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1、地方慈善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较弱

2.全社会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3.政府有关慈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落实和加大宣传力度,

4“慈善组织的公信度不高

5、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普及。

6、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7、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8、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

9、捐赠资金没有严格按规定使用

10、慈善公益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1、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官办”色彩较浓

12 公民的慈善理念尚未形成,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

13、慈善机构的监督管理欠规范,影响了社会公信力

14、慈善基金的管理手段单一,增值能力比较弱

15、慈善机构人员配备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6慈善意识、慈善文化缺失

17、慈善组织发展不完善

18、慈善事业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19、慈善事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对惠州市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也有了更全面和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毕竟现代慈善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十分落后。其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反映。

1、慈善意识、慈善文化缺失

中国传统的财富观,不利于形成现代的慈善理念,传统不露富、藏富的封建意识观念和慈善文化要求对财富的乐观态度和积极态度相背离,受“杀富济贫”“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封建意识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不露富守财为中心的财富观。众所周知,慈善事业的资金重要来自捐赠,而我国传统家族财富遵循“血缘内继替、代际间分配”的继承原则,父死子继,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不二法则,一直延续至今,这就不难理解国人甚少将遗产捐赠社会,而只留给子孙,为子孙奠定一份基业,这种家族财产继承方式也影响了财产的捐赠,这是造成我国慈善参与率低,募集善款少的一个原因。

2.全社会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它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社会氛围,也就是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当大多数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产生公益意识和慈善意识,而是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职能的范围。社会慈善意识的觉醒与公民意识、公民社会、民主意识紧密相连。美国等发达国家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与慈善意识同样浓厚,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家的仁政与民间慈善事业是不能并存的,使得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有很大的排斥性,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慈善事业采取了排斥、敌视的态度,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公益等项事业理所当然地完全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方慈善机构的成立,一些慈

善项目的实施,中国公众才开始逐渐接受和认识慈善,从政府文件、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到全社会舆论倡导,从学校教育到各类媒体的导向,可以看出,慈善意识在中国尚未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距离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3、慈善事业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的推动。现阶段我国涉及慈善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单从总体来看,我国有关慈善的法律制度仍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法律的层次上看,慈善立法的立法层次比较低,还没有制定出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慈善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原则性强但缺乏实施细则,与其他法律体系衔接力度不够。抽象性太强难以落实。税法对慈善捐助实际减免率过低,执行标准不一,影响了企业和民众的捐赠的积极性[g]。而且我国在慈善组织监管方面还没有成型的法律法规。[h]

[g]李爱华.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J]. 中国集体经济.2015,09(3)

[h]罗丽.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J]. 慈善行.2010,12

4、慈善组织发展不完善,公信度不高

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提升组织的公信度刻不容缓。的调查者表示自己实施捐赠时非常看重“慈善组织的公信度”,这样的数字提醒我们,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提升组织的公信度意义重大,非同寻常。慈善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而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机构内部规范和高效管理,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度,是每个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在慈善组织严格自律,在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建设、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慈善事业也需要他律,需要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机构,慈善组织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严格审计制度,通过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来提高其社会慈善资源的动量能力。

5、慈善机构人员配备不完善,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人才

1、慈善从业者社会地位与待遇目前难以界定。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但是国家对慈善机构社会地位、人事制度、工资福利等方面只有一个指导性意见,即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上所说的“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性强的规定。我省都是由各地慈善机构参照事业单位的标准和本身的实际情况来拟定一个方案,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所以,慈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难以得到相应的保障,工资待遇无论相对于一些高薪产业还是政府机关,都相对偏低,这就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慈善事业的队伍中来,使得省内很多慈善机构难以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2、专业人才缺乏,后续力量不足。目前,惠州市慈善机构的专职力量不足,人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太相符,这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除省慈善总会、广州市和深圳市慈善会配备了整套专职工作人员外,大部分慈善会都只设一、两个工作人员,或者干脆挂靠在各地民政部门的救灾救济科来运作,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如佛山市慈善会、潮州市慈善会等。此外,由于受条件所限,从事慈善事业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缺乏与慈

