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功能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记忆功能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记忆功能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记忆功能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记忆是人脑的基本认知功能之一,记忆是对过去经历和发生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的过程主要由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三部分组成。记忆障碍(Impaired Memory),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记忆作为认知领域中的一部分在脑卒中后经常受累,研究发现记忆障碍在脑卒中24h 内的发生率最高可达74.6%,而在几个星期后发生率可低至50% 6个月后仅为12%[1,2]。记忆障碍的存在使患者康复效果减弱,因此,早期发现记忆障碍,予以相应的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

目前对于记忆障碍的评定以神经心理学量表为主,但量表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临床应用具有限制性,客观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弥补了这一缺点,将神经心理学量表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能更客观准确的评定记忆障碍。现将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

1.1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成套记忆测验。该量表最初由Wechsler(1945,甲式)和Stone (1946,乙式)所编,包括7个分测验。初版问世应用后因缺乏非言语记忆测验、再认测验和延时测验程序,并且仅采用一个单一总分(记忆商)作为记忆功能的指标,评定效果受到多方质疑[3-5]。针对初版WMS的不足之处Wechsler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发表于1987年的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版(WMS-R)共包含13个分测验。相对于初版,WMS-R增加了延时回忆程序和视空间记忆分测验,并且取消了单一的记忆商(MQ)概念,代以基于因素分析的成分指数。但WMS-R仍具有缺陷,其未提供线索回忆及再认程序,视觉记忆分测验尚不完善。

发表于1997年的韦氏记忆测验修订版(WMS-III)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记忆量表之一。WMS-III含11个分测验,包括6个基本测验和5个备选测验[6]。相对于WMS-R,WMS-III在量表内容上回忆与再认并重,克服了前两版无再认程序的缺陷,同时完善了视觉记忆分测验,基本记忆指数由WMS-R的5个增加到8个[7,8],其基本记忆指数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也作了重大改进。韦氏记忆测验第四版(WMS-IV)于2008年首次初版,WMS-IV较以前版本在测验内容、结构框架、常模转换、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9]。

韦氏记忆量表在我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龚耀先的修订本(WMS-RC)[10],1983年龚耀先等以WMS为蓝本增加和修订了测验内容,改变了记分系统编制成WMS-RC。WMS-RC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仍分为甲、乙两式平行本,便于进行前后比较。测试内容包括经历、定向、数字顺序、再认、图片回忆、视觉提取、联想学习、触觉记忆、逻辑记忆和背诵数目,共10项。WMS-RC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成套记忆测验之一,其结构和内容与WMS-R与WMS-III均

肌力测定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

记忆功能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记忆功能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记忆是人脑的基本认知功能之一,记忆是对过去经历和发生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的过程主要由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三部分组成。记忆障碍(Impaired Memory),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记忆作为认知领域中的一部分在脑卒中后经常受累,研究发现记忆障碍在脑卒中24h 内的发生率最高可达74.6%,而在几个星期后发生率可低至50% 6个月后仅为12%[1,2]。记忆障碍的存在使患者康复效果减弱,因此,早期发现记忆障碍,予以相应的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 目前对于记忆障碍的评定以神经心理学量表为主,但量表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临床应用具有限制性,客观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弥补了这一缺点,将神经心理学量表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能更客观准确的评定记忆障碍。现将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 1.1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成套记忆测验。该量表最初由Wechsler(1945,甲式)和Stone (1946,乙式)所编,包括7个分测验。初版问世应用后因缺乏非言语记忆测验、再认测验和延时测验程序,并且仅采用一个单一总分(记忆商)作为记忆功能的指标,评定效果受到多方质疑[3-5]。针对初版WMS的不足之处Wechsler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发表于1987年的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版(WMS-R)共包含13个分测验。相对于初版,WMS-R增加了延时回忆程序和视空间记忆分测验,并且取消了单一的记忆商(MQ)概念,代以基于因素分析的成分指数。但WMS-R仍具有缺陷,其未提供线索回忆及再认程序,视觉记忆分测验尚不完善。 发表于1997年的韦氏记忆测验修订版(WMS-III)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记忆量表之一。WMS-III含11个分测验,包括6个基本测验和5个备选测验[6]。相对于WMS-R,WMS-III在量表内容上回忆与再认并重,克服了前两版无再认程序的缺陷,同时完善了视觉记忆分测验,基本记忆指数由WMS-R的5个增加到8个[7,8],其基本记忆指数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也作了重大改进。韦氏记忆测验第四版(WMS-IV)于2008年首次初版,WMS-IV较以前版本在测验内容、结构框架、常模转换、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9]。 韦氏记忆量表在我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龚耀先的修订本(WMS-RC)[10],1983年龚耀先等以WMS为蓝本增加和修订了测验内容,改变了记分系统编制成WMS-RC。WMS-RC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仍分为甲、乙两式平行本,便于进行前后比较。测试内容包括经历、定向、数字顺序、再认、图片回忆、视觉提取、联想学习、触觉记忆、逻辑记忆和背诵数目,共10项。WMS-RC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成套记忆测验之一,其结构和内容与WMS-R与WMS-III均

