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油画作品赏析
弗洛伊德油画_怀孕的女子_的现象主义美学解读

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现象学是在20世纪初产生在欧洲的哲学思想,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 d m u n d H u s s e r l, 1859—1938)。
它的出现顺应了欧洲当时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
胡塞尔以全新的方式重建本体论和普遍性。
在他看来,过去取得的科学、哲学成果并不能证明自身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就不存在一个判断上绝对的标准。
为了进行认识批判以找到正确地认识方式,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核心概念———“现象学还原”。
所谓“现象学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1]P34。
要把所有超越之物“悬置”起来,将它们置入“括号”之中沉而不论。
具体地说,又包括历史括号法和存在括号法。
这里我们对现象学本身不做过多讨论,只是借用它“回到事物本身”的概念,来解读大画家作品的创作本意,从而得出作品“普遍的审美意义”。
现象学在发展中被引入了美学领域,形成了现象主义美学。
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M i k e l D u f r e n n e, 1910—1995)是现象主义美学集大成者,他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
借助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杜夫海纳给予美学基本问题以新的言说。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2]P31。
在他的理论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重点讨论了审美对象问题,其特点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问题。
这就避免了那种从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出发可能导致的心理主义偏向。
现象主义美学的审美研究重点放在欣赏者审美体验的角度。
关于现象学直观对于研究艺术品的可能性,杜夫海纳给出了答案,艺术品对欣赏者而言不存在什么秘密,因为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不能人为割裂主客体关系[2]P31。
“审美对象不隐藏任何东西;作品的全部意义都在那里,如果有什么神秘的话,那也是光天化日下的神秘。
论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论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中的情感表达作者:闫立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7期摘要:笔触肌理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表现方式。
卢西恩·弗洛伊德是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大师,其艺术特色的转变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环境的影响。
到了晚期,弗洛伊德更痴迷于笔触肌理的研究,从他晚期的绘画作品中不难发现笔触肌理的厚重感,这也影响了后来者的绘画创作。
同时,他的画面中充满了不安和惊悚,深刻揭示了当代人的心理特征,拓展了写实绘画的情感内涵。
通过了解弗洛伊德的艺术背景,以晚期绘画作品为例,探索笔触肌理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以进一步试论笔触肌理在个人绘画创作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卢西恩·弗洛伊德;笔触肌理;情感表达一、卢西恩·弗洛伊德的艺术背景(一)生平背景卢西恩·弗洛伊德①是当今世界写实油画家的杰出代表。
他1922年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维也纳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卢西恩·弗洛伊德在柏林度过了他的童年,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他是犹太人,从小就被同伴嘲笑,这让他深切地体会到被压迫和嘲笑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使得弗洛伊德的性格孤独而敏感,影响了他今后的艺术创作。
1933年,弗洛伊德随父移居英国,走上艺术之路。
(二)对绘画技法的探索笔者通过对弗洛伊德诸多作品的研究,发现他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划分,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他在对艺术道路的探索中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的蔓延给人们带来了恐怖和残害,使得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人们恐惧、冷漠、脆弱的心灵和社会的动荡。
而后当弗洛伊德接触到弗朗西斯·培根和弗兰克·奥尔巴赫的作品时,看到培根自由奔放的笔触后,其画面则流露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和焦虑。
此后,弗洛伊德通过不断地对笔触肌理进行探索,绘画技法逐渐成熟,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向,他不再追求画面的装饰性,而是用猪鬃笔进行绘画,因為猪鬃笔的硬度能够产生丰富的笔触和肌理。
用艺术表现真实——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人体肖像画