善工作相关的知识培训,导致专业水平不高,甚至个别地方的慈善从业人员年龄偏高,慈善机构成了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地方。再加上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与慈善相关的专业教育凤毛麟角,令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十分匮乏。

6、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

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继承、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制度息息相关。在国外,高额的遗产税率以及捐赠可以抵扣遗产税的规定是促使富人多捐赠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市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一是受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限制。《公益事业捐赠法》虽然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优惠、优惠到什么程度等,都没有具体规定。此外,企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只能在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额一定比例以内的部分才准予扣除,没有体现多捐多免税的激励机制。而且,慈善捐赠免税的范围非常小,目前只认可了向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单位捐赠全额扣除。二是对慈善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慈善组织不带有牟利的动机,而是创造社会公益,为政府减轻负担。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它们各类完善的优惠政策。

1、2、3——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5——广东省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意义

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意义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面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意义对探讨其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 (一)、慈善机构逐年增多且形式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慈善认识的提高,慈善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慈善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形式多样。除1994年经中国政府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志愿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中华慈善总会;1994年4月23日在中央统战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积极推动和倡导下,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工商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民间社会团体--光彩事业促进会;1904年成立的从事救护伤兵、救助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中国红十字会;1985年4月成立的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的爱德基金会;1989年成立的中国扶贫基金以及1997年5月26日成立的从事维护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实现司法公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外。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慈善组织:如李嘉诚基金会、玉米爱心基金、自然之友、公益时报、宋庆龄基金会、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中华慈善总会在线捐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国际人员志愿人员协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慈善募捐专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收养中心、周凯旋基金会、福慧慈善基金会、国际狮子总会港澳三零三区、港岛青年狮子会、香港乐施会、雁心会乐幼基金、寰宇希望、田家炳基金会、乐群慈善基金、乐善堂、麦当劳叔叔之家、富慈善基金、壹基金和嫣然慈善基金等等。截止到2010年全国已建立了3万多个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网络。 (二)、官方色彩正在逐步淡化 最初慈善组织的建立几乎都是依靠政府,政府为慈善组织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慈善组织在产生方式和运作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大部分是直接依托于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建立起来的,和民政部门联系密切。例如,各级省市慈善总会基本上都是挂靠在各级省市的市民政局下面。绝大部分慈善组织刚刚从政府部门中分化出来依旧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直接来自于政府。尽管这些慈善组织在各种场合都宣称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但在实质上,组织以与政府极其相似的逻辑在运作,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组织的形式与实际运作逻辑的背离。目前随着人们慈善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社会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缺漏,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了了解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让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发挥更大功用,并提供政府福利政策的依据,造福大众。我们分别向广大社会公民和部分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和慈善组织进行调查活动,请您奉献宝贵的时间,认真填写第一部份: 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意见调查问卷 就下列捐款动机而言,您是否也有相同看法? 非常同意 同意 没意见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能捐款帮助别人,证明自己小有成就□□□□□ ()过去曾受帮助,如今出自感恩与回馈心来捐助□□□□□ ()捐款助人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与喜悦□□□□□ ()基于宗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而助人□□□□□ ()自己或亲友曾遭逢类似苦难,故感同身受□□□□□ ()捐助行善本来就是自己的职业□□□□□ ()因为自己经济宽裕,故捐款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捐款可以得到社会的赞赏□□□□□ ()捐款收据可以抵税□□□□□ ()不好意思拒绝募款人的请求□□□□□ ()周遭朋友都捐,自己只好多少也捐一些□□□□□ ()捐款是为了行善积德□□□□□ ()我现在帮助别人,是希望以后也会有人帮我□□□□□ 下列有关公益慈善机构劝募讯息来源的重要性,您的看法如何?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报纸□□□□□ ()电视□□□□□ ()广播□□□□□ ()街头海报□□□□□ ()信函或电话访谈□□□□□ ()慈善团体的刊物□□□□□ ()杂志报导□□□□□ ()举办慈善公益活动□□□□□ ()文件背面印刷广告(如统一发票,机场登机卡.) □□□□□ ()计算机网络□□□□□ ()亲友口耳相传□□□□□