肌力评定内容

肌力评定 概述 肌力就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就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就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以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4 适应证 肌力评定的适应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她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她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她原因引起的肌 五级肌力评定 分0-5六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5级正常人的肌力。 测定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她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她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她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 (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与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与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与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与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与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记忆障碍是怎么回事

记忆障碍是怎么回事?作者:王铭维,刘颖 ●人是如何记忆的? 讲到记忆,我们先从人的认识开始,在一次聚会时,经朋友介绍你认识了几位朋友,有一、二位新朋友你认为特别重要,所以当时着意记在心里,在第二次见面时,你马上说:“您好,王经理,上次我们聚会时见过,最近好吗?”那么你是如何记住王经理的呢?记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记录或输入信息,当朋友给你介绍王经理时,你注意到了他的名字和面孔,你把这些信息收入脑子里,储存在记忆的部位,大脑将这一信息归档存放,这是记忆的第二阶段储存信息,当你再遇到王经理时,你不仅认识他的面孔,还能叫出他的名字,这是记忆的第三阶段:回忆信息或信息输出,大脑就好比一个文件柜,将所收集的归档存放以备未来之需。 ●人的记忆是如何维护保持的? 记忆根据持续时间和内容分为以下两大类: ▼根据记忆持续时间分类: 瞬时记忆——持续时间30秒以下,短暂记忆。 近期记忆——持续时间数分至数天。 远隔记忆——持续时间数月、数年至终生。 ▼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理性记忆(事物记忆),通过反复学习所获得的一般性知识。 手续记忆(技能记忆),关于操作技能、顺序、习惯等方式和方法的记忆。 陈述记忆:关于个人生活中历史事件的记忆。 记忆的维护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记忆以至不忘。这就好比一条乡间小路,如果1年甚至数年无人通过,它就会被杂草所覆盖,踪影难寻,因此,在记忆的通路上如果没有反复强化,记忆也会逐渐消失。 ▼影响记忆的因素 △有获得信息的动力和对信息的足够重视,要把信息储存在大脑记忆中,首先要对这一信息有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心”或“专心致志”的去学习,去记,有时人学东西,接收信息,看报纸抱着“看看就行了”,“我知道就行了”的态度,因此就无从谈起记忆,尽管他每天在看在学,但并非在用脑去记。还有的人生活非常有规律,就像人们所说得三点一线“家——办公室—菜市场”因而他也就失去了要记忆的动力。 △身体状况的影响部分人由于身体的衰老,如老年退行性关节病,老年性耳聋,老花眼,白内障而妨碍了老人的活动,交谈和接收新事物,有些人是由于身体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使活动量大大减少,运动量的减少,不仅使脑血流水平降低,还使脑运动功能区神经细胞功能减低。 △信息过量还有的人想把很多的东西在短时间内记住,科学的来讲,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像一辆汽车限载10人,你却要装上20人,后果可能是走到半路就走不动了。所以如果一次接触太多的信息,以后就无法回忆其中的大部分,结果是几乎什么也没记住。患焦虑和抑郁症的病人,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注意到那些新的信息,因此,不能正确的把新信息记录下来。 △语言的影响语言是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语言才重复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说话,我们