2020年第3期|总第136期学术论丛I085用艺术表现真实----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人体肖像画/孙峥摘要:英国著名肖像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生前被称为战后最重要的具象画家之一。
本文试图从解读弗洛伊德的裸体肖像画入手,对弗洛伊德的几幅代表作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从艺术经历、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将弗洛伊德作品形象与法国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雕塑形象进行比对,从而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艺术追求有更为明晰的认识,并且在最后一部分聚焦弗洛伊德的自画像,探索其肖像绘画对真实的追求。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人体肖像画真实地呈现了画家的精神面貌,寓示了整个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人体肖像画壮硕瘦削自画像真实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后现代社会代表了一个空前自 觉的时代。
“它喜欢在荧屏上注视 着自己,并且抹煞了现实和幻想的 界限,让人无从分辨什么是真,什 么是幻,从而使得人们改变真实与 虚构的定义。
”(1>。
正是在这样的时 代背景下,英国具象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在他的 画室内对着模特曰复一日地仔细刻 画。
面对外界变化的艺术运动,他 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道路。
弗洛伊德认为他的所有作品都 是肖像画。
肖像画在英国具有相当 悠久的历史。
可以上溯至1534年,英格兰宗教改革开始,新教徒们捣 毁宗教形象,终止了英国中世纪艺 术的发展,世俗肖像画取代了传统 的宗教题材绘画。
英国在艺术传统 上很大程度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英国曾相继请来荷尔拜因、鲁本斯 和凡•戴克等欧陆画家为宫廷作画,而肖像画几乎成为英国绘画的唯一题材和样式。
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才逐渐真正形成了本土的艺术风格。
弗洛伊德秉持着肖像绘画传统,但他的笔触、色彩以及作品背后所呈现的却是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群像。
一、P西安•弗洛伊德的人体n像_弗洛伊德的每件肖像作品基本上都要花数月完成,作品的模特姿势、道具位置和灯光等等都要与上次绘制时保持一致。
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的重点探究

第26卷第1期Vol.26No.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8年1月Jan.2018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的重点探究史琰(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30)摘要:肌理是油画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方式,一副优秀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品都由不同颜色、质感的肌理构成,它所能展现出的美与其他方式都不相同,同时也是艺术家们情感流露的表达方式。
本篇文章通过以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及其思想来探讨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肌理;卢西安·弗洛伊德;情感传达;油画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626(2018)01-0036-03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exture in Oil Painting——Focused Research on the Works of Lucian FreudSHI Y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 :Tex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motional expressions in oil painting.A good art of work or artwork is composed ofdifferent colors and textures which artis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show the beauty of their work in a different wa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exture in oil painting by using Lucian Freud ′s work and his ideas.Key words :texture ;Lucian Freu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oil painting 一、对于油画肌理的内涵诠释(一)简述肌理的内涵“肌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献里,表达了一种皮肤的质感与文理细节的描述,同样可以表现出某种物质的质感色泽等,它能够给人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表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当代艺术的飞速发展,肌理的变现形式在艺术中多种多样,它同样可以从绘画、喷绘、拼贴、渲染、抖落、熏灸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它同样可以从绘画艺术中的很多门类中表现出来,比如手绘、油画、水彩画、壁画等,每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各自的韵味并别具一格,它同样作为视觉艺术中最为基础的语言形态,在色彩、质感、造型上,无形中可以传达一种潜在的思想艺术。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说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说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体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自我心理学说。
自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是个体的核心,是个体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基础。
自我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说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体现,分析当代艺术家们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我意识,展示自我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油画艺术与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探索艺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
到此结束。
1.2 目的和意义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说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当代油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说在油画艺术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心理诉求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解读当代油画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代油画艺术中对自我心理学说的应用,揭示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现自我意识,以及作品中自我意识的表现方式。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层面,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说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2. 正文2.1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说的概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中,自我是个体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并且调节内在冲突和外部压力,帮助个体获得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个体的中介者,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处理外部现实和内部冲突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说在当代油画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
艺术赏析--《记忆的永恒》达利

达利—《记忆的永恒》浅析1931年的一个晚上,达利由入口即溶的卡曼贝乳酪晚餐带来“超级柔软"的各种联想,脑子里忽地闪现出一幅描写柔软的画.他望了白天画了一半的利加特港的风景画。
画面上的岩石被夕阳的光线照亮,前景是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他觉得应当把他作为某种观念的背景.在关灯走出画室的一瞬间,“两只熔化了的软表”占据了他的头脑,其中一只悲哀地挂在橄榄树枝上。
他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作品。
这幅画就是《记忆的永恒》.借用百度百科对该画作的描述,“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而在画面中,远处的天空、海水和礁石是用浅色描绘出一种高光的效果,反倒是在透视中看起来距离我们较近的海滩,使用赭石色在“光线”中的变化,显示出较暗淡的视觉成像,与远处的海水礁石形成对比。
如果仅就画面的一种直观感觉来论,《记忆的永恒》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从形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一种画面所创造的古怪世界所带来的陌生化感受,以及随之而至的荒谬感,以及画面描绘的“主体”之一:钟表柔软的形象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的扭曲感。
从色彩和画面结构来讲,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笔者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
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远没有柔软的钟表等意象容易辨认),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我眼中的弗洛伊德作品

