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世说新语》两则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俄而雪聚俄而:不久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7.陈太丘与友期形期:约定8.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至:到。
去:离开10.去后乃至乃:才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2.非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13.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14.下车引之印:拉15.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16.去后乃至乃:才。
《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时习时:按时2.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3.人不知儿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立:站立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逾:越过,超过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12. 不堪其忧堪:忍受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1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15.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16.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7.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2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2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2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2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古代诗歌四首1.东临碣石临:到达2. 水何澹澹澹澹; (水波)荡漾3. 山岛竦峙竦:高起峙:挺立4.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5.海日生残夜残夜:夜将尽未尽6. 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向阳的树7.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虽有嘉肴1.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不知其旨也旨:甘美3.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6.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7.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河中石兽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河边2.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5.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寻找竟:终于6. 棹数小舟棹:划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8.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9.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10.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1.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1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1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14. 但知其一但:只15.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智子疑邻1.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音节助词
久之,目似瞑
很,非常
意暇甚
突然
屠暴起
用
以刀劈狼首
又
又数刀毙之
刚刚、正、才、刚好 方欲行
打洞
一狼洞其中
从通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他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只,仅
止露尻尾
从
屠自后断其股
后腿
屠自后断其股
也
亦毙之
代词
亦毙之
才
乃悟前狼假寐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盖以诱敌
用来
盖以诱敌
也
《狼》
范围副词
缀行甚远
《狼》
程度副词
投以骨
《狼》
虚词
复投之
《狼》
频率副词
第1页
序号 文言 37 缀 38 之 39 而 40 之 41 大 42 其 43 敌 44 顾 45 其 46 乃 47 前 48 相 49 少时 50 去 51 犬 52 之 53 甚 54 暴 55 以 56 又 57 方 58 洞 59 隧 60 以 61 其 62 止 63 自 64 股 65 亦 66 之 67 乃 68 盖 69 以 70 亦 71 顷刻 72 之 73 几何
第4页
《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狼亦黠矣
《狼》
及其家穿井
《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
初,权谓吕蒙曰
《孙权劝学》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大全

1. 实词里的“山”呀,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像一座稳稳矗立在大地上的巨人。
我和小伙伴出去游玩,看到眼前巍峨的高山,我说这“山”字,就把眼前这庞然大物给表示出来了,你说直观不直观?2. 虚词中的“之”可有意思啦,它就像个灵活的小纽带。
我读文言文故事的时候,有句“吾欲观之”,这“之”字就把“观”这个动作和要观的对象连起来了,像根绳子把两者拴一块儿,你能体会到它的巧妙作用吗?3. 实词“马”呢,那就是能跑能跳的活物呀。
我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那些骑士骑着马飞奔,这“马”字一出现,脑海里就立马浮现出骏马奔腾的画面,像真有匹马在眼前撒欢儿似的,你难道想象不出那场景吗?4. 虚词“而”像个神奇的小桥梁。
我读《论语》里的句子“温故而知新”,这个“而”字把“温故”和“知新”这两件事儿给衔接起来了,就如同架起了一座桥,让意思顺顺当当过渡,你感受到它的妙处了吗?5. 实词“水”,那是生活里常见的东西,像一条流动的绸带。
我去溪边玩水,看着那潺潺的溪水,这“水”字不就精准地说出了眼前这流淌的玩意儿嘛,就像画家把看到的景象用一个字定格了,你觉得是不是这样?6. 虚词“乎”有点像个好奇的小问号。
我读文言文的对话,像“不亦乐乎”,这“乎”字一出来,就好像在问你,是不是很快乐呀,那种疑问的感觉立马就有了,你能想象它在那发问的样子吗?7. 实词“花”,那可是五颜六色、漂漂亮亮的呀。
我在花园里赏花,看到各种绽放的花朵,这“花”字就把它们都概括了,像个大口袋把所有美丽的花儿都装进去了,你不觉得这实词很厉害吗?8. 虚词“也”呢,常常像个肯定的小印章。
我读古人写的文章,像“此乃良策也”,这“也”字一落,就好像在用力盖章说,对呀,这就是好办法,给前面的话做了个稳稳当当的肯定,你明白它的作用了吗?9. 实词“人”,那就是咱们身边形形色色的同类呀。
我在集市上看到人来人往,这“人”字把大家都指代了,像个大网把所有人都网罗进去,你能想象要是没这个字,得多难描述咱们自己呀?10.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就是这么奇妙,实词像构建大厦的砖石,实实在在地把事物呈现出来,虚词呢,像大厦里的黏合剂、小装饰,让语句更通顺、表意更丰富。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论语〉十二章》)
美丽的
好鸟相鸣
(《与朱元思书》)
好的
君子好逑
(《关雎》)
号
呼吼
阴风怒号
(《岳阳楼记》)
取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河
河流
山门圮于河
(《河中石兽》)
黄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恨
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怨恨
恨别鸟惊心
(《春望》)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停止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尽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极
穷冬烈风
(《送东阳马生序》)
趋
跑,疾走
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
去
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狼径去
(《狼》)
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
消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
入
进入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义
例句
出处