肌力的评定

肌力的评定 一、肌力概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耐力:肌肉持续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速)收缩的能力称为耐力。耐力可分为持续耐力和重复耐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到出现疲劳时已完成的收缩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二、回顾与肌肉相关的知识 肌肉依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这里主要讨论骨骼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故称为随意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 粗肌丝:肌球蛋白 ⑴骨骼肌的生物学特性:骨骼肌→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动蛋白 肌浆细肌丝: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⑵骨骼肌的力学作用: 原动肌:产生原动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 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肉,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肉成为拮抗肌。 固定肌:固定肌肉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以防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协同原动肌发挥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参与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通常称为固定肌。 中和肌: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 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通常称为协同肌。 ⑶肌肉收缩的形式: 等张收缩又称动力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基本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关节活动的肌肉收缩方式称为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根据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的不同改变分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等张向心性收缩即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肌肉起止点相互接近。如肱二头肌的向心性收缩可使肘关节屈曲。等张离心性收缩即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长,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此时肌肉收缩主要在于控制肢体坠落速度。 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性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没有改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肌纤维收缩的做工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等速收缩指肌肉收缩时,产生肌张力变化,而带动的关节运动的速度是由仪器设定不变的。 ⑷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指肌肉内各纤维束的横截面只之和。 肌肉的初长度:即收缩前的长度。因肌肉是弹性物质,故在生理限度内肌肉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则收缩时肌力较大。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肌肉的募集: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越大,肌力也越大,成为肌肉的募集。 此外,肌纤维的走向和肌腱长轴的关系、杠杆效率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都对肌力的大小产生影响。

康复医学概论复习题

1.下列关于残疾的描述错误的是: A.残疾是指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的身心 功能障碍的状态 B.疾病可导致残疾 C.残疾一定是疾病或者伴有疾病 D.残疾可以与疾病无关 E.残疾是康复医学产生的基石和发展的推 动力 2.按照ICIDH分类,个体水平的功能障碍成为: A.残损 B.残疾 C.活动受限 D.残障 E.参与局限 3.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是: A.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延续 B.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加强 C.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辅助 D.两者独立而不相干 E.两者并列而相互渗透 4.现代医学模式是: A.自然哲学模式 B.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C.生物医学模式 D.神灵主义模式 E.心理-社会模式 5.中国五类残疾标准不包括: A.视力残疾 B.听力残疾 C.智力残疾 D.精神残疾 E.内脏残疾 6.康复是指: A.使用各种手段减轻残疾的影响 B.病愈出院 C.恢复 D.理疗 E.疗养就是康复 7.与机构康复相比较,社区康复存在的优势是: A.康复对象主动参与 B.康复设备先进 C.康复技术专业 D.康复医生资质高 E.康复投资高 8.有关分级康复描述错误的是: 9. A.“一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家的康复治 疗,是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10.B.“一级康复”多在发病后2周内开始 11.C.“二级康复”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 科进行 12.D.社区的继续康复治疗属于“三级康复” 13.E.“三级康复”多建立在“二级康复”的基 础上,由社区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14.以下哪一项不是物理治疗师的训练重点: A.关节活动度 B.肌力 C.平衡能力 D.步态训练 E.衣、食、住、行的能力 15.要取得康复医疗最佳效果的时机应该是: A.出现功能障碍后 B.疾病慢性阶段 C.伤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 D.病前早期预防 E.抢救生命时 16.康复病房工作流程一般顺序是: A.建立病案—信息采集—功能评定—制定 计划—实施计划 B.建立病案—信息采集—设定目标—制定 计划—实施计划 C.建立病案—信息采集—设定目标—功能 评定—实施计划 D.信息采集—功能评定—制定计划—实施 计划—建立病案 E.信息采集—建立病案—功能评定—制定 计划—实施计划 17.康复医学的核心是: A.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B.回归家庭、社会 C.生活自理 D.残疾、功能恢复和预防 E.最大限度减轻残疾 18.关于作业治疗,错误的是: A.是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指导参与 选择性、功能性活动的治疗方法 B.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 C.以人体工效学和职业功能测试为基础 D.不包括环境改造 E.包括心理辅导 19.14.“四位一体”的现代医学的基本内容不 包括: A.预防 B.诊断

