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及坝基防渗排水系统设计
龙滩大坝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

1 概 述 龙滩 水 电站是 以发 电为 主 , 兼有 防洪 、 改善 航 运
混凝 土浇 筑 高峰 月强 度 约 3 . i .设 计 生产 能力 0万 n 9 /, 0m3 配置 2 1 h x . i 强制式 搅 拌楼 1 , 系统均 5n 座 两 采用 白卸 汽 车 出料 。左岸混 凝 土 系统 由 中标单 位 自 带方 案设计 施工
3 3
段 预冷 碾压 混凝 土 生产 能 力 为 6 0m /( 6 3  ̄机 口温度 h
为 1  ̄) 预 冷 常态 混 凝 土 生 产 能 力 为 10 m / f 2 , C 5 3 出 h
料线 长 度 比“ 中布置 方 案 ” 5 0 可 节 约工 程 投 集 少 4 m,
资约 20 0万元 。 0 33混 凝 土生产 工 艺 .
机 口温 度 为 1 ℃) 系统 能 生产 多 种级 配 的碾压 混 凝 0 ,
等综 合效 益 的大 型水 电枢纽 工 程 。电站 大 坝为 碾 压
混 凝 土重 力 坝 , 计 最 大 坝高 2 65 m, 期 建设 时 设 1.0 初
最 大坝高 为 1 2 O 是 目前世 界上 在建 的最 高碾 压 9 . m. O
混 凝土重 力坝 。
3 右 岸 混 凝 土 系统
左 、右岸混 凝 土系统 所需 成 品骨料 均 由距 坝址
上 坝 转塔式 布 料机 为 主 . 压溜槽 、 负 缆机 为辅 ” 其 中 .
4 m( k 直线距 离) 的大法坪砂 石加 工系 统供应 。
2 左岸 混 凝 土 系统
左岸设 有 高程 3 2 8 m、高 程 3 5 两个 混凝 土 系 4m
中大 坝右岸 混凝土 量约 5 8万 i 碾压 混凝 土量 约 3 n (
重力坝、拱坝、土石坝三种坝体的防渗处理

重⼒坝、拱坝、⼟⽯坝三种坝体的防渗处理重⼒坝、拱坝、⼟⽯坝三种不同坝体的防渗处理摘要:分析重⼒坝、⼟⽯坝、拱坝出现渗漏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坝渗漏分析与防渗处理⼀)、重⼒坝渗漏分析1、重⼒坝是⽤浆砌⽯(grouted rubble)或者混凝⼟(concrete)材料建筑⽽成的挡⽔建筑物,其剖⾯⼀般做成上游⾯近于垂直的三⾓形断⾯,主要依靠坝体的重量,在坝体和地基的接触⾯产⽣抗剪强度或者摩擦⼒,来抵抗⽔库的⽔平推⼒,以达到稳定的要求;同时,也依靠坝体的⾃重产⽣的压应⼒,来抵消由于⽔压⼒所引起的坝体上游侧的拉应⼒,以满⾜坝⾝强度的要求。
2、由于混凝⼟与岩体都是透⽔材料,加上施⼯⽅法、施⼯过程存在差异,故此渗流不可避免⼆)、重⼒坝防渗处理地基处理时重⼒坝防渗处理的关键,坝基的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是坝基防渗处理的主要措施。
1、重⼒坝坝基固结灌浆1)、⽬的:△减少坝基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减少渗透量;△提⾼基岩的整体性和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减少基岩受⼒后的变形(deformation);△提⾼岩体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在帷幕灌浆前的固结灌浆,可提⾼帷幕灌浆的灌浆压⼒。
2)、固结灌浆的设计:①灌浆范围:依坝⾼和岩基裂隙分布情况⽽定。
—⾼坝或者裂隙发育,坝基全部灌浆,并适当加⼤范围。
—裂隙很不发育,只在坝踵或者坝趾处灌浆—只在坝踵处固结灌浆,以加⼤帷幕灌浆的压⼒—溶洞、溶槽部位,除回填外,应对顶部及周围进⾏固结灌浆。
②排孔形式:梅花形或者⽅格形,对较⼤的断层和裂隙应专门布孔。
③间距:根据地质条件,并参照灌浆试验确定,⼀般为3~6m④孔深:⼀般为5~8m,局部区域及坝基应⼒较⼤的⾼坝基础,可适当加深,帷幕灌浆区附近,与帷幕灌浆配合,可适当加深,⼀般为8~15m。
⑤灌浆压⼒:以不掀动岩⽯为原则,取较⼤值。
施⼯时,应加强监测。
⼀般⽆盖重时0.2~0.4Mpa,有盖重时0.4~0.7Mpa 2、重⼒坝坝基帷幕灌浆1)、⽬的:降低坝底渗透压⼒;防⽌坝基内产⽣机械或者化学管涌;减少坝基和坝肩渗透流量2)、灌浆材料的选择:①⽔泥灌浆●裂隙宽度>0.1mm,地下⽔流≮600m/昼夜,地下⽔对⽔泥⽆危害性的侵蚀作⽤,采⽤⽔泥灌浆。
龙滩大坝混凝土供料线的优化设计及关键技术

1 概 述
1 1 工 程概况 .
