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合集下载

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

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B.寻坐.事免坐:因为C.奉敕以行.行:施行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②骥上章自辨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高三语文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高三语文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编稿:李静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高清课堂: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开始】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根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那么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那么〞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文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文文言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五)省略句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六)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二)宾语前置句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三)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四)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鸿门宴》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长于臣。

”5. 得复见将军于此。

《过秦论》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3.王曰:“何为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者,……”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

例,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也”式“也”在此表达判断语气。

例,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式既没有“者”,也没有“也”,翻译的时候加上“是”。

例,9、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10、荀卿,赵人。

(《史记·孟荀列传》)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1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1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用“是”做判断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17、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通常被称为意念被动句。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3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介词“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3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3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3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40、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4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4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莫之夭阏——莫夭阏之4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忌不信自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二是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例,44、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吾与谁归4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安在——沛公在安46、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燕王——以何知燕王47、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48、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有何厌4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50、唯利是图——唯图利唯才是举——唯举才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宾语通常前置,这种情况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例,51、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52、夜以继日——以夜继日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54、是以记之——以是记之陈述句中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5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省略句省略句不是文言文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但是较现代汉语而言,它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略主语文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所以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语的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例,承前省18、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1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人)缘溪行,(武陵人)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蒙后省20、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对话省22、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

文言文中,通常在并列句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2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5、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常见的事,所省多为代词“之”,既可以作动词宾语,又可作介词宾语。

2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2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兼语“使、令、命”等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即被称作兼语。

兼语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但在文言文中常常被省略,多为代词“之”。

2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陈涉世家》)29、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这个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3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31、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以)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14分09秒)题型解读例1 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竖子不足与谋【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

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

例2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

列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

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

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

”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