慈善事业发展指导

《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解读 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慈善募捐和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上海要大力倡导“人人可慈善、人人做慈善”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今年年初,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未来3-5年主要目标纲要提出,今后3-5年内,广大市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慈善意识显著增强,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公益性慈善机构能力建设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程度和公信度有较大提高;慈善活动经常开展,社会募捐总量显著增加,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慈善品牌项目以及有影响力的慈善人物不断涌现;慈善政策法规基本健全,慈善事业步入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培育多种类型慈善组织纲要提出,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逐步形成互相协作、分工明确、依托社区的慈善组织发展格局。探索发展专门从事社会募捐的慈善组织,加快发展实施服务项目的慈善组织,积极发展为其他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支持性、中介型慈善组织。鼓励慈善组织扎根基层,为社会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纲要提出,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评估,加强行业监督。健全慈善行业自律、互律、他律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筹资机制、运营管理机制、动员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提高募捐活动的社会公信力。立法规范募捐和捐助行为,降低慈善机构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联合体,使之成为连接政府、慈善组织、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制定慈善组织行业规范、培训民间慈善组织成员、协调资金支持、监督救助项目实施等方面履行管理、服务、协调职能。 ■加快推进慈善事业法治进程纲要提出,切实贯彻执行《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总结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投身志愿服务,培育发展本市志愿者组织,保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合法权益,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发展。加快《上海慈善募捐条例》的立法调研进程,总结上海慈善募捐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募捐,保护慈善捐赠者合法权益,规范面向公众的社会募捐,加强募捐款物使用的监督,开展慈善募捐的绩效评估,推进上海慈善募捐事业发展。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

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慈善事业的首部法律将走上前台。 慈善法将是今后我国慈善事业的“定盘星”,必将对慈善公益事业带来深刻影响。 我省慈善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了解,目前,全省基金会数量已达115个,慈善总会155个,社会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434个。慈善募捐方式不断创新,2015年全省慈善会系统募捐款物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以慈善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慈善活动日趋活跃,鹤壁、荥阳等地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受到了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充分肯定,我省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21项。 那么,慈善法出台后我省慈善公益事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省众多慈善公益人士,看他们如何解读。 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 河南省慈善总会作为我省慈善界的“老大哥”,可以说是我省慈善事业的开拓者。以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年发展历程。16志,我省现代慈善事业已走过.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高贵认为,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和慈

善活动进行全面规范,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引领、法律推动和法治保障。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既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刘高贵对此解释说,我省慈善事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和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热情,促进营造和谐有序、活力迸发的慈善生态链,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领域延伸。 另一方面,各类慈善组织将大量涌现,慈善组织之间的资源竞争必然加剧,在社会选择机制下,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募捐和救助水平等,时刻面临社会公众的考验。 “尽早实现向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转身。”刘高贵提出了省慈善总会下一步发展目标。他说,随着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事业外部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将发生变化,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进一步做好省总会本级募捐救助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全省慈善会系统联动救助、实施公益伙伴计划、举办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引导、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刘高贵还透露,他们正以民非形式筹建河南慈善信息中心,并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授权,收集和发布全省慈善信息,努力打造河南的透明慈善。

谁在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讨论

谁在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 展”的讨论 《中国社会报》 2009年11月26日 编者按: 2009年10月30日,“中国NGO互动网”就“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中国慈善慈善事业发展存在哪些严重问题时候,有学者直言:“中国慈善会严重影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这一发言一经出现,立刻引起网民和慈善工作者的关注,并对实际工作发生了影响,中国NGO互动网的点击率也迅猛攀升。编辑部认为,我国慈善事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既有利于澄清我国慈善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是对人们进行一次有关慈善观念、意识的再普及与再宣传,必将有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为此,本报今天就此问题邀请了部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展开讨论。广大读者和各界专家学者、慈善工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话要说,请您将文章直接发给编辑部,我们将陆续刊登。 慈善会的转型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客观地说,历史上,自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以来,慈善会系统在宣传慈善理念、募集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救灾等方面,功不可抹,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慈善意识的不断增强,民间自发的慈善组织迅速兴起,大多数地方的慈善会未能及时转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消极因素日益突显。 早期,大多数地方的慈善会都是由各地民政部门发起成立,很多慈善会都属于民政部门的一个处室或科室。应该说,政府的初衷是好的。由于当时民间自身的慈善意识与能力都不具备,为了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介入与推动。但是,政府介入慈善,需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与定位。毕竟慈善是民间的行为,“政府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doc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 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 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 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 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 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 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 织的“准入门槛” ,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 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 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 价。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 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 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 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慈善立法。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 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二是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 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 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 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 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 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

