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
生物的分类

5.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下列关于种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B) A.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 B.每一个种里就一种生物 C.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远 D.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一、生物分类
猩猩科 猩猩属 黑猩猩
灵长目
人科 人属 智人种
一、生物分类
注意
1.分类等级 越高 ,包含的生物种类 越多 , 各生物间共同特征 越少 ,亲缘关系_越__远___。
2.分类等级 越低 ,包含的生物种类 越少 , 各生物间共同特征 越多 ,亲缘关系_越__近___。
一、生物分类 2
随堂测试
图22-1 一些生物的生态图
一、生物分类
生物的分类是指根据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 关系的远近将其分门别类。 遵行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 次分为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生物分类
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地排列 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一、生物分类
动物界
这些动物都有脊柱,它们同属于脊索动物门。
一、生物分类
可以看出,马这个物种,在分类上隶属于马属 —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马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
一、生物分类
看书30页了解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犬种
生物的分类
1
情境导入
走进一个不熟悉的超级市场,在种类繁多 的商品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我们所需 要的商品呢?
关于生物的分类

关于生物的分类1、生物分类简表生物学家以物种演化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分类,例如犬与狼、狐的亲缘间要比犬与狮、虎、豹的关系来得亲近,所以犬与狼为同一属,犬、狼与狐同一科,犬、狼、狐与狮、虎、豹为同一目。
生物分类的最低阶层是种。
同种的雌雄个体可以互相交配,并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1969年,康乃尔大学的Robert H. Whittaker 依生物的细胞构造及其获得营养的方式,而提出了五界系统 ( Five-kingdom system )-―原核生物界( Monera ) 、原生生物界( Pr otista )、植物界( Plantae )、菌物界( Myceteae )和动物界( Animalia )。
此五界只有原核生物界的成员具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核膜包围,亦即没有完整的细胞核;其它四界皆具有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均有核膜包围,亦即含有真正的细胞核,因此又合称为真核超界( Superkingdom Eukaryonta ) ,而称原核生物为原核超界( Superkingdo m Prokaryonta )。
真核超界中植物界、菌物界和动物界三界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每一界各有特殊的构造及生活史,且营养方式各异。
原生生物界大多属单细胞生物,但也包含了一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生物学家相信这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是单细胞原生生物的直接子孙。
理想上一个界里的所有成员应有一共同祖先,但原生生物界的成员似乎没有共同的祖先,因为真核细胞在演化的过程中是由数次不同的时间出现的 (即内共生说)。
有些生物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将原生生物界分为数个自然群 ( 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 ) ,每一群各自独立为界,但是大部分的生物学家还是宁将它们放在同一界内。
2、生物五界的特征3、病毒病毒比细菌微小,直径约为20-400奈米,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它的构造非常简单,包括外壳的蛋白质和中心的核酸两部分,核酸为其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当细胞感染了病毒,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控制了细胞的功能,以复制更多的病毒,并导致该细胞死亡。
(精选)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的分界(一)、两界说(1753年瑞典林奈)一、植物界: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由运动;二、动物界:能自由运动,以植物或其它有机物为食。
(二)、五界说(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对细胞生物的分界)一、原核生物界:细菌、蓝藻等,DNA袒露,裂殖。
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真核生物(甲藻、金藻、裸藻、粘菌和原生动物),有真正的染色体,进行有丝和减数割裂。
[酵母菌、衣藻等例外]3、真菌界: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生活方式为腐生和寄生。
4、植物界: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五、动物界:多细胞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附:加病毒界为六界。
二、生物分类与物种命名(一)、生物分类阶梯:界、门、纲、目、科、属、种(二)、“双名法”(林奈):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定名属名(字头大写,多为名词)+种加词(多为形容词)+定名人姓名(多用缩写)[+变种名+定名人]微生物学一、病毒一、概念: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二、种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细菌病毒)3、特性:⑴个体极小(纳米)⑵专性寄生:无独立代谢活动,只在特定宿主中繁衍,在宿主体外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不具有任何生命特点。
⑶无细胞结构,化学组成与繁衍方式简单:①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蛋白质:爱惜、特异亲和力、抗原性核酸(含单一类型的DNA和RNA)动物病毒(DNA、RNA、单链、双链)植物病毒(RNA、单链、双链)噬菌体(DNA、单链、双链)②繁衍方式:为仰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衍[讲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吸附—侵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附:类病毒(游离的核酸致病体)二原核生物界《一》、细菌(根瘤菌)一、形态(个体微小、形态多样)⑴、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⑵、杆菌⑶、螺旋菌二、结构⑴、常规结构:由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区(DNA 袒露)⑵、附属结构:荚膜(多糖或多肽,有爱惜作用)、鞭毛(蛋白质,协助运动)、芽孢(细菌生长一按时期后形成的休眠体,含水量低、耐热性强,对不良环境有极强的抗性)3、营养方式同化作用方面⑴、多数为异养①腐生细菌(枯草杆菌)②寄生细菌(痢疾杆菌)⑵、少数自养①光合细菌绿硫细菌:6CO2+12H2S→C6H12O6+6H2O+12S(光能+细菌叶绿素)②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无机物氧化提供的能量,将CO2合成有机物)硝化细菌(氨→亚硝酸)硫细菌(硫化物→硫→硫酸)铁细菌(亚铁→高铁)⑶、兼性自养(氢细菌:氢→水)异化作用方面⑴、多数为宜氧细菌⑵、厌氧细菌(乳酸菌发酵)⑶、兼性厌氧细菌:硝酸盐还原细菌⑷、微量好氧细菌:拟杆菌属中的个别种4、二分割裂生殖,繁衍能力强核割裂→形成横隔壁→子细胞分离五、研究方式⑴、显微镜⑵、培育基⑶、革兰氏染色[染色(草酸铵+碘)→脱色(乙醇)→再染色(蕃红)]阳性:不脱色阴性:脱色并染上蕃红的颜色《二》、蓝藻(最先的原核蓝藻显现于35—33亿年前)[念珠藻(地木耳、发菜)、]一、形态结构⑴、单细胞、群体。
