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赠刘景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赠刘景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赠刘景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 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①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8.“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 分)9.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

(6 分)试题答案:8.答案:美感: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早春图景。

(1 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早春图景的喜爱。

(1 分)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给人一种朦胧感。

(1 分)理趣: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答出其中一点给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9.答案:韩诗虽含有一定的哲理,但仍属于写景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分)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

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2 分)韩诗所赞乃人人心中皆以为好的早春图景,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可见诗人的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2 分)。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 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 卒, 年六十。

博通史传,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 《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 “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 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 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 候。

翻译: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 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 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 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 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苏轼的 《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注释: 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

北宋两浙兵马都监。

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 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译文 3: 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塘荷,早已红消翠减,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 起绿伞,遮挡风雨了;只有那独立疏篱的残菊,叶子虽已枯萎,而那挺拔的枝干 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中的好光景已经没了,您要记住啊,最 美丽的景色,是在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初冬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 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

(苏诗赠此诗时,刘 季孙已 58 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之下, 苏轼连上章疏, 要求出任地方官, 于元佑四年 (1089) 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立之后,却终身潦倒,甚至朝不保 夕。

苏轼很看重刘的为人,与已经五十八岁的刘景文一见如故,称他为“慷慨奇 士”,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古代 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赠诗文的雅好,赠诗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抱 负,或劝勉励志,或歌功颂德。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 1090 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 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 58 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 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 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 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 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荷尽 菊 残)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 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 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 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 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 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 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 5 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 这是一首赞咏秋令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 ,实际上是 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诗的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赠刘景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赠刘景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赠刘景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下面是收集整理关于《赠刘景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赠刘景文》阅读原文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阅读题目(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6)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赠刘景文》阅读答案(1)(荷尽菊残)(2)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秋末冬初)(4)(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6)秋令晚秋景色之美《赠刘景文》阅读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赠刘景文》阅读赏析诗中所咏为秋天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译文及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译文及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译文及鉴赏《赠刘景文》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赠刘景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作。

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描绘荷花凋谢、荷叶枯萎,以及菊花残败但枝干依然傲立在寒霜中的景象,展现出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氛围。

荷花在盛夏时是那么的娇艳和繁茂,荷叶就如同一把把撑开的雨伞,为荷花遮挡风雨。

然而,如今荷花已经凋零殆尽,荷叶也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和挺拔,再也无法为荷花提供庇护。

菊花虽然也已残败,但它的枝干却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在寒霜中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这里的“荷尽”和“菊残”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更是在暗示人生中繁华易逝、美好难以长久的道理。

接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笔锋一转,从前面的萧瑟之景中跳脱出来,为好友刘景文带来了积极向上的鼓励和劝勉。

苏轼告诉刘景文,不要以为眼前的秋景只有衰败和凄凉,其实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正在此时。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果实累累,充满了生机和收获的喜悦。

这两句诗既是在描绘大自然中丰收的景象,也是在隐喻人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之后,依然会有美好的机遇和成就。

苏轼以这种方式鼓励刘景文,不要因为自己的年纪渐长或者境遇不佳而感到沮丧,要相信人生的美好和价值不仅仅在于青春和繁荣时期,更在于能够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发现希望和机遇。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的写景为后两句的抒情和劝勉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先展现秋景的萧瑟,更能突出后面所表达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富有层次和张力。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秋末冬初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季节的变化和氛围。

同时,诗中的意象选取也非常巧妙,荷花、菊花、橙子、橘子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在苏轼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荷尽菊残)(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
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分)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

(5分)
答:意象有败荷、残菊。

(2分)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3分)10.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此诗后二句中,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加以分析。

(6分)
答: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

(2分)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2分)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

(2分)
赏析:
诗中所咏为秋天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