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的哲学如一条▲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着。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不仅提出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而且用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进行极具个性的艺术化▲,至今都让人▲。

A.波澜壮阔解释拍案叫绝

B.波涛汹涌解释叹为观止

C.波澜壮阔诠释叹为观止

D.波涛汹涌诠释拍案叫绝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A.①③④②⑤⑥B.①⑤②③⑥④C.②①④⑤③⑥D.②③④①⑤⑥3.下列广告用语,在使用语境中不得体

...的一项是(3分)

A.弘扬传统美德,爱心温暖千家。(慈善公益广告)

B.纵使天涯海角,追寻油迹知晓。(XX汽车广告)

C.一呼天下皆应,天涯若比近邻。(XX手机广告)

D.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公园公益广告)

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3分)

光懂得收藏素材还不行,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你必须识别素材,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就像化学实验室发生的那种“热反应”,如此,你才算是完成了个性化的“占有”。

A.物理性的采集指写作者对素材进行有效合理运用。

B.热反应是指写作者对素材应加以理解并灵活运用。

C.个性化“占有”指写作者对素材要有独特的理解。

D.写作不仅要收藏素材,更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回君传

袁中道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髦,大类俳场上所演回回状。予友丘长孺见而呼之谓“回”,邑人遂“回”之焉。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家有庐告田亩,荡尽,遂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与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吾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鬃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乃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末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业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道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必不绝我,故终不优。”予曰:“善。”

回丧其子,予往慰之。回方醉人家,招之来,笑谓予曰:“绝嗣之忧,宁至我乎?”相牵入酒家,痛饮达旦。磋乎!予几年前性刚命蹇.,其牢骚不平之气,尽寄之酒,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校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中见二十饮人,皆罗拜堂下,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或有二三日不饮时。量日以退,兴日以索。近又戒杀,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袁小修小品》,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回聪慧,耽.娱乐耽:沉溺

B.邑人以之规.予曰规:约束

C.予几年前性刚命蹇.蹇:不顺

D.以取罪戾.戾:违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回君是作者的表兄弟,深目大鼻,浓胡须,像滑稽剧中的回族人,所以别人给他取名“回”。

B.作者少年时喜欢跟回君交往喝酒,认为回君喝酒专心,和回君一起喝酒,能够让自己内心舒畅。

C.回君虽然有妻有子,但经常在外喝酒不归,连家庭的生活也不顾。作者对他的生活表示欣赏。

D.作者认为回君具有颜回的品格,通过为回君作传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受羁绊、命运不顺的感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6分)

⑵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4分)

8.请简要概括回君的形象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渔歌子·柳垂丝

李珣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9.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渔父生活之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请赏析“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的表达效果。(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⑴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⑴ ▲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⑴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⑴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⑴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⑴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⑴文章,▲ ,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美妙的抵达

李娟

从春牧场到夏牧场的转场开始了。

昨天来的几个客人,轮流叮嘱了我一遍:“明天的路很难走,骑马要慢一点啊!”

难道会比哈拉苏的路更难走吗?于是我做了最坏的打算,上路了。

结果走了五六个钟头,都一直很顺,一路上全是起伏的坡地,只有几处上坡路有些陡滑,但都不算特别难走。便觉得昨天那些人要么夸大其词了,要么就是……哎——没见过世面。

但过了十ー点,果然没错,最难走的地方到了。

那时我们进入了一条干涸的旧河道。没有路,眼前顽石遍布,道路凸凹不平。驼队绕着石头小心行进,路面越来越倾斜,走到最后,觉得这条旧河道根本不是流水的,而是流瀑布的!好几处陡得就是直上直下!

