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发布时间:2022-05-23T06:12:37.76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2月3期作者:婼克艳木·阿不都拉[导读] 棉花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类型,新疆地区是棉花种植的主要产区,婼克艳木·阿不都拉柯坪县玉尔其乡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843699摘要:棉花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类型,新疆地区是棉花种植的主要产区,棉花栽培过程中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产,除了要优化各项栽培技术之外,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管理以及治疗处理。

枯萎病以及黄萎病均是棉花生长期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且二者的相似度较高,防治难度较大。

相比来看,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更为严重,且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率均在逐年上升,对于棉花栽培品质的保证以及稳定高质的生产均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主要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进行了对应介绍,并分析了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以期能够帮助棉花栽培农户,进行高品质的棉花管理。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棉花枯萎病以及黄萎病的发生,对于棉花高质生产产生的威胁均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际防治管理时较容易对两种病害出现误诊情况,作为农户需要明确认识到棉花枯萎病以及黄萎病的发病特征以及防治要点,以提升防治效果,保证棉花的高质生产。

1病症特点棉花枯萎病以及黄萎病的发病表现分析来看,棉花枯萎病的发病开始时间为子叶期,而黄萎病则为现蕾期;就发病盛期时间对比来看,枯萎病为现蕾期,而黄萎病则为开花结铃期;就棉花株行受损情况来看,枯萎病会导致棉花出现萎缩丛生株行,棉花黄萎病一般不会导致棉花植株出现萎缩情况;就发病顺序来看,棉花枯萎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从棉花植株底部逐渐向顶部发病进展,有部分植株会存在从顶部向底部枯死病变的情况,或存在半边叶子病变枯死,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较为统一,均是由植株下方向植株顶部逐渐进展发病;就叶片病变情况来看,棉花枯萎病的叶脉颜色会变为黄色,但叶肉颜色仍为绿色或者黄色网纹状,部分植株叶片会变为紫黄色,且有明显皱缩样改变,也有植株叶片出现青枯萎蔫以及下垂情况,棉花黄萎病的叶脉颜色均为绿色,但叶脉间隙以及叶缘部位会出现先黄后色褐的颜色表现,且可见明显的褐色长纹状斑驳,叶缘会稍向上方卷曲发展;就落叶情况来看,棉花枯萎病发病极易导致棉花植株出现早期落叶情况,而棉花黄萎病发病的落叶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后期,早期的落叶情况较为少见;对病变植株剖茎检查可见,棉花枯萎病的病株维管束颜色为深褐色,而棉花黄萎病病株维管束的颜色为褐色;病症表现来看,棉花枯萎病在潮湿环境下茎秆会出现粉红色霉层,棉花黄萎病在潮湿环境下叶片会出现白色霉层[1]。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用 烟雾 机动力 大 、 耗药量少 、 药液 浓度高 、 烟雾弥
多半 是老 弱病残 , 棉花 中后 期管 理粗放 , 、 、 蕾 花
铃期脱肥 现象严重 , 导致棉 花长势弱 , 抗病性 、 耐
轻发 病 ;三是 土壤 消毒 。结 合灌 溉可 掺人 高锰
酸钾 、 石灰 等药 剂 , 杀灭 病菌 有一 定 的效果 ; 对
病性 能差 , 有利 于枯黄 萎病 和其 它病 害发生 。
的综 合治理 , 为棉花 提供 良好 的生态 环境 , 确保
— —
4 — 4 —
病虫分析
嘲 比 楫 保
21 0 2年第 5期 总第 13期 3
d 提 高耕 作 和栽 培技术 , ) 实行精 耕 细作 , 提 高复种 指数 , 变农 作 物种植 结构 , 改 尽量 种植 经 济价值 高蝗 虫 不喜食 的作 物 ( 如豆科 、 类 等) 薯 ,
22 选 用 抗 病 品 种 .
进 病害 的蔓延 , 温 干旱不 利于发 病 , 势低 的 高 地
丘 洼地 , 以及 黏土 地在 汛期 易积水 , 易感染 病 容
害 。因此气 候 因素是 棉 花枯 黄萎病 发生 蔓延 的
主要 因素 。
15 种 植 密 度 -
选 用经 济性 状好 的抗 病 品种是 防病 夺 高产 的根本 途径 。 目前 , 国生产 上可供选 用 的抗枯 我 萎病 品种较 多 , 常 只有 抗枯萎 病 、 通 耐黄 萎病 的 品种 可供选择 。
生环境 , 蝗虫 的天敌一 蜘蛛 、 对 鸟类 、 蛙类 等要保
护它们在 沟坝 、 土坡 、 高地等 栖息场所 , 使其 能安
全 繁殖 , 殖 天 敌 。 增
b 推 广农户 养鸡 、 ) 养鸭 灭蝗 。 蝗虫 一般 只有 两个月左 右 的生命期 , 蝗虫 出生两周左右 是生 在 物灭 蝗 的最 佳 时期 , 时蝗虫 不会 飞 , 鸭 吃起 这 鸡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水漫灌 后 常 出现 一种 急性 凋 萎型 症状 ,主 脉 出现 发 病 严 重 ’ 高 大 淡 绿色至 灰绿 色斑 , 叶片大量 脱落 。
3 发 病 规 律
1 . 2 多 年连 作 。多年 连 作是 枯 、黄 萎病 发
生 的 重要 原 因 。病 株 上 的病 原 菌 在 田问可 存活 1 8~2 0- ' i ' - , q,在 土 壤 中 一般 可 存活 6

