+ S r,m+ S v,m= R ln[(2πmkT)3/2×RT/p]/Lh3]+ (5/2)R+ R ln(1-exp(-x)) +R(x/(e x-1))+ R ln[(8π2IkT)/(σh2)] +R,式中x= Θv/T(4分)(2) S r,m= R[ln(T/K) + ln(I×1047/kg·m2) -lnσ-2.695](3分)(3) S r,m= 8.314J·K-1·mol-1[ln298.2 + ln4.28 - ln1- 2.695]= 37.05 J·K-1·mol-1(3分)26. 10 分(1563)1563[答] (1)C V,t= (3/2)R(1分)C V,,r= R(1分)C V,,v= R×(e x x2)/(e x- 1)2= 0.6138R(2分)[x= 8H v/T= 801.3 K/323 K =2.480]C V,,m=C V,,t+C V,,r+C V,,v=3.114R=25.89 J·K-1·mol-1(1分)(2)C V,m=(3/2)R+(2/2)R+(3n-5)R=3.5R=29.1 J·K-1·mol-1(2分)(3) 323K 时,振动态没有全部开放。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理科)考试大纲(2008)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理科)考试大纲(2008)范文

《物理化学》(理科)考试大纲(2008)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物理化学属我校进行命题的考试。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

二、考试的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指定参考书中所含盖的主要内容。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物理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正确掌握和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2.熟练掌握和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3.熟练掌握和理解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反应机理。

4.熟练掌握和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应用。

5.正确掌握胶体及界面化学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内容约35%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约25%电化学的基本内容约25%胶体及界面化学的基本内容约15%(四)参考书目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以傅献彩等编的《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书为例说明如下:)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1.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等温、等压、绝热等过程的内能变化、焓变化、热和功。

2.灵活应用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 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性质,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熟练掌握热力学函数U、H、S、G及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定义,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

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物理化学(A卷)

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物理化学(A卷)

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科目代码 819科目名称 物理化学(A 卷) 考试时间2008年1月20日下午报考专业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物理化学 环境工程1、试题内容不得超过画线范围,试题必须打印,图表清晰,标注准确。

2、试题之间不留空格。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物理量中,可以确定其绝对值的为 . (A )H (B) U (C) G (D) S2、某固体恒温恒压下分解产生气体,此过程吸热,试问此固体的热稳定性如何? (A)高温稳定 (B)低温稳定 (C)任何温度下均稳定 (D)无法判断3、反应C(金刚石)+O 2(g) → CO 2(g) 的热效应为r m H ∆,问此r m H ∆值为 。

(A )CO 2(g) 的生成焓(B )C(金刚石)的燃烧焓 (C )碳的燃烧焓(D )全不是4、25℃时,A 与B 两种气体的亨利常数关系为k B > k A ,将A 与B 同时溶解在某溶剂中达溶解到平衡,若气相中A 与B 的平衡分压相同,那么溶液中的A 、B 的浓度为_________。

(A )b A <b B (B )b A > b B (C )b A = b B (D )无法确定5、25℃时,0.01mol/L 糖水的渗透压为1π,0.01mol/L 食盐水的渗透压为2π,则 (A)1π=2π (B) 1π>2π (C) 1π<2π (D) 无法确定6、在 -3℃,101325Pa 下,1摩尔过冷水凝结成同样条件下的冰,则系统,环境及总熵变为:( )(A )ΔS 系<0, ΔS 环<0, ΔS 总<0; (B )ΔS 系<0, ΔS 环>0, ΔS 总>0; (C )ΔS 系<0, ΔS 环>0, ΔS 总<0; (D )ΔS 系>0, ΔS 环>0, ΔS 总>0;7、在T 、V 一定,基元反应A+B →D 在反应之前,0A C 》,0B C ,即反应过程中反应物A 大量过剩,其反应掉的量浓度与,0A C 相比较可忽略不计,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0 (B )1 (C ) 2 (D )无法确定8、 NaNO 3,NaCl ,MgCl 2和AlCl 3四种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3nmol dm -⋅)分别为300,295,25和0.5,据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该溶胶的胶粒 。

【深度解析高考真题】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ⅱ)

【深度解析高考真题】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ⅱ)

