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竹石》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自然风光,感悟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竹石》的内涵和主旨。
2.领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难点1.提炼出诗词的意境,理解其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竹石》。
2.教学课件PPT。
3.朗读材料。
4.黑板、粉笔、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类似《竹石》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氛围营造:播放作者朗读诗作或教师精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集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难点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意所在。
3.课文赏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竹石》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感悟,扩展对诗意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竹石》中的修辞性和表现手法。
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发表观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下对《竹石》的读后感,展示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意的思考,培养出对诗歌、文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怀。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1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20分钟时间,走近一首古诗。
这首诗叫――竹石。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
(师生板书课题)2.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幅画,画的左上角题写了一首诗,就是《竹石》。
像《竹石》这样题写在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了,我想问同学们:这首诗到底写的是竹还是石?那你知道“竹石”什么意思吗?(石缝间生长的竹子、扎根在石缝间的竹子。
)《竹石》写的是竹,而不是石。
其实不管是写竹还是石,写的都是物,《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
(板书:咏物诗)3.学诗的第一步:读!同学们预习时都读过了,能正确诵读吗?谁来读?指名读。
(三名)相机点评:读得响亮、正确,有节奏感。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会背诵了?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从小读诗、背诗,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感,把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基本没有问题,好极了!4.学诗的第二步:解!就是要理解古诗的大意。
请同学们对照字词注释,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看屏幕上,老师理解的诗句的大意,供同学们参考。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学诗的第三步:思!光理解诗句的大意还不行,还得深入思考: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深有感触?请选一个说说。
(预设: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就诗中来看,竹子遭受的“千磨万击”是哪些?(破岩、东西南北风)除了“破岩”这样恶劣的环境、“东西南北风”这样四季的严寒酷暑,竹子还会遭到哪些磨难和打击?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竹子――(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此时同学们眼里的竹子,跟刚才我们初读古诗时眼里的竹子一定不一样。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子,你会用哪个词?(请学生相机板书到黑板上)6.通过深入思考,竹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深刻起来、明亮起来、伟大起来。
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诗句,是竹子,还没有看到诗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五书中有一本书,叫《尚书》。
《竹石》教学方案设计

《竹石》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竹石》中所表达的哲思和情感;3.学习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4.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竹石》的作者、作品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讲述和分析《竹石》中的主要形象和意象;3.解读《竹石》中的哲思和情感;4.分析并学习《竹石》中的语言表达技巧;5.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审美教育。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是否曾有过特别喜欢的玩具或地方,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对这个玩具或地方产生特殊的情感和回忆。
第二步:介绍《竹石》(15分钟)1.介绍《竹石》的作者陈寅恪、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强调其以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特点。
2.分享《竹石》的主要形象和意象,如“角青”、“榙蒂”、“巨松”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形象和意象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
第三步:解读《竹石》(30分钟)1.分析并解读《竹石》中的主要哲思和情感,如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感叹等。
把握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竹石》中所表达哲思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学习语言表达技巧(30分钟)1.分析并学习《竹石》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运用象征、隐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语言运用练习,例如请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景物来写一篇类似《竹石》的文章,运用类似的表达技巧来描写情感和思想。
第五步:进行美的审美教育(30分钟)1.分享一些精美的自然景物画作或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其中所表达的美感和情感。
2.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以写诗、绘画、拍照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景物的欣赏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小结《竹石》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竹石》可以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人
[设计理念]
古诗简练,但容含丰富。
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
《竹石》是一首好读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的诗。
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
诗中竹、石的形象显性呈现,通过咀嚼能体味出两者的精神。
但这不是本诗的全部,必须通过这两个意象相同品性的抽纳,导出借竹与石来表现的“人”来。
故本诗的教学,应力求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以诗引诗,读出诗意;悟诗中诗,充分渲染,由意境悟诗情;读诗中诗,在多向综合中渗透人文意象。
由读懂诗意到意境悟情,就是由模糊而清晰的过程,最后的意象化理解,它又返归模糊。
同时进行适度的韵律实践,引发学生诗意思维的联觉,由此及彼,以求融会贯通之效。
巧用诗句进行写诗延伸,即使人文化的工具,同时又是工具化的人文表达,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教学于是开放而有了活力。
[设计特色]
《竹石》一诗的教学,我教过数遍,听过数遍,一直以来的教学都学习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只抓住“竹”去教、去学、去引导、去思维。
本设计,我行我所行,思我所思,变我所变,保持、凸显了自己独立的观点,不抱守经验,力求创
新。
旨在走出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暖花开来。
教学流程
《竹石》一诗现行描写的是长破岩中的傲竹及坚定不移的顽石这两个代表着铮铮铁骨、不轻易屈服的意象,实则为表现诗人之傲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本教学设计依据诗的特点,安排了四个主要环节。
一、尝试读,“雏翅试举,良辰好景初遇”
(学习古诗文,极需古韵氛围。
搭好台阶,才能让学生拾阶而上,登堂入室。
)
1 出示:
寒风侵碧翠,绿雨舞婆娑。
我本常青客,严冬奈我何?
