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运动发育和评估
小儿运动功能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功能发育规律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能力逐渐发展和成熟的一种规律。
以下是小儿运动功能发育的一般规律:
大运动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幼儿期,儿童的大肌肉群逐渐得到控制和协调,能够进行爬行、翻滚、坐立、站立、行走等动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跑、跳、投掷等运动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小运动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在幼儿期逐渐发展。
他们可以进行握笔、拧开瓶盖、穿扣子等动作,同时也能够进行一些精细的手工活动。
平衡能力的发展:儿童在早期时会出现摇晃、摔倒的情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平衡能力会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在单脚上站立、行走、跳跃,并且能够逐渐掌握自行车、滑板等平衡性运动。
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儿童在幼儿期逐渐发展出对环境空间的认知和定向能力。
他们能够准确地辨别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并能够进行空间导航和定位。
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的运动要求,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动作组合和运动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速度和水平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上符合以上的发展规律。
为了促进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运动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各种运动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概述1.定义:儿童运动功能评定是通过收集患儿的有关资料、选择适当的评估量表或测量工具,依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运动与姿势发育顺序、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运动类型等特点综合评定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运动异常为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2.分类:儿童运动功能评定,主要是评定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是竖头、翻身、坐、爬、站、姿势转换、走、跑、跳等运动,精细运动主要包括手的抓握、捏、双手协作能力、手的灵巧性和稳定性等。
3.实施与注意事项: (1) 评定室一-般要求:令儿童感到舒适、安全简洁。
卧位与翻身、坐、爬和跪项目需在垫子,上评定,站立、走、跑、跳项目在地上测试。
评估工具应提前备好。
若评定难以在一次全部完成,可分成几次评定,且全部评定要在1周内完成。
(2)以正常儿童整体发育标准为对照:严格按照评定指导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评定,评定中治疗师一定要观察到每个项目的关键描述。
对于2岁之前的早产儿,需要以纠正年龄进行评定评定方法儿童运动功能的评定,主要应依据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进行全面的评定。
常用的评定方法和量表有:1. GM Trust全身运动评估(CMs)2.发育性反射与反应的评定3.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4.小儿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5.粗大运动功能测试(CAMIIM)6.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7.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PM)8.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9.步态分析等。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全身运动是最常出现和最复杂的一种自发性运动模式,从妊娠九周的胎儿,持续至出生后.五个月,能够有效地评定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功能。
正常全身运动的发育分为早产儿时期和扭动运动时期(出生后~足月后8周龄),不安运动阶段是(足月后9周龄~足月后5周龄)两个阶段1.早产时期和扭动运动阶段(1).正常表现:整个身体参与的运动,手臂、腿、颈和躯干以变化运动顺序的运动方式参与这种全身运动。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1.0・6岁儿童发育评估标准主要是体格方面评估,比如体重以及身高等。
一般0・6岁儿童体格发育正常标准主要是身高、体重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的平均值水平。