统组 成 。左 岸 混 凝 土 生 产 系 统 生 产 能 力 为 1 0 5
m3h按 生产 四级配 常 规混 凝 土设 计 。右 岸混 凝 土 /, 生产 系 统共设 2个 , 别 布 置在 高 程 30 0m 和 高 分 6 .
维普资讯
第 2 第 4期 5卷 20 第 4 0 6年 期
红水 河
Ho g h i v r n S u e Ri
Vo . 5. 12 No. 4 No 4. 0 6 . 20
龙 滩 大 坝 混 凝 土 供 料 线的优 化设 计及 关 键 技术
碾压混 凝土 重力 坝设计 坝 顶高 程 46 5 最 0 .0m,
大坝 高 2 6 5m, 大坝 底 宽 1 8 5 坝轴 线长 为 1 . 最 6 .8m,
辅运输 方 案 ; 以进 口高 速 皮 带机 上 坝转 汽 车 布 料 ③ 为主 , 机 、 缆 门机 为 辅运 输 方 案 ; 以进 口高 速 皮 带 ④ 机接 真空 溜管 上坝转 汽车 布料 为主 , 缆机 、 机 为辅 塔 的运 输方 案 ; 以进 口高 速 皮 带 机 接 真 空 溜 管 、 ⑤ 缆 机、 门机联 合 运输 方 案 。经 过对 比分 析 , 衡 利 弊 , 权 龙滩工 程 采用 3条 高 速 皮带 机 运 输 混凝 土 上 坝 , 右 岸岸坡 坝 段接 负压 溜 槽转 汽车 入 仓 , 床坝 段 接 塔 河 式 布料机 入仓 , 岸进 水 口坝 段 采用 塔 机 运输 浇 筑 左
件进行 布置, 优化设计方案 、 关键技 术以及 关键技 术问题的解决措施等。经优 化设计 的供料 线 系统投入使 用后 , 运
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设计[详细]
![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设计[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2af2c9fc915f804d2a16c100.png)
第一章金河金水水利枢纽1.1 流域概况及枢纽任务万江是我国大河流之一,其干流全长1200公里,流域面积25400平方公里,上游95%为山地,河床狭窄,水流湍急;中游大部分为丘陵地带,河床较宽;下游岸为冲积平原,人口最密,农产丰富,为重要农业区域,且有一个中等工XX市,但下游河床淤高,主要靠堤防挡水,每当汛期,常受洪水威胁。
万江流域内物产以农产为主,有稻谷、小麦、玉米、甘薯等,矿产较少,燃料很缺乏。
金河是万江的重要支流,流经万江的上、中游地带,全长250公里,平均坡降为0.0009,流域面积为9200平方公里,河道两岸为山地丘陵,河道狭窄,水流较急,能量蕴藏甚大,但洪水涨落迅速,对万江中下游防洪相当不利。
金河开发计划是配合万江而制定的,为减轻金河洪水对万江中下游农田的威胁,且开发金河能够供应万江中下游工农业日益增长的动力需要,拟在金河与万江汇流处的金水兴建水利枢纽。
本枢纽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
1.2 坝址地形在本坝址地区,河床狭窄,仅一百多米宽,但随着高程之增高两岸便趋于平坦。
两岸高度在200米以上,海拔高程在400米以上,在坝址处右岸较左岸为陡,右岸平均坡度为0.5左右,左岸为0.4左右。
坝址位于河湾的下游,在坝址上游十余公里有一开阔地带,为形成水库的良好条件。
1.3 坝址地质该区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岩层为黑色硅质页岩和燧石,上有3-9米左右的覆盖层,系河沙卵石,近风化泥土层及崩石。
其岩层性质为:黑色硅质页岩:属沉积岩,为硅质胶结物之页岩,根据勘测结果,该岩层性质坚硬致密,仅岩石上层10-18米深度存在有裂缝和节理,不很严重,但须加以处理,经过压水试验,岩石之单位吸水量为0.1公升/分钟。
燧石:其岩层不宽,分布于左岸,岩性较黑色硅质页岩为弱。
岩层走向:左岸为南300西,右岸为南50东,倾角为500-700,倾向正向上游:在坝址处,据目前资料尚未发现断层。
硅质页岩的力学性质:(1)天然含水量时的平均容重: 2600公斤/立方米(2)基岩抗压强度: 1000-1200公斤/平方厘米(3)牢固系数 12~15(4)岩石与混凝土之间的的抗剪断摩擦系数为f’=0.85,抗剪断凝聚力系数c’=7.0kg/cm2;抗剪摩擦系数f=0.65。
龙滩大坝左岸坝段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

Ab ta t h ed i h xmm e g t f 1 . frL n t n Hy r p we tt n i te h g e to ea o g te r l rc r— s r c :T a w t t e ma i m h h ih 6 5 m o ga d o rS a i h ih s n o2 o o o s m n l o h o e n
1 引
言
3 碾板 . 根 据工 程 的结构 特点 ,大坝迎 水 面和横 缝 普遍 采
龙滩 水 电站是 红水 河梯 级 开发 中 的骨干 工程 ,工