肌力评定内容

肌力评定 概述 4 适应证 肌力评定的适应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 五级肌力评定 分0-5六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5级正常人的肌力。 测定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认知障碍的康复教学内容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是理解和认识的技能,是判断和做出决定的能力,是一种全面的认识。 认知是人们运用和处理所获得的讯息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觉是通过躯体感觉和大脑反应过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大脑损害(如脑外伤或中风)后常出现认知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是评估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此外,对于病人和家属要接受和应付这一事实也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治疗师在进行评估和治疗时,试图同时了解认知和知觉受损情况。工作人员与病人和家属配合,通过以下的评估可以得到认知受损的情况。认知障碍的主要方面包括: 1.注意力 2.记忆力 3.定向力 4. 创造力 5.计划和组织能力 6.解决问题能力 7. 大脑的灵活性和抽象思维 8.洞察力和冲动性 【评估】 认知功能不仅将知觉和感觉连结起来,而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也是互相连结的。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问题。 例如,一个病人如果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特殊认知障碍的识别和评价不是容易的,就像缺陷在孤立的情况下通常是看不见的。治疗师应重点放在评估功能活动上,可是,通过观察和行为识别特殊认知障碍是困难的。下面讨论的每种认知缺陷,包括一些简单的检查有助于问题的识别。其他较特殊的检查由心理学者进行,但是,这些检查是非特异性的,不能真正反应病人的功能执行情况。 【治疗-注意力】 注意力是将精力集中于某特殊刺激的能力,没有精力分散。 注意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帮助人决定内外刺激利感觉在某一特殊时间是恰当的。它是一种包括警觉、选择和努力的功能。警觉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反应的一种状态,选择使我们决定刺激对应于我们做的事,努力起将注意力维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在注意力方面,我们用二种方式处理讯息: (1)自动过程:在潜意识水平。 (2)被控制过程:在我们考虑新讯息时用。 一位中风病人需要有意识注意(被控制过程)去完成最简单的任务。 两种障碍与这些过程有关: (1)集中的注意力障碍:当自动反应由受控制反应代替时发生,如一个中风病人在全神贯注如何行走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一件事上,他警觉的总体水平就下降。 (2)分开的注意力障碍:当受控制过程的功能不适合于病人处理所有完成某项任务必需的讯息时发生。当同时存在几种改变时,病人处于过度负荷状态。 1 评估 通过临床观察和活动分析是进行评估的最佳办法。各种不同的心理检查和评分需由心理学者完成。治疗师应观察病人在不同的地方和每天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功能活动,包括影响注意力的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综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认为MCI 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缺损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存在超出其年龄所允许的记忆障碍, 而记忆以外的大脑高级神经功能被保留,且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状态, 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如何对疾病进行干预,延缓甚至逆转病情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研究。本文就MCI的康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认知训练 1.1 认知功能训练朱宏霞[1]对40例MCI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心理护理、记忆障碍训练、定向力训练、逻辑思维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干预前后进行MMSE和ADL评定。结果认知训练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提高(P<0.05),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认知训练可明显提高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王海丽、杨华清[2,3]等发现认知训练结合康复训练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而且还能促进患者平衡、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Kinsella GJ[4]应用认知训练治疗遗忘型MCI。方法:52 mCI患者和52正常人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主要评价为2周和随访4月后的前瞻性记忆和记忆策略。结果:每天的记忆(前瞻性记忆工作)经过干预后明显改善,尽管自我评价没有表现出相类似的结果。结论:在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运用认知恢复的补偿策略进行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日常记忆能力(前瞻性记忆任务和知识的记忆策略)。Vidovich MR[5]设计了认知活动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研究(PACE)来检测MCI老年人通过认知活动干预是否能减少认知能力下降的几率。方法:将160个MCI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治疗组:非特异性的教育组和认知活动组。干预措施包括90分钟的认知训练,共10个疗程,主要评分标准为剑桥认知评分。其他疗效如改变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情绪和生活质量也进行检测。这个项目产生的最好的证据是认知活动可作为防止老年人的认知衰退与MCI的策略。 1.2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Cipriani G[6]研究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认知训练对AD、轻度认知障碍(MCI)、多系统萎缩(MSA)的影响。10个AD患者(MMSE 评分23.9± 2.4)、10个MCI患者[MMSE评分(28.0±1.4)分]和3个MSA患者[MMSE评分(26.7±2.3)分]参加了此项研究。每个人参加两项训练计划,并在两疗程后评价认知和非认知功能。结果AD组MMSE分数显著提高(P=0.010)。相反, 另外两组MMSE随访基线分数仍相当稳定的。AD患者在语言生成方面(P=0.036)和执行功能(P=0.050) 也有明显的改善。MCI患者在行为记忆方面能够显著地改善(P=0.017)。多系统萎缩组无显著改善。其数据表明根据患者的不同诊断给予个性化的康复干预可能有不同的效果。MCI和AD患者在整体和/(或)在特定的认知领域有显著的改善。相反,MSA患者没有任何收益。Eckroth-Bucher M[7]将传统的认知刺激与计算机相结合,每天训练45分钟,一周2次,共6周。32个轻中度认知损害和正常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结果:轻度和中度