1. 2. 3. 4.5.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 分) (5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 祥云”火炬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B .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 .比丁烷更易液化D .是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 3.1 〜4.4、 (5分)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 的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 8.0、酚酞:8.2〜10.0用0.1000mol?L -1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CH 3COOH 溶液, 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石蕊:5.0〜 反应恰好完 A .溶液呈中性, B .溶液呈中性, C .溶液呈碱性, D .溶液呈碱性, 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5分)对于WA 族元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SiO 2和CO 2中,Si 和O 、C 和O 之间都是共价键B . Si 、C 、Ge 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 . SiO 2和CO 2中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D .该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 (5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 0.01 mol?L -1C . 0.05 mol?L -1 +4 和 +2 NaOH 和HCI 溶液以3: 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的 B . 0.017 mol?L -1D . 0.50 mol?L -1 (5分)如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 Na 2SO 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 a 和b 附近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孔pl6. 7.8.+ bA .逸出气体的体积,a 电极的小于b 电极的B .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C . a 电极附近呈红色,b 电极附近呈蓝色D . a 电极附近呈蓝色,b 电极附近呈红色(5分)(2008?全国理综n, 11)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质量数为A ,含N 个中子,它与11H 组成H m X 分子.在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5分) (A - N+m ) mol (A - N ) molD. ¥ (A - N+m ) mol(NH 4)2SO 4在高温下分解,产物是SO 2、H 2O 、N 2和NH 3.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由小到大的产物分子依次是( A . SO 2、H 2O 、N 2、NH 3 C . N 2、SO 2、NH 3、H 2O B . N 2、SO 2、H 2O 、NH 3 D . H 2O 、NH 3、SO 2、N 2(5分)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 CO 2 (g ) +H 2 (g ) ?CO (g ) +H 2O (g )进行甲、乙、 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物质CQH 2COH 2O物质的量实验甲 a mol a mol 0mol 0mol 乙 2a mol a mol 0mol 0mol 丙0mol 0mol a mol a mol 丁a mol0mola mola mol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 n (CO )的大小顺序是( )A .乙=丁>丙 =甲B . 乙〉丁>甲>丙pH=12 .则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它的另一氢化物X 2H 4是一种火箭燃料的成分,其电、非选择题9.( 15分)红磷P (S )和CI 2 (g )发生反应生成PCI 3 (g )和PCI 5 (g ).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如图所示(图中的^ H 表示生成1mol 产物的数据).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P 和Cl 2反应生成PCI 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式是 _______ ,属于 _______ 分子(填 极性”或非极性”.11.(13分)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 NO 3「、CO 32乙SO 32「、SO 42「、C 「、B 「、「.为了鉴别(2) PCI 5分解成PCI 3和CI 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 T 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 0.80mol PCl 5,反应达平衡时PCI 5(3) 工业上制备PCI 5通常分两步进行,现将P 和CI 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I 3,然后降温,再和CI 2△ H 3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③ 实验④ 实验⑤(2) 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的离子是12.( 17分)A 、B 、C 、D 、E 、F 、G 、H 、I 、J 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Z 为前20号元素中的五种,Q 的低价氧化物与X 单质分子的电子总 丫与Z 不同族,丫和Z 的离子与Ar 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同且 丫的原子 序数小于乙C . 丁>乙>丙=甲D .丁>丙>乙>甲 (2) R 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还剩0.60mol ,其分解率a 等于;若反应温度由T i 升高到T 2,平衡时PCI 5的分解率为②加HCI 后,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a , a a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加CCl 4,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I 4层未变色.反应生成PCI 5 .原因是(4) P 和CI 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 5的^ H 3=,P 和CI 2 一步反应生成ImoI PCI 5的^ H⑤加HN03酸化后,再加过量的AgN03,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与理由.(5) PCI 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 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实验②(1) Q 的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 晶体,俗名叫(3) X 的常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 子式是(4) Q 分别与丫、Z 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Q 与丫形成的分子的电子①所得溶液呈碱性; ④加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实验① 10.( 15分)Q 、R 、X 、丫、 数相等,R 与Q 同族,X 、(1) B和C均为有支链的有机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为生成一种烯烃D,D的结构简式为(2) G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G的结构简式(3) 写出:(4) ①的反应类型是,④的反应类型是,⑦的反应类型是⑤的化学方程式是.⑨的化学方程式是;C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反应只能(5) 与H具有相同官能团的H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8.0、酚酞:8.2〜10.0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B .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1. (5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烷烃中碳个数越多沸点越高;D、属于石油分馏的产物,是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一.【解答】解:A、烷烃分子中有多个碳原子应呈锯齿形,丙烷呈角形,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故A正确; C、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即酚酞,故D、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呈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即酚酞,故D正确;A •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考点】R3:中和滴定.B .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专题】54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C.比丁烷更易液化D .是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根据盐类的水解考虑溶液的酸碱性,然后根据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酸碱中和后的越接近好,且变色明显(终点变为红色),溶液颜色的变化由浅到深容易观察,而由深变浅则不易观【分析】察.【考点】13:烷烃及其命名.【专题】534: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解答】解: A、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了CH s COONa, CH3CO 水解溶液呈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即酚酞,故A错误;【分析】A、烷烃分子中有多个碳原子应呈锯齿形,丙烷呈角形;B、丙烷等烷烃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B、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即酚酞,故生成了CH3COONa,CH3COONa水解溶B错误;B、丙烷等烷烃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故C、烷烃中碳个数越多沸点越高,丙烷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丁烷, B正确;故丁烷沸点高,更易液化,故错误;D、丙烷属于石油分馏的产物,是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一,故故选:C o D正确。