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 、航运等综合效益 ,工程规 模为大( ) 1 型,电站装机容量 420M 0 W。工程 枢纽 布 置为 :碾 压混 凝土 重力 坝 、泄洪 建 筑物 、地 下引水 发电系统 、通航建筑物 。大坝轴线长 7 12 6.6m,初 期最大坝高 120m,是当前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 9.
p iae . T e a v n e o s r c o e h iu s a d e u p ns a e s c e su y a p id a d d v lp d i h o sr c in t e l td h d a c d c n tu t n tc nq e q i me t r u c sf H p l c i n e n e eo e n t e c n t t u o h d o c r e ,a d t e rv d ei b e g a a te frq ik a d c n n o sc n tu t n o . m a c n en d n n p o i e r l l u r n e o c o t u u o s ci fi h a u n i r o t
论述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抗渗性能和防渗措施

・ 2 2 7 ・
论 述碾压 混凝 土重 力坝 的抗渗性 能和 防渗措施
顾 世 峰
( 嫩 江县 水 务 局 , 黑龙 江 嫩 江 1 6 1 4 0 0 )
摘 要: 坝体防漏和 防渗一直是碾压 混凝土坝建造 中的一 个重要 的研 究课题 , 坝体 渗漏不仅造成 水资源损失 , 还会 关 系到 大坝 的层 间结合、 渗透压力的 大小、 降低坝体层 面摩擦 系数、 增加渗透压 力、 影响坝体 的稳定性 、 整体性和 耐久性 , 会 对混凝土侵蚀危 害。 威胁 大坝 的安 全使 用 , 而且渗水从下游坝 面选 出, 还会影响坝体 美观 , 这些都影响碾压 混凝 土筑坝技 术的发展及 更广泛的应用, 因此必须做好坝体 防渗措施 。本 文现 就碾 压混凝 土重力坝的抗渗性 能和 防渗措施做 简要论述。 . 关键词 :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 抗渗性能 ; 防渗措施 ; 骨料 ; 面板 碾压混凝 土筑 坝技术 问世以来 , 国内外已建成多座碾压混凝土 2 . 3 . 2薄常态混凝土垫层。通常厚度为 0 . 3 ~ 1 . 0 m, 采用这种防渗 坝。 尽 管这些工程各有特色 , 但就 防渗性能而言 , 均存在室 内试验与 层造价 比较便宜 , 但它的防渗作用不够理 想 , 仍有 可能通过 面板的 工程实践 之间较大差距 的问题 。 主要原 因首先是在碾压混凝土 的填 干缩裂缝 、 常态与碾压的过渡带处理如有不 当, 层面易发生渗漏。 因 筑过程 中 , 骨料分离时有发生 , 容易形 成微小通道 , 影响了坝体防渗 此采用这种防渗措施应慎重 。 性能 , 其次是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难以达到理想状 态。 2 . 3 _ 3预制混凝土板加 P V C薄膜防渗。 有资料表明 , 采用连续薄 1 抗 渗 性 能 膜防渗是有效 的, 即使坝 面有些裂缝 , 引诱防渗薄膜 , 也不漏水 。也 碾压混凝土 的抗渗性能与材料 内部 的孔隙结构状态 、 层 面的结 可用 1  ̄ 2 mm厚 的聚氯 乙烯或氯 丁胶作 防水膜 。但 由于 当前薄膜及 合性能以及坝体 由于收缩后温度形变的裂缝等因素有关。 其在混凝土表面贴 附的耐久性 ( 老化 、 断裂 ) 问题 , 还有待进 一步认 碾压混凝 土 由于胶凝 材料较少 , 和易性 相对较差 , 因而碾压 质 识 和研究 , 因此 尚未在工程 中广泛应用。 量较难保持均匀 , 骨料容易分离 , 抗渗 陛能 的离散程 度较 大 , 但采用 2 . 3 . 4后 浇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 。这种防渗措施 即有分 逢又有 适 当 的、 对轻度 分离有一定适 应能力 的砂浆 和灰浆含 量 , 适 当的水 止水 , 可以防止板 的裂缝和漏水 , 它不 干扰碾压混凝土 的碾压施工 。 灰 比, 适 当的骨料级配 , 以及 比较审慎 的施工 , 这一欠缺是可 以改 善 在后浇钢筋t 昆 凝土面板施工 时 , 碾压混凝土坝大多已受了干缩和内 的。但在 目前情况下下 , 骨料分 离特别时碾压层面 附近 的骨料分 离 表温差 的冲击 , 裂缝 已基本形成 , 使钢筋混凝土 面板起到 明显 防渗 还 难以充分有效地加以解决 , 因而碾 压层 面往往成为集 中渗流 的通 堵漏作用 。 道。 2 . 3 . 5沥青砂浆层 防渗 。此 防水抗渗层一般是 4 ~ 8 c m厚 度的沥 工 程实践表明 , 在没有骨料分离 的部 位严 格按施工工艺进行施 青砂浆 , 由于是 塑料 材料 , 可以适应碾压混凝土用 的裂 缝而不至 漏 在沥青砂浆施工 时碾压混凝土 已干缩 、 开裂 , 沥青砂浆层形成后 工, 碾压 混凝土层 间结合 问题 时可 以妥善解决 的 , 大坝要求 的抗渗 水 。 性 也 能 得 到 保 证 。据 统 计 碾 压 混凝 土 坝母 体 的抗 渗 标 号 多 在 其防渗堵 漏作用是有效 的, 已成功应用于不少碾压混凝土坝 。 