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刘国林 来源:《慈善》 2011年第5期 一、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应有一个客观清晰的判断。 中国现代慈善,从上世纪90年代初经国家批准成立第一家全国性的民间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算起,只有1 0几年的实践。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慈善在名份上受到 不公正对待,自然也就很难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慈善活动。相比之下,我们与国际社会慈善领域 的发展差距拉丈了,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走过了一段弯路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原来慈善既 非西方社会或宗教布施的专列,更非洪水猛兽。不必为慈善打上更多的阶级烙印。不应当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去对待这样一种以利他主义、人道主义为前提的事物。唤起人们的慈 心善举不仅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同一性,而且对缓解社会矛盾,补充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都十分有利。 经历10几年的实践,如今慈善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已成为热门话题。不但堂而皇之地得到社会承认,其社会功能、作用、定位也掷地有声地载入了党和政府的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 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不但亲自参加慈善大会,而且高瞻远瞩地指出:“发展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 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的考验和洗礼,从机关、企事业单位, 到工厂、军营、学校,从生活中的富有者到贫困的拾荒者所表现出的慈善热情和能量,让全世 界都为之震撼和感动。那一刻万众践行的慈善壮举与“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民族魂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慈善的厚重恢宏,博大精深。 如今,在我国不仅数以千计的一大批公募和非公募慈善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建立起来,社 会功能得到彰显,筹募能力大大提高,施援管理更加规范,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慈善超市、 志愿者队伍等以往没有的事物也有了长足发展。 随着慈善实践的深入拓展和慈善社会功能、作用的彰显,从普通民众到高层领导对慈善事 业在认识上也产生了新的飞跃,这无疑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和 优良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自豪地讲:中国慈善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且充满无限生机。 二、统一对慈善的认识至关重要。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进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新兴的中国现代慈善也不例外。在认识上总 会有一些不同声音,在运作中也会有一些需要付出学费的失误,这并不可怕。重要的问题是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方向。有人说,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是那 些公募组织和机构。有人说,当前慈善的关键问题是立法。有人热衷于请巴菲特、盖茨到中国 办慈善晚宴,给中国的企业家示范。有人认为中国的富人为富不仁,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有 人认为慈善机构就不该拿管理费……等等。有入主张裸捐,有人反对。有人热衷于搞慈善排行榜,冠名慈善家,首善。我们对这些认识和行为不能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肯定或否定,需要认真 加以分析。 三、否定公募组织的社会作用是错误的。

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1、地方慈善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较弱 2.全社会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3.政府有关慈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落实和加大宣传力度, 4“慈善组织的公信度不高 5、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普及。 6、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7、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8、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 9、捐赠资金没有严格按规定使用 10、慈善公益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1、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官办”色彩较浓 12 公民的慈善理念尚未形成,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 13、慈善机构的监督管理欠规范,影响了社会公信力 14、慈善基金的管理手段单一,增值能力比较弱 15、慈善机构人员配备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6慈善意识、慈善文化缺失 17、慈善组织发展不完善 18、慈善事业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19、慈善事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对惠州市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也有了更全面和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毕竟现代慈善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十分落后。其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反映。 1、慈善意识、慈善文化缺失 中国传统的财富观,不利于形成现代的慈善理念,传统不露富、藏富的封建意识观念和慈善文化要求对财富的乐观态度和积极态度相背离,受“杀富济贫”“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封建意识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不露富守财为中心的财富观。众所周知,慈善事业的资金重要来自捐赠,而我国传统家族财富遵循“血缘内继替、代际间分配”的继承原则,父死子继,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不二法则,一直延续至今,这就不难理解国人甚少将遗产捐赠社会,而只留给子孙,为子孙奠定一份基业,这种家族财产继承方式也影响了财产的捐赠,这是造成我国慈善参与率低,募集善款少的一个原因。 2.全社会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它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社会氛围,也就是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当大多数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产生公益意识和慈善意识,而是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职能的范围。社会慈善意识的觉醒与公民意识、公民社会、民主意识紧密相连。美国等发达国家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与慈善意识同样浓厚,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家的仁政与民间慈善事业是不能并存的,使得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有很大的排斥性,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慈善事业采取了排斥、敌视的态度,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公益等项事业理所当然地完全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方慈善机构的成立,一些慈

