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西方公民教育发展历程比较刍议

课程体制 ” 的著名报 告 。2 世纪 6 、0 0 07 年代美 罔青年 的 反社会行为使 得公 民教育 重新得 到重 视 。大 多数州立
法 规定学生在9 1年纪必须学 习公 民教育 的课 程 。8 ~2 0
要举措 。 民教育源起于西方 , ’ 公 在古希腊 、 罗马时期 , 西 方就 已经初 具公 民教育 的意识 。l  ̄ 最早提 出实施公 : n t 民教育 的古代 希腊 , 注重在 培养公 民勇敢 、 忠诚 等品德 基础上 , 还特 别注重培养人 的智慧 和审美力 , 以便公 民 参加 雅典式 的奴 隶主 民主社 会生活 。古 罗马人 和斯 巴 达人 在崇 尚武力 的同时国王 的勇敢 武士 。到了近代 , 欧 、 效 西 些 资产阶级哲学家 思想 家 ,如德 国古 典哲学 的集 大 成者黑 格尔及其后 的德 国哲学 家费希特也 都强调推行 公 民教 育 , 倡导公 民精 神 。在美 国,9 纪初公立 中小 1世
生活 巾的主体地位 、 主人 身份的认识 , 对相 应的公 民职 责 、 利和义务的认知和价值取 向 , 权 明确 了新 时期我 国 公 民教育的新 内涵 。 文化方 面看 , 国公 民教育所依 从 我 靠的文化基石与西 方有很大 的不同 。西方 的公 民意识 往 是从“ 到面” 方的文化 的起点是 “ 点 , 个体 ” 主要 , 凸 公 民“ 政治人 ” 特性 ?两方社 会提倡的公 民文化 比 较强训“ ”若 即若 离” 分 “ 的两 条平 行线是公 民社会 与政 府和 闻家之间最佳 的相处方式 。而东方历史背景 下的 和谐文化更倾向l 『强捌“ ,从 面到点 ” 合” “ 。这种“ 从 合” 某种程度上 只重整体 而压抑个体 ,更强 调整体而 忽略 个体 一 改革开放 = 多年后 , 面对西方各种 文化哲学思 潮 的冲击 ,面对众 多具有 显著特质 的个 体文化符号 的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公民概念的梳理 公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公民”这一概念不仅历史渊源较长,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
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polites)一词来源于“城邦”(polis),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
公民是“参加司法实务和职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
拥有参政权,对国家、社会的形成承担公共作用和责任,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形成于15世纪前后。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已完全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现在意义上的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二)现代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界定的公民教育概念也自然不同。
但根据概念形成基本的逻辑要求,我们认为公民教育概念中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点,要明确公民教育的主体。
第二点,要确定公民教育的目标。
第三点,要区分公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
第四点,要表明公民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第五点,要说明公民教育与公民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公民教育概念表述为: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
公民教育具有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
(三)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公民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
公民教育体系是其教育实践的基本框架。
公民教育目标的确立和体系的建构,是公民教育实践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一般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
公民教育的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公民人格的培育,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能力的训练和公民美德的养成。
中国教育改革历程及未来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历程及未来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公民在教育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事业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及未来发展的政策措施。
1. 教育改革的历程1.1 教育改革的初衷在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不佳,教育事业也一样陷入困境。
此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比较严峻的问题,如精英化、招生难、家长的负担重等问题。
因此,教育改革的初衷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服务,同时解决这些问题。
1.2 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师资培训、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立中小学以及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自治制度等。
加强师资培训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
中国教育改革前,师资队伍低劣,师资培训也不够严格。
但是,改革后的中国教育事业把实施师资培训作为教改的同时进行,帮助教师提高了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同时培养出大量教学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优秀教师。
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项举措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孩子可以获得基础教育的机会,此外,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教育改革的效果教育改革的成效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这些变化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改革,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显著的进展,提高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改革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公平,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健康、快乐、充满机会的成长环境。
2. 未来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2.1 加强班级管理学生是教育阵地的主体,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是重中之重。
提高学生着装标准、规范学生行为等,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释义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中国公民教育中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
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
1922 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
1924 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
1926 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 月3 日至5 月9 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
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
列举对比几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不同和特点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随 着 我 市 场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 、 民 主法 制 的 不 断 完 善 以 及 公 民社 会 的 逐 步 兴 起 ,如 何 通 过 公 民 教 育 课 程来 培 养 符 合 现 代 : 会要 求 的 合 格 公 民 ,这 一 问 题 引 起 了 学 界 的普 遍 关 注 。在 我 罔 已有 的 公 民教 育 课
一
、
我 国 公 民教 育 课 程 发 展 的 历 史 阶段
公 R 教 育 是 一 种 以 广泛 性 、基 础 性 为特 征 . 以实 现 公 民 的 基 本 权 利 与 义 务 为 前 提 的 培 养 社 会 合 格 成 员 的 敦 育 ,其 内 涵 与 一 同 家 特 定 口 史时 期 的 政 治 目标 和意 识 形 态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联 … 14 个 了 9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我 罔 『小 学 公 民教 育课 程 受 不 同 时期 同 家 宪 政 建设 以及 方 针 政 策 的 影 响 ,经 历 了 一 段 曲折 发 展 f 1
德 ” 时 ,还 日确 规 定 : 巾 华 人 民共 和 同 国 民 均 有 保 卫 祖 、遵 守 法 律 ,遵 守 劳 动 纪 律 、爱 护 公 共 财 J j “ 产 、啦 公 役 兵 役 干缴 纳 『 税 的 义 务 。 需 要 指 的 是 ,《 同 纲 领 》 规 定 基 本 义 务 的 承 担 主 体 为 “ ¨ 斌 ” 共 同
需要指出的是共同纲领规定基本义务的承担主体为国4本文系王文岚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谐社会视闽下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编号07jc880003及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编号070l一13的阶段性成果
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包括不同文化、宗教、性别、年龄和能力等方面的多元性。
2. 实践性:现代道德与公民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综合性: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综合性的教育体系。
4. 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和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问题,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
5. 整体性: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趋势逐渐朝向整体性,强调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社会、心理、认知等各个方面。
6. 科技与数字化:科技与数字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发展,学生需要了解和应用新技术,同时注意科技和数字化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和责任。
新时期我国终身教育发展述评

新时期我国终身教育发展述评摘要:改革开放后,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传入我国,经历了引进期和关注期,目前我国终身教育正处于积极推进期。