2 自主阅读,它写的是什么?怎么理解?任由学生作答,暂不下结论。
[环节设计思路: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简单的诗句,却能表示不同的东西。
这种开放性的阅读,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探究本质的兴趣,迈出古诗阅读的第一步。
]
二、解诗意,“群燕呢喃,小园香径共徘徊”
(诗意的生成,极需感悟性思维的参与。
课外诗的猜读,为学生学习《竹石》奠定了兴致盎然的“诗维”基础。
接着,就得延续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自读、自悟,领悟诗意。
)
1 读《竹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来。
2 借助课后注释,说说诗意。
3 交流、借鉴,逐步优化,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4 指导讨论。
(1)解题。
“竹石”是指扎根石缝中的竹子。
(2)“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的含义。
5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环节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诗面意思需要一个过程。
本环节旨在通过不断地补充、修正、深化,充分地运用阅读期待,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
]
三、悟诗情,“蓬山多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竹”“石”这两个及不同又统一的意象理解,感悟作者为“人”的正气、傲气。
因为这个“人”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因此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从诗面上看,竹的描写多于石的描写;竹在题目先,会导致片面地认为诗就是写竹的。
这对本诗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但也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误,顺应学生的直观思维,在“善意的谎言”中,达成教学的最终目标。
所以,教学中可以先品“竹”,再品“石”。
)
(一)品“竹”
1 诗中写竹,写它的什么?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来理解竹的形象。
通过诗眼“破岩”的理解,引发学生想象:竹的生长在怎样的地方?四季轮回,会遭遇哪些?以情景模拟、换位体验,丰满学生对竹的精神的认识。
2 点破谜底,明确课前所读的诗是写竹子的。
理解“严冬耐我何”中的竹子的形象。
3 体会诗中诗,借用诗语赞竹。
为深化对“东西南北风”含义的理解,顺延诗意,适时荐读毛泽东的诗“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让学生化用句式“————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来赞竹。
在充分感受竹子的生活环境、四季遭遇的基础上,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对“竹”的理解和崇敬。
4 突破意象。
用一个字来概括:这是一竿——竹。
(如:劲、倔、强、韧、顽、烈等)
(二)品“石”
1 辨题:本诗写“竹”还是写“石”?(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见解)
2 研读。
从何处读懂石的?重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领会石的坚和顽。
3 赞石。
这是一块——石。
(三)悟“人”
经过两番小高潮的设伏,势已造足,该是进入最具意味的本质探求了。
对于此前扔出的关于“写竹写石的争论”的小石,终将激起诗意本源的涟漪。
奇诗出自奇人,奇人有其奇思。
起承转合,从此进入对诗作者的探求中去。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到底怪在哪里呢?分三层介绍:一、不与贪官为伍,爱民如子,说郑板桥为官时的清廉;二、不求富贵,
安平若素,指郑板桥平常的善举,常散钱于穷人;三、不跟风作画,以画寄情,郑板桥自有一套作画风格,不随当时世俗画风。
每个层面的介绍都配以相应的诗句,作为扩展性阅读,丰富学生的见识。
领略每一层的性格之“怪”后,仍用“————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句式来盛赞郑板桥。
最后概括“这是一个————的人”,以语文的方式让这样的“人”典型化为文学范畴里的“意象”。
至此,作者为什么将“竹”“石”写得那么怪,就不言而喻了。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学手法于此彰显无遗。
[本环节设计思路:对于物体精神的归纳、领悟,大多数学生是茫然的,他们不知从何入手,由何展开。
哪怕是寥寥数语的诗,也会如此。
所以必须加强阅读视角的引导。
本环节,让学生找出能展现竹子精神的词,实际上是以虚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聚焦思维。
层层缩小,由面及点,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读诗就该有诗意的表达。
借用现成的诗句来赞颂竹子,开放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进行有益的诗意思维的培养,读诗、悟诗、写诗融为一体。
这既是发散性思维的回笼应用,又是恰到好处的“诗维”启发,体现了诗教的特质。
本诗的精妙,还要善于发掘。
同样的诗句,还有另外的解读,所以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由赞“竹”思维转到赞“石”上去,这也是寻求教学变革的具体运用。
相对于读懂诗意、领悟诗情来说,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往往是
学生最难把握的。
所以引入作者相应的诗句,作为补充性阅读材料,有其必要的价值。
而且,对于读诗来说,以精要的语句甚至也是诗句的形式介绍人物的方式,似乎更符合当前的学习氛围。
这个环节的诗句引入,也是“主题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
]
(四)拓展读,“醉赏烟霞,风景这边独好”
“竹”“石”“人”合一。
郑板桥之“怪”,其实正是他的“正”。
“郑板桥”三字的含义,其实远不止课堂我们所介绍的那么简单,它还存在于很多的生活细节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继续求“怪”。
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
从他的字、号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探得其为人。
“板桥”的由来,据说跟“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关。
郑燮取这样的字,这样的号,像表露什么,引导学生解和课堂教学内容讨论、交流。
[本环节设计思路:运用学法,探究名句,深化形象,内化意象,整合教学。
]
[备用资料]
《郑板桥全集》:《劳劳亭》《莫愁湖》《长千里》《高座寺》
《方景两先生庙》《墨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