生物分类知识

生物分类知识生物分类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它致力于对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归类进行研究。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本文将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分类系统。
一、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形态分类原则、进化分类原则和综合分类原则。
1. 形态分类原则形态分类原则是基于生物形态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
通过对生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方式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种分类方法在早期使用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没有遗传学知识的阶段。
2. 进化分类原则进化分类原则是基于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行分类。
根据生物的共同祖先以及演化分支的关系,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种分类方法更符合生物的实际演化情况,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3. 综合分类原则综合分类原则是综合利用形态分类和进化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通过对生物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
这种分类方法结合了形态和进化的特点,更加准确地体现了生物的分类关系。
二、常用的生物分类系统生物分类系统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包括传统分类系统、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和分子分类系统。
1. 传统分类系统传统分类系统是基于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家的经验进行分类。
它主要分为门、纲、目、科、属和种等不同级别,通过对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进行综合考察,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
2. 系统发育分类系统系统发育分类系统是基于进化分类原则,通过对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它们的分类关系。
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根据生物间的演化分支和共同祖先来划分分类群。
系统发育分类系统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生物的进化关系。
3. 分子分类系统分子分类系统是基于生物的分子遗传学信息进行分类。
通过对生物的DNA序列、蛋白质结构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它们的分类关系。
分子分类系统可以更精细地划分生物的分类群,对一些形态相似但遗传关系复杂的生物进行分类有较好效果。
生物分类学(最新完整版)

生物分类学要想弄清楚生物的分类,首先要理解几个基本的名词:1.原核细胞、原核生物: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故只有原核或称为拟核。
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环的直径约为 2.5nm,周长约几十纳米。
细胞结构含有:荚膜(capsule),细胞壁(murein cell wall),细胞膜(cell surface membrane),脱氧核糖核酸分子(circular DNA), 中膜体(mesosome)或间体, thykoloid, 核糖体(ribosome),鞭毛(flagellum)等,没有叶绿体(chloroplast)、线粒体(mitochondrion)等细胞器(organelles)。
没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不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无丝分裂,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后,细胞随即分裂为二。
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样运动。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均为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Actinomycete)、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植物中的蓝藻门(Cyanophyta),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分裂生殖繁殖后代。
原核生物曾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独占地球长达20亿年以上。
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而且在营养盐的蓝藻细胞结构图2.真核细胞、真核生物: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
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
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
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
《生物的分类》PPT

4.依据体内有无脊柱的特征,下列动物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A.海马、斑马 B.蜜蜂、蜂鸟 C.鱿鱼、鲤鱼 D.青蛙、蜻蜓
A
5.下列植物类群中具有根、茎、叶的是( ) ①被子植物 ②裸子植物 ③苔藓植物 ④蕨类植物 ⑤藻类植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只有① D.①②④
动物的分类
观察课本图片,尝试对10种动物进行分类:
1.动物的分类依据除了比较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2.仿照植物分类的方式将10种动物分开。3.分类时可将10种动物先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分成两组,然后再根据每种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4.不同的动物类群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5.将这些动物列到表中相应的位置。
4 把以下各类植物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6.你认为植物的分类依据了植物的哪些特征?