中国慈善事业与美国的比较

理念的不同 巴菲特:我为什么捐掉99%的财富 2010年08月31日08:21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6年,我曾作出承诺,逐渐将我持有的所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捐赠给慈善基金。这个决定让我再开心不过。 现在,盖茨夫妇和我正在要求几百位美国富豪至少为慈善事业捐出50%的个人财富,所以我还是重新解释我的意图及其背后考量为宜。 首先,我承诺,在我有生之年或大去之际,我将把至少99%的个人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以美元衡量的话,这笔钱诚然可观,但从相对价值角度出发,每天都有许多人向他人赠予更多。 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常常为教会、学校和其他机构作贡献,从而放弃了原本可以用来惠及自己家庭的物质财富。他们对贫乞者的接济和给联合之路劝募协会的捐款,意味着放弃看电影、去餐厅就餐或其他个人享乐。相形之下,我的家人和我兑现捐赠99%财富的承诺则不需以牺牲需要或想要的东西为代价。 更何况,这一捐赠也不会让我放弃最珍贵的资产,即“时间”。有许多人,其中也包括我的三个子女,都为帮助他人奉献了大量时间与才华。这种赠予往往远比金钱更有价值。对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来说,从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师益友处获得培育,远比得到一张支票更珍贵。我的姐姐桃乐丝每天都对一些人施以援手,我在这方面则做得很少。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拿出一大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凭证,这些“提款存单”变现之后可以换成各种资源,从而让那些没能抽中人生上上签的人获得些许补偿。 目前为止,我已经捐赠了20%的个人股票(包括来自我过世的妻子苏珊·巴菲特的股票)。剩下的股票,我会每年捐出4%。在资产清算后最迟10年,我希望我所拥有的伯克希尔股票能够悉数投入慈善事业。这些钱将不会用做长期性捐赠基金,我希望它们能用来解决人们的眼前需求。 拥有某些东西,确实能让我的生活更有滋味,但拥有过多反让我吃不消。我想有一架昂贵的私人飞机,但若拥有好几处房产,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很多时候,拥有越多财富,越会沦为财富的奴隶。我最珍视的财富,除却健康,还有那些幽默有趣、个性多彩、长久相伴的朋友们。 在这个国度,那些在战场上挽救他人生命者会被授予勋章,好老师会被回报以学生家长的感谢信,而那些能够发现公司股票错误定价的投资者,则会被飨以数亿资财。一言以蔽之,命运的安排反复无常,无人能确定谁会抽到上上签。