记忆障碍的康复

记忆障碍的康复(节选) 窦祖林 记忆是一种动态过程,一般是指既往经历、信息地获得、保留与提取。它涉及到编码(encoding) 、贮存(storing)和提取(retrieving)三个过程。人们最熟悉的回忆就是记忆的一种体现,如自由回忆、由线索引导的回忆、以及系列回忆等。除此之外,记忆还包括识别、再学习、固有记忆活动等。此外, 学习和知觉相关的几种成份也与记忆有关。记忆是其他认知成分与感知觉的基础。如人们在记住某事前,必须注意和发觉它。只有很好地接受,记忆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永久的贮存,以后可在脑中再现。 传统三段式记忆模式包括∶a. 感觉输入, b. 短期记忆又称之为工作性记忆,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功能的体现。C. 长期记忆∶大量信息材料长期保留在大脑中,并根据含意进行编码分类。不同的长期记忆包括显性与隐性记忆,语义性记忆,情节性记忆,程序性记忆等。其区别在于信息的类型与脑中的贮存部位不同,它是由每一个瞬间的意识组成,在探索存档的信息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老年人因年龄因素出现记忆力减退外,记忆障碍是脑外伤后最常见的后遗症[1]。患者抱怨记忆大不如以前,很快就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这些障碍阻碍了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经历的回忆,不能记住近期发生的事件,难以获取新的信息与技能。即使脑外伤后身体残障已经相当稳定,但由于记忆问题妨碍了他们恢复就业,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他们不能完全享受有意义的社会生活。记忆障碍何种康复方法有效,本文略作介绍。 1.环境适应(environment adaptations)适用于记忆系统失去了足够功能的患者。通过环境的重建,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此外,若使用适当,对严重智力智力障碍者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例如, ①家用电器的安全,通常使用的电水壶、电炊具、电灯等,设计隔一段时间可自动关闭装置,避免健忘者使用时带来的危险。②避免常用物品遗失,把眼镜架系上线绳挂在脖子上,把手机、电子助记产品别在腰带上,可有效地预防把它们遗失在某处而很快忘记掉。③简化环境,物品放置井井有条,突出要记住的事物。将重要的物品如笔记本、钱包、钥匙、雨具放在室内显眼固定的地方。一般放在进出家门必经之地,提醒患者出门时不致遗忘。每次用过之后再将它们都放置在原来固定的地方。在生活中养成习惯,每天以同样的次序收集衣服和穿衣服,在同一个地方脱鞋子,这样就知道在哪里找到它们了。对于有记忆障碍的患者,通过有条理的物品放置提高工作效率。在前门的旁边设立一个“记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体会,我们把意识障碍和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范围的大小,思维内容和脑干反射分成下述几类。一、意识模糊(cloudiness)往往突然发生,意识轻度不清晰,表现为迷罔、茫然,为时短暂。醒后定向力、注意力、思维内容均无变化。但情感反应强烈,如哭泣、躁动等。常见于车祸引起的脑振荡或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二、啫睡状态(somnolent state)意识较不清晰,整天睡,唤醒后定向力仍完整,意识范围不缩小,但注意力不集中,如不继续对答,又重新陷入睡眠状态。思维内容开始减少。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或器质性脑病的早期。