当前我国终身教育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研究不成熟、全民学习风气未形成、社会教育尚未重视等问题,有必要逐一破解这些问题,为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终身教育;发展;述评一、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一般认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发轫于1965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
当时的会议议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保罗·郎格朗向会议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这标志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
终身教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时,由于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因而无暇顾及这一重要的世界教育潮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世界终身教育思潮才逐渐引起国人的注意和重视。
回顾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引进期(1978——1995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社会环境的宽松和对外交往的开放,教育界逐渐将视野伸向国外,先后引进和译介了几部重要的关于终身教育的著作。
其中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持田荣一等编修的《终身教育大全》、C·J·泰特缪斯的《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阿瑟·克罗普利的《终身教育导论——心理学的分析》等关于终身教育的相关论著。
这一时期主要以对终身教育思想的引进为主要特征,对终身教育的关注也仅限于学术界,还未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终身教育的关注期(1993——1999年)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在这一重要的教育文献中首次将“终身教育”写入,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标志着终身教育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但这一时期对终身教育的关注多与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交织在一起。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概述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古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最早的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时期。
那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和宗教机构为主,父母教授孩子们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同时宗教机构负责宗教教育和价值观的灌输。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讲故事和神话传播知识和价值观。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进入了城邦教育的阶段。
城邦教育主要在城邦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他们认识到培养公民的才能对于城邦的繁荣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品德和能力,通过音乐、体育、修辞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同时,希腊的学院和罗马的教育机构成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的教育以教会学校为主导。
教会控制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强调信仰和宗教教育,将教育视作传教和培养神学家的手段。
教会学校注重拉丁文的学习和教育,培养了很多有文化修养的神职人员。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下,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观察和实践,重视理性和个人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和教育机构,如人文主义学派和大学。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们倡导人文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学则成为了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近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对于教育的普及和专业化的要求。
普通教育成为了政府的责任,大规模的公立学校建立起来,为广大人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科和专业出现,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当代教育正面临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个性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思政122班
XXX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是“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开展的为民主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有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终身教育过程。
”
我国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民初,其发展过程既缓慢又曲折,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甲午战争以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公民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
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法令。
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
10月,教育部颁布
《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
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
在此22年间,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进入30年代,我国教育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教育经验的倾向。
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
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并且,在这一时期确立了男女平等教育权。
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
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1920年,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
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
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
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当时的公民教育,学习借鉴西方经验,主张公民教育要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公民,之自觉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并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民主的行为习惯和参与的能力,经过蔡元培、行知等教育家的不懈努力,将公民教育蕴涵于民主教育的理论中。
第五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建立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学体系,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的主要
手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模式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真正确立了公民的法律地位,为公民获得最广泛的民主权利创造了前提条件。
但是早期这一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教育代替了公民人格健康发育的教育,公民教育失去了正常的教育环境。
公民教育不可能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与国家政策中有明确体现。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相当贫乏,公开发表的文章相当罕见,零星篇目的研究,也仅限于
对国外公民教育的简略介绍。
据统计,在整个20世纪的50 年代期间,研究公民教育方面的论文仅有《美国学校内的“世界公民”教育》一篇发表。
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了我国的公民教育实践几乎是空白。
第六个时期,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博采各国之所长,公民教育面向世界。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公民教育重新走向世界。
进入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公民教育改革的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以人治为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转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以说,30 年来我国在政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提供了现实条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公民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复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它的公民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在一个公民教育程度十分低下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对公民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指出,公民教育的实施从提出开始,就意味着对传统德育的一个很大挑战,势必带来中国传统德育的转型。
这一时期公民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传统德育思想和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第七个时期,20 世纪末以来,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现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和谐社会建设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或者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追求,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合理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高理性的公民素养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理所当然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