如果过低或者过高,都需要警惕异常情况。
2.运动发育方面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大小运动、精细运动等的发育,比如四个月会翻身、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九个月会对指、十个月会双手换东西而且会站立、一岁左右会走、两岁跑、三岁双足跳等。
3.语言发育方面评估标准主要是两三个月会咿呀发音、笑出声音、七八个月可以无意识叫爸爸妈妈、一岁左右会说叠词、两岁会说句子、三岁会唱歌谣、四岁后可以理解语言含义等。
4.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评估标准主要有四个月左右出现认生、七八个月可以做再见以及区分陌生人、熟人等、三岁以上就可以开始学习等5、体重计算公式(1)初生一年内体重增长计算公式此期生长迅速,尤其前3个月更为明显。
可参照下列增长速度:1-3个月龄:约每星期增长200-180克。
生后1~6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χ600]生后7~12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x500】(2)一岁以后的平均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公斤)二【(年龄x2)+7(或8)】=11(或12)例:2岁小儿体重(公斤)=【(2x2)+7(或8)】=11(或12)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
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6、身长计算公式身长增长,也以最初半年为最迅速。
即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第月长2.5厘米左右。
生后12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
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长可依如下公式计算:身长(厘米)=【(年龄χ5)+80】。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规律是指小儿发育的运动技能和发展步骤,由
大到小,由普通到精细,包括以下内容:
一、体前屈曲的发育
1. 几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在母亲的膝枕中尝试自己的体前屈,两膝上举,屁股直起,脚尖着地,头颈抬起。
2. 五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坚持地在母亲膝枕上放松体前屈,两膝上举,
扶着母亲双手支撑,头可以抬起。
3.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自行进行体前屈运动,腹部和胸部离开床底,
头和脖子偏向前方。
二、胯部躯干支撑的发育
1. 九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坐稳,偶尔会拉到胯部躯干,双手手肘不断的
利用躯干支撑。
2.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用两膝和膝盖支撑自己稳定的站立,两肘扶
住床边,双手拉住躯干。
3. 四岁左右的宝宝可以独立站立,双手拿着小玩具,双脚十字平行,
稳定可靠。
三、行走的发育
1.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椅子,家具和母亲手臂的支撑开始行走。
2. 十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独立行走,双脚之间保持不懈的支撑,运动仍然僵硬,行走速度缓慢。
3.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逐渐掌握走路的技能,双腿可以持续支撑,走起路来稳定可靠,行走速度越来越快。
四、跳跃的发育
1.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物体或人们的支撑,慢慢地尝试向上跳跃,贴地跳跃,仍然是半跳半落状态。
2. 两岁左右的宝宝可以拉地板上的椅子,独自跳起,双腿可以协调配合,弹跳的高度和重复的次数比以前有了进步。
3. 三岁以上的宝宝可以拉着另外一个小朋友,双腿落地时可以稳定支撑自己,并且可以比较灵活地跳跃。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一、定义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是指婴儿从出生至6岁之间发育过程中,各个发育阶段的运动发育规律。
二、运动发育规律
1、婴儿期(0-1岁)
(1)随着先天的运动感觉不断加强,发育的运动技能以及能力不断增强。
(2)运动技能重心在于可以从躺至坐、从坐至初步站立,以及进行初步的左右活动等。
2、幼儿期(1-3岁)
(1)在这个阶段,运动发育表现为站立、摇摆,坐位转移,安全走行,以及简单的跳跃等。
(2)这个阶段的发育表现以及运动发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为了实现越来越复杂的双足运动技能,以及更加灵活的身体活动。
3、学前期(3-6岁)
(1)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跑跳等综合性运动技能,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较大的提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技巧性动作。
(2)身体技能的重点在于建立在简单动作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动作。
三、总结