三、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意识不清晰,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感知较大范围的事物,但对其中的细节感知模糊,好像在黄昏时看物体,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定向力常有障碍,思维内容也有变化,可出现片断的错觉、幻觉。情感变化多,可高亢,可深沉,也可缄默不语。此状态往往突然中止,醒后仅保留部分记忆。常见于癔病发作时。四、混浊状态(confusing state)或称精神错乱状态(psycho-derangement),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和自知力均差。思维凌乱,出现幻觉和被害妄想。神情紧张、不安、恐惧,有时尖叫。症状波动较大,时轻时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可恶化成浅昏迷状态,也可减轻成嗜睡状态。常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 五、谵妄状态(delirium state)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差,自知力有时相对较好。注意力涣散。思维内容变化多,常有丰富的错幻觉,而以错视为主,常形象逼真,因此恐惧、外逃或伤人。急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高热或中毒,如阿托品类药物中毒。慢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酒精中毒。在美国,未达到昏迷的意识障碍常通称为谵妄状态,很少细分为混浊状态、精神错乱状态或谵妄状态等。六、昏睡状态(sopor state)或称浅昏迷状态(slight 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任何主动反应,仅在疼痛刺激时才有防御反应。有时会发出含混不清的、无目的的喊叫。无任何思维内容。整天闭目似睡眠状。反射无何变化,咳嗽、吞咽、喷嚏、角膜等脑干反射均存在。七、昏迷状态(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疼痛刺激也不能引起防御反应。无思维内容。不喊叫。吞咽和咳嗽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往往出现病理反射。八、深昏迷状态(deep coma)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一切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脑干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有时病理反射也消失。个别病人出现去大脑或去皮层发作。九、木僵状态(stupor state)指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患者意识不清楚,但整天整夜睁眼不闭,不食、不饮、不排尿、不解便、不睡眠,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突出,如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心跳不规则、呼吸紊乱、尿便潴留或失禁等。有时称为睁眼昏迷、去大脑状态或植物人。常见于弥散性脑病的后遗症。除了上述几种意识障碍的类型外,还有些特殊的意识障碍,如动作不能性缄默(akinetic mutism)和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等。两者临床表现和木僵状态相似,但均保留部分意识或完全清醒,只是不能表达而已。