公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中国公益 公益,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缩写。 中国最早的公益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范蠡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慈善家,《史记》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汉代时期,公益慈善家多为官员。到了明清后期,慈善事业逐渐公益化,民间出现了很多慈善组织。并发展为朝廷推动,有组织、制度化的公益事业。到了现代,公益慈善开始由单纯的政府、个人行为转向大众公益行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崛起,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企业践行社会的责任所在。 近些年,本着“弘扬大众公益心,倡导社会公益情”的公益理念,公益逐步在中国社会渗透开来,越来越多的大众都参与到公益捐助事业中,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学家卢汉龙认为,公益事业应该做“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事情。如今,公益机构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另一种力量,他们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唐山大地震、98年洪水、汶川、玉树大地震,涌现了大批企业家倾情捐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的“母亲水窑”慈善项目,将人们的心牵引至辽远的西部,帮助那里的母亲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生活不便及发展的限制;央视每次灾难发生后都会进行大型的募捐晚会,引起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等等这些都表明很多企业都已经在践行社会 责任。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中国的公益事业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在中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工作的延伸部分。从表面看,这样做十分有效,但多少会挫伤人们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没有人会喜欢“压力捐赠”。中国扶贫基金会曾开展过为期近半年的公众公益捐助现状调查报告,报告表明近六成参与者属于“被动捐助”,即是单位克扣职工工资用作捐款,学校组织定额的捐款行为。同时近八成人认为被动捐款打消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热情。渠道单一,无组织,信息得不到公开,缺乏监管制度,没有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得公益事业举步维艰。这就是中国公益现状,还处于开始阶段。 公益行为应该是个人的自发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态度。它驻扎在

慈善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慈善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一、深刻理解慈善事业对促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当前,慈善作为一项事业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持续应对新的挑战时期。在社会出现新的利益分化的情况下,更需要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和新的社会团结,来凝聚人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以说,要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来理解。 (二)慈善事业有利于促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别较大,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乡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慈善事业为改善贫困乡村和西部地区的初级教育、初级卫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希望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5亿多元,改变了260万名贫困学子的生活道路,资助援建的11266所希望小学中,80%的学校和受助生分布在西部贫困地区。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四个方面所组成,共同支撑着社会保障体系这座大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大厦的稳定性,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慈善事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自愿捐助,其资金和财物不是直接来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的必要扣除,受惠者不以进入生产过程就业为前提,它是富者和一切有水平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困难群体是其主要的受益对象。所以,它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

二、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突出矛盾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促动社会公平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向来审视,慈善事业正面 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 经济基础。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对他人的爱,它的产生和发展要求行为 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也要存有一定的贫富差别。中国经 济经过多年的财富积累,居民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已相当可观,而贫 富差别的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末,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 0.45左右。人心向善,经济发展,在善良愿望和政府政策的促动下, 富裕的社会成员中会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慈善捐助社会弱势群体。越 来越多的人不但对慈善事业开始了解、注重和参与,而且他们也有越 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关照社会慈善事业,这无疑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助,而且离不 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相关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即使这些法律法规还存有着很多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党和政府这种试图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来促 动慈善事业发展,使其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努力,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 十分有利的。 3.人们思想观点的深刻变化,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 文化条件。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正在恢复和光大;救助社会弱势群 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通过人道关怀体现社会 自我价值等开始成为人们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推动慈善事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

