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6)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6)1857年去世。
实证社会学的提出孔德一直沿用的是圣西门的说法,社会物理学,但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835年出版了“论人和人类能力的发展”一书,并无意中加上了社会物理学论文的副标题。
所以孔德仓促之中杜撰了社会学一词。
在他的理论中,实证的,就是科学的,就是可以验证的1、实证主义实证的含义孔德是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证主义的欧洲思想家。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是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2)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是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实证社会学原则孔德认为,社会学实证主义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方法论上追求自然科学主义倾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并采用其它科学方法;它主要依据自然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2)认识论上追求经验主义:孔德认为,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它可实验性的知识或材料;(3)追求价值中立: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它只与“是什么”有关,而对“应该是什么”不感兴趣,因此,它是价值中立的。
“三阶段说”圣西门早就说过,一切科学都从假说开始,经过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而以实证结束。
孔德对此进行了系统化,认为每一种知识、人类的发展都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以及实证阶段。
第一,神学阶段,这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以及初级阶段。
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往往追求事物的本源,把自己无法认识的对象都归结为“神”,这是一种虚构的状态;第二,形而上学阶段,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人类乞求于抽象的实体,以抽象的概念、实体代替了神,运用形而上学解释一切;第三,实证阶段,这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努力寻求事物或现象的客观规律性和实证性。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探求宇宙的起源、不再探求“事物的原理与原因”,而努力发现事物的实际规律。
孔德认为,一方面,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经过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进化和发展也体现了这三个阶段,处于最高阶段的就是社会学。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3本土方法论:是以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层面为特征的另外一个流派。
它是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加芬科尔是其创始人。
《本土方法论研究》中,指出本土方法是指社会成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构造和解释他们的社会世界并对其赋予意义与秩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
本土方法论者反对社会秩序有其自己的客观现实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秩序完全是互动参与者赋予周围环境,而且,社会秩序并不一定真的存在,它只是看上去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主观感觉。
由于这种秩序感,社会现象得到了一种描述和解释,使之对它的社会成员来说成为可知的、合理的、能理解的和可说明的。
社会成员为创造这种秩序感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本土方法论的研究课题。
本土方法论与符号互动论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对功能论、实证论,偏好社会生活中微观、主观层面的研究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四社会交换理论是针对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基础的缺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关于社会交换的思想在古典经济学、早期人类学中就已存在了,但它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美国现代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
1霍曼斯:和社会唯名论者相似,霍曼斯也强烈主张要在社会学中恢复人的地位,认为制度,组织和社会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的行动,因而必须用有关个人行动的命题来解释。
他坚决反对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有自己需求的看法,指出有需求的只是人而不是社会。
但他有和诠释社会学和符号互动论不同,不是把人的社会行动归结为纯粹的符号性互动,而是受古典经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启发,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最大利益的追求,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交换行为。
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霍曼斯讨论了社会交换过程的基本原理,并以社会交换过程为基础,重新描述和解释了社会群体,权力,地位,社会制度等社会现象,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交换理论体系。
2布劳:霍曼斯认为交换论既可以解释微观现象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但他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微观层次上,他认为微观层次搞清楚了,宏观层次的现象也就好理解了,这被批评为把一切宏观过程归结为微观个人行动的还原论倾向。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第二节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社会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中的社会学理论应用
社会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帮助管理者理解员工行为、组织文化和战略发展等方面 。
企业管理中的社会学理论应用案例
例如,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变革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 出更加有效的战略和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总结词
马克思强调社会阶级和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 的影响。
详细描述
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了社会的阶级关系。 他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认 为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马 克思还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指出了资本 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劳动产物的疏远和矛
04
当代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他强调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提出了AGIL功能分 析模型,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功能领域。
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组成部分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这些功能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关注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涂尔干关注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他认为宗教在维 护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分析了 宗教信仰、仪式和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方 面的功能,并探讨了宗教与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关 系。他认为宗教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 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VS
