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合集下载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r2 = 0.979 r2 = 0.978 r2 = 0.986 r2 = 0.987 r2 = 0.986
1、日本案例
50
城 40
市 30
人 口
20
万 人
5
1955-65-75-85-95回归线
1955年
/
0
5 10
50 70
城市规模的位序
图2 日本新泻县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变化
2、中国的验证
1953年 Pi = 781.18 Ri-0.906 r = 0.990 1963年 Pi = 910.87 Ri-0.888 r = 0.992 1973年 Pi = 554.84 Ri-0.811 r = 0.991 1978年 Pi = 773.56 Ri-0.762 r = 0.987 1990年 Pi = 1058.25 Ri-0.737 r = 0.995
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 2000年 Pi = 1872.54 Ri-0.729 r = 0.994 (7)
式(7)中,截距不固定。
2、中国的验证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 类型。
2,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 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我国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想规模小得多。
1 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2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分布
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2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7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7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 K
值)来表示。

中心地学说的理论模型认为K值是常数。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 级越高,K值越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这些结论都可能成立,但如果 城市规模级划分的间距不同,这种关系就会变化。表7-1中的B栏,是同一 个假设条件下的城市体系,因等级划分不同,K值可以完全不同。城市金 字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 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 效的,能够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
三、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讨论
(一)中国城市发展政策演变
★“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 50年代末、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 ★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建设小城镇;
(二)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讨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小城市重点论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也有许多人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
中的有益影响。例如,有人认为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 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
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
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 引投资。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 达方法。由于人口规模资料容易获取,因此 常被用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是马克· 杰斐逊(M.Jefferson)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 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区域研究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

区域研究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威廉逊的“倒U字形”观 点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性
经济增长速度
(二)增长极核理论 1、提出者 2、主要观点 3、应用
P1 Pi q ri
Pi P 1 ri
q
式中:P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 大的城市人口; r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如果对上式作对数变换:
lg Pi lg P 1 q lg ri
以上两个式子在概括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时具有相
当的普遍性。当q=1时就是Zipf模式描述的位序-规模分布 法则,实际上是帕累托分布的一种特例。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重点: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征
二、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断裂点理论 2、模型及其应用 (二)核心边缘理论 1、理论的提出者:弗里德曼 2、主要思想
(三)空间扩散方式 六种扩散方式 (四)效应差异理论 1、回流效应 2、扩散效应
频 率 百 分 比
城市人口规模 区域城市网络的对数正态分布表现
1949年哲夫用指数关系综合奥埃贝奇和杰佛逊的法则,提出了一个修正后 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其公式为:PiRiq=K。(2分) 这样在q=1时,为等级规模分布 q≥1为首位型分布,且q越大,反映首位城市特征突出 q≤1仍为等级规模分布,但中等城市较发育,且q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 q=0时或趋向无穷大时,表示所有城市一般大或只有一个城市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三个理论
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2、空间吸聚理论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几个概念: ——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两个经验 法则而展开的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 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首位度

首位度

首位度首位度是1、一个形容市场竞争力的指标,特别是可以发现某品牌与市场第一名(首位品牌)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下面举例说明首位度的算法:假设:中国国内冰箱市场的销售额份额和排名,海尔30%->西门子20%,那么如果西门子的首位度=20%÷30%2、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优势性,也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

也有种说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省的首都或省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千人指标百科名片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

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

千人指标按建筑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例如:中小学生以每千居民有多少座位计算,而医院则以每千居民多少床位计算。

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下有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设置规定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的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多年来在各地的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实践中一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包括两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计算。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城市建设技术政策,合理地确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便程度,而且涉及到房地产投资及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

影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因素较多,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建造地段原有设施本身的合理规模等。

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以“千人指标”为主,同时对照公共服务设施应占住宅建筑面积的比重,对于新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标准,可采用“千户指标”。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2011教学讲义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2011教学讲义

❖ 1 Lima ❖ 2 Arequipa ❖ 3 Trujillo ❖ 4 Chiclayo ❖ 5 Iquitos ❖ 6 Piura ❖ 7 Huancayo ❖ 8 Chimbote
7 000 000 700 100 600 000 470 000 335 000 310 000 305 000 300 000

1936年在辛格(H.W. 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 换公式:
1949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 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 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现 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 模式的一般化:这里,Pi是第i位城市 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局的动力也越强 ;民族主义精神强的国家可产生首位分布等等。
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
埃尔·莎科斯(E.Shaks)于1972年提出了该模式,将城市 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认为位序-规模分布 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 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 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 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是多种力量在长时间里作用的结果,以致一 旦形成了该分布,那么这些力量中的任何一个很可能只产生 一种随机的相对微小的作用。这种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 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的大国出现。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 布比较集中,越大越 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 模分布比较分散。越 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 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 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集你所研究省、市(县)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资料,计算该省区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
1.河北省城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05年)
河北省的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
2xx指数S2=P1/P2=1.36
4城市指数S4=P1/(P2+P3+P4)=0.537
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11)=0.525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首位度指数偏小,为1.36,4城市指数低,只有0.537,说明较大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很难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中小城市配合的城市群落。从11城市指数来看,其值也很低,为0.525,说明城市体系中较大城市发育,但众多的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却较小,因而与高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而且在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距。
2.xxxx首位度
据统计,2008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5万,比上年增加75.6万,增长0.73%,其中户籍人口为7317.7万人。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为51.9:
48.1,男女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比2006年末每平方公里736人增加了5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淮安
盐城
扬州
泰州
宿迁6598
4664
11571
8848
8001
7444
10030
14983
6638
6029
470
946.86
630
778
468
530
810
470
505
525
S=946.86X2/(629+470+630+778+468+530+810+470+505+525)=0.3255
xx14983
南通8001
xx88470
946.86
358
630
77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68
530
810
470
275
505
525
946.86
810
946.86
810
778
630
由计算得S=946.86/(810+778+630)=0.427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南京
无锡
徐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xx名
xx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xx4664
xx11571
xx4375
xx8848
南通8001
xx7444
xx10030
xx14983
xx6638
xx3843
xx6029
xx8660
2xx指数:
S=P1/P2
xx11571
xx14983
由计算得
4xx指数:
S=P1/(P2+P3+P4)
xx11571
多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1990年为654人,2000年末达到714人。自2000年以来,由于总人口持续低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放慢。2001年末为717人,2002年末为719人,2003年末为722人,4年间人口密度年均增长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