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现代大学核心理念的认识 精品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大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地方,它是一个让人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殿堂,也是一个培养未来精英的摇篮。
读完《大学的理念》,我对大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首先,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大学的理念》中提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教育不仅是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求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学会怀疑一切,不断地追求真理,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知识。
其次,大学是一个培养未来精英的摇篮。
在《大学的理念》中,作者提到,“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大学的价值在于人才的培养。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人才的培养者。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大学是一个让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地方。
在《大学的理念》中,作者提到,“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求我们具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固执己见,排斥异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大学的理念》,我对大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大学的道路上,我会不断追求真理,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会尊重他人、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现代大学之内涵

大学之内涵何谓大学?格林斯潘、比尔盖茨这两个人,都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感到自豪的学生,可是到最后这两个学生都没有取得学位?耶鲁大学法学院长说了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那些原本比较聪明,但他/她还不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够把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智慧的地方。
这句话大家可以认真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他这句话解释了格林斯潘和比尔盖茨为什么不能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原因。
因为他们绝顶聪明。
而只有那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才需要大学。
大学就是把这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而最后变成智慧的人的殿堂。
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正门有一幅浮雕,这个浮雕是:老师在讲课,慷慨陈词,手舞足蹈,而下面所有的学生都在睡觉。
所以说在大学里面,学生睡觉是天然的权利。
另一幅浮雕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后门,这个浮雕正好相反:学生们分成了两排,一看就知道,争论的已经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指责的手势都有,这个时间老师在睡觉。
我们思考一下这两组浮雕。
大学的主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如果不把学生作为主体,而只把老师作为主体,实行这种教育观,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
所以老师再有积极性,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老师就是多余的。
大学要有大师什么是大学?哈佛大学1909年到1933年做了24年校长的雅培劳伦斯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之所以备受尊重,不在于哈佛大学有多少座高楼,而在于哈佛大学有一代又一代备受人尊重的大师”。
这句话,被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把它总结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这句总结非常精确,我认为比哈佛校长说的更有雅气。
大学之“大”,在于大德、大爱,在于大学问,在于有大师,在于大楼,在于大业、。
“大德”,意味着一所大学有担当民族责任的德性。
集“大德”、“大爱”、“大学问”于一身的,堪称“大师”。
大学之“大”,也包含有“大楼”的意思,大学应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为教员提供维持其尊严的待遇。
大学的理念 名词解释

大学的理念名词解释大学的理念:为知识与思考的自由创设舞台大学这个名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非常常见,但是究竟什么是大学?有人可能会说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有人可能会说大学是为了找到工作而去的地方,然而,这些回答只是大学的一部分,而大学的真正理念则更加丰富和深远。
首先,大学的理念在于为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间。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承载着历史悠久的学问和文化,积淀着无数世代学者的智慧。
它是一个让不同学科领域的人们相互交流、协作的平台。
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大学都为各个学科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和研究资源。
大学以其优质的教育和研究环境,培养着无数的高端人才,并且不断创新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大学的理念在于提供给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成为思辨的个体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成员。
在大学里,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赛和创业项目,培养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大学提倡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能力。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大学的理念还在于培养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传统上,大学被视为培养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地方。
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道德伦理的建立。
通过广泛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大学为学生们传递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成功,更是为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
然而,要实现大学的理念并不容易。
首先,大学要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自由。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学者和学生们才能自由地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出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的作用。
同时,大学也要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回应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保持学术的独立性。
“大爱”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

科技信息
○高 校 讲 坛○
SCIE NCE & TE CHNO LO GY INFORM ATION
2008 年 第 27 期
“ 大 爱 ”: 现 代 大 学 的 核 心 理 念
孙 春寅 ( 焦作 高等 师范 专科学 校教 育科 学系 河 南 焦作 454100)
【摘 要】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 是道; “大爱”则是“道”中之“大道”。指出了 “大爱”统领着大学精神, 是现代大学功能的核心力量。
有 了 爱 心 才 能 更 好 地 从 事 教 育 工 作。 ( 2) “爱 人”。具体来说就 是爱教师、爱学 生、爱自己, 它包括理解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来源:发布日期:2001-4-25 浏览次数:449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增减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
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
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它有以下几层意思: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增减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增减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其核心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中文、外文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继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
大学理念的概念

大学理念的概念
大学理念是指一所大学或教育机构的核心价值观和宗旨,反映了该机构的使命、目标和教育理念。
大学理念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教育目标:大学理念明确规定了该机构的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
2. 教育理念:大学理念中阐述了该机构对于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看法和倡导。
它可以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倡自主学习、追求创新等。
3. 社会责任:大学理念通常还会强调该机构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4. 教师角色:大学理念中可以包含对于教师的期望和角色定位,如教师应该是知识传授者、引导者和榜样。
5. 学生发展:大学理念通常也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学术发展、个性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
总之,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对自身价值和教育使命的清晰表述,为该机构的发展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不同大学的理念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有
为的人才和为社会作出贡献。
“大爱”精神——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

