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

合集下载

滇缅之战

滇缅之战

滇缅之战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将士们坚持血战8个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终于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三军评论:英军:意大利人(英军因为交战即降,被美军称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中国:知耻而后勇(退回去,又打了回来)日军:疯狂(看看他们的侵略版图就知道)背景:美国)中国战斗司令部公关军官汇编在中国的抗击日本军队侵略战争7年多的时间中第一次成功的战略进攻战役,就是为了打通一条公路,这条公路通过印度将美国和其他盟国的物质送往被日本人封锁的中国。

怒江战役纲要那时,中国远征军在美国的战术、作战顾问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并由美国提供物质,于1944年5月11日渡过怒江,开始了旨在将盘踞在云南省西部地区的全部日本军队消灭或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也就是滇缅公路的终点站-畹町的战役。

畹町于1945年1月20日被中国远征军最后占领。

成功的怒江战役的第一个成果是:自从1942年5月5日被日本军队切断的中国唯一一条陆地上的军事物资供应线重新开通了。

1945年2月4日,重新开通的这条供应线上的第一支物质运输队到达昆明。

这支向中国运送美国军用物资的车队,由美国人和中国人驾驶着,从利多到昆明的1,074英里的史迪威公路(印度阿萨姆邦的新利多公路),穿过北缅然后连接中国西南的重新开通的滇缅公路)。

背景:中国西南的怒江战役是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目的:将盘踞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日本侵略者以及以此相关的盘踞在北缅的日本人驱逐出去,扫清这个地区的敌人,并计划建立联系着新的缅甸的利多公路和部分在中国的滇缅公路联结起来。

这将打破日本对中国长达两年的封锁,使得供给中国军队队的供应品可以通过来自印度的陆地交通线送到中国军队的手中,即实现所谓“史迪威的梦想”。

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

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

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2007年10月,我从北京出发,千里独行,经昆明,过保山,当我在绵绵秋雨之中站在滇西极边之城腾冲的国殇墓园时,面对一座座斑驳的远征军将士的墓碑,心里肃然起敬。

到腾冲来,参观远征军的陵园,一直以来是我的愿望。

半个世纪之后,翻开历史,依旧是惨痛的一页。

1939年,南宁沦陷;1940年,越南沦陷,1941年,香港沦陷;1942年,缅甸沦陷。

日寇相继封锁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与西南边境的国际缓助要道:滇越铁路,进而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滥炸,同时越边中缅边界,侵占潞江以西。

缅甸告急~云南告急~中国告急~为了支援在缅英军,打通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援助要道:滇缅公路,1942年,中国向缅甸派出约10万的远征军。

在缅甸,从1943年开始,远征军对缅北的日寇进行反攻;在滇西,从1944年起,远征军对盘居在腾冲到龙陵一线的日寇发起滇西大反攻,并于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接着远征军势如破竹,于11月收复龙陵,芒市,并于1945年1月27日,在德宏芒友与缅北远征军会师。

同月25日,连接云南昆明与印度雷多的中印公路开通。

滇西反攻告捷,收复了被日寇侵占达三年之久的潞江以西的国土,至此滇缅抗得取得全面胜利。

胜利的背后,是数万远征军将士与英勇的滇西人民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

仅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的127天里,远征军就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

而在整个滇西反攻中,远征军共伤亡67403余人。

在缅北,在野人山,在胡康河谷,在腊戍,在密支那,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长眠于异国他乡的丛林荒野之中。

在滇缅抗战博物馆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里集合的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壮士们,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你们的家。

如今,当我们享受安静与和平时,更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国家与人民而牺牲的英雄们~保山之夜路上风景腾冲的原野国殇墓园英雄敬佩墓地英雄滇缅抗战博物馆畹町桥畹町。

战地记者笔下的中国远征军

战地记者笔下的中国远征军

战地记者笔下的中国远征军张文芝【期刊名称】《云南档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29-33)【作者】张文芝【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国远征军从1941年底组建,1942年3月入缅展开对日作战至1945年3月凯旋回国,历时3年又3月,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辉煌的一页。

有关这段历史的著述数不胜数,而当年随军战地记者的相关报道,则显得更加具体、生动、翔实。

为真实报道这段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国民政府当局及中外相关媒体纷纷派出记者,跟随中国远征军将士亲临作战一线,深入中印公路修筑现场和滇西反攻阵地,用笔和镜头呈现远征军将士的艰苦、英勇和战地风采。