浅谈记忆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记忆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姓名:苏娅菲 学号:14042094 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层次:大专 年级:2014级统招康复班 完成日期:2017年7月1 日 指导教师:张惜燕

目录 1 概述 (1) 1.1记忆的概念及分类 (1) 1.2 记忆障碍的分类 (1) 1.3 记忆的神经学基础 (1) 2记忆障碍评估表 (2) 2.1短期记忆障碍评价法 (2) 2.2韦氏记忆量表(WMS) (2) 2.3临床记忆量表 (2) 2.4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检查表(NCSE) (2) 2.5行为记忆测验量表(RBMT) (2) 2.6其他 (3) 3记忆障碍的康复 (4) 3.1外部辅助(external aids) (4) 3.2内部辅助(internal aids) (4) 4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 (6) 4.1外部对策 (6) 4.2无错学习法 (6) 4.3丰富环境与强化性学习训练 (6) 4.4计算机对记忆障碍的康复作用 (6) 参考文献 (7)

记忆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记忆障碍也称遗忘症,是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常见后遗症,也是阻碍这些疾病全面康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正确的康复评估和训练对记忆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主要介绍了记忆障碍的分类、评估、治疗及近几年来的新方法 关键词:记忆障碍、评估、康复治疗 1 概述 1.1记忆的概念及分类 记忆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和提取的神经过程,是有意义地追忆经历。人类记忆是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可分为编码、储存和提取 3 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短时记忆又分为影像记忆(iconic memory)、即刻记忆(immediatememory)、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1].记忆的三个环节:①记录(registation) 即事物初次经由人体感觉器官,给主体所留下的种感觉或认知,一般讲此时人们所获取的信息是粗的、容易消失的。②巩固(retention) 对某一事物继续接触 ,对所获取的信息逐渐巩固过程。此时对信息的保留仍是脆弱的 ,不稳定的。③记忆(recall) 通过反复接触 ,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记忆 ,能使在既经验中获得的信息在回忆中复现。 对某一事物产生记忆 ,必须有以上三个重要环节。录、巩固、记忆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 ,都会导致记忆障碍。但是 ,遗忘症所指的主要是后两项的问题[2]。 1.2 记忆障碍的分类 记忆障碍又称遗忘症(amnesia),继发于大脑病变记忆障碍称为器质性遗忘症,属于神经心理学的研范畴;另一类记忆障碍,大脑并无任何器质病变 ,称情感性遗忘症,属于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范畴。器质遗忘症是由与正常记忆有关大脑结构的部分或整体变所引起,根据脑部结构受损的不同,记忆的紊乱表也不同,由此可区分为:①产生记忆或使用信息部分病变:这些结构并不储存记忆,这类障碍属于上行性状系统及边缘系统的病变所引起 ,此时病人完全不接收新的信息。②记忆储存结构的病变:记忆障碍大脑两半球皮质的病变有关,会选择性地累及病人言语、认知能力等[3]。 1.3 记忆的神经学基础 前额叶—也是参与短时即已形成的重要结构额叶的损害使患者对周围环境信息不能产生注意,维持几秒钟的短时记忆能力受到损害。颞叶—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主要由海马结构及其邻近的皮质组成,在陈述性记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底核—与程序性记忆功能关系密切[4]。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和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肌力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1.徒手肌力检查 (1)概念徒手肌力检查(MMT)是根据受检肌肉和肌群的功能,让受试者处于不同的检查体位,然后嘱其分别在去除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做一定的动作,按照动作的活动范围及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情况将肌力进行分级。 (2)特点①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器具。②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标准,能够反映出与个人体格相对应的力量,比器械肌力测得数值更具有实用价值。③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④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 (3)检查标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徒手肌力检查是1916年美国哈佛大学Lovett教授的6级分级法(表3-1)。 表3-1 MMT肌力分级标准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即MRC肌力分级法(表3-2)。 表3-2 MRC肌力分级法