W4 ~ W6以上 , 并 不 比常态混 凝土差 , 能满足设计 要求 , 如果施 工质 2 . 3 . 6收缩混凝土面板 防渗 。这种措施靠刚性材料 防渗 , 它是普 量很好 , 甚至 可到 W1 0 ~ W1 2左右 。层面 的抗 渗标 号一般低 于碾 压 通水 泥制备 的混凝土 中加入适量的膨胀剂 , 使其在养护期 间产生适 混凝土本身 ( 母体 ) 标号 的 5 0 %以上。 度的体积膨胀 , 在钢筋及其周 围的边界约束下 , 能对钢筋产 生一定 2 防渗 措 施 的化学预应力 ( 或称 自 应力 ) , 使其部分抵消混凝土干缩和冷却产生 广 义的防渗措施 既包括减渗 , 也包 括控渗 , 也就是 工程 中常说 的拉应力 。 的“ 前 防后排 ” 。 2 . 3 . 7预制混凝土块坐浆勾缝防渗。使用预制混凝土块 、 乳胶砂 2 . 1关于 “ 后排” 的问题。初期修建碾压 混凝土坝 , 大多不设 坝 浆 、 勾缝 、 横缝 坐浆 可用微膨胀水泥砂浆 , 形成 防渗层 , 这种 防渗措 身排水 , 按全 水头扬压力设 计 , 显然是不经 济的。如不设 置坝身 排 施有 以下优点 , 即: 可代替模板 , 施工简单 、 快速 ; 预制块砌筑后 自身 水, 下游坝坡坡 比需要 0 . 8 5 , 若设置有效 的排 水 , 则可 降至 0 . 7 0 。近 体积变形小 , 不存在坝体面层干缩问题 , 预制块可 防热作用 , 可减缓 年来 的碾 压混凝土坝都 设置 了坝身排 水 , 而且实践 中证明 , 在施工 坝体 面层温度梯度 , 有利于温度控制 等。 中并无 困难 。 2 . 3 . 8二 级配碾压 混凝 土防渗层 。从加强碾压混凝土重 力坝的 2 . 2 采用层间处理措施 。层 与层之间 的结合 质量如何 , 对建筑 自身防渗性能出发 , 采用全断面碾压 , 在坝体上游面一定范 围内, 使 物 的安 全和正常使用 是至关 重要 的。 下层 混凝 土的初凝 以前施工完 用骨料粒径较小 、高掺粉煤灰 的富胶凝材料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 , 上层混凝 土 , 是保证 层面胶结 质量的最有效 的措 施 , 如果施 工层面 层面加铺 厚 1 — 1 . 5 c m水泥粉煤灰砂浆 ,保证层面有较好的胶结 , 并 间隔时间超过下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以后 ,若不进行层 面处理 , 则 在下层初 凝之前铺好上一层 再进行碾压 ,就可 以保证 层面胶结 良 随时间的延长层 面胶 结质 量变差。为加强层 间结合 , 从而达到一定 好 , 其厚度 为水头的 1 / 1 5 1 / 2 0 。现有 的经验证明 , 在高 1 5 0 c m以下 的防渗性 , 近年来 修建和设计 的碾压混凝土 坝 , 大都 在层面 靠近上 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 若施 工严谨 , 质量得到保证时 , 应该无须再采 5 0 c m 的坝上 , 还需进行必要 的论证 和专 游 的一定 范围 内( 一般 在靠近 上游约 1 / 1 0的范 围 内) , 铺 设一层 富 用其他辅助措施 。在高于 1 配 比混凝土 , 层厚一般为 2 . 5 c m, 作为层面 的防渗措施 。对浇筑间歇 门的研究 。 层面凿 毛、 冲洗平铺 1 — 3 c m的水 泥砂浆 , 以加强层 间的抗渗性。 2 . 3 . 9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 防渗结 构。变态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摊铺施工 中铺洒适量 对于裸露式碾压混凝土坝 可适 当提高总胶凝材料用量 , 提高其 防渗是在坝体上游一定的范围 内, 然 混凝土 的密实性 。 同时 为了使上 、 下游面坝坡 密实平整 , 消除蜂窝状 的水 泥浆 ,是该处的混凝土变成具有坍落度 的类 似常态混凝 土 , 表面 , 设计 上采 用浇灌特制的胶凝剂 。 后用人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 其 范围通 常为 0 . 3 — 1 . 5 m。浇筑层厚度 2 . 3关 于上游坝面的防渗措施 。上游坝面的防渗措施是 针对层 与碾压厚度相 同, 随着碾压混凝土铺 筑层 的上升逐层浇筑 。 面、 裂缝 以及其 他难以下几种 : 用变态混凝 土取代 常态混凝土作为 防渗结构 , 能确保 两种混凝 2 . 3 . 1厚 常态混凝土 防渗层。通常厚度为 2 — 3 m, 一般根据水头 土 的同步上升 、 避免 由于不能及时变化混凝土品种而使 层面间隔时 大小及施 工工艺而定 。中等高度以上的坝 , 常根据渗透坡降要求且 间过长 , 形成交接薄弱面甚 至冷 锋面 ; 同时大大减小 了施工干扰 , 提 考 虑有 廊道部位 ,常态混凝土垫层厚度 为 1 0 m左右 ,其余 部位为 高了施工进度。 2 - 3 m, 垫层常态混凝土标号常用 R  ̄ 2 0 0 S , 并设横缝及止水。其防渗 作用是显著 的, 但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充分发挥碾压 混凝 土坝造价 低、 速 度快的优越性 , 只有特别重要 的高坝才使用 。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

