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试 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影 响
张 伟 军
( 东 商 学 院 政 治与 教 育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广
摘 要 :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是 我 国 漫 长 历 史 文 化 的 结 我
502 ) 1 3 0
不 断 对 我 国 西 化 的 同 时 ,逐 渐 淡 化 了 我 国 大 学 生 的 社
晶 . 于 大 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育 来说 , 国传 统 文 化是 用之 对 中 不 竭 的 重 要 资 源 。 本 文 对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积 极 和 消 极 方 面 进 行 了分 析 . 提 出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新 途 径 。
关 键 词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作
用 影 响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是 中华 民 族 五 千 年 历 史 沉 淀 的 精 髓 ,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具 有 中 国 光辉 。 在 改革 开 放 的 背景 下 , 国传统 文 化遭 受 到 但 中 了 最 严 重 的 冲 击 ,对 于 大 学 生 思 想 的 影 响 比 过 去 大 大 下 降 。 确 看 待 和 运 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我 国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正 对
避 趋 之 ” 周 恩 来 的 “ 中 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都 表 达 出 中 华 , 为 , 儿 女 的爱 国情 怀 。 要 以 中 国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感 染 、 育 和 激 教 励 大 学 生 . 养 我 国大 学 生 的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 强 大 学 生 培 增 对社会 的责任感 , 大学 生成为社会 主义强有力 的接班人 。 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路径研究

218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路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重要基础。
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伦理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古为今用,德为育用,正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凝心铸魂提供文化资源。
文化及其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稳定发展的纽带。
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将一个群体紧密团结起来,超越血缘、种族、地域的差异而构成稳固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的文化归属感。
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供有效途径。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知识素养等因素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时代发展到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立德修业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为先则互为融合。
爱国主义情怀则是思政课教师内在涵养,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效途径思政课建设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重要来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让思政课内容“活起来”,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学生终身获益的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革新

中国传统 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 育 中的传承 与革新
王红伟 , 曾 ( 江西理工大学 媛 赣州 3 10 ) 4 0 0 文法学院 , 江西
摘要 : 中国文化博 大精 深 , 它不仅使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 育及其 方法生成的基础 , 同时现代 思想政 治教 育的
现 实 文化 背景 和教 育 思 想也 根 植 于 中 国优 秀传 统 文化 的 土壤 之 中 , 以此 为依 托 , 肩在 现代 复 杂 的政 治 、 济 并 并 经 和 文化 中相 互 扶 持 、 同修 整 , 传 统 文 化 和 现代 文 明 的相 互 激 荡 中不 断增 强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 实效 性 。 共 在 关键 词 : 统 文化 现 代 化 ; 承 ; 传 传 革故 鼎新 ; 学 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大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G 4.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9 2 (0 2 1 - 0 2 0 17 — 3 4 2 1 )0 0 6 - 2
. 31 . 理实融合的教学场所 . 理实一体化教 学过程基本在 实训 基地进行 ,包 括 理论知识 的讲解 ,为了保 证理实一体 化教学 的顺 利进 行 , 须把教 室 、 训室融 为一 体 , 必 实 即教学场 所必须 有 黑板 、 多媒体设备 , 还必须有足够的工位数问 。所以理实 体化的教学场所 的建设是课 程改革 的前 提条件 。 3 理实一体化 的教材 . 2 传 统教 学 的教 材不 能适应理 实一 体化 的教 学 , 所
+一+ 一 - —-+
一・ 一— + — — -
一 + 一 +
从经济 、 安全 、 环保 及教学 要求来 确定 操作调 节方案 ; 按操作规程 步骤 进行产 品生产操 作 ,并达到产 品质量 要求 : 同时消耗定额最少 。 23 . 考核 方案设计 考 核 的方 式采用 过程考 核加结 果考 核 的方式 , 其 中过程考核 占6 %, 0 包括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 占1 %, 0 实训操作 占5%, 中 团队合作完 成情 况 占了 0 其 2 %; 0 结果考核 占4 %, 0 包括 理论 答辩 占1%, 0 产品质量 及 能耗 占1%, 0 问题 总结及解决方案报告 占2 %。 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为减轻其 负面影响 , 我们需要加强理 想信念教育 , 培养人文精
神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 注重 我 完 善 , 对 人 为物 累 , 倡 而 反 提 以苦 为 乐 , 艰 苦 努 力 过 程 审 美 化 , 张 义 利 统 一 、 感 欲 望 将 主 情 与 理 性 精 神 统 一 等 可 以 为 当 前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提 供 有 益 的 借
我 们 知道 . 国 的传 统 教 育 是 人 文 主 义 的 教 育 , 以 做 人 中 它 为 教 育 的惟 一 目的 . 重 教 人 以 德 性 与 智 慧 , 不 只是 追 求 注 而 单 纯 的 知识 它 尤其 重 视 道 德 教 育 和 德 性 培 养 , 重 气 节 和 注 操 守 , 倡 发 奋 、 志 , 调 道 德 责 任 感 和历 史 使 命 感 , 扬 提 立 强 弘
再 有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 有 道 德 教 化 功 能 的 中 国 传 统 在 具
哲 学 是 伦 理 型 的 . 的哲 学 体 系 核 心 是 伦 理 道 德 学 说 . 宙 的 它 字 本 体 是 伦理 道 德 的 形 而 上 的 实 体 . 学 的 理 性 是 道 德 化 的 实 哲 践 理性 中 国哲 学 强 调 人 的道 德 主 体 能 动性 的 发 挥 和 人 生 精 神 境 界 的 追 求 , 为 协 调 人 际关 系 、 善 社 会 风 尚 、 强 民族 成 改 增 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 量 . 国哲学的宇宙观 念、 生智慧 、 中 人 思 维 方 法 、 为 方 式 筹 在 现 代 仍 然 是 全 人 类 极 其 宝 贵 的 思想 传 行 统和思想资源 . 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完美体现。 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一、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日益凸显,二者在深层次上的融合与互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更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教育资源。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进而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这种融合也为我们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注重因材施教、强调知行合一等,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索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它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的支撑。