(4)人体主要肌肉或肌群的徒手肌力检查方法(表3-3)表3-3 上肢和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肌群 检查方法 1级2级3级4级5级 肩前屈肌群仰卧,试图 屈肩时可 触及三角 肌前部收 缩 向对侧侧卧, 上侧 上肢放在滑 板上,肩可 主动屈曲 坐位,肩内旋, 掌心向下,可 克服重 力屈肩 坐位,肩内旋, 掌心向下,阻力 加于上臂远端, 能抗中等阻力屈 肩 坐位,肩内旋, 掌心向下,阻 力加于上臂远 端,能抗较大 阻力屈肩 肩外展肌仰卧,试图 肩外展时 同左,上肢放 在滑板上,肩 坐位,屈肘肩 外展90°,可 坐位,屈肘,肩 外展90°,阻力 坐位,屈肘, 肩外展90°,阻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二、肌张力【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 一、名词解释 1.康复: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同时改善患者与环境的关系,增强患者的自立能力,使其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并重返社会; 2.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3.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这种紧张度来自于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非随意、持续、微小的收宿。 4.失语症:是指因脑损伤引起的原以习得的言语—语言功能丧失或损伤所出现的种种症状,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组织运用或表达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功能障碍。 5.关节活动术:是指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操作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6.言语治疗:重点是改善交流能力和吞咽功能 7.吞咽障碍: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 附录: 1、医学康复: 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的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或者说是通过医学的手段来达到康复的目的。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理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康复医学: 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的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3、运动疗法: 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4、作业疗法OT: 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以发展为目的,鼓励他们参与及贡献社会。 5、脑的可塑性: 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简称。指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后天差异,残损,环境及经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改变的反应能力。 6、共同运动: 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7、关节活动范围ROM: 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为关节活动度。 8、残疾者: 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康复科王利超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以及脑外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因双侧大脑半球以及脑干损害以后引起的,分为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两种,表现为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吞咽障碍训练的介入时间:吞咽障碍患者,如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没有重度心肺合并症,呼吸平稳,痰不多,无发热,血压稳定,无恶心呕吐、腹泻等,能听从张口提舌的提示,便可进行康复训练;病情严重者,于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 摄食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在摄食训练前进行认真的评估。我们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把握不同疾病如脑损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2)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热、脱水、低营养,呼吸状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摄食。(3)意识水平。(4)高级脑机能:观察语言功能、认知、行为、注意力、记忆力、情感及智力水平有无问题。 吞咽障碍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1口面部运动训练;2、舌运动训练;3、改善咀嚼肌功能、下颌运动训练;4、软腭功能训练;5、呼吸运动训练、头颈放松训练;6、加强患者排出误咽物、促进声门闭锁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摄食体位:让患者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用枕垫起偏瘫侧肩部,头歪向健侧。 2、食物形态: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进行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残留,如菜泥、果冻、蛋羹等,同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3、一口量:最合适于吞咽的每一口的摄食量,正常人为20ml左右,但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先以3-4 ml少量试之,然后酌情增加。 4、定速:指导患者以均匀的速度摄食、咀嚼和吞咽。 5、吞咽残留食块去除训练包括吞咽训练、数次吞咽训练、点头样吞咽训练、侧方吞咽训练。 6、选用餐具:勺子面应小,不易黏上食物,勺柄粗、长度要适宜。 7、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训练、上肢功能训练、辅助用具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 近日我科最新引进一台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它是通过电刺激的方式促进受损神经复苏,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提高病人吞咽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下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患者杨某,女,22岁,因外伤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等住院,治疗一个半月后,意识清楚,但张口不能,吞咽反射不能引出,鼻饲进食。给与针刺、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十天后,患者可逐渐进食流食,言语功能基本恢复,可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患者王某,男,42岁,因“脑干出血”住院,意识模糊,张口无力,饮水时呛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