龙 滩水 电站枢 纽 由挡 水 、 水 、 泄 引水 发 电 系统及 通 航 建 筑 物 等 组成 。龙 滩 水 电站 为 一 等 大 ( ) 1 型工 程 , 坝等 永久 性 主要 建 筑物 按 1 建 筑 物设 计 , 大 级 设 计 洪水 标准 为 5 0一 遇 ,校 核 洪水 标 准 为 10 0年 0 00
工程 开发 的任务 是 以发 电为 主 , 有 防 洪 、 运等 综 兼 航
合利 用效 益 。坝 址 控制 流 域 面积 9 0 k , 85 0 m 占红 水 河 流域 面积 的 7 %。电站分 两期 开发 , 常 蓄水 位远 1 正 景按 40 0 m设 计 , 前期 按 3 5 7 m建 设 。前 期正 常 蓄水
机单管引水 ,①~ ⑦号机进水 口底 板高程 35 0 0 . m, 0 ⑧、 ⑨号机进水 口底板高程 3 5 0 引水洞过水断 1. m, 0
体 和坝 基 的 防 渗 排 水 措 施 、 基础 处 理 、 水 建 筑 物 设 计 、 游 河道 整 治 以及 碾 压 混 凝 土温 度 控 制 标 准 和措 施 等 内 泄 下
容。
关 键 词 碾 压 混 凝 土 重 力 坝 断 面 设 计 防渗 排水 结 构 设 计 基 础 处 理 温 度 控 制
段 。前 期 建设 只包 括 2 3 坝 段 . 余 坝 段在 后 期 ~ 2号 其 修建。
引 水 系 统 由坝式 进 水 口和 9条 引 水 洞 组 成 , 单
坝基 主要 位 于坝址 区岩体 质量 相对 较好 的 T 层砂 岩及 少量 泥板 岩岩 体之 上 。坝 基砂 岩坚 硬 , 和 饱 单 轴抗压 强 度平均 值 大于 10 a 泥板 岩 主要 集 中 0 MP 。
景 正 常 蓄 水 位 40 时 . 0m 总库 容 2 27亿 m , 效 库 7. 有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施工方案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施工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工程概况 (4)二、施工条件分析 (5)2.1 自然环境条件 (6)2.2 交通运输情况 (7)2.3 施工用电、用水及通讯情况 (8)2.4 施工材料供应 (9)三、施工总体部署 (10)3.1 施工原则与目标 (11)3.2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12)3.3 施工流程安排 (13)3.4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5)四、主要施工方法 (16)4.1 基础处理与防渗措施 (17)4.2 混凝土浇筑方案 (19)4.3 坝体填筑施工 (21)4.4 坝体接缝处理 (22)4.5 渠道及厂房系统施工 (24)五、施工期度汛方案 (25)5.1 防洪标准与措施 (26)5.2 洪水调度与应急响应 (27)5.3 坝体临时度汛措施 (29)六、施工安全与质量保证措施 (30)6.1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31)6.2 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 (32)6.3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 (33)6.4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34)6.5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5)七、施工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 (36)7.1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 (38)7.2 施工人员及设备资源配置 (38)7.3 施工材料供应计划 (40)八、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 (41)8.1 环境保护措施 (43)8.2 文明施工管理要求 (44)一、前言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大型化、复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作为一种具有高径向尺寸、高堆石体高度和良好抗震性能的新型混凝土坝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应对极端气候条件、实现大流量泄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建设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将从施工方案