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初中上册语文第一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01《春》(含答案)

1《春》朱自清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涨.起来()嫩.绿()宛.转()应和.()撑.伞()酝酿.()窠.巢()蓑.衣()戴笠.()抖擞.()黄晕.()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欢欢喜喜的样子。
()明亮滋润。
()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密密地开着的花。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昏黄,不明亮。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二、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可分为几部分?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三、合作学习1.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图画。
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
(任选一种)五、达标检测1.字词小测(1)山lǎng 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享受语感默读【学习难点】1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 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5 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二、新课学习(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设疑: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2 讨论: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问题并作解答3 学生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赏析: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七上第1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字词。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轻快活泼的语言风格,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涨.(zhǎng)起来酝酿..(kēcháo)..(yùn niàng)窠巢B.嫩.绿(nèn)嘹.(liáo)亮抖擞.(sǒu)C.应和.(hè)黄晕.(yùn)薄烟(bò)D.披蓑.(suō)朗润(rùn) 宛(wǎn)转2、上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卖弄稀疏缭亮烘托呼朋引伴B.静默应和薄烟舒活抖擞精神C.蓑笠嫩绿抚摸酝酿繁花嫩叶D.润湿眨眼黄晕宛转花枝招展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山朗润..起来了。
(明亮滋润)B.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这里指说各种气息在空里气,像发酵一样,越来越浓)C.卖弄..清脆的喉咙。
(炫耀)D.舒活..舒活筋骨。
(舒服)4、下列氏顺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误的一项是()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时工作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D.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6、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1课《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春》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检查预习1.补全下列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3)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
(4)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春》导学案(含答案)

【使用说明】根据要求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标出疑难点,准备上课小组讨论解决。
【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疏通生字词,了解作者、作品信息等,熟读熟记。
2.运用好双色笔,在课本上划出导学案上的题目答案有关部分内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多角度鉴赏景物描写,学会多角度写景。
3.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重难点】1.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品析文中的精彩语句。
(重点)2.学习多角度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多角度描写景物。
(难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自主学习】(课前完成)一、温故而知新(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春天阳光明媚,轻风荡漾。
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给人生机和希望,请你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文章,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下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2)写出几个描写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风送暖、春意盎然、万木争春、万紫千红、乍暖还寒、和风细雨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正确的注音写到课文中对应的字词上。
水涨.( zhang )捉迷藏.(cang )酝酿..(yun )(niang)应和.(he )薄.烟(bo )黄晕.(yun )蓑.衣(suo)巢.(chao)嘹.亮(liao )抖擞.(sou )2.解释下列词语,并从文中画出它们。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3.下列句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__应依次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1)抖搜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潦亮地响着。
《春》导学案 (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11 春【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抓关键语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2)、能分析出作者调动哪些感觉器官观察景物,并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色。
(3)、涵泳语言,从修辞手法及炼字的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像与联系,感受画面。
涵泳品味,体会语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所绘的美丽春光,感受春的活力及生命的灵气,体会对春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能分析出作者调动哪些感觉器官观察景物,并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色。
(2)、涵泳语言,从修辞手法及炼字的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所绘的美丽春光,感受春的活力及生命的灵气,体会对春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涵泳语言,从修辞手法及炼字的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自主学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戴着笠.()涨.起来()宛转..()应和.()抖擞.()薄.烟()二、解释下列词语朗润:酝酿:呼朋引伴:卖弄:花枝招展:抖擞: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给文段标好序号,用心朗读,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简洁地概括段意,然后完成下列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1层(第2段):总括轮廓第2层(第3段):图第二部分:第3层(第4段):图(第2段~7段)第4层(第5段):图第5层(第6段):图第6层(第7段):图第三部分(第8段~10段):颂春2、好的写景之作,无一例外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透过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本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说说你怎样感受到的?【合作探究】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想像所描绘春景,直至能背诵。
然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和大家一起赏析。
请用以下句式赏析:“我最喜欢……,你看……”。
(结合课文的语句,展开想像,说出你“看”到的画面以及你的理解即可。
《春》导学案 (1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学案(附录图片)预习一【学习目标】1.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领悟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连用、兼用、套用,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感受作者营造的春的氛围。
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抒情的手法,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追求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新事物。
【课文提示】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自称“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
他的名篇有《绿》《背影》《匆匆》《威尼斯》《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家。
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2.《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
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正音正字】窠巢kēcháo宛转wǎnzhuǎn蓑笠suōlì【朗读课文】《春》的常规修辞颇讲究层层分明,环环扣题,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1.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感受充满情趣的春的画面。
2.体会作者春的赞美,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
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
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
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春》精编实用导学案附答案