为了不拖后腿,我一直走在最前面

.....。同时也小有私心——最前面的地方最安全,永远不会有石头被前面的马蹄踩松,滚下来砸到头上。

路像台阶一样一级级向上,每到陡峭的拐弯处,就必然会看见人为修补的痕迹。大多在“之”字形的拐弯处垛着整整齐齐的石头堆,以拓宽路面,并防止坡体滑塌。在这些整齐的石堆里有些石头大到两个人根本挪不动,由此可想维修牧道的劳动是多么艰苦,同时也能想象到这样的地方曾经出过多少事故,跌落过多少负重的骆驼……

现在,很多险要的古老的牧道都废弃了。大山被一一炸开,新的牧道笔直坦阔,汽车都可以在上面跑。新牧道大大方便了牧人的出行,同时也加快了外来事物对山野的侵蚀。在那样的石头路旁,一路可见形形色色的塑料垃圾。当道路不再艰险的时候,“到来”和“离开”将会变成多么轻率的事情。

完全通过这条崎岖陡峭的旧河道大概用了一个多小时。紧接着就进入了一大片的茂密的灌木丛之中,往后是一条缓下坡的道路。

脚下的道路深深陷入碧绿潮湿的大地之中,又那么纤细,仅一尺宽。这样的路一条挨着一条,顺着山坡舒缓的走势而优美匀称地起伏,遍布了整面大地却纹丝不乱。这是羊走出来的路。羊群看似混乱地轰然前行的时候,只有它们走过的路为它们记录下了它们所遵循着的那种强大从容的秩序。

由于路面潮湿,泥土又黏又细,骆驼很容易打滑。在过沼泽的时候,有两匹骆驼先后倒下了,侧朝在路边,被身上的负重压得动也动不了。大约是刚刚经历过漫长艰难的路途后,进入平顺的路面了,反而放松了警惕。

这时,我听到扎克拜妈妈在身后唱起了歌。

妈妈经常唱歌,但从没听她唱过这样一首。曲调很无所谓地流露着忧愁,音律绵长平静,似乎与爱情、离别、怀念有关。远离家乡很多年的人才会唱这样的歌吧?充满了回忆,又努力想要有所释怀。

在寂静的山野里,在最后一段单调却轻松的行进途中,这歌声真是比哭声还要令人激动……大约传说中美丽的冬库儿【注】快到了,我们即将真正远离之前所有的痛苦了,妈妈走到这里才总算安下心来了吧?

在山谷尽头,驼队再次翻过一处狭窄的隘口,一下山,发现我们已赫然出现在森林中。四下到处都是杉木林,偶尔夹杂着几丛躯干如银子一样耀眼的白桦树。

最后的一路上,我撒下驼队独自远远走在最前面

.....。遇到岔路口就勒马停下,等后面的队伍赶上来了再问路。遇到两条路平行,就煞有介事地判断一番,再引领马踏上那条看起来好一点的路。

后来才发现,根本没必要操这些心。马聪明着呢,自己的路自己全都有数,老驻地在哪个方向,哪一段有过不去的水流……全都清清楚楚,根本不用我多事。

而我选的那些路呢,看起来很平,走到一半オ发现有沼泽。

马强烈要求走的那条路(就是怎么抽打也不回头的路),看上去坑坑洼洼,却越走越顺。而且据我目测绝对是近道。

总之,剩下的路程真是愉快,连马儿都那么快乐。

然后,穿过最后一片白桦林,一眼就看到两山夹峙间紧傍着森林的,狭窄而明媚的冬库儿。

(节选自《羊道?春牧场》,有删改) 【注】冬库儿:地名。

12.文中两次写到“我走在最前面”,请分别概括其原因。(4分)

13.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歌声真是比哭声还要令人激动”?(5分)

14.文章写“我”参与转场的经历,引发“我”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对历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盛玉雷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历史之于国家民族,犹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丢失了自我;国家民族丢失了历史,也就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主张“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告诫“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指出“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