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施工的关键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期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及坝基防渗排水系统设计摘要碾压混凝土层面是坝体渗漏的薄弱环节,龙滩工程大坝要承受200m级的高水头,如何减少坝体渗漏量,降低坝基及坝体层面的扬压力,是大坝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参照目前国内已建工程的经验,结合大量的室内室外试验成果,龙滩工程采用了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的技术,并通过坝内分层廊道连接坝体排水孔幕,在坝体内形成“前堵后排”的有效系统。
坝基采用常规的水泥灌浆帷幕进行防渗,并通过上下游帷幕和左右横向连接帷幕形成坝基抽排系统,以有效的降低坝基及坝体下部层面的扬压力。
关键词变态混凝土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坝基防渗抽排系统龙滩1工程概况龙滩水电站位于红水河上游,广西省天峨县境内,下距天峨县城15km。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98500km2,多年平均流量163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514亿m3。
工程按正常蓄水位400.00m设计,分两期建设。
初期建设正常蓄水位375.00m,相应库容162.10亿m3,调节库容111.50亿m3。
电站装机7台,单机容量600 MW,总装机4200MW,保证出力1234MW,多年平均发电量156.70亿kW·h;后期正常蓄水位400.00m时,相应库容272.70亿m3,调节库容205.30亿m3,电站装机9台,单机容量600MW,总装机装机5400MW,保证出力168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7.10亿kW·h。
龙滩水电站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发电系统及通航建筑物组成。
河床坝段布置泄水建筑物,由7个表孔和2个底孔组成,采用挑流消能;通航建筑物布置在右岸,采用二级垂直提升式升船机,二级升船机之间由中间渠道连接;通航建筑物和河床泄水坝段之间为6个重力式挡水坝段;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左岸,电厂进水口为“一字型”排列的坝式进水口,发电厂房布置在左岸山体内,为全地下厂房,装机9台;500kV开关站及出线平台布置于左岸下游距坝约500m的冲沟处。
2 大坝防渗与排水系统设计2.1 大坝防渗结构设计2.1.1 坝体防渗结构方案选择龙滩工程前期最大坝高192.0m,后期最大坝高216.5m,大坝全断面采用碾压混凝土施工(局部不便碾压的部位除外)。
由于碾压混凝土坝采用通仓薄层碾压浇筑工艺,存在众多上下游贯通的层面,受骨料分离和层面结合质量的影响,易产生渗漏通道。
龙滩大坝后期正常运行期间坝面承受210.0m的高水头,其下部层面所承受的水压力较已建的其它工程成倍的增加,故龙滩大坝的防渗结构设计一直是大坝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
(1)碾压混凝土坝防渗结构的工程应用及发展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坝的防渗结构按所用的材料可分为混凝土防渗结构和高分子材料防渗结构两大类。
高分子材料防渗存在耐久性较差的问题,故龙滩大坝考虑采用混凝土结构防渗。
混凝土防渗的主要型式有:厚常态混凝土防渗、薄常态混凝土防渗、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等。
厚常态混凝土防渗可靠性高、耐久性好,但对RCC的施工干扰大,限制了大坝的上升速度;而薄常态混凝土防渗结构的表面裂缝对防渗效果的影响较大;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结构类似于薄常态混凝土,但面板内的钢筋对表面裂缝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可靠性相对较高;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其防渗作用不仅受表面裂缝的影响,而且还受层面渗流的影响。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中等胶凝材料或富胶凝材料和高掺粉煤灰为特点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模式,施工中较为普遍地采用通仓薄层(层厚30cm)碾压连续上升的模式。
富胶凝材料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由于胶凝材料用量大,骨料粒径减小,从而减少了混凝土输送和摊铺过程中的骨料分离,增强了混凝土本体和层面的密实性,通过层面铺水泥浆或砂浆处理,使碾压层面结合进一步得到改善,其抗渗性比早期的贫胶凝材料碾压混凝土有了极大的提高。