河 南 理 工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第 9卷 ,第 2 ,2 0 年 4月 期 08
J u n l fHe a l t c n cUn v r i ( o ilS in e ) Vo . r a n n Po y e h i i e st S ca ce c s , o y 1 9, No 2, Ap .2 0 . r 08
根 ,是 道 ;指 出 了 “ 大爱”是 “ ” 中之 “ 道 大道 ” 它统领 着 大学精 神 ,是 现代 大 学功 能和 大 学 ,
文 化 建设 的 核 心 力 量 。 关 键 词 : 大 爱 ; 大 学 功 能 ; 大 学 文 化 中 图 分 类 号 : G O0 4 G6 O 4 一1 ;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7 9 ( 0 8 0 —2 80 6 39 7 2 0 ) 20 5 — 5
第 三 , 劳 动 起 源 论 ,这 是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中
玄而 又玄 ,但 深入 思考 而知 ,把 “ 大爱” 作为一 种 大学精 神理念 ,会 使它 在大学 功能 、大学 文化 的构
建 中起 核 心 的 作 用 。
一
推 演 出来 的。马克 思主 义理论 认为 ,教 育是人类 特 有 的现象 ,它产生 于人类 社会 生活 的实 际需要 ,归
收 稿 日期 : 20 —60 0 70-7 基 金 项 目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4 Z 0 3 0B Z0) 作 者 简 介 :赵 同森 (9 5) 16 一,男 ,河 南 温 县 人 ,教 授 ,从 事 教 育 理 论研 究 。 E ma :h jzs 1 3 c r - l l nzt@ 6 . o n
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大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扮演着培养优秀人才和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角色。
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大学教育中所秉承和倡导的人文精神、学术理念和社会责任等基本原则。
本文将从人文关怀、学术自由和社会担当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独特的个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智慧。
首先,大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潜力,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其次,大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人生体验,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余发展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最后,大学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人。
二、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大学应该是自由学术思想的殿堂,为学者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表达的空间。
学术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学术独立和学生的学术自主。
教师应该有权进行自由的学术研究,不受外界干涉和约束,敢言敢为,不畏权威。
学生则应具备自由思考和批判精神,不受传统观念和权威压迫,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研究方向。
学术自由保障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社会担当社会担当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首先,大学应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热点。
其次,大学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以诚信、责任和使命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和社会。
最后,大学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发挥学术和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
总结起来,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人文关怀、学术自由和社会担当。
大学应努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的领军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现代大学核心理念的认识大学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大学热衷于讨论的话题,相信这个常说常新的命题将不断地讨论下去,笔者认为,讨论这个问题至少有4个方面需要搞清:什么是现代大学、现代大学与时代的关系、现代大学理念、现代大学核心理念。
一、关于现代大学概念。
什么是现代大学,现代大学如何界定有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的研究则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以1809年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为发端,现代大学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的现代大学以北京大学的建立为标志也有100年的历史。
我认为,一千年也好,几百年也好,皆因时间久远,和现代社会联系不是太紧密,似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证。
大学由于其在传承人类文明,担当社会责任方面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影响,必须立于时代潮头,折射时代光芒,反映时代精神,与其了无新意地复述历史,不如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变迁和中国国情来讨论现代大学的定位可能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感。
什么是现代大学呢如果从上千年历史的时间序列上来观照,似乎不是指当代大学,但我们又经常讲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现代人、现代大学生等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又可以把当今社会上的大学称之为现代大学。
因此,现代大学与当代大学可以作同义理解,只是论者的着重点不同罢了。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的大学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生存与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确切地说是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大学的特色和定位,不是研究当代国内外大学的一般性而是它的特殊性。
何谓现代大学笔者在此妄下断语,现代大学泛指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传授和创造高层次知识的教育组织,大学只不过是这种传授和创造高层次知识教育组织的称谓而已。
这其中,包括了大学与时代的联系,大学的本质属性和在社会中的定位。
有人认为,现代大学单指一流大学或研究型大学,此论可存疑,从广义上讲,现代大学就是那些可以被称为大学的一切现代教育机构,而不是专指所谓的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才是现代大学,一流大学必然是现代大学,而现代大学则不必是一流大学。
理念是定位的依据,定位是理念的体现。
一流大学是举国家之力用优质教育资源培植和扶持的,目标是中国也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从而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国内其他大学和地方院校没有可比性。
一流大学的理念应当更高,标准应当更严,发展应当更快,鼓励他们眼光向外,参与国际竞争,为当代中国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担当大任,这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
而非一流大学和地方院校则主要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各安其道,各守其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现在,很多演讲和文章都津津乐道一句耳熟能祥的名言“大学乃大师之谓,非大楼之谓”,以此来激励自己恨铁不成钢,此心可嘉,此志可励。
但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殊为不易,如认识处理不好大师与大楼的关系而导致大学好高骛远,缺乏理性,放弃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地竞相赶超追求单一的发展目标,可能会适得其反。
要看到不是所有大学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除少数顶尖名校之外,全世界3万多所大学绝大多数也都没有什么大师,有的可能长期都出不了大师。