青岛科技大学物理化学2008年考研真题

青岛科技大学物理化学2008年考研真题
6.由A、B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中,A的摩尔分数和活度因子分别为0.721和0.352,同温度下纯A的蒸气压为25.8 kPa。与此混合物相平衡的蒸气中A的分压为__________。
7.0℃、101.3 kPa下1 mol水结成冰,放热6.02 kJ,此过程ΔS = ________________。
A. 1.01min B. 4.04 min C. 7.0 min D. 50.5 min
4.可见光照到溶胶上可见到丁达尔效应,是因为光的___________。
A.透射B.反射C.散射D.衍射
5.溶胶能稳定的三方面原因是动力学稳定作用、___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_____稳定作用和
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作用。
(1)绘出此系统的温度~组成(质量% )图;
(2)指出相图上各区域的物质及相态;
(3)若有100 g含A 50 %的溶液由20℃冷却到-10℃,最多能析出多少克A(s)?
八.(10分)已知理想气体反应H2(g) + I2(g) == 2 HI(g)的Kp(1000K) = 32.7及1000 K的以下数据:
B H2(g) I2(g) HI(g)
-{[Gm(T)-Um(0K)]/T}B/(J·K-1·mol-1) 137.0 269.5 213.0
计算反应的ΔrHm(0K)。
第2页(共2页)
10.ζ电位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溶液本体间的电位差。
二.(6分)2 mol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由300 K、100 kPa绝热可逆地压缩至500 K,计算此过程的ΔH
第1页(共2页)
三.(20分)2 mol60℃、100 kPa的液态苯变为60℃、24.0 kPa的苯蒸气,计算此过程的ΔU和ΔH。已知40℃时苯的蒸气压为24.0 kPa,气化焓为33.4 kJ/mol,C6H6(l)及C6H6(g)的等压热容分别为141.5 J·mol-1·K-1及94.1 J·mol-1·K-1。蒸气可看作理想气体,压力变化对液体ΔH的影响可忽略。

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工科

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工科

1. 4 g Ar (可视为理想气体,其摩尔质量 MAr=39.95 g·mol-1)始态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 300 K 和 506.6 kPa。试分别求下列两种过程的 Q,W,∆U,∆H,∆S,∆A 和∆G。 (1) 在300K下可逆膨胀到压力为202.6kPa; (2) 在 300K 下反抗 202.6 kPa 的外压膨胀至平衡。(15 分) 说明:本题原题不够明确! 解:4 g Ar的状态变化:(p1=506.6kPa,T1=300K,V1) → (p2=202.6kPa,T1=300K,V2)
2.如图所示,两只 5 dm3 充满 N2(g,可视为理想 气体)的烧瓶浸没在沸水里,瓶内气体压力 60795 Pa。然 后把一只瓶浸到冰水混合物中, 一只仍在沸水中, 试求: (1) 系统的压力;(2) 过程的热(Q)和系统热力学能变化 (∆U);(3) 系统焓变。(10 分) 解:(1) 两个烧瓶连通,整体为封闭系统,N2(g)的 量保持不变。设原始的压力为 p1,烧瓶体积为 V,沸水温度为 T1,冰水温度为 T2,系统压力 为 p2,则有 (p2V/RT2)+ (p2V/RT1)=2(p1V/RT1)
Q=∆U−W= 228.8J
∆S= Q/T= 228.8J/300K= 76.27 J.K-1 ∆A=∆U−∆TS = 0−Q = W = −228.8J ∆G=∆H−∆TS = 0−Q = W = −228.8J (2) 始终态与(1)相同,状态函数变∆U, ∆H, ∆S, ∆A 和∆G 与(1)相同。
说明:本套试题难度合适,适用于工科各专业。根据考试结果,364 位参考 同学的总平均成绩超过 110 分,最高分超过 140 分。总的来说,考试内容比较全 面,分布基本合理,但个别知识点有重复。 特别提醒:考试时个别同学把答案做在试卷上,因改卷时只有答题部分,无 试卷,所以做在试卷上的答案是无效的!