以史正人、以史化风,在当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人说,“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对这样的灵魂之病,还需彻底祛除病灶。荧屏上,民族罪人被演绎成风度绅士,时代楷模却被塑造成道德有亏,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被矮化成“宫斗”“权谋”;网帖里,有人调侃污蔑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编造篡改党史、国史、军史;生活中,“精日分子”出没,出格举止挑战底线……无论是所谓“重新评价”的虚无主义,还是所谓“还原真相”的解构崇高,或者所谓“利益至上”的泛娱乐化,都是以主观替代客观、以片段取代整体、以臆想揣摩史实,不仅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危及国家发展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

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探索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体”,构筑出亿万人民的“意义世界”。鲁迅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轻视历史、歪曲历史、消解历史,如何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梁启超认为,历史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的确,历史不仅拥有“时空位置的特殊性”,也存在“时间的秩序”“因果的联系”。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观察历史,就容易忽略客观的史实、必然的规律、主流的叙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说到底是将历史当作了予取予求的工具,是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歪曲历史来歪曲未来。只有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能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从不遥远,也从未远去。常葆一颗敬畏之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我们就能在了解昨天的基础上,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源头,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丢失了自我,国家民族丢失了历史,也就难以扎根现实和开创未来。

B.历史和事实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坚持正确历史观,尊重、思考历史,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C.当前轻视历史、歪曲历史、消解历史的现象泛滥,这不仅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危及国家发展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

D.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历史才能成为予取予求的工具。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从而强调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B.文章用较多笔墨列举当前歪曲历史、消解历史的现象,使文章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C.文章引用鲁迅和梁启超的话论证了历史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强调要全面对待历史。

D.文章从历史意义、当前现象、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等多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17.如何才能对历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24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6000万人生活受到极端天气影响,1万多人死于各类自然灾害。

数据显示,2018年洪水影响的人口最多,高达3540万人,其中2300万人生活在印度喀拉拉邦。受风暴影响的人口高达1280万人,风暴还造成1593人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飓风“佛罗伦斯”和飓风“迈克尔”给美国造成约300亿美元损失,台风燕子给菲律宾造成约125亿美元损失。2018年欧洲和北美洲野火造成的死亡人数创下纪录:126人死于希腊野火,成为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野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野火导致88人死亡,同时造成16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去年全球还有930万人受到干旱的影响,其中肯尼亚300万人、阿富汗220万人、中美洲250万人。

包括地震、海啸和火山在内的地质活动则是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去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1万多名死者当中,约半数死于上述地质活动灾害,仅印度尼西亚一国就有4417人死于这类灾害。

(摘编自《2018年极端天气影响全球6000多万人》,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25日)材料二:

2019年仅仅开始一个月,极端天气已席卷全球多国,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美国中西部经历罕见风寒,澳大利亚遭受极端高温,气候变化再次引发广泛担忧。

北半球,美国中西部寒气逼人。1月30日,美国芝加哥早上的气温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创纪录的-15℃。明尼苏达州则创造全美寒冷新“巅峰”,气温低至-38℃,风速35英里/小时,风寒指数-70,突破美国最低纪录。芝加哥已经关闭主要景点和学校,伊利诺伊、威斯康星和密歇根州已经进入紧急状态。美国邮政总局暂停了多地区的邮政服务。

南半球,澳大利亚却酷暑难耐。1月24日,阿德莱德气温达到46.6℃,打破80年来的纪录。怀阿拉48.5℃、利溪46.9℃、奥古斯塔港49.1℃,全部打破历史最高纪录。高温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其中澳大利亚眼镜狐蝠两天内死亡三分之一。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

未来类似极端天气或更加常见。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虽然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极端事件的唯一原因,但极端事件强度或频率的变化或受到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201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警告说,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状况“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加速而持续下去”。

极端天气的发作与高出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有关,而气候变化将使这种变化更为频繁和剧烈,形成一个变暖的世界或是一个更加极端的世界。

(摘编自胡定坤《2019刚开年全球天气已“爆表”:多国极端天气打破纪录》,《科技日报》2019年2月1日)

材料三:

9日,春运进入返程高峰。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三天中东部将有大范围雨雪天气出现。相关省市纷纷发布强降温、冰冻等预警信息,各地多措并举应对强降温、道路结冰等极端天气,保障旅客温暖返程。

上海共出动4100余名道路养护人员,彻夜落实雨雪恶劣天气防范措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负责中心针对滞留旅客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有序做好地铁延时运营、公交班线和出租车疏散客流等工作。

安徽多地交警组织警力,通过采取压速带道、指挥疏导、抛撒融雪剂等措施,全力保障道路安全通畅,部分高速入口临时封闭,实行限制车型上道及限速交通管制。

四川省泸州市加大了对辖区道路事故多发路段、长下坡、急转弯、隧道等重点路段沿线排查、清理、排险,确保辖区道路交通秩序良好、安全、畅通,泸州西高速服务区内设置有返程农民工咨询服务站点,备有热水、服务手册,帮助返程农民工安心返程。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的桥隧工人们正迎着风雨攀爬上35层楼高的桥拱顶端进行检修,以确保列车安全通过。

(摘编自《极端天气阻挡不了返程步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措并举保障旅客温暖返程》,新华网,2019年2月9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2018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1万多人死亡,其中约半数死于地质活动灾害,所以地质活动灾害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

B.地质活动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台风、野火、干旱等自然灾害,它已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

C.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⑴,今年澳大利亚的高温天气已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

D.今年春运期间,相关省市纷纷发布强降温、冰冻等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保障旅客温暖返程。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2019年刚开始,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已经给全球多国带来困扰,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担忧。

B.未来类似极端天气或更加常见,世界气象组织警告说,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状况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加速而持续下去。

C.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将使高出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变得更为频繁和剧烈,从而形成极端天气。

D.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及时防范措施,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降低极端天气造成的危害。

20.三者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园,可以是个体小家庭,也可以是社会大家庭,更可以是精神的世界。家园充满着喜怒哀乐,演绎着悲欢离合,陶冶着人的精神和灵魂。

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举鼎,有绝膑之患故也。七古中,长短句尤不可轻作,何也?古乐府音节无定而恰有定恐康昆仑弹琴三分琵琶七分筝弦全无琴韵故也。初学诗,当先学古风,次学近体,则其势易。倘先学近体,再学古风,则其势难。犹之学字者,先学楷书,后学行草,亦是一定之法。

(选自《随园诗话·卷一四》)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3.《随园诗话》作者是▲ (朝代) ▲ (人名)。(2分)

24.作者对作诗者提出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A.官渡之战后,袁绍逃回冀州,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

来。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

B. 《呐喊》展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作者认为风雨如磐的

中国,挣扎向前的中国,必须经过“涅槃”才能获得新生与腾飞。

C.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认为父亲是人类完美贤明的代表,父母关系和谐是人类和

谐圆满的象征,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让他更坚定这种想法。

D. 《老人与海》的结尾,作者写老人在窝棚里睡着了,梦见狮子,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

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E.《边城》结尾关于傩送回不回来、白塔能不能再建起的猜测,反映了作者对湘西理想

世界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是终结还是新生的思考。

26.简答题(10分)

⑴《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向薛宝钗

倾吐了哪些心声?(6分)

⑴《家》中写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新把觉民召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请分析作

者这样写的原因。(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文化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

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27. 为什么说文化转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现象”?(4 分)

28. 作者认为,“文化转型”与“文化危机”的关系怎样的? (6分)

29. 为什么说文化转型“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5分)

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3分)C(①“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这里是强调“声势雄壮”,应该选“波澜壮阔”。且“波涛汹涌”与后文的“汹涌”重复。

②“解释”指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诠释”解说,阐明。“诠释”更适合于书面语

境,故用“诠释”。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这里没有强烈的感情,故用“叹为观止”。)

2.(3分)A(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的逻辑顺序排列。)

3.(3分)B

4.(3分)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3分)B(规:规劝。)