七上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31.一狼径去( 径直)32.屠暴起( 突然)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36.目似瞑( 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 狡猾)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 跟从)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 看,视)42.积薪其中( 柴草)43.又数刀毙之( 杀死)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 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 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53.只使坠( 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 四方)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56.国人道之( 讲述)二、重点虚词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夫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复投之(代词,代骨头)2.而相委而去(表承接,不译)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3.盖:盖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仁在其中矣(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恐前后受其敌(指狼)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5.以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盖以诱敌(介词,用来)6.乃去后乃至(才)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2.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4.学非学无以广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5.止止有剩骨(仅,只)一狼得骨止(停止))6.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8.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今义:__指子女__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3.去后乃至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4.相委而去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 今义:__可能、许可__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独立使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而虚词则是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
能发挥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汇总:
实词:
名词:人、树、桌子、苹果、花等
动词:跑、飞、看、唱、学等
形容词:高、快、美、红、新等
副词: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数词:一、二、三、四、五等
代词:我、你、他、她、它等
量词:个、只、条、本、张等
虚词:
介词:在、上、下、里、面等
连词:和、或、但、与、为等
助词:的、地、得、了、过等
语气词:吗、呢、啊、嘿、哼等
处所词:上、下、里、外、前等
时间词:今天、明天、昨天、年、月等
这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简单归纳汇总,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分类和具体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小结(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小结(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小结(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小结(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31.一狼径去( 径直)32.屠暴起( 突然)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36.目似瞑( 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 狡猾)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 跟从)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 看,视)42.积薪其中( 柴草)43.又数刀毙之( 杀死)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 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53.只使坠( 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 四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
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③。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履:鞋子度( duó):量置:放坐:通座座位操:拿着度(dù):尺码反:通返返回信:相信遂:终于虚词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拿尺码。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实词涉:渡坠:掉惑:糊涂契:刻遽:立即虚词其用法同上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亦:也所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契者所从坠)若⑵像,好像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①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②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实词私自己,私自纹理花纹项脖颈强通僵僵硬唳鸣叫素白色的驱赶鞭名作动鞭打虚词则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于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以……为把…….当做而①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②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他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阙通缺空缺自非如果不是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素白色的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顺流而上疾快良确实湍急流绝巘极高的山峰漱冲荡义或有时则表示顺承关系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也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
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5《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①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①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②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方正要旬日:十天旧过去谓称呼喙嘴悉都岁:收成穰丰收曾曾经为⑴成为,变成。
之①:的之②调整音节,无实义则就以①用以②因此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6《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①,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②,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③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④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⑤,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实词患担心布名作动铺排密暗中如遵照贻赠给但只要讫完遂最终弥更加胠箧履走,踩踏精练精熟盖虚词乃:于是于之其用法同前几篇文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论语八则》1、子曰:“学而①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②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③知新,可以为①师矣。
”(《为政》)3、子曰:“学而④不思则①惘;思而⑤不学则殆。
”(《为政》)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②不知①,是知②也。
”(《为政》)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⑥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子曰:“默而⑦识之,学而⑧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⑨从之,其不善者而⑩改之。
”(《述而》)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②不复也。
实词习温习说同悦愠怨恨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惘因迷惑而无所得殆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诲教导女通汝,你知①知道②通智谓称为敏聪敏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识通志,记下厌满足愤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开导悱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发启发虚词而②④⑤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③⑥⑦⑧⑨⑩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为①做为②是以用则①1.表示并列关系②就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问题),不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有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4.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什么赐给他“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6.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了而不知道满足,教导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7.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在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的就改正。
”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