苏州科技学院物理化学2008年考研试题

苏州科技学院物理化学2008年考研试题

苏州科技学院二00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科、专业:应用化学试题编号:819试题名称:物理化学二、计算题:(共100分)9、(15分)苯在正常沸点353K下的∆vap H mӨ=30.77kJ·mol-1,今将353K及pӨ下的1mol C6H6(l)向真空等温汽化为同温同压的苯蒸气(设为理想气体)。

(1)求算在此过程中苯吸收的热量Q与做的功W;(2)求苯的摩尔汽化熵∆vap S mӨ及摩尔汽化吉布斯自由能∆vap G mӨ;(3)求环境的熵变∆S环;(4)应用有关原理判断上述过程是否为不可逆过程?10、(10分)300℃时,有1mol理想气体作定温膨胀,起始压力p1=1×106Pa,终态体积V2 =10dm-3。

计算该过程的ΔU、ΔH、ΔS、ΔA和ΔG。

11、(15分)在413.15K时,纯C6H5Cl和纯C6H5Br的蒸气压分别为125.238kPa和66.104kPa。

假定两液体组成理想溶液。

若有一混合液,在413.15K,101.325kPa下沸腾,试求该溶液的组成,以及在此情况下液面上蒸气的组成。

12、(15分)若将1mol H2和3mol I2引入一容积为V,温度为T的烧瓶中,当达到平衡时得到x mol的HI,此后再引入2mol H2,新达平衡后得到2x mol的HI。

(1)写出K p,K c,K x,K m之间的关系;(2)求该温度下的K p。

13、(15分)CO2的固态和液态的蒸气压分别由以下两个方程给出:lg(p s/p a)=11.986–1360K/Tlg(p l/p a)=9.729–874K/T计算:(1)二氧化碳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2)二氧化碳在三相点的熔化热和熔化熵。

14、(15分)试设计一个电池,使其中进行下述反应:Fe2+(a1)+Ag+(a3)ΩAg(s)+Fe3+(a2)(1)写出电池表示式;(2)计算25o C时,上述电池反应的KӨ;(设活度系数均为1)。