采用富胶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作为大坝的防渗体,施工简便快速,且不需要增加其他施工设备,适应了碾压混凝土的施工特点,使碾压混凝土的快速施工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九五”期间兴建的江垭、棉花滩、大朝山等100m级碾压混凝土坝都采用了富胶凝材料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其中江垭大坝为我国目前完建的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最大坝高达131m。
(2)碾压混凝土渗流特性研究“九五”期间我们收集了国内近期完建的江垭、汾河二库、大朝山等几座碾压混凝土坝的系统完整的室内和现场渗流试验资料及现场压水试验资料,并与龙滩现场碾压三级配碾压混凝土试验成果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表明:中等胶凝材料和富胶凝材料的碾压混凝土本体的抗渗性已与常态混凝土无异,部分层面结合较好的碾压混凝土已达到或接近常态混凝土的水平;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明显优于三级配碾压混凝土;施工工艺对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有较大影响,应尽量保持层面连续上升并加强缝面处理;龙滩三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已超过江垭三级配碾压混凝土,接近于江垭二级配碾压混凝土。
可以预计龙滩大坝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骨料最大粒径的减小,其抗渗性可以超出江垭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水平。
(3)变态混凝土渗流特性研究虽然采用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作为龙滩大坝防渗结构的一部分是可行的,但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离散性大,为了防止部分碾压混凝土层面直接与水库连通,则要求设置另外的防渗结构以封闭混凝土层面,同时要求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均匀性。
江垭、大朝山等已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具有用变态混凝土封闭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的成功经验,为此我们对变态混凝土的渗流特性作了进一步研究。
变态混凝土是在碾压混凝土中浇筑振捣过程中掺配一定比例的灰浆形成,江垭碾压混凝土坝变态混凝土采用10%灰浆+90%碾压混凝土。
江垭变态混凝土室内芯样试验和龙滩变态混凝土室内抗渗性试验表明:变态混凝土无论从抗渗性还是均匀性方面均已达到常态混凝土的水平,横观各向异性已不太明显,其抗渗性能优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变态混凝土的抗渗性与掺浆的均匀程度关系密切,同时还受水灰比、外加剂等因素的影响。
(4)大坝防渗结构方案选择“八五”期间由于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工程应用尚属起步阶段,对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缺乏充分的试验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变态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和渗流特性的试验研究,因此,当年选择钢筋混凝土面板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方案作为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防渗结构方案的推荐方案。
“九五”期间通过对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进行充分的试验研究和对实际工程资料的分析论证后,认为变态混凝土方案较之钢筋混凝土面板方案更适合于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对防渗结构的要求。
变态混凝土方案的显著优势是施工简单,施工干扰少。
因此,现阶段确定把变态混凝土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方案作为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防渗结构方案。