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更体现在价值理念上的高度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精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
说它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有相对的不变性,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延续持续。
比如过春节、祭祖。
我们说它是传统文化,就意味这个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不变性,否则它就不是传统的。
历史上存有而今天不存有的文化现象就称不上是传统文化。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而不但仅过去的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汇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
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
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中形成的文化,如果糟粕多于精华,或消极同于积极,那么,我们的民族还算是伟大的民族吗?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民族文化很糟而民族却很伟大的怪事。
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它才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向上的国民品格。
故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屈,受尽曲折而后强。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虽然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关于人的学说。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拥有优势和特色,核心环节在于能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
当代青年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与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传统文化在内容、原则、方法、文化认同等方面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它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一、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传统文化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德教为先的原则。
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德教。
这就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
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要置于主要地位。
第二,率先垂范的原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说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
在谈到何以使民服的问题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一再强调为政者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 文化博大精深 ,尤其 伦理教化 功能更是 精
妙深邃 , 它的功能主要就是教化人们怎样做人 , 因此, 传
0 4 0
的关 系。 除此 之外 , 还有 “ 己所 不欲 , 勿施于人 ” ( 《 论语 ・ 卫 灵公》 ) 和“ 己欲立 而立 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 《 论语 ・ 雍 也》 ) 的忠 恕之道 , 以及 通过 “ 老 吾老 以及人 之老 , 幼 吾幼 以及 人之 幼 ” ( 《 孟子・ 梁惠王 上》 )等精 神来调 节大 学生 的人
一
、
弘扬传统 文化 有利 于应对 复杂背景 下高校 思想
异性 , 虽然这种差 异性客观存在 着 , 但 是双方能 够通过互 济互 补 , 达到 和谐 与统一 。反之 , 取消 差异性 的和谐 是不 可 能存 在 的。此外 , 孟子 日 : “ 天时不如地利 , 地 利不如人 和” ( 《 孟子 ・ 公孙丑下 》 ) 。孟 子认为有 利的地势要 比气候 和时机重要 . 而最终起决定 作用的并不 是有利 的地 势 , 而 是 民心向背 。道家 学派认为天地 万物 的本质 和生存 的基 础 就是“ 和” 。 道家学派 的创 始人老子就 曾提 出“ 万物负 阴 而抱 阳, 冲气 以为 和” ( 《 老子》 ) 的观点 。 阴 阳的辩 证统一 , 最 终通过相互作用 而达到 “ 和” 的状态 。 墨家强调 “ 兼爱 非 攻” , 倡导所有 人都放弃争斗 , 相互包 容 、 关 爱。法家 为 了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活动领域交换和利益关系也逐渐渗透到了人与人交往中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生了巨金钱万能论享乐主义和自我为中心行其甚至有学生对此深信这些都为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l 口 I 一 勇z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期2011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 al of N orth China Electri c Power U niversit y (Soci al Sciences )No .4A ugust 2011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王威威(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 102206)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利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二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掘古代思想的积极意义而避免其中的消极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教化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1)04-0121-05收稿日期:2011-05-09作者简介:王威威,女,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
C 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ANG Wei -w ei(Teaching Dep .of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 ry Course ,No rth China Electric Pow er Univer sity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 ith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The m 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research directio n are as follow s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 n modern ideolo 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 ry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 antag es of traditio nal culture for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 gical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directio n ;civiliz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
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的概念:“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1]399“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1]40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2]列宁所讲的“政治教育”与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工作,即“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和政治均属于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即是为维护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