( 者单 位 : 作 中国矿 业 大 学 艺术 与 设 计 学院 )
6 9
毕加 索的《 亚维农 少女》 当时引起 了轰动, 在 一方面是 因为
毕加索那 强烈的带有破坏力 的颜 色和造型 ; 一方面 , 幅 画 另 这
表 达 了女 性 丑 的 一方 面 , 再 是 温 和 、 感 , 是 强 烈 的 纵欲 形 不 性 而 象 。 弗 洛 伊 德 的 画 也 有 纵 欲 , 过 不是 性 欲 , 是 食 欲 。 只 有 不 而
油画语言与令 人不得不直视 的女 人和 沙发 的构 图, 让人有几分
不安。
首先 与古典主义 的戈雅 的画做个对 比:裸体 的玛哈》 《 画的
是戈雅 的情妇。女子面庞俏丽 、 皮肤 白皙、 体态匀称 , 态优雅 姿
地 躺 在 一 张 精 致 的 床 上 , 画 面 有 很 大 的 空 间 做 了“ 白” 且 留 。
模 特 , 不 过 是 因为 这 个 形 象 更 能 表 现 主 题 而 已。 如 果 说 毕 加 只
[] 1 程孟辉 . 现代 西方美学 . 民美术出版社 。0 1. 人 20
[] 2 陈丹 青 . 约琐 记 . 西 师 范大 学 出版 社 ,0 7 纽 广 20 .
[] 3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 杨韶刚, . 译 九州 出版社,0 3 2 0
美 术 时空
A F T D U C A 11 N E SE A R C H E o R
我 眼 中 的弗 洛伊 德 作
口张士 伟
《 发 中的女 股票 经纪 人》 沙
卢西 恩・ 弗洛伊德是著 名精神分析 学家西格蒙德 ・ 弗洛伊
艺术史中的那些丰乳肥臀(组图)

艺术史中的那些"丰乳肥臀"(组图)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5月13日,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创作的大幅裸女作品《休息中的救济金管理人》(Benefits Supervisor Resting,1994)在纽约佳士得以5616.5万美元成交。
从各个方面讲,它都是一幅惊艳的作品——艺术家以厚重的油彩堆砌出一具丰腴肥胖的女性肉体。
弗洛伊德的视线似乎总是过分直白,他沉醉地描绘着模特充满曲线的轮廓,每一个斑驳陆离的色块,肉体和肌肤上的瑕疵、脂肪的颤动,松弛的赘肉,“我想让整个画面看上去就像一具真实的肉体,”弗洛伊德所画的正是休·蒂利(Sue Tilley),体重120公斤的她在伦敦一个就业中心作救济金管理人,弗洛伊德昵称她为“大块儿休”(Big Sue),并以此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与那些嘲笑肥胖者的电视节目相比,弗洛伊德笔下的女人肉体远没有那样残酷。
事实上,这个女人的姿态和谐慵懒,她将脖颈后仰,这种引人注目的仪态令人感到她正沉迷在自我之中,抑或是享受一片安逸宁静。
“蒂利”(亦称为“大块儿休”)系列是弗洛伊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著名作品。
2008年,该系列中的另一幅作品《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1995)在纽约佳士拍卖,被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以3364万美元收入囊中,刷新了在世艺术家绘画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弗洛伊德于2011年去世。
)尽管偏胖的身材在时尚走秀T台上鲜为人见,但是仍有很多人认为像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那样丰韵的“曲线”身材也是一种美然而,弗洛伊德笔下的蒂利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美相距甚远。
尽管像阿什莉·格拉汉姆(Ashley Graham)这样的“大号模特”日渐引人注目,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也以她那撩人而穿着暴露的身体一遍遍刷新着大众媒体的页面,时尚杂志还是对“美女”有着另外的定义,这些“美丽定义”也往往与“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