《春》导教案两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 : 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觉亲情,体会浓厚的情义。
2、能力目标 : 推测词句含义,品尝文章的语言美。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爱惜生命的感情【教课要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会三代人相互谅解、相互礼让的朴素纯真的亲情。
2、推测词句的含义,品尝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课难点】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我能行】一、新课导入:导语:春季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微风,一捧暖和光亮的阳光;春季是声声委婉洪亮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季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水,红红的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季是种子破土而出是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季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季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脸颊上秀美羞怯;春季是我们用汗水、勤奋和智慧种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向往和惊喜,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li o(á)亮涨()晕(hō ng()托应和()朗rùn()wǎn(2、依据解说写出相应的词语。
( 1)欢欢惊喜的样子。
()( 2)呼喊朋友,招引伙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伸展、活动。
()( 5)明亮滋润。
()( 6)各样气味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愈来愈浓。
((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散()转))振作())3. 修辞方法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季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从括号里选出适合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并背诵全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预习新知。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朗润(rùn) 眨眼(zhá) 窠巢(kē)宛转(zhuǎn)
B、酝酿(liàng) 嘹亮(liáo) 混着(hùn) 静默(jìng )
C、应和(huò) 黄晕(yùn)披蓑(suō) 胳膊(bo)
D、薄烟(bó) 喉咙(lóng) 戴笠(lì) 卖弄(nong)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D )
(1)他不禁又沉浸在那个一直_____在脑海里的美丽梦境中.
(2)到山里来,找-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_____
了山的心灵.
(3)我正____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____地走过我的旁.
A.萦绕贴紧欣赏泰然自若
B.环绕贴近观赏悠然自得
C.环绕贴近观赏泰然自若
D.萦绕贴紧欣赏悠然自得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B.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故事.
C.本月底前,北京通州区将正式采用共享自行车“电子围栏”技术,对所有共享自行车进行规范化管理.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代表作《欧游杂记》《背影》等。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运用了拟人段修辞手法,写出来春的新的特点。
C、《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D、我国古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①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
②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③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
④子弹没有打中目标。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
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2、走进课文。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答: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景象。
(2)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答:(1)盼春: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2-7)绘春:总写山、水、太阳,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分写春草、花、风、雨、迎春五幅图画。
(8-10)颂春:用三个比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答:春草图:嫩、绿、茂盛、生机蓬勃
春花图:繁茂、艳丽、香气浓郁
春风图:和煦、轻柔、清新
春雨图:细、密、轻;安静祥和
迎春图:欢腾、春意盎然、充满希望
2、品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写景物时表达的情感有何联系?
答:三个比喻单独成段,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课外延伸。
一、阅读《夏》选段,完成选段后的练习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 -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 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答:描写夏天的热烈。
2.为什么作者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夏天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选段描写景物具体形象,语言准确生动。
请分别以修辞和用词的角度各选一处加以赏析。
运用修辞的句子:
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天的热浪比作麦浪、海浪,写出了夏天到来时热气蒸腾,炙热弥漫着大地。
4.仿照句子,以第二段材料为内容,仿写一句。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中性的黄,如麦浪,如棉苗,体现生命的承前启后;
秋之色为热的赤, 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寒的白, 如寒冰, 如冷雪,
五、迁移运用。
学习完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你一定有所感触吧。
就让我们握起笔杆走进你的家乡、校园、田野……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感官的角度写一写你身边的春日图景。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