这些珍贵的报道,经过记者、作者的整理汇编,形成了一系列远征军抗战事迹专著、专栏、专刊。

如中国第一位战地记者乐恕人编著的《缅甸随军纪实》、彭和清编写的《缅甸大战实录》、黄仁宇著的《缅北之战》、蔡力行编著的《中国远征军》、伯华编著的《峰烟缅甸》等等。

其中,1944年12月出版,由罗时旸编撰的《我们的远征军》,汇集收纳了缅北滇西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在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新民报、大公报、扫荡报、商务日报、新蜀报、国民公报等报刊上刊登的报道,分“生活与训练”、“战地风光”、“战斗纪实”、“英雄群相”四部分,共收221篇报道,涉及一千多个事件。

报道这些事件的记者,有的是对史迪威、郑洞国、戴安澜、孙立人、廖耀湘等将军的采访,有的是在炮火声中对战场上受伤撤下疗伤战士的采访、有的是对日本战俘的采访,还有的是对战地附近市民、村民的采访和对战场的观感。

这些采访报道,再现了中国远征军与盟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传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该书作为青年丛书出版,被国民政府当局作为青年人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读物。

可见,《我们的远征军》一书在当时青年中的普及性与影响力。

如今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的《我们的远征军》第二部――“战地风光”,共计有80篇300余个事件,其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至今读来仍历历在目、感人至深。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 远征军编制表 - 驼峰航线 - 野人山 - 新一军流芳录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

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

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

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

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

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怒江战役中的故事

怒江战役中的故事

怒江战役中的故事作者:章东磐来源:《全国新书目》2009年第17期《父亲的战场》章东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7定价:32.00元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纪实作品。

它让流落在历史之外的那支部队和那段往事,再一次浮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下级军官不准恋爱那是1944年,姚上尉时任远征军八十七师二六0团二营六连副连长。

他有一位军校十四期毕业的学长杨兆勤,也是河南同乡,那时在同一营的机关枪连担任连长。

姚老伯在书中这样介绍他的好友:他的个子不算高,但双眼炯炯有神,永远挺胸直背,衣饰整洁,精神奕奕,而且对人和蔼亲切。

看着这段文字,就像看见很多张远征军人年轻时英武的脸。

那场大反攻,中国军队阵亡了32000余人。

对于几十年后的调查者,每一位阵亡者的名字都陌生而遥不可及。

唯有这位杨连长,因着一位少女的挚爱,使他在阵亡60年之后,仍能让晚来的我觉到他的气息,触到他的体温。

中国军队为了这场反攻准备了将近两年。

这场反攻的准备实际上从史迪威将军徒步撤出缅甸时就在进行了。

当时绝大多数的人包括军人,都没太把他的话当真,以为这位白头发的美国将军不过是在呓语中试图保全仅有颜面的洋阿Q。

结果,美国军队和政府都拿这个几乎所有中国将领都在泼脏水的疯老头当了真,一飞机一飞机地往中国运装备给养,一飞机一飞机地从中国往印度兰姆伽运兵。

恰是这位备受垢病的外国人,最终实现了中国军队百年来对侵略者战略反攻的梦想。

姚上尉和杨连长都是这场伟大反攻里受训于美械装备部队中的下级军官。

他们部队最初得到的命令是开赴怒江东岸进行防卫,其实那时反攻的计划已经拟定了,不对下级军官传达是保密的需要。

于是,姚上尉和杨连长都在全不知情的大战前夜进入了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

连级军官大都是二十多一点的年轻人,虽然那时国军明文规定,连级以下军官不准恋爱,但好不容易上了正连职的坎,又偏逢战火中国少有的偏安之地,青春的欲望不由自主地会奔放起来。