中国的大学有多少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参与国际主流对话的大师有大师固然好,没有大师也无妨,我们既要防止在追求理想境界时产生的浮躁心态,也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悲观思想。
即然有一流,也就有二、三流,甚至还有未入流,这些大学还得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教书育人以培养有用之才为己任。
同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可能还应当关注这样一种结果,即非英语国家的一流大学吸纳全国的学术资源,举国家之力花费大量金钱培养精英人才,有时可能事与愿为的客观上为发达国家举办“留学预备班”,培育出一批批的精英人才出国留学之后,很可能还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19年,在70万出国留学人员中回国的只有17万人,这些人大半滞留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日积月累,使输出人才的母国处于长期失血的困境之中而不自知,面对精英人才“毕业即出国”的无奈之势,恐怕连优先为母国服务的机会都轮不上,这样一来,我们的大学出现大师的机率就更小了。
在兴高采烈创建一流大学的一片欢呼声中,留一半清醒,保持一点理智,但愿不是杞人忧天。
二、现代大学与时代背景。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理念也是一种社会意识,要讨论当代大学的理念和实践,当然离不开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资源竞争以及军事竞争等,与经济全球化相并存的民族国情和文化的本土化成为当代大学生存发展的基本背景。
所有竞争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靠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目的的竞争。
教育靠教育组织或教育机构来进行,能使人才接受高层次教育,并有资格和资本参与社会和国家间竞争的组织非大学莫属。
然而,由于不同种类的大学在其所处区域位置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教育文化水平弱化,甚至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状况的制约,都会造成一所学校在社会教育结构中的层级不同。
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不同学校的竞争力不一样,表现为竞争能力有强弱,竞争水平有高低。
虽然在当代中国,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理念,但在具体办学方向、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效果的差异性上则形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它学校的特色。
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同学校的存在自有其不同的根据,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全球时代背景,必须受当时当地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一所大学处于什么层次,办得怎么样,不能脱离国情、省情和校情,相信每一所学校的领导没有不想把自己学校搞好的,学校的生存发展,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取决于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给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当代大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外部因素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认识和处理好自己在时代坐标中的定位。
三、关于现代大学理念。
“理念”这个词现在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时髦用语,各行各业都在使用,如文化理念、军事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理念、人才理念、新闻理念、教育理念等等。
当今人们言必称“理念”,好象开口不谈理念,纵论教育也枉然。
笔者无意逐一考证这个词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只知道它源于古希腊哲学,经过后人的发展完善,具有“观念”、“类型”、“宗旨”、“本性”“精神”、“信仰”、“理想”、“认识”、“观点”、“使命”等含义,是一个哲学概念。
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是对理想追求的概念化、系统化表述。
严格地讲,我们随时挂在嘴边的理念,已经脱离哲学的本旨,泛化到没有多少哲学精神了。
什么是大学理念笔者素无研究,没有资格解释,但我想,大学理念是否可以理解为大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及理论根据、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办学特色纵观古今中外,关于大学的理念可谓五花八门,高论迭出。
试整理如下:追求真理、育人为本、传承文明、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为主、科研为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产学研结合、研究型、教学型、普遍性、创新性、服务性、针对性、自主性、包容性、功利性、竞争性、开放性、产业化、信息化、精英化、大众化、国际化、本土化、可持续发展等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不一而足,看来,学界对大学理念并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些可能是功能概念,但在很多情况下,确实难以将二者截然分清,也没有必要去分清。
可不可以说,理念是功能的理性表达,功能是理念的实现形式。
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对哈姆雷特的理解,一百个红楼梦的读者就有一百个心目中的贾宝玉,每个论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或者说对大学理念的定义,这些定义各有其长短,从各自提出的角度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大学理念的定义是什么呢这里介绍两种或抽象或通俗的定义,抽象定义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特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的基本认识,它是大学教育各种教学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构建其他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或元理念”。
具体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那些传授高层次专门知识的组织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点。
具体分析起来,其实大学理念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复杂和高深莫测,就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功能等基本特征的抽象表述,是大学生存与改革发展的最高领导原则或指导思想,既包括零散的、感性的大学教育理念,又包括系统化的、触及大学教育现象之本质的理论观点;既包括对大学教育的理性思维,也包括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理想追求。
从(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理念蕴涵着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
再具体化一点,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目的和职能是什么,大学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把大学办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的知识组织的理性认识,简言之,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一切认识和实践的理论升华,主要表现为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内涵丰富。
作为理论探讨的大学理念是一般,作为指导实践的大学理念是特殊,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四、关于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
当前,虽然研究高等教育的各种出版物林林总总,细大不捐,令人眼花缭乱,但对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鲜有文章论及。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大学的三大核心理念,即: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可看作是对世界大学的普适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