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07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Word版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Word版

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资料中国文化概论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第7讲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7讲课件

2010年10月31日
中国文化概论第7讲
六、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 其实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上,汉字的改革一直在发生的,广义上的 汉字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东亚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
• 近代学者对改革汉字的多种尝试,例如汉字的“拉丁化”,这些 改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存在着客观的矛盾。
• 汉字是否真的会阻碍民族的“现代化”? •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文字是第一次简化字。
中国文化概论第7讲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
• 对汉字的形、音、义的研究,在古代被统称为“小学”。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
、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说。 • 后世文字学家对“六书”的命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
2010年10月31日
中国文化概论第7讲
“出世的哲学”与“入世的哲学”
• 哲学有“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将肉体看作是灵魂的 监狱,试图通过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的过程而获得灵魂的 解脱,是一种“出世的哲学”;而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不 追求现实世界之外的价值的哲学就是“入世的哲学”。
• 中国哲学属于“出世的哲学”还是“入世的哲学”?
多真实史料。
2010年10月31日
中国文化概论第7讲
五、全国姓氏数量
• 《百家姓》编写于宋朝,内收当时常见单姓408个,复姓76个。 • 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
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然 而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最常用的单姓仅100个。
•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七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七章
尽管儒墨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联但丝毫不影响墨学成一家之言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理想风貌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名鬼非乐非命等十项内容的提出使得儒墨彻底分道扬镳墨家标帜于天墨子前480与孔门曾子子夏等人同时主要活动约在孔孟之间体工作室体工作室墨子尚贤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打破贵贱界限从各阶层选拔德才兼备的贤人委予重措喻古讽今认为古今治国的天壤之别在于古圣能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这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颇显理想主义色彩
现代学者描述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有几种说 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可见法家对 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
北京密云中国法制公园 公公园园的的核核心心部部分分为为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法法典典广广场场。。广广场场耸耸立立着着以以竹竹简简为为造造型型的的 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经》和用汉白玉青石组成 的李悝坐像两个大型雕塑。
树立了罚恶扬善的鬼神。顺天意便是兼爱天 Nhomakorabea,与民以
利。与儒家不同,墨家将义与利紧密地联系起来,提 出“义可以利人”;在和平时期,“顺天意,兼相爱”,且兼 爱无亲疏差别。在战争频仍的战国,便是直接表现为 “非攻”,两者相和便是大同。
著书立说(左下)
墨翟救宋(右上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天下大患有三:“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顺从天意便是“兼爱天下之人”,“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 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兼爱的文化精神是无亲 疏差别的,是博爱的理想。“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 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 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人人爱人如同爱己,交互得利,反 对战争,便可步入《非攻下》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补充(二)
三、东方农业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阻碍了科技的发展(魏特夫)
魏特夫,全名卡尔·奥古斯塔·威特福格尔(Karl August Wittfogel),原系德国犹太人,早年在大学攻读中国学和经济学,1935 年来华研究中国的经济、社会与历史。
四、鄙视劳动,无法产生试验科学(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 爱国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习题参考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伟大的成就?
2.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3.近几百年中国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一)
1.曹顺庆.中华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张文彦主编.科学技术史概要.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7.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黄鸿春.从文化史看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发展的艰难.广西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参考资料三: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五次会试均未考中的情况下,把
主要经历转向科学技术,写成了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地理学家徐霞 客,对科举考试不感兴趣,一生游历名山大川,将其研究成果汇编成地理学 名著《徐霞客游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三次乡试都未考中,历尽
千辛万苦,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
五、实用主义盛行,不重视理论抽象(钱宝琮)
钱宝琮,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中国古代天文 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率先为大学师生和中学教师开设了数学史 课程。
六、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 释(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1952年后一直为
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
的手段,变成 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实例分析(二)
二、根据以下参考资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将司天监呈上的水晶刻漏击碎后,二百年内
中国天文学得不到官方支持,几乎陷于停顿。 参考资料二:儒家思想强调“学而优则仕”。
内容提要(二)
二、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四大发明
中国素以四大发明饮誉世界。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和印刷术。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实用性;整体观。 (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政轻
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封建制度的扼制。
参考文献(二)
9.张涛光.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起就衰落下去了吗.科学学研究. 2004 (2 ) 10.张洁.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文化缺陷.人文杂志.1998(2) 11.王汝发.再论“李约瑟难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2.张志巧.“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大庆师范学院 学报.2006(3) 13.高文浩.中国古代——近代科技兴衰之我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1994(3) 14.王汝发.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几个问题——与程刚《中国科技教 育史中的李约瑟情结》商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4 )
实例分析(一)
一、根据以下参考资料,指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参考资料一: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 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
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参考资料二: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 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
《中国文化概论》 教师用书
《中国文化概论》教师用书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内容提要(一)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学:中国在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整性、准确性,并创制 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即浑仪。中国远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 皇氏”时期,就发明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叠相搭配以计日的方法,这是人 类历法的开端。 (二)数学:十进位值制;《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宋元算学。 (三)医学:中医学是至今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
相关补充(一)
一、“官僚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李约瑟)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大师和中英文化交流的“人民友好使者”,撰写了《中国科 学技术史》
二、中国人缺乏归纳法的科学思维(任鸿隽)
任鸿隽(1886—1961),化学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的元老,我国 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我国最早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 最早综合性 科学杂志:《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并长期担任领导 工作,也是杰出的科学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