分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上述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重大变化,均表明我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慈善意识的淡薄、慈善法制的欠缺、慈善机制的幼稚,又构成了阻滞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慈善事业确实有了获得真正大发展的迹象,但这种迹象要转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尽快培养并强化国人的现代慈善意识、健全慈善法制和促使慈善机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三大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慈善事业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大发展。 慈善意识与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与人们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没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行动。因此,发展慈善事业须先培养并弘扬现代慈善意识。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但如果真要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这种流行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也不十分真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奉行得是典型的由内及外的圆心定理,它以亲亲为起点,也多是以亲亲为终点。在大多数情形下,中国人的仁爱与慈善通常限于家族内部或亲近之人,虽然也有帮助非亲非故者的诸多事例,但总是遵循着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潜规则,确实缺乏西方社会那种无论亲疏与远近均推崇爱人如己的博爱理念。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觉得前人栽树是为了后人乘凉;升官发财是为了光宗耀祖,更是为了荫及子孙;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人致富后并不急于帮助他人,而是要先造好未出生的孙子的坟墓;才能理解中国富人们为什么那么害怕政府开征遗产税;也才能理解中国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什么让人觉得并不那么仁慈。现在不是夸耀所谓乐善好施的民族传统的时候,而是需要立足现实并理性思考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与方案。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因为中国人的亲亲文化传统中,亦确实同时并存着推己及人的慈悲与怜悯意识,并确实有相应的助人与互助行动。 讲这么一个似乎有损我们老祖宗颜面或者中华传统文化光彩的观点,大家很不喜欢,但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确实需要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把培养国民的现代慈善意识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重大的、基础性的工程来实施。 如何培养国民的现代慈善意识,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五点: 首先,需要确立现代慈善意识。现代慈善意识不再是中国传统慈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恩赐、怜悯观念,而是可以用平等、互助、博爱、共享这几个词来概括的理念。现代慈善事业尤其强调平等、博爱,只有人格平等才是互助长久的条件,只有真正博爱才是共享财富的可靠基石。 其次,需要确立符合现代文明与社会公正的财富观。美国慈善之父卡内基曾强烈抨击那些认为自己有权利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 郑功成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慈善事业与 历史上的慈善活动并无直接的关联。在 经历了漫长的冬天后,中国的慈善事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苏醒过来,并终于在跨入本世 纪后有了真正获得大发展的迹象。 说中国的慈善事业大发展,是基 于这个时代的背景而言的。在国际上, 近年来由美国富豪们推动的自上个世 纪20年代第一波慈善浪潮之后的第二 波国际慈善浪潮正在向全球扩展:拉 美在响应,欧洲亦开始有相应的行动, 我国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亦在呼应。 而在国内,十多年前的主张已经被国 家付诸实施,如国家已将慈善事业正 式纳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开始 大张旗鼓地举办慈善论坛并褒奖慈善 典范,这不仅意味着对慈善事业的政 治樊篱已经荡然无存,而且表明了政 治因素已经由上个时代的限制因素彻 底转换成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推进因素。 当国民经济创造27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并仍然在继续创造着奇迹、GDP在 2006年将达到20万亿元、国家财政收 入将超过3.5万亿元、城乡居民个人 储蓄余额已经超过14万亿元、越来越 多的人进入富裕阶层之后,经济因素 确实不再是我国慈善事业落后的理由。 当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需要帮助的群 体规模庞大,而公益领域日益宽广、福 利需求并无止境时,社会因素显然十 P26-27

形式与政策(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

一、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慈善事业在中国内地,是间隔数十年之久后才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的新兴事业。中华慈善总会作为全国性的重要公益组织,自1994年成立以来,经过崔乃夫、阎明复两位老部长的全力推动,尤其是1998年大洪灾时发起的大规模赈灾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同,不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拥有80 多个团体会员单位,每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着多种多样的慈善公益项目。可以这样说,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慈善公益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亦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国际大环境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综观世界,20世纪末,在称为第一部门的政府组织和称为第二部门的企业组织之外,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兴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被称为第三部分(“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第三部门”的概念在中国引用,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与政府部门、企业界并重的部门,共同支撑着各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相关研究,特别是由美国学者Lalamon(萨罗蒙)主持的覆盖40多个国家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进一步证实了第三部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大选时甚至将候选人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支持程度作为重要标准之一,进行投票。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对于正在加入WTO而力求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必然地要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许多跨国公司与国际性的慈善组织亦会更多的将其参与、组织慈善项目的经验做法带入中国。因此,国际大环境既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仿效的榜样,也会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直接的推动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把中国方兴未艾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融入世界第三部门发展的潮流之中。 第二,国内经济社会的转型,要求“小政府,大社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尽快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亦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与企业包办各种福利救济的传统,许多以往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需要有各种社会团体来承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创造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亦