根、茎、叶、果实、种子、
花
形态结构
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植物分类的依据是: 植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1.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植物分类的依据是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2.植物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哪些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鸟类:(家鸽、麻雀)
哺乳类:(家兔、猫、蝙蝠)
我们还学习了:细菌、真菌、病毒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3.列举动物的主要类群。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1.什么是生物分类?生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了解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生物种类分别 科

生物种类分别科生物种类可以根据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层级划分,最常用的划分方式是根据生物的物理特征和遗传关系进行分类。
生物种类的最高分类单位是"界",不同的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形态、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
根据国际学术界的共识,现在将生物划分为五个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藻类界、菌类界和动物界。
以下是这些界及其包含的一些重要科的简要介绍:1.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和细胞器的分化。
它们包括细菌和蓝藻等。
细菌是一类广泛分布、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蓝藻是一类古老的光合细菌,也被称为蓝藻细菌或藻类。
2.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是指细胞中存在着明确的真核膜和细胞器的生物。
这个界包括了植物、动物、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植物界:植物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其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
植物界包括了藻类和陆生植物等。
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光合生物,广泛分布于水中。
陆生植物包括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动物界:动物是一类多细胞的有机体,具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等特征。
动物界包括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次界。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了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柱的动物,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真菌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其细胞壁含有几丁质。
真菌可以分为菌类和霉类两大类。
菌类包括了担子菌、子囊菌和伞菌等,而霉类包括了线霉、粘霉和酵母菌等。
原生动物界: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们具有真核膜和各种细胞器。
原生动物包括了许多类型的微生物,如纤毛虫、鞭毛虫和阿米巴虫等。
以上介绍的只是每个界中的一小部分重要科,实际上每个界下还有许多其他的科和分类单元。
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科的数量非常庞大,这里只对部分科进行了简要介绍。
生物分类简表

生物分类简表生物学家以物种演化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分类,例如犬与狼、狐的亲缘间要比犬与狮、虎、豹的关系来得亲近,所以犬与狼为同一属,犬、狼与狐同一科,犬、狼、狐与狮、虎、豹为同一目。
生物分类的最低阶层是种。
同种的雌雄个体可以互相交配,并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1960年代,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现和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生物学家在细胞学上有了新的认识,而提出许多建议,以重新分类生物。
直到1969年,康乃尔大学的Robert H. Whittaker 依生物的细胞构造及其获得营养的方式,而提出了五界系统( Five-kingdom system )─原核生物界( Monera )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植物界( Plantae )、菌物界( Myceteae )和动物界( Animalia )。
此五界只有原核生物界的成员具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核膜包围,亦即没有完整的细胞核;其它四界皆具有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均有核膜包围,亦即含有真正的细胞核,因此又合称为真核超界( Superkingdom Eukaryonta ) ,而称原核生物为原核超界( Superkingdom Prokaryonta )。
真核超界中植物界、菌物界和动物界三界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每一界各有特殊的构造及生活史,且营养方式各异。
原核生物界的成员是最原始的一群真核生物,所有不适合上述三界的真核生物均归于此类。
原生生物界大多属单细胞生物,但也包含了一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生物学家相信这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是单细胞原生生物的直接子孙。
理想上一个界里的所有成员应有一共同祖先,但原生生物界的成员似乎没有共同的祖先,因为真核细胞在演化的过程中是由数次不同的时间出现的(即内共生说)。