详细描述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 哲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 是一个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 共同维持社会的运转。他强调社会的整体 性和系统性,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存 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PPT

• 不存在判断整个批判理论的普遍性标准,因为批判理论总是
以事件的重复出现、因而是以自我再生的总体为根据的。也
不存在可以由对批判理论的接受加以指导的社会阶级。今天,
每个社会阶层的意识都有可能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和腐蚀,
2021/8/28
19
爱欲与文明
•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明是压抑文明发展的最高形式, 但它也创造了非压抑文明产生的前提。这是因为压 抑的根源正在消逝。人们只要通过少量的劳动就可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极权主义文化和大众文化对意 识和超我的控制,也使性欲解放有了可能性。马尔 库塞认为,文明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 历程:第一个环节是肯定快乐原则;第二个环节是 超越快乐原则而走向现实原则;第三个环节是超越 现实原则而走向新的快乐原则。这就是文明发展的 辩证法。最后的环节也就是非压抑文明的诞生。而 所谓非压抑文明乃是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和解, 它既是快乐的,又是现实的文明。也就是清除了额
定的理论。
• 对象和方法不同:前者以人为研究对象,关心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价值判断,
重视主体的参与作用,强调自我的再创造。对实
证主义方法的批判。
2021/8/28
9
•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即一个人应当公开出版的只 是那些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予以辩护的观点。”(《批判理 论》序言1)
2021/8/28
16
理性与革命
• 以《理性与革命》(1941)的出版为标志,马尔 库塞企图从黑格尔哲学中找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真正出生地和秘密”。按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说法,马尔库塞对待黑格尔的态 度既不是黑格尔本人的,也不是马克思的,马尔 库塞应该被化为左派或青年黑格尔派。在这本书 中,在他称之为“实证理论”和“批判理论”之 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实证理论按世界的本 来面目接受世界,不信任超越的可能性。与此相 反,批判理论把超越作为出发点。这是马尔库塞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一讲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思想基础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明开始于荷马时期。
根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说明,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是小亚西亚西部的依奥尼亚人,最后死于西奥岛。
他是一个民间歌手,即所谓“行吟诗人”。
当时,古希腊还是口传文学的时代。
史诗中所写的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
战后,产生了许多有关这次战争的传说和诗歌,由民间歌手口口相传。
荷马以其出众的艺术才能,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编成了两部具有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艺术布局的史诗。
到公元前6世纪史诗才有文字记录,又经过多次的加工和整理,到公元前3世纪时编定,流传到今天。
《依利亚特》《奥德塞》。
这个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关系)(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理性能使人摆脱恶而追求道德生活。
这一见解促成了柏拉图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的建构。
但同时,他反对苏格拉底关于“人性和民主的社会秩序”的见解,他认为民众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的。
另外,这个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也有关系,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坚信从事政治活动是贵族的特权。
柏拉图关于社会的见解:A、把社会与有机体类比,将社会看成是类似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分相互结合的统一整体。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
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个方面。
作为放大的国家也是如此。
国家的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满足,这就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
B、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禀性有高低之别,这种差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满足国家和的社会的不同需要。
社会由:统治者、保卫者和普通劳动者构成。
评价:他看到了社会是一个由分工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系统,并论证分工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异。
但,他混同了社会和国家的论述,因此社会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60)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60)三、方法论与方法如前所述,俗民方法学理论的建构涉及对传统社会学的激进批判,这意味着俗民方法学必然有着独特的方法论逻辑,并且,在许多方面,其方法也是建立在与传统社会学迥异的基础之上的。
(一)方法论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首先,俗民方法学研究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情。
研究蕴藏于所有实际行动与环境之中的“一致性赞同“的东西,俗民方法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与说明这些”一致性赞同“的东西,这一目标迫使人们将那些过程看做”人类学意义上的陌生(的东西)“,并将常识推理当作说明的一种资源。
其次,俗民方法学从自身关系出发来研究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也即方法沧的反身性假设,一种整体观念。
再次,现象学方法论的还原,即“回到现象自身”为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提供了基础。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衍生出三个重要的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准则:第一,方法论的反思性要求。
包括两方面;其一,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涉及对社会学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素朴性的批判,并彻底从中摆脱出来;其二,要求所有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的反身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即遵循“俗民方法学的无差异”原则。
第二,“方法论的适当性”原则。
俗民方法学研究者拒斥传统社会学标准他的研究方式,也拒斥非反思性的社会学推理“。
相反,他们探索与发现那些对其研究对象而言独一无二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包括什么则是俗民方法学者本人的事情。
正如加芬克尔所说:”我们的兴趣不在于预先发明,并且事实上也不指向严格的方法论研究,只有当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对我们的检视而言成为可达到的实践推理的特征时,我们才运用这些方法程序。
咽俗民方法学发展了大量的局部研究的方法,某种意义上,其强调俗民方法学的策略,而不必对其他研究也成为“可报道的”或“可观察的”。
因此,俗民方法学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实地研究、个案研究等人类学方法,也采用解释学或其他传统社会学的方法。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1)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主要贡献第一。
社会学理论。
针对帕森斯的抽象大理论,默顿提出了“社会学的中层理论”策略、倡导首先重视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建立“适中”的理论。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强调了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了功能分析的具体范式。
默顿理论研究的另一重点就是社会结构分析,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强制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