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研究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现状及问题,立足国情,为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提出了相应得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促进慈善组织得健康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与与谐社会服务.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了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滞后,政府干预过多,慈善机构发展不完善、公信力不高,慈善组织运行成本解决困难等问题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得原因; 第二部分针对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提出了慈善组织发展得对策与建议; 第三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慈善组织;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得积累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慈善事业也获得了很大得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得生存状况、缓解社会矛盾与提高社会凝聚力、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构建。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得载体,作为联系人民与社会得中介组织,她得发展也越来越收到人们得关注。在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得大环境下,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就是在去年得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首先,从外部与内部两个层次粗略得研究了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及原因。 一、外部环境 1政府干预过多。 1、1在我国,慈善机构注册得前提就是,必须找到一个主管单位,而且这个主管单位必须就是政府部门,这样一来,慈善机构就必须与政府建立很好得关系.也有很多慈善组织由于找不到主管部门而无法注册。 1、2我国法律规定,只有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类得“官办慈善组织”才有合法募捐得权利,这样其她得民办慈善组织就失去了竞争力,造成了我国慈善组织募集得资源明显不足得现状.全国每年募集到慈善资源不到全国GDP得0、1%(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得资源高达美国GDP得8%—9%)。 1、3慈善组织得发展与政府得大力推动密切相关。大部分民间捐献被作为政府关怀与救助发放给受助对象。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得模式对于现代得慈善组织仍然就有很大得影响。但就是其实慈善事业得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排斥政府干预得,因为政府得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得性质,背离捐献者得意愿.所以政府得管理理念与政府导向就成为限制慈善事业发展得主要因素. 2 制度环境存在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 2、1迄今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得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得实体内容得法律与法规条款,即使就是已经颁布得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得、可供操作得配套政策而难 以落实. 2、2慈善捐赠得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落实。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得手段与能力还有待 加强,尤其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这套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完整得志愿者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 来。这些问题使慈善得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激发。 2、3制度框架得限制,冗长得程序以及繁琐得手续也严重制约了慈善组织办事效率得提高,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精)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指导、规范和促进“十二五”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回顾与“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扶持力度,慈善事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全社会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慈善事业法(草案》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已纳入国家立法计划;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了企业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更加明晰。江苏省、湖南省等地方政府先后出台慈善事业促进发展和社会募捐管理的法规,带动了各地慈善立法进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慈善事业发展。 社会捐赠数额大幅攀升。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700多亿元,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年初的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地震等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公益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由2005年底的31万个增加到44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975个增加到2168个,许多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其服务宗旨。全国已建立3.1万个经常性社会捐助

中国慈善事业有哪些弊病

不管何种慈善组织,在赈济贫民等方面都起过一定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管理不善、财政困难、官员贪污舞弊等问题。例如明代官办的慈善机构养济院,经费始终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明初对养济院未做名额限制,地方财力又十分有限,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所难免,一旦遇上荒年歉岁,社会上大批灾民有待救助,养济院的经费就难以接济了。更糟糕的是,有些养济院因缺少款项,得不到及时修葺,最终落得坍塌毁坏的结局。其次,胥吏的贪污舞弊是另一突出的现象。陋弊种种,不仅造成慈善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使得真正需要救济的人被摒诸门外。针对问题与弊端,明政府也采取过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派遣巡按、御史等赴各州县加强督查,广泛提倡民间社会设善堂善会,救济贫者残疾之人。但是,随着明后期各种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作为善政内容的养济院虽然仍得以存在,但其影响已远不如前,其式微之征兆也愈来愈明显。 中国现代慈善组织虽然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观念滞后,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尽管官方大力提倡,但一些人仍对慈善事业存有误解;甚至一些慈善组织及其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也只是将慈善事业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未能将其作为社会分工产物并不断发展的社会事业来对待,从而与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理念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是慈善机构的数量太少,慈善捐赠水准较低。中国目前的慈善公益机构仅有一百多家,而且绝大多数是政府所办,全国每年募集到慈善资源不到全国GDP(国民生产总值)的0.1%(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高达美国GDP的8%-9%)。中国的慈善事业很大程度上仍旧依赖海外捐赠,如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资中有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多一点来自内地。因此中国慈善机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弱,多数尚欠缺足够的社会公信力。 其三是发展慈善事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和完善。迄今国内尚没有为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与法规条款,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及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国内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七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慈善机构获得政府的特别许可,有权开出能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这种垄断格局,成为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难以作更大的发展的主要障碍。 其四是慈善组织自身亦存在着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弱点。如部分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还不规范,慈善募捐的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仍有待提高,慈善组织的运行还缺乏透明度及接受社会监督,慈善公益系统的自律还有待强化。概括而言,就是慈善组织仍面临着规范、专业、自律等方面的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