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享受语感默读【学习难点】1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 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5 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二、新课学习(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设疑: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2 讨论: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问题并作解答3 学生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赏析: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鲁教版初三政治第一课导学案及答案

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一框我们向往公平学案(鲁教九年级教师寄语:公平合作,维护和谐。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积极参与良好合作,自觉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平。
能力目标:增强在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的能力,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能与人进行公平地合作。
知识目标: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难点:理解公平的含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案例,思考每个案例后面的问题。
2.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认真阅读教材,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究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公平?如何理解公平的含义?(2公平对于合作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有人认为,维护社会公平是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事,与我们是无关的。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课堂达标训练:一、知识网络填空1.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1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又能得到应得到的------。
(2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和-----的对等与统一。
(3社会需要合作,更需要良好的合作,而-----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2.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1社会公平主要表现在,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和-----,并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和-----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2维护社会公平,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
(3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和---------的力量,而且靠--------的努力。
二、单项选择1.“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告诉我们(①社会生活中不想获得也就不必付出②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更需要良好的合作③公平是良好合作不可缺少的条件④良好的合作离不开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七上第1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字词。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轻快活泼的语言风格,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涨.(zhǎng)起来酝酿..(kēcháo)..(yùn niàng)窠巢B.嫩.绿(nèn)嘹.(liáo)亮抖擞.(sǒu)C.应和.(hè)黄晕.(yùn)薄烟(bò)D.披蓑.(suō)朗润(rùn) 宛(wǎn)转2、上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卖弄稀疏缭亮烘托呼朋引伴B.静默应和薄烟舒活抖擞精神C.蓑笠嫩绿抚摸酝酿繁花嫩叶D.润湿眨眼黄晕宛转花枝招展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山朗润..起来了。
(明亮滋润)B.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这里指说各种气息在空里气,像发酵一样,越来越浓)C.卖弄..清脆的喉咙。
(炫耀)D.舒活..舒活筋骨。
(舒服)4、下列氏顺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误的一项是()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时工作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D.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6、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021年人教版初中上册语文第一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并背诵全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预习新知。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A、朗润(rùn) 眨眼(zhá) 窠巢(kē)宛转(zhuǎn)B、酝酿(liàng) 嘹亮(liáo) 混着(hùn) 静默(jìng )C、应和(huò) 黄晕(yùn)披蓑(suō) 胳膊(bo)D、薄烟(bó) 喉咙(lóng) 戴笠(lì) 卖弄(nong)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D )(1)他不禁又沉浸在那个一直_____在脑海里的美丽梦境中.(2)到山里来,找-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_____了山的心灵.(3)我正____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____地走过我的旁.A.萦绕贴紧欣赏泰然自若B.环绕贴近观赏悠然自得C.环绕贴近观赏泰然自若D.萦绕贴紧欣赏悠然自得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B.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故事.C.本月底前,北京通州区将正式采用共享自行车“电子围栏”技术,对所有共享自行车进行规范化管理.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代表作《欧游杂记》《背影》等。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运用了拟人段修辞手法,写出来春的新的特点。
C、《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第1课《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春》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检查预习1.补全下列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3)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
(4)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含答案

《观潮》师生公用导学案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学习重难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知识链接】《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注音或写字:每岁京尹()艨()艟()shū()尔一()善泅()倍穹()珠翠罗qǐ()sù()迎而上Jiù()赁()看幕如lǚ()平地鲸波万rèn( )2、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2)倏尔黄烟四起倏尔:(3)人物略不相睹略:(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5)珠翠罗绮溢目溢:(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7)方其远处海门方:(8)如履平地履:(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为:逝:(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出没:(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干: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海涌银为郭古义:今义:(2)吞天沃日古义:今义:(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古义:今义:标枪:古义:今义: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海涌银为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2)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3)仅: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身百变()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合作探究】(观看钱塘江大潮直播视频)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了解背景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写《言志》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充分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词的有关知识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这种格式成形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2、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层林尽rǎn()百舸()争流鱼xiáng()浅底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 kuò()问cāngmáng()大地Zhēngróng()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浪è()飞舟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学习步骤:一、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______________;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三、合作探究1、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2、什麽是氏族?3、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火的使用有合适重大意义?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6、观察第6页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来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四、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主备:审核: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_ 组名______ 姓名______ 评价______
1、说出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与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描述科举制创立的过程,说明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地位与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与影响
难点:辩证评价大运河的开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时间:
统一:标志:灭,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的局面,顺应了
隋朝初年的发展:了解隋文帝的措施及意义
目的:为了,
人物:
中心北端南端
二、开通大运河四段:;;;(北到南)
概况:五大水系:;;;;(北到南)
意义:。
地位:的运河
背景:魏晋南北朝选官的依据:
(人物)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①是古代的一大变革
②加强了皇帝在的权力。
③扩大了范围,使能够由此参政
④推动了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时间:
原因:
一、隋的统一
1.思考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2.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
隋文帝时期物资能如此丰富是因为()
①隋朝的统一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④开通大运河
A B C D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其中隋文帝最大的贡献是?
二、开通大运河
1.
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图 ( )今( )
( )
( )
( )
( )
( )
( )
( )
( ) ( )
( )今( )
( )
2.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3.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 .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 .加强两岸城市发展
D .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4..思考: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这种局面开始改变于( )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汉武帝
D .隋文帝
1、材料一: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 材料二:尽道亡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问:两则材料都在谈论哪一工程?材料二中谁的评价是否恰当,说明理由?隋朝能够短时间修此工程,谈谈你的感悟或体会?
答案:
基础部分:对照第一次假期延长作业的提纲
要点部分一隋的统一
1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隋文帝个人才能;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2 C
3统一全国
二开通大运河
北京)
(黄河
)
杭州)
(钱塘江)
2D
3B
4国家统一,具备人力物力财力;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前朝开凿的古运河的基础上修建的。
三开创科举制
1DA
拓展部分:隋朝大运河
皮日休理由:既看到了大运河在加强南北交通方面的作用,也指出了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体会:大运河的修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