2.1.2 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方案设计除局部不便碾压的坝段或部位采用常态混凝土防渗外,龙滩大坝其他上游面均采用变态混凝土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
高程270.00m以上变态混凝土厚度为1.00m,高程270.00m以下变态混凝土的水平宽度为1.50m。
变态混凝土的分缝与坝体结构分缝布置相同,为限制上游变态混凝土开裂后裂缝的发展,在变态混凝土内设置一层钢筋网。
上游二级配碾压混凝土水平宽度根据作用水头不同采用3~15m不等,以其下游边界距坝体排水孔幕的距离不小于1m控制,由此确保排水孔幕的排水降压效果。
为提高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层面的结合效果和抗渗性,在连续上升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层面范围内逐层铺洒水泥粉煤灰浆。
为进一步加强上游防渗结构的可靠性,上游死水位以下设置一道坝面喷涂层,喷涂材料采用高分子材料或渗透结晶材料等。
根据下游最高水位和9台机满发的下游水位,坝体下游面的防渗以高程233.00m为界分成两部分。
高程233.00m以下也采用变态混凝土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组合防渗,高程233m以上采用坝体三级配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其表面0.30~0.50m范围内根据坝体外观要求可采用变态混凝土,但该部分变态混凝土不再按照防渗要求的变态混凝土进行设计。
2.2 坝体排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是降低坝内扬压力的重要设施,碾压混凝土坝必须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只要排水布置得当且留有余地,防渗结构的局部缺陷将不会导致坝体或层面扬压力的急剧上升。
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各种工况下均可将坝体和层面扬压力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龙滩工程根据渗流控制要求设置坝体排水孔幕,挡水坝段上游排水孔顶部高程381m,溢流坝段上游排水孔顶部高程351m;挡水坝段下游排水孔顶部高程265m,溢流坝段下游排水孔顶部高程246m。
排水孔通过上下排水廊道连成一个整体。
大坝上游共设置5层排水廊道,在溢流坝段下游侧高程230.00m布置一层排水廊道。
为提高下部层面抗滑稳定安全储备,在高程230.00m以下沿基础纵向排水廊道朝上设置坝内层面排水孔,以形成坝内抽排,更好地降低层面扬压力。
坝体排水孔和横缝排水管汇集的渗水,高程270m 以上由交通廊道自流排出坝体,高程270m以下进入基础集水井,由坝体抽排系统排出坝体。
2.3 坝体横缝止水排水设计坝体上游横缝内布置2~3道止水铜片和一个直径300mm的横缝排水管,坝体下游高程265m以下的横缝内布置2道铜片止水和一个直径300mm的横缝排水管,上、下游横缝止水均埋设在坝踵和坝趾的止水基座内,对座落在两岸陡坡上的坝段,在上游坝踵部位沿坝轴线方向布置1道基础止水,一侧埋设在基础止水基座内,另一侧埋设在坝体混凝土内,横缝处与第一道横缝止水焊接。
此外,坝体廊道穿越横缝处的廊道周边和跨横缝布置的廊道顶部均布置1道橡胶止水。
大坝防渗止水排水系统布置详见图1~图3。
图1 河床挡水坝段典型断面防渗止水排水图图2 溢流坝段典型断面防渗止水排水图图3 上游面防渗止水排水图图4 下游面防渗止水排水图2.4 大坝渗流分析渗流分析计算了多种工况,以下仅列出两种代表性工况及其计算成果。
2.4.1 计算工况表1 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结构方案计算工况图5 工况1:变态混凝土+二级配RCC 图6 工况2:坝体排水孔周边混凝土渗透性防渗情况(单位:m) 受阻情况(单位:m)2.4.3 结论渗流场分析成果说明,单从渗流控制来看,龙滩大坝采用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可以满足大坝设计要求。
在渗流控制中排水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要排水通畅,坝体扬压力的控制就可控制在设计扬压力图形以内。
坝体排水管上游的混凝土需要承受绝大部分的渗流坡降,因此要求这部分混凝土材料具有能承受大的渗流坡降的性能和渗透稳定性,作为坝面混凝土还应能抵抗外部环境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
3 坝基防渗和排水3.1 坝基防渗帷幕3.1.1 帷幕布置防渗帷幕按后期正常蓄水位400.0m要求设计,在初期建设时高程406.5m以下一次性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