2008研究生材料物理与化学面试标准答案

2008研究生材料物理与化学面试标准答案
2mol 8.314J mol1 K 1 (600 700) K 2.5 (500 600) K
2.49 kJ
整个过程的热为:
Q U W 8.31kJ (2.49kJ )
10 .80 kJ
4.用两个银电极电解质量百分数为 0.7422%的 KCl 水溶液。 阳极反应:Ag (s) + Cl- AgCl (s)+e-所产生的 AgCl 沉积于电极上,当有 548.93C(库仑)的电量通过上述电解池 时,实验测出阳极区溶液的质量为 117.51g,其中含 KCl 0.6659g。试求 KCl 溶液中正、 负离子的迁移数。 解:迁移数的计算本质上是电量衡算的问题。电流通过电解池时,伴随着电量的传导, 必然发生相应的物质量的变化,故可通过物料衡算来实现电量的衡算。物料衡算的基准 是假定电解池各区域中的含水量不变。 先计算K+的迁移数: 阳极区含水的质量 m(H2O)=(117.51-0.6659) 10-3kg 电解前阳极区含KCl的质量
11.64 kJ
功或热是过程的变量,与状态的具体途径有关,应分步计算而后求和。
W1 0
W2 P2 (V3 V2 ) nR(T3 T2 )
考生注意:答案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 3 页 共 6 页
4 W3 3 U nCV ,m (T4 T3 )
整个过程的功为
W W2 W3 nR(T3 T2 ) nCV ,m (T4 T3 )
T3 600K 可逆绝热膨胀 P3 P2 3 V3
已知该理想气体的绝热指数: C p,m / CV ,m 1.4 , C p,m CV ,m R ,此二式结合可 得:
CV ,m R /( 1) 2.5R ; C p,m 3.5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由于 kX, km 和 kC 不同,算得 Ar 在水中的溶解度应不相同
D. 由于 Ar 气体的溶解度极小,可看成理想溶液, kX, km 和 kC 值近似相等,
所以三式计算所得溶解度相差极小
6.
反应①
SO2 (g) +
1 2
O2 (g)
=
SO3(g); K1θ
;反应②
2SO2 (g) +
O2 (g)
(2)设ε = kBT ,求相邻两能级上粒子数之比。
(3)当 T=298.15K 时,若ε = kBT ,试计算 1mol 该气体的平均能量为多少?
4. (7 分)证明:当 A、B 两组分混合形成 1mol 理想混合物时,A、B 各为 0.5mol
时的 ΔmixG 最小。
5. (14 分)PCl5 的分解作用为 PCl5 (g)≈PCl3 (g)+Cl2(g)。在 523.2K、101.325kPa 下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平衡混合物的密度为 2.695kg·m-3,试计算:(已
利用双电层和ζ 电势的概念,可以说明电动现象。上述对于 stern 双电层模
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
B. ③
C. ②④
D. 都正确
24. 甲乙两组同时使用相同渗析胶体做电泳实验,电极间距离及施加电压可能不
同,在 45 分钟内,甲组界面移动 10mm 而乙组为 8mm,则电势梯度比
E(甲)/E(乙)为( )。
D. 只有平动配分函数才与体系的压力有关
11. 在 298.15K 和 101.325kPa 时,摩尔平动熵最大的是( )。
A. H2
B. CH2
C. NO
12. 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总速率取决于( )。
A. 速率常数大的那一步
B. 速率常数小的那一步
C. 对平行反应取决于大的一步,对连串反应取决于小的一步
C. V 实测>V 理想,气体易压缩
D. V 实测<V 理想,气体难压缩
5. Ar 气体在 298K,标准压下分别用 P = kX ⋅ X ,P = km ⋅ m ,P = kC ⋅ C 计算所得
的溶解度( )。 A. 三个公式计算相同条件下所得的溶解度应相同 B. 由于溶度表示法不同,算得 Ar 在水中的溶解度应是不同的
已 知 298K 时 , 水 的 饱 和 蒸 气 压 为 3167.7Pa , kf = 1.86K ⋅ mol−1 ⋅ kg ,
ρ(H2O) = 1.0 kg·dm−3 。 3. (6 分)设某理想气体 A,分子的最低能级是非简并的,取分子的基态为能
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乙)
第5页 共6页
量零点,第一激发态能量为ε ,简并度为 2,忽略更高能级。 (1)写出 A 分子配分函数 q 的表达式。
1104Ω,其摩尔电导率为( )。 A. 5.67×102 S·m2·mol-1 C. 62.56 S·m2·mol-1
B. 0.567 S·m2·mol-1 D. 5.67×10-4 S·m2·mol-1
18. Fe | NaCl (a) 电极是( )。
A. 第一类可逆电极
B. 第二类可逆电极
C. 第三类可逆电极
D. 不可逆电极
19.
298K
时,电池反应
H
2
(g)
+
1 2
O2
(g)
=
H
2O(l
)
所对应的电池标准电动势
E1θ

反应 2H2O(l) = 2H2 (g) + O2 (g) 所对应的电池标准电动势 E2θ ,E1θ 和 E2θ 的关系
为( )。
A. E2θ = −2E1θ
B. E2θ = 2E1θ
C. E2θ = −E1θ
( )。 A. 小于 1×102
B. 102~104
C. 104~106
D. 106 以上
23. ①φ0 的数值主要取决于溶液中与固体呈平衡的离子溶度。②ζ 电势随溶剂化
层中离子的浓度而改变,少量外加电解质对电势的数值会有显著的影响,可
以使电势降低,甚至反号。③少量外加电解质对φ0 并不产生显著影响。④
1. 随着吸附作用的进行,吸附量增多,表面覆盖度越大,固体表面吸附热将增
加。
()
2. 胶体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不能够稳定存在。
()
3. 玻尔兹曼统计适用于实际遇到的气体和液体。
()
4. 弯曲液面(非平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力一定不等于零。
()
5. 如果溶剂遵守拉乌尔定律,溶质必定遵守亨利定律。
()
6. 在 298.15K 时,等物质的量的 A 和 B 形成理想溶液,混合前后总焓及总内
27.
反应
B !E!1→ P1 B !E!2 → P2
,已知活化能 E1>E2,频率因子 A1=A2,要增加产物 P2 的
选择性的方法是( )。
A. 降低反应温度
B. 增加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
D. 不断移去 P1
E. 加入适当催化剂使 E2 更小而 E1 不变 28. 有两种水溶液,一种是 0.05mol·kg-1 的 Na2SO4,一种是 0.05 mol·kg-1 的
+
1 2
O2
(g)