有些生物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将原生生物界分为数个自然群( 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 ,每一群各自独立为界,但是大部分的生物学家还是宁将它们放在同一界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生命形态病毒不具备细胞形态,一般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核酸长链包括RNA与DNA,病毒复制时有DNA的直接进行转录,而含有RNA的病毒需要进行逆转录成DNA后在进行复制)。
根据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数目计算,每一病毒颗粒的基因最多不过300个。
寄生于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也不能产生腺苷三磷酸(A TP)。
因此病毒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地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只有在进入寄主细胞之后,它才可以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和能,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全套装备,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而也是能够演化的。
由于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机构,也不能独立地繁殖,因而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
关于病毒的起源,有人认为病毒是由于寄生生活而高度退化的生物;有人认为病毒是从真核细胞脱离下来的一部分核酸和蛋白质颗粒;更多的人认为病毒是细胞形态发生以前的更低级的生命形态。
近年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
另外还发现一类只有蛋白质却没有核酸的朊粒,它可以在哺乳动物身上造成慢性疾病。
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缩小了无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距离,说明无生命与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在原核生物之下,另辟一界,即病毒界是比较合理的。
2: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是细胞的两大基本类型,它们反映细胞进化的两个阶段。
把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进展。
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线粒体、质体等膜细胞器,染色体只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不含组蛋白及其他蛋白质,没有核膜。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菌,它们都是单生的或群体的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原核生物。
大多数细菌都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不是纤维素。
细菌的主要营养方式是吸收异养,它分泌水解酶到体外,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然后将小分子营养物吸收到体内。
细菌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它们繁殖得很快,数量极大,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分解者,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和其他元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见土壤矿物质转化)。
有些细菌能使无机物氧化,从中取得能来制造食物;有些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细菌光合作用的电子供体不是水而是其他化合物如硫化氢等。
所以细菌的光合作用是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细菌的繁殖为无性繁殖,在某些种类中存在两个细胞间交换遗传物质的一种原始的有性过程──细菌接合。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均属细菌。
支原体无细胞壁,细胞非常微小,甚至比某些大的病毒粒还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是能够独立地进行生长和代谢活动的最小的生命形态。
立克次氏体的酶系统不完全,它只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葡萄糖或有机酸以产生A TP。
衣原体没有能量代谢系统,不能制造A TP。
大多数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不能独立地进行代谢活动,被认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生物。
蓝藻是能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是单生的,或群体的,也有多细胞的。
和细菌一样,蓝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肽聚糖,细胞也没有核膜和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叶绿体等。
但蓝藻细胞有由膜组成的光合片层,这是细菌所没有的。
、蓝藻含有叶绿素a,这是高等植物也含有的而为细菌所没有的一种叶绿素。
蓝藻还含有类胡萝卜素和蓝色色素──藻蓝蛋白,某些种还有红色色素──藻红蛋白,这些光合色素分布于质膜和光合片层上。
蓝藻的光合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样,用于还原CO2产生的H+,因而伴随着有机物的合成还产生分子氧,这和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截然不同。
最早的生命是在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环境中发生的(见生命起源),所以它们应该是厌氧的,又是异养的。
从厌氧到好氧,从异养到自养,是进化史上的两个重大突破。
蓝菌光合作用使地球大气从缺氧变为有氧,这样就改变了整个生态环境,为好氧生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为生物进化展开了新的前景。
在现代地球生态系统中,蓝菌仍然是生产者之一。
近年发现的原绿藻,含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
从它们的光合色素的组成以及它们的细胞结构来看,很像绿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因此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