枯萎 病 一般 5月 上 中旬开 始发 病 , 6月 中下 旬
棉 花蕾 期为 发病盛 期 , 以后 随温度 升 高病 害停 止发 展 。8月 中下旬 出现第 二个 发 病 高峰 。黄萎 病 一般 在 现 蕾 期 开 始 发 病 , 花 铃 期 为 发病 盛 期 。棉 田连
8年 。因此 , 即使 是 2~3年 未 种 棉花 的
4 1 4 , 灭性 的两种病 害,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土 主 要表现 为 以下 5种 症状 :① 黄色 网纹 型 。叶脉 褪

¨
壤、水流和病株残体传播,发生速度快,
在 各棉 区均 有 发生 ,且 有逐 年 加重 的趋 势 ,
辐 严 重 影 响 棉 花 产 量 。 霪 1发 病 原 因
块 , 以后斑 块 逐渐 扩大 并变 褐干 枯 ,而 主脉 及主 脉 附近 仍保 持绿 色 ,呈 掌状斑 纹 。在 盛夏 久旱 暴雨 或
. 『 . 发病 适 宜温 度 是 2 5℃ ~2 8℃,低 于 2 5℃ 一 或高于 3 0℃ 发 病 缓慢 ,超 过 3 5℃就 会 出
规 现 症 状 隐 蔽 现 象 , 多 雨 天 气 会 促 进 病 害 的
广 加 速 了枯 、黄 萎病 的发 生 。带 病 种 子 引 入 、棉籽 壳 、棉籽 饼是 病 原菌远 距 离传播 的主要 来 源 。前几 年 ,棉种 种植 采用 未脱 绒 的毛籽 或 未经 药 剂处 理 的种 子 ,也加 速 了枯 、黄萎病 的发生 。 1 . 4 病残 体 遗 留 。棉 株 的病 根 茬 、残 枝 落 叶 、 烂 铃等 病残 体遗 留在 田间 ,一旦 与健 株根 系接 触 ,即 可 引起枯 、黄 萎病 的发 生 。近年 来 单纯 强调 秸秆 还