在大理喜洲驻扎时,姚上尉的连长就爱上了一位卖橘子的女孩子。

中国远征军ppt

中国远征军ppt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乘飞机从昆明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向蒋介石提出一 项宏大计划,即《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
1938年初,滇缅公路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公路上。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
1941十二月初,日军一周占领泰国全境,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成功。 十二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击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 新加坡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仓惶逃出澳大 利亚。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中国远征军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从1938年到1940年足够武装15个中国师的苏联装备通过一条长达2700公 里从兰州到苏联边境的西北公路进入中国。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 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止了。
苏联在对华援助上的局限性,以及国民政府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 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物资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 滇越铁路。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 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 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 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 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 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 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 ,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 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 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 4日,获得特赦释放。 • 杜聿明 中国远征军将领 杨 振宁岳父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 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 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於 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 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 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
日军:4500人 英军:约13000人 中国远征军:50000人(绝大部分在野人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五军5万人越过野人山而抵达印度的,只剩下三四千人,零头都不到 ;随军撤退的40多名妇女,生还的只有4人;而整个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10万总兵力 当中,当时为战斗而牺牲的中国军人约1万多人,却有5万人死在了野人山约在北纬26 度东经97度附近,此地为大片的丛林区及沼泽地,夏日。野人山大雨后,由于潮湿的 天气加上蚊虫,一般人难以在此地生存,必须仰赖奎宁丸,才能避免在野人山感染疟 疾。 第二次入缅作战伤亡人数
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 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 20万人。
盟军对中国远征军的评价
• “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 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 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 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 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 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 -----美国随军记者 “……中国战场失败的责任不应归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 而是军官无能,不是军队没有士气,而是统帅没有信 心。” ----史迪威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代军长-陈明仁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第88师 (师长)胡家骥 辎重团 吴涛 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高吉人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阙汉骞1944年7月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第36师 (师长) 李志鹏 1944转隶54军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第8军 何绍周(军长) 李弥(副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 铨
第一次缅战
第二次中缅印大战
• 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正式开始强 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 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 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 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敌阵坚固 ,该师五攻未客。7月1日改由第8军来 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 ,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 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 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 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 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 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 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 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 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 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 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1.简介;1944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6月初,第7l军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乃沿毕龙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

连克日军部分外围据点。

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

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

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

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

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7l军展开攻击,予日军以严重打击。

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怒江的地形在高黎贡山脉的这一边,从怒江到那一边的瑞丽江仅仅只有15英里,但是要穿过同样的河谷。

这条河比怒江小,但是是同样的河谷和山脉的地形。

海拔6,000英尺。

是到达腾冲的必经之道。

大部分可以到达缅甸的瑞丽江山脉的山路没有高黎贡山脉高,但是非常难行。

日本人一直占领着怒江西岸几乎有两年的时间。

他们在山上构筑了易守难攻的异常坚固的阵地。

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被日本人的素质抵消了许多。

中国远征军的计划包括5个纵队从两个方向进攻。

3个总队从滇缅公路以北渡过怒江。

其中两个北方纵队将从Mamien丫口(马面关)和大塘子丫口的通道越过高黎贡山,攻占日本人布防的瑞丽江。

另外一支从滇缅公路附近进攻的部队将从腾冲以东穿过,强占这个易守难攻的东方古城。

两支中国纵队从滇缅公路以南强渡怒江,然后通过平嘎占领龙陵。

在腾冲和龙陵收复后,中国军队沿着滇缅公路直逼畹町。

第6支中国军队的纵队在更南方向作战。

这只纵队开始从怒江以东出发,扫清怒江对岸的少数敌军后,占领日本人在怒江上的坚固据点滚弄。

然后从滚弄沿着一条公路向西40英里到达滇缅公路上的城市新维,腊戍在此以北仅仅35英里。

中国军队在这里动行动仅仅是一个牵制行动,为的是防止这里的敌人向北增援。

2.起因;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

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

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

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3.经过;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

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

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

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

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

”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

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

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

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

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

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

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

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

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

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1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

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

28日,第71军展开攻击,予日军以严重打击。

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4.评价;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

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重走中国军队远征之路组织委员会……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

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阙汉骞)与54军(军长周福成)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5.强渡怒江战役;强渡怒江战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

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

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

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

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

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

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

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

”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

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

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6月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

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

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

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

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

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

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

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

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

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

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

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

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阙汉骞)与54军(军长周福成)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发起抗日战略反攻。

按照作战计划,他们将从200公里的多个渡口,挥师强渡怒江,收复沦陷的腾冲。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战役,收复了滇西全部失地共38000多平方公里。

中英协商组织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1940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月4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

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因此,自1940年10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