小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每个阶段的发育重点不同,可以根据年龄来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帮助小儿进行有效运动训练,增强他们的运动能力。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01大运动包括什么大运动即神经对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动,大的动作、粗的动作全身姿势以及平衡协调运动和运动技能。
例如:俯卧、抬头、挺胸、爬、坐、站立、行走、跑、跳、翻滚等。
宝宝的大运动发育顺序是怎样的?每个阶段有哪些发展特点?以下作为对照,记得看完分享给好友哦。
02宝宝大运动发育顺序1月龄俯趴时抬头数秒,并能转头;轻触婴儿的身体时,能伸曲手和腿,但这并不是宝宝的自主运动,而是原始反射控制。
这个反射能帮助宝宝学会活动自己手脚,并使身体左右两侧协调起来。
如果反射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检查脑神经发育情况。
2月龄俯趴时能抬头45度,部分宝宝能把头和肩膀抬起。
拉着手腕能坐起,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拉婴儿手腕、不能随意让2个月大的婴儿坐起,否则有损伤婴儿颈部、头部、脊椎等部位的风险。
3月龄俯趴时能把头和肩膀抬起,可以自如地左右转头。
这时俯趴和抬头较好的婴儿,出现头突然往后仰的情况减少;部分婴儿开始翻身。
俯趴不足的宝宝,则竖抱时头部不稳,头会突然往后仰。
4月龄俯趴时能抬头90度;能从俯趴翻身至仰躺。
这时候宝宝的踏步反射比较明显,扶着腋下可站。
但不可经常扶着宝宝腋下弹跳或行走,这样会影响髋关节和腿部发育。
5月龄能朝不同的方向翻身,手脚很灵活,仰躺时手可以摸到脚,有些宝宝非常乐意这么玩。
如果你家宝宝做不到以上2点,意味着有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滞后。
用“懒”去评价他们是不公平的,很可能父母没有帮助宝宝做足够的锻炼,又或者因“肥胖”需要更大的力气。
6月龄可以伸手拿到眼前的东西并放进嘴里,部分婴儿开始匍匐爬行了。
观察宝宝的脚底,如果俯趴时脚底腾空不放松,极有可能是肌张力过高,或者迷路反射没有消退。
这会影响宝宝爬行的进度。
注意:做生长发育评估时需要评估宝宝是否可以独坐,但这个月龄段的宝宝腰部和背部肌肉力量还不足以让他们不用手支撑直立而坐,因此应避免独坐,待宝宝的腰背部发育的更好时再鼓励宝宝独坐。
切记“先爬后坐”,而非传统的七坐八爬。
幼儿体能评估

幼儿体能评估引言概述:幼儿体能评估是对幼儿身体各项能力进行系统性的评估,旨在了解幼儿的运动发展水平和身体素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一、评估项目的选择1.1 体能指标:包括肌肉力量、肌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等。
1.2 运动技能:评估幼儿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1.3 姿势与姿态:评估幼儿的站立、坐姿、走路等姿势是否正确。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2.1 定量评估: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如体能测试仪器、标尺等。
2.2 定性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运动表现,结合专业评估者的主观判断。
2.3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幼儿的体能指标、运动技能和姿势姿态,进行综合评定。
三、评估的重要性3.1 促进幼儿身体发育:通过评估了解幼儿的体能水平,有针对性地促进其身体发育。
3.2 个性化教学: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帮助幼儿克服体能方面的困难。
3.3 预防运动伤害: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幼儿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四、评估的实施过程4.1 确定评估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合幼儿进行评估的时间和地点,保证评估的准确性。
4.2 进行前准备:准备评估工具和材料,确保评估过程的顺利进行。
4.3 进行评估:按照评估项目和方法进行评估,记录评估结果并及时反馈。
五、评估结果的应用5.1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根据评估结果,为幼儿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促进其体能发展。
5.2 与家长沟通:将评估结果与家长分享,共同关注幼儿的体能发展,提供家庭支持。
5.3 定期跟踪评估:定期对幼儿进行体能评估,跟踪其体能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计划。
总结:幼儿体能评估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和细致的评估过程,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体能水平,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儿运动发育评定

小儿运动发育评定【目的】正常人运动发育在婴幼儿期完成,基规律为从反射运动到随意运动,从不协调到协调,从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从头部到足部,从中枢到末梢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当围产期及婴幼儿期因伤病等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时,其发育规律受到破坏,引起发育迟滞。