棉花叶子变黄枯死怎么防治

棉花叶子变黄枯死怎么防治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棉花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喷洒农药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 喷洒2-3次。
CHAPTER 03
棉花叶子变黄枯死的治疗方 案
农业治疗
改善土壤质量
通过增加有机肥和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为棉花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合理灌溉
根据棉花的生长需求,适时适量 地灌溉,避免过度浇水导致土壤
过湿。
种植管理
定期中耕除草,合理施肥,以满 足棉花对营养的需求。
生物治疗
使用微生物菌剂
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棉花的生长。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控制棉花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如释放寄生蜂等。
及时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监测
01
密切关注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
化学防治
02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注意合理配比
和安全使用。
生物防治
03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做好棉花品种的选择和轮作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降低感染病害的风险。
原因分析
营养不足
棉花生长过程中,如营养不足 或失衡,可能导致叶片变黄枯
死。
病虫害
棉花病虫害如黄萎病、枯萎病等可 能导致叶片变黄枯死 管理问题也可能引发叶片变黄枯死 。
CHAPTER 02
棉花叶子变黄枯死的预防措 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棉花黄枯病,应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品 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1 发 生 症 状
节 , 场大 雨过 后 , 出现 大 量棉枯 、 萎病 新病 株 , 出现 一 常 黄 并
死苗 死株现 象 。
3 防 治 措 施
棉 花枯 萎病 和 黄 萎病 都 是 维管 束 系病 害 , 主 要特 征 其
是病 株根 部 、 茎 与侧枝 的 导管 变 色 。 主 由于 输导 组织 受损 害
现代 农业 科技
21 第 1 0 2年 4期
植物 保护 学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宁 素军
( 山东 省 阳 谷 县 农 业 局 , 山东 阳谷 2 2 0 ) 5 3 0
摘要
介 绍棉 花枯 萎病 、 黄萎病 的 发生 症状 、 病 条件 , 发 总结 其 综合 防治措 施 , 以为棉 花枯 萎病 和黄 萎病 的防 治提供 参 考 。
枯 萎病 症状 出现 早 , 幼苗 期便 已开始 。 苗 前后 至现 蕾 定
治 ; 于轻 病 区 ( , 对 田)要发 动 群众 , 好病 情 调 查 , 用土 壤 搞 采 消毒 或掉 换 病 土等措 施 , 灭 零 星发病 点 , 于新 棉 区及 无 消 对
病棉 区 ( )应 严 格实 施植 物检 疫 保护 , 好 无病 种 子 田及 田 , 搞
均 匀分布在 切面 上 。 在 枯 萎病 、 萎病 混生 的病区 , 种 病先 后在 同 田发 生 , 黄 2
还 有在 同一 棉株 上 出现 2种病 害 。 阳谷 县农 业 局 调 查 棉花 病 害时 , 开 茎杆 或 摘 下 有病 叶 柄 , 查 维 管 束是 否 变 色 , 劈 检 是 田间识 别枯 萎 病 、 萎病 的可 靠方 法 , 黄 也是 区分棉 花 枯 萎 病 、 萎病 和棉 花红 叶 茎枯 病 以及 因蚜 害 、 害 、 害 、 种 黄 药 肥 品 变异 、 击 水 淹等 所 引起 的叶 片 皱缩 、 雷 萎蔫 、 花叶 等 症 状 的