默顿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还表现在他提出了大量的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学术语,如角色丛、地位丛、显在功能、潜在功能、反功能(Jysfuncdons)、自我实现预臣等。
而且。
默顿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多个领域。
第二,科学社会学。
默顿始终感兴趣的—个专门领域就是对科学相知识的研究。
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默顿,故他被誉为“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倡导把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加以研究,并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问题。
直到今天,默顿所开创的研究仍然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主要范式。
第三,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
由于默领始终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与著名的应用社会学家拉扎斯费尔德(za 腻feld)联手,以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后更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应用研究。
如对大众传播、研究政策、医疗职业的研究等。
他们的研究不但开拓了社会学的应用研究领域,而且发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研究方法。
故形成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学派”,默顿自然是这一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层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functionaltheoriesofmiddle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机械团结是指彼此间无差异的个体或群体的结合形式,它以一种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类型。
阿隆认为,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和。
”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以及社会同质性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体现在古代社会以及不发达社会,也就是原始的或乡村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体淹没在集体意识中,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惩罚性法律。
他认为,当这种团结类型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仿佛,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
”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领带程度低。
迪尔凯姆认为,在现代发达社会,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个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也由原来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型。
所以,他认为,如果说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型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分工则是现代高度发达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标志,也就成了有机团结社会的物质基础。
迪尔凯姆还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也有社会分工形式,只不过那时候的分工还很不发达,集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社会行动,只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我是人”、“我就是我自己”、“我是凡人,我应当追求凡人的生活”、人们甚至喊出“上帝已经死了”这个口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解放与提高,也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也就进入了如迪尔凯姆所认为的有机团结型社会之中。
在迪尔凯姆看来,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整合方式,其标志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合作性法律的出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型社会是随着社会分工发展而出现的,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标准化,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独特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无法代替其他人的经济社会行动。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分工也就产生了了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究竟是什么力量的存在导致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迪尔凯姆认为,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加,这是产生社会分工的最根本因素。
他认为,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存危机,为此,只有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分工,把每个人安排得井井有条;二是科学的普世化,使得普通的群体都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为自己的生活所服务;三是老年人的权威开始下降,掌握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知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年轻人的权威不断提高。
所有这些,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转型与变迁。
所以,他说,社会分工不是个人寻找乐趣、追求幸福、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反过来,分工又能促进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三、社会分工与集体意识
1、动态密度的改变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社会从机械团结变为了有机团结呢?他认为是社会动态密度的增加造成的。
所谓动态密度就是人口总数以及人口互动的频率。
它有两个基本要素:
社会的人口总数
光有人口总数的增加是不够的,人们仍然可以各自干自己的事情,从而自己自足。
人口之间的互动的增加
这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当大多数人与其他的人之间的互动频率大幅度提高的时候,动态密度就可能升高到使机械团结的社会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变。
这是因为:人口的增加,对于有限的资源,比如说土地、狩猎、蔬菜的竞争就会增加。
这个时候,如果每个人都去参与竞争,就会引起混乱和冲突。
同时,人们也会发现是没有必要的。
这个时候一部分人生产这个,一部分人生产那个。
互动的增加使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之间进行交换,从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这样,不仅可以免除冲突,而且,更加精细的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
2、迪尔凯姆的认识
(1)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但是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集体意识,当然在古代社会里同样也有社会分工,只不过两者的范围以及程度不同而已。
(2)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社会高度发达的特征与标志,也是有机团结的基础,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3)分工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个人因素引起的,而是社会因素作用的。
(4)分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的增加所带来的后果:如生存危机、物质产品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
(5)其它次要因素也会引起社会分工。
如科技的世俗化、普及化;传统的年长权威的削弱导致个人主义的增强;现代工具理性的建立以及个人独立性的增强等等。
3、集体意识
他认为有某种重要的改变伴随着这一变化的发生。
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的变化。
所谓集体意识是指:由集体成员如一群人、部落或社会所共有的观念。
这些观念是集体性的。
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社会中集体意识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