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句的情感和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技术性的难点。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1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20分钟时间,走近一首古诗。

这首诗叫――竹石。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

(师生板书课题)2.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幅画,画的左上角题写了一首诗,就是《竹石》。

像《竹石》这样题写在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了,我想问同学们:这首诗到底写的是竹还是石?那你知道“竹石”什么意思吗?(石缝间生长的竹子、扎根在石缝间的竹子。

)《竹石》写的是竹,而不是石。

其实不管是写竹还是石,写的都是物,《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

(板书:咏物诗)3.学诗的第一步:读!同学们预习时都读过了,能正确诵读吗?谁来读?指名读。

(三名)相机点评:读得响亮、正确,有节奏感。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会背诵了?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从小读诗、背诗,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感,把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基本没有问题,好极了!4.学诗的第二步:解!就是要理解古诗的大意。

请同学们对照字词注释,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看屏幕上,老师理解的诗句的大意,供同学们参考。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学诗的第三步:思!光理解诗句的大意还不行,还得深入思考: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深有感触?请选一个说说。

(预设: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就诗中来看,竹子遭受的“千磨万击”是哪些?(破岩、东西南北风)除了“破岩”这样恶劣的环境、“东西南北风”这样四季的严寒酷暑,竹子还会遭到哪些磨难和打击?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竹子――(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此时同学们眼里的竹子,跟刚才我们初读古诗时眼里的竹子一定不一样。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子,你会用哪个词?(请学生相机板书到黑板上)6.通过深入思考,竹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深刻起来、明亮起来、伟大起来。

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诗句,是竹子,还没有看到诗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五书中有一本书,叫《尚书》。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竹石》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的一篇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燮,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受到美得重陶。

诗歌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着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资料收集如查字典、上网查找等等形式读懂诗句,理解诗意和体悟诗情。

诗歌的韵律美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朗读,在朗读中学习,边读边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同时体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一大重点,结合诗人和创作背景,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知,发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写法,体悟内涵的情感,最后通过拓展研读,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到极大发展,他们在六年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图片工具书,自学古诗他们知识面较广,教学内容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掌握“坚劲”、“任”、“尔”的释义,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等词在文中的意思(本意、引申)。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能用自己的话翻译古诗的意思。

1.借助注释和资料收集。

2.解诗题--看诗人、明背景--知诗意--悟诗情--课堂拓展。

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结合作诗人生平,体会诗中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读题解题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1、【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华夏文化的结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师:没错,就是“梅兰竹菊”。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教学设计
郑板桥的《竹石》让我们认识了竹石的坚韧不拔,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
《竹石》教学设设计,希望你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
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
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
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
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
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
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

现在你明白
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
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⒈看图
: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

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
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⑴写过“难得糊涂”原意
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⑵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
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
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

”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
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⑶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
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⒉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画擅兰竹,其兰竹深
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⒊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⒈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

⒉指名朗读,齐读。

⒊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再读古诗。

⒉理解字意: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⒊理解诗句:
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四、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品读前两句
⑴“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
⑵“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⑶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⑷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⒉品读后两句
⑴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⑵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⑶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坚定。

⑷指导朗读。

⒊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⒋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也即借物言志的写法。

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

五、拓展延伸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六、布置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