评价目的是了解小儿运动发育状况,判断障碍程度,推测预后,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可运用运动发育法则训练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儿。
【方法】一、根据小儿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标准,将人从卧位到立位的最基本动作,按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分成6个级别,分别进行评价。
0级:在被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成规定的体位。
1级:被动运动可达到规定体位,但不能保持。
2级:被动运动下可以达到并能维持规定体位片刻。
3级:没有外力帮助,可以勉强完成接近规定的体位。
4级:用近似于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并维持规定体位。
5级:正常。
二、小儿运动能力发育年龄。
1、1~2个月有控制头部的能力,如左右旋转,躯干垂直时头保持中立位,俯卧位抬头2~3级。
2、3~4个月,俯卧位时抬头4级;前臂能支持上身抬起,仰卧位抬头3级;手握玩具玩,扶其二臂能坐,能翻身,控制躯干能力2级。
3、5个月,仰卧位抬头,前屈4级;膝手位,双手能伸展,双手支撑体重,下肢能伸直,支持力2级。
4、6个月,双手支撑保持坐位3级;翻身4级。
5、7~8个月,会爬行,手扶拦杆站立,坐稳,二手能交换玩具,拍手。
6、9个月,能由翻身到膝手位,再用手支撑站起,从抽屉里取出玩具。
7、10~11个月,能站稳,扶着能走,脊柱呈生理曲线。
8、12个月,从膝手位直接变为立位,能走,能将圆圈套在木棍上,将一个东西放在另一个东西上。
9、15个月,会蹲着玩,腰以上能掌握平衡,开始自己学吃饭。
10、18个月,摆动上肢走路,爬上小梯子,从瓶子里倒出小玩物。
11、21个月,可以跑。
12、3岁半,仰卧时躯干部分旋转可起立。
13、5岁,仰卧时不旋转躯干可站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王素娟
小儿粗大运动发育里程
新生儿期(0-1月)
俯卧位:屈曲姿势占优势。头部可以从一侧转 向另一侧。在腹部上提婴儿躯体时,婴儿的头 部下垂。
仰卧位:屈曲姿势,略僵硬。
1月
俯卧位:下肢能够稍微进行伸展活动。颚部可以 从地面抬起。在腹部上提婴儿躯体时,婴儿的头 部和躯干可以瞬间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仰卧位:紧张性颈反射占优势。躯体较前阶段柔 软。拉起成坐位时不能及时跟上。
2月 俯卧位:头部可以稍微抬起。在腹部上提婴儿躯体
时,头部和躯干可以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仰卧位:紧张性颈反射占优势。躯体较前阶段柔软
。拉起成坐位时头部能稍微跟上。
3月
俯卧位:头部和胸部可以离开地面。能伸展双上肢。在 腹部上提婴儿躯体时,头部可以高于躯干水平面。
标准化测试:
以正常儿童为常模建立起来的量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全面发育评估量表,如Gesell量表、贝利量表和小儿神经心理发
育检查表中的粗大运动测试项目
以异常儿童为常模建立起来的量表
GMFM量表为代表 针对能力低下儿童的全面发育评估量表,如PEDI量表和
WeeFim量表中的相应测试项目
精细运动发育和评估
手指功能发育的规律:
首先是尺侧的动作发育 然后是桡侧 最后是手指功能的发育 取物时,先是四指与掌心的对捏,然后再发育到用拇指与食 指拈物。先以抓取为主,随后才有有意识的松手。 一般而言,小儿从3个月起开始出现一种手的不随意的抓握 动作,5个月以后才出现带有一定随意性的动作。
站立位:头部成直立位时双下肢伸展。
7月
俯卧位:能翻身至仰卧位。能腹爬。 仰卧位:能自主抬起头。能翻身。 坐位:支撑其骨盆时,能短暂地成坐位,手能伸向前方
。圆背。
9-10月
坐位:能长时间独坐,且可以背部伸直。 站立位:能扶物站起,能扶家具行走。 移动:能腹爬和四点爬。
1岁
移动:
精细运动功能评估
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临床观察 量表评估:
PDMS-FM MACS(手功能分级系统)
牵单手可以行走(48周)。 独自站起。 独自行走几步。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
临床观察:
属于相对主观的方法,评估时拥有较多的弹性,能够更深 入地观察粗大运动的质量,特别适用于较小月龄婴儿的粗 大运动评估,例如GMs
采用临床观察法评估小儿粗大运动能力时,评估者主要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姿势控制、姿势转换、肌张力、关 节活动范围、骨骼正常解剖位置、反射和姿势反应。
手功能发育进程
1个月:两手捏拳,刺激后握得更紧。 2个月:两手依然呈握拳状态,但紧张度逐渐降低。 3-4个月:将手放到中线观看并玩弄双手,出现抓握动作。 4个月:能在拇指的参与下抓住物体。 5个月:能抓到一手距离之内的物体。 6-7个月:能在双手间有意识地准确地传递物体。 8个月:能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抓取物体。 9-10个月:能用拇指与食指拈取物体。 10个月:能主动松手放弃手中的物体。 10-12个月:能握笔涂鸦,会几页几页地翻书。 2岁:能叠6-7块方木,逐页翻书。 2-3岁:能叠8块方木,临摹画直线。
仰卧位:紧张性颈反射依然占优势。能伸手抓玩具但不 能抓住。双手在胸前摇动。
4月
俯卧位:头部和胸部可以上抬,头部能上抬至与地面垂 直的角度。双下肢也能伸展。
仰卧位:出现对称性姿势,头部位于正中线。能伸手取 物并放至口中。
坐位:拉起成坐位时头部不处于落后状态。头部不会摇 动,稍微向前倾。喜欢扶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