棉花枯黄萎病

棉花枯黄萎病

2.传播途径和方式
病菌主要从棉株根表皮细胞或伤口侵入,病菌侵入 后经过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繁殖扩展,分布 至全株,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 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 要与农时操作等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 未腐熟透的带菌棉籽饼等。
五、发病条件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 同。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 耕作栽培措施、 件、耕作栽培措施、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五、发病条件
一、发病规律
枯、黄萎病在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都高。沙质酸性 土壤和缺钾棉田枯萎病发生较重。大水漫 灌或伏期不热、阴雨天多,是黄萎病大发 生的有利条件。
二、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常表现为萎蔫、 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表现为急 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不同环境下表现症状不同,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 种症状,但成株期都表现为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 深褐色, 剖削根茎可见明显深褐色条纹自根部到顶 端形成一条线。
三、病原物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 oxyspor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带菌寄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 .)引起 660种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 中农作物有184种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 中农作物有184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辣 184 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椒、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技术
合理 密 植 , 严格 防止 棉株 过 密 , 响 通 风 透光 , 时 影 及
整枝 、 化控 , 提高棉 株抗逆 性 。 一旦 发现有 零 星病株 , 立 即拔除 于 田外销 浅 不 同 。枯 萎 病 株 的维 . 管束 颜 色较深 , 呈黑褐 色 ; 黄萎 病株 的维 管束 颜 色较 浅, 呈黄 褐色 。 4枯萎 病常造 成死 苗现 象 , 黄萎病 株一 般情况 . 而
麦越 冬 期 严禁 麦 田放 牧 。
多, 气温下降时, 病菌继续生长发育 , 出现第 2次发
小 麦 根 部 被冻 坏 。 冻 前在 麦 田里 拉 沙 盖 土 封裂 口 。 护 小 麦 封 保 根 系 。 小麦 地 撒 土 封 口的 最适 时 间 为 l 上 旬 , 缝 土 以无 2月 填
盐碱的沙壤 土为宜 , 撤土后及 时耙糖地 。 确保封好裂缝 。
ii n g 1 xo . n . 2U
e i J
枯 黄 萎 病 防 治 技 术
麦 盖 提 四 十 五 团 段 翠 达
病 高峰 。 剖开 病株 的茎秆有 黑褐 色条纹 , 叶呈黄 色 病 网纹型 、 枯型 、 缩型 和半边 黄等 。 青 皱
四、 萎病特 征 黄

般 苗期 不发病 , 蕾后 才表 现症 状 , 现 开花 结 铃
墒 , 强 土壤 的 透气 性 , 增 降低 土 壤湿 度 , 可有 效 地 减
轻 病害发 生程度 。
分蘖节部位 , 能增强麦苗抗寒 性及返青后的发育 能力 。 在冬小 麦地放牧 , 将对小麦造成机械损伤 , 甚至把根系拔 出地表 , 受 伤 的麦苗易冻坏 , 减少麦 田基本苗数 , 直接造成减产 。 因此 , 小
蔫 , 株枯 死 。 植 二 、 花枯 、 棉 黄萎 病不 同之 处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作者:高红琴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 S435.6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7-0064-01河北省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这两种病害往往交叉感染、混合发生,防治时的防治方法也基本一样,所以统称为棉花枯黄萎病。

严重年份会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被棉农称为棉花的“癌症”,具有传播迅速,暴发性强,损失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而且近几年有逐年加重、发生提前的趋势,加强防治刻不容缓。

一、症状表现枯萎病:枯萎病在苗期和现蕾期前后常引起大量死苗,残存的病株结铃显著减少,铃重减轻,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棉农收入,枯萎病又称半边黄和萎蔫病,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土温达到20摄氏度,染病棉株开始表现症状,25~30摄氏度,进入发病高峰,30摄氏度以上病情受抑制。

黄萎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蕾期开始发病,下部老叶先发病并逐渐向上扩展,病叶边缘向上稍卷曲,叶片失绿变黄,叶脉仍为绿色,整个叶片呈网纹状(西瓜皮)花斑。

花铃期是发病高峰,重病株叶片焦枯并脱落成光杆,只剩顶部的几片嫩叶。

黄萎病病情发展比枯萎病缓慢,很少造成棉株立即枯死,但病株结铃少,脱落率高,纤维差,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无论是枯萎病还是黄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明显症状是折断主茎后,维管束为浅褐色,俗称“黑心”。

二、发病规律棉花枯黄萎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土壤带菌而引发此病,有数据显示,此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十年之久,重茬年头越多,发病越严重。

其它的传播途径还有:种子带菌、病区引种、串换、棉籽饼、病株殊体、流水、农田管理工具等途径传播漫延。

棉花枯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病缓慢,我地一般年份是7~8月份发病,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三是合理施肥,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四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对于黄萎病的防治,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积水和缺氧情况的发生,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其次,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此外,合理施肥也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抗病能力。

最后,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根据病害的不同,轮作的作物
可以选择花生、玉米等不同的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发生。

二是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合理密植,保证棉花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是注意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合理轮作,注意栽培技术和病害的监测与预警。

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