6.(3分)C(回君没有不顾家庭生活,作者欣赏回君的是他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

7.(1)(6分)因为我曾经看到你们这些人饮酒,在自己喝酒时,心里好像在想着什么,眼

睛好像注视着什么,酒杯虽然在手里,而心思在谋求着别的。

(2)(4分)我于是感叹说:“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的生活,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8.(4)放荡不羁、率性自如、穷困潦倒、自得其乐(安贫乐道)。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5分)赏景、泛舟、唱歌、垂钓、喝酒(3分)。表达对渔父生活的喜爱之情,抒发了避俗隐逸之思(2分)。

10.(6分)①以动衬静,写船快速行进惊起沙鹭,衬托夜晚的宁静;②对比照应,写夜晚快速回归的紧张与前面赏景、缓歌、垂钓的悠闲形成鲜明对比;③寄情于景,通过写因游玩回家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渔夫生活的喜爱(赞美)。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8分)⑴信誓旦旦⑵而御六气之辩⑶以咨诹善道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⑸只是当时已惘然⑹箫鼓追随春社近⑺文胜质则史⑻经国之大业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12.(4分)第一次是在最难走的地方,为了不拖后腿和自己的安全;第二次是最后的路行进轻松,又快到目的地,感到兴奋。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5分)①刚经历漫长艰难的路途,进入最后单调却轻松的行进;②因为哭声只能让人感受到悲伤痛苦,那歌声音律绵长平静,充满着回忆和释怀;③快到目的地,即将远离之前所有的痛苦。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带来便利时又暗含伤害;②人生的轨迹虽然混乱,但每一步都会留下生命的印记;③人生在顺境中容易放松警惕;④人不要自作聪明,因为有时候人还不如动物聪明。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15.(3分)D(“历史才能成为予取予求的工具”错,文中是批判有些人“将历史当作了予取予求的工具”。)

16.(3分)C(引用鲁迅的话是阐明历史的内涵。)

17.(6分)①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②自觉抵制轻视历史、歪曲历史、消解历史的行为;③要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18.(3分)B(台风、野火不属于地质自然灾害。)

19.(3分)C(文章没有明确肯定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

20.(6分)①材料一侧重介绍自然灾害对全球的严重影响;②材料二侧重分析引发极端天气的原因;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积极预防极端天气危害的措施。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八、作文(70分)

21.根据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22.(4分)古乐府音节无定而恰有定/恐康昆仑弹琴/三分琵琶/七分筝弦/全无琴韵故也。23.(2分)清袁枚

24.要量力而行;要先易后难。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我常常劝诫作诗的人,不要轻易地作七言古诗。为什么呢?唯恐才力不够而任务深重,如同秦武王举鼎,有把膑骨折断的危险。七言古诗中,尤其是长短句更不可轻易来作。为什么呢?古代的乐府音节看似无规律而恰恰又有规律,轻易地去学恐怕就像康昆仑学弹琴,弹得三分像琵琶,七分像筝弦,完全没有琴韵。开始学作诗,应当先学古代的民歌,再学近体诗,这样就会容易一些。倘若先学近体诗,再学古代民歌,势必就会很难。好比学习写字的人,先学楷书,然后学习草书,这是必然的方法。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5分)CE(C项,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让他对这种想法感到怀疑;E项,“白塔能不能再

建起”不对。)

26.(1)(6分)病情加重,感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对过去误会宝钗表示歉意;感激宝钗的昔日的教导;感伤自己的悲苦身世;担心自己碍事,只能处处小心。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

(2)(4分)表现高老太爷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强烈的人;写高老太爷临终发善的反省,丰富了人物形象(或,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7.(4分)①文化转型需要大的历史尺度变化;②文化转型必须是文化观念、价值体系和文化习惯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8.(6分)①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②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

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9.(5分)文化模式有一定的常规期和稳定期,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必须要等文

化危机的量变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引质变。

评分建议: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即满分5分,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