3:真核生物和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是结构更为复杂的细胞。
它有线粒体等各种膜细胞器,有围以双层膜的细胞核,把位于核内的遗传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DNA为长链分子,与组蛋白以及其他蛋白结合而成染色体。
真核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的结果使复制的染色体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原生生物是最原始的真核生物。
原生生物的原始性不但表现在结构水平上,即停留在单细胞或其群体的水平,不分化成组织;也表现在营养方式的多样性上。
原生生物有自养的、异养的和混合营养的。
例如,眼虫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
金黄滴虫除自养和腐食性营养外,还能和动物一样吞食有机食物颗粒。
所以这些生物还没有明确地分化为动物、植物或真菌。
根据这些特性,R.H.惠特克吸收上世纪E.海克尔的意见,将原生生物列为他的5界系统中的1界,即原生生物界。
但是有些科学家主张撤销这1界,他们的理由是原生生物界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过于庞杂,大部分原生生物显然可以归入动物、植物或者真菌,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原生生物也不难使用分类学的分析方法适当地确定归属。
植物是以光合自养为主要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
典型的植物细胞都含有液泡和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
细胞质中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即含有光合色素的质体──叶绿体。
绿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中除叶绿素a外,还有叶绿素b。
多种水生藻类,因辅助光合色素的组成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是以水为电子供体的,因而都是放氧的。
光合自养是植物界的主要营养方式,只有某些低等的单细胞藻类,进行混合营养。
少数高等植物是寄生的,行次生的吸收异养,还有很少数高等植物能够捕捉小昆虫,进行吸收异养。
植物界从单细胞绿藻到被子植物是沿着适应光合作用的方向发展的。
在高等植物中植物体发生了光合器官(叶)、支持器官(茎)以及用于固定和吸收的器官(根)的分化。
叶柄和众多分枝的茎支持片状的叶向四面展开,以获得最大的光照和吸收CO2的面积。
细胞也逐步分化形成专门用于光合作用、输导和覆盖等各种组织。
大多数植物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形成配子体和孢子体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在高等植物中,孢子体不断发展分化,而配子体则趋于简化。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也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
真菌是以吸收为主要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细胞有细胞壁,至少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是如此。
细胞壁多含几丁质,也有含纤维素的。
几丁质是一种含氨基葡萄糖的多糖,是昆虫等动物骨骼的主要成分,植物细胞壁从无几丁质。
真菌细胞没有质体和光合色素。
少数真菌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的基本构造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
一整团菌丝叫菌丝体。
有的菌丝以横隔分成多个细胞,每个细胞有一个或多个核,有的菌丝无横隔而成为多核体。
菌丝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机能。
菌丝体常疏松如蛛网,以扩大吸收面积。
真菌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方式多样,主要是以无性或有性生殖产生的各种孢子作为繁殖单位。
真菌分布非常广泛。
在生态系统中,真菌是重要的分解者,分解作用的范围也许比细菌还要大一些。
粘菌是一种特殊的真菌。
它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是真菌性的,而另一段则是动物性的,其结构、行为和取食方法与变形虫相似。
粘菌被认为是介于真菌和动物之间的生物。
动物是以吞食为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
吞食异养包括捕获、吞食、消化和吸收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动物体的结构是沿着适应吞食异养的方向发展的。
单细胞动物吞入食物后形成食物泡。
食物在食物泡中被消化,然后透过膜而进入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溶酶体与之融合,是为细胞内消化。
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细胞内消化逐渐为细胞外消化所取代,食物被捕获后在消化道内由消化腺分泌酶而被消化,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经消化道吸收,并通过循环系统而被输送给身体各部的细胞。
与此相适应,多细胞动物逐步形成了复杂的排泄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外呼吸系统以及复杂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组成了复杂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机构,调节和控制着全部生理过程。
在全部生物中,只有动物的身体构造发展到如此复杂的高级水平。
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是有机食物的消费者。
在生命发展的早期,即在地球上只有蓝菌和细菌时,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两环系统。
随着真核生物特别是动物的产生和发展,两环生态系统发展成由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三环系统。
出现了今日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从类病毒、病毒到植物、动物,生物拥有众多特征鲜明的类型。
各种类型之间又有一系列中间环节,形成连续的谱系。
同时由营养方式决定的三大进化方向,在生态系统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
因而,进化既是时间过程,又是空间发展过程。
生物从时间的历史渊源和空间的生活关系来讲,都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