ΔrGmθ
为(
A. -9.865kJ·mol-1
)。 B. -15.92 kJ·mol-1
C. -19.73 kJ·mol-1
D. -31.38 kJ·mol-1
8.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 P-x 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乙)
第2页 共6页
A. 液相线是直线 C. 气、液相线均是直线
D. 对平行反应取决于小的一步,对连串反应取决于大的一步
D. CO2
13.
对复杂反应 A
!k!1 → ←!k−1!
B !k!2 →C 可用稳态法处理的具体条件是(
)。
A. k1 > k−1 , k1 > k2
B. k2 > k1 , k−1 > k2
C. k1 > k−1 + k2
D. 对 k 值均无限制要求
26. 对于下列体系,Clapeyron-Clausius 方程 dlnP/dT= ΔHm (相变)/RT2 不能适用
的是( )。
A. 气相纯物质的可逆相变平衡,蒸气为理想气体 B. 溶液中的溶剂的正常液-气相变 C. 纯物质的正常固-液相变 D. 纯物质的正常沸腾,蒸气为理想气体 E. 在等温等压下,液态纯物质相变成饱和蒸气,蒸气为理想气体
A. 1.25
B. 0.80
C. 1.00
D. 0.20
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乙)
第4页 共6页
的 25. 对于等温等压下,不做非体积功德化学反应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ΔH 与反应过程进行是否可逆无关
B. QP = TΔS源自C. ΔS = ΔH TD. 过程的热温商= ΔH T
E. ΔS > 0
C. 气相中增加 A 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后,P 增加,则 yA > xA
D. 气相中增加 A 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后,P 增加,则 yA < xA
10. 关于配分函数,下面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
A. 粒子的配分函数是一个粒子所有可能状态的玻尔兹曼因子之和
B. 并不是所有配分函数都无量纲
C. 粒子的配分函数只有在独立粒子体系中才有意义
B. 气相线是直线 D. 气、液相线均是曲线
9. 在二元体系中,设 xA 代表组分 A 在液体中的物质的量分数, yA 代表该组分
在气相中的物质的量分数,若
" $
∂ ln
P
% '
< 0 ,则有(
)。
# ∂yA &T
A. 气相中增加 A 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后,P 降低,则 yA < xA
B. 气相中增加 A 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后,P 降低,则 yA > xA
A. Δ S 体+ Δ S 环>0
B. Δ S 体+ Δ S 环<0
C. Δ S 体+ Δ S 环=0
D. Δ S 体+ Δ S 环的值不能确定
4. 压缩因子 Z 表示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间的偏差,若 Z>1,则说明在给定的压
力与温度下( )。
A. V 实测>V 理想,气体难压缩
B. V 实测<V 理想,气体易压缩
14. 某二级反应,反应物消耗 1 需时间 10min,若再消耗 1 还需时间为( )。
3
3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15. 当某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量较小,则该气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反应速
率 − dP 可表示为( )。 dt
A. kP
B. kP2
C. k
D. k P
能都不变。
()
7. w = −nR(T2 − T1) 适用于理想气体的变温过程。
()
8. 对真实气体的单纯 PVT 变化过程,式 dH = nCp,mdT 只适用于恒牙(或等压) 恒压
过程。
()
9. 1mol 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始态经绝热可逆过程到终态,对环境作了 1.0kJ
的功,则此过程的 ΔH = −0.67 kJ 。
下列一些基本常数供解题时参考:
1. 普朗克常数 h = 6.626 ×10−34 J ⋅ s 2. 玻兹曼常数 kB = 1.381×10−23 J ⋅ K −1 3. 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J ⋅ mol−1 ⋅ K −1 4. 法拉第常数 F = 96500 C ⋅ mol−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