而上层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筑最终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为建立或巩固政权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根本的经济利益。
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权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思想的教育,也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服务的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客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12所高校设立至今,我国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60余个,硕士点250余个。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方向之外,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方向得到了多所高校和众多学者的关注。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东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方向;海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招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有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思想道德发展研究方向;江西师范大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教育研究方向;北京化工大学有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方向。
在学术界,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也在不断问世,代表性的著作有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海南大学赵康太、李英华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等。
相关的论文更是层出不穷。
在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中,1950年1月至2011年5月,题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为29360篇,其中题名同时包含“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即以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36篇,其中发表于2000年以后的论文有131篇,发表于2005年以后的119篇,发表于2008年以后的为98篇。
题名同时包含“儒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有50篇(硕士论文3篇),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1年。
题名同时包含“孔子”或“《论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28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
题名同时包含“周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2篇。
题名同时包含“孟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硕士论文2篇。
题名同时包含“荀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8篇(硕士论文3篇)。
题名同时包含“《礼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硕士论文1篇。
题名同时包含“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
题名同时包含“老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6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
题名同时包含“庄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为0。
内容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文更多,如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论文《荀子的礼法君子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硕士论文《论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等。
2009年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完成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以上事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新兴的研究方向。
但是,当前的研究现状仍面临诸多问题。
检视相关论文,我们发现,论文作者学科背景庞杂,说明学术界尚缺乏专注于这一研究方向的有影响力的学者。
这一研究方向要求研究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均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而大部分研究者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也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
此类论文发表的学术期刊等级大部分较低,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自1998年以来题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包含“传统文化”的论文仅有7篇。
这一研究方向有若干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说明这一研究方向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有新的研究力量加入,但相关的专著仍然较少。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学界未有专门的讨论,也未有明确的共识。
以上事实说明这一研究方向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但是中国古代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传统,通常称之122 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为“教化”。
《说文·攴部》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匕部》云:“化,教行也。
”教化就是运用从上而下的教育手段,来转变人心和风俗,从而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
历代君主、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
西汉董仲舒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3]。
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以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方向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杨生平、隋淑芬等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下编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赵康太、李英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张耀灿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弘扬。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可以超越时代的精华,也具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方向第二方面的研究内容。
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未将这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厘清,在书中既探讨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探讨各家思想可用于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的资源,如概括《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以道为本的世界观教育、小国寡民的政治观教育、上德不施的道德观教育、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教育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