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老兵故事
记忆中的血色远征——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最后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故事

记忆中的血色远征——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最后的中国
远征军老兵的故事
朱佳富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
【年(卷),期】2015(0)8
【摘要】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又时刻警示我们要珍爱和平,齐心协力开创未来。
笔者重新整理了5年前采访宝
泉岭农垦尚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和他们家人的资料,藉由几个从缅甸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中国老兵和他们的家人之口,来回忆这场战争的惨烈,去探寻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足迹,来祭奠那些捐躯异国的烈士英灵,来缅怀中国远征军的不朽精神。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朱佳富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宝泉岭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多为人类做好事”——访中国远征军老兵、农工党党员王权 [J], 李续亮
2.“多为人类做好事”——访中国远征军老兵、农工党党员王权 [J], 李续亮
3.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眼中的密支那战役 [J], 郭红敏
4.中国远征军健在老兵生存状态调查 [J], 彭先云
5.中国远征军老兵梁家佑 [J], 朱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飞黄的孤独晚年

图为王飞黄家的厨房。
他现在成天躺在床上,一日三餐靠家人送到床边。
老兵曾以拾荒为生现仍住破旧土坯房内
一座低矮破旧的土坯房。
这就是老兵王飞黄的家。
进入昏暗的房内,一张简易的老式木床,一床发黄破旧的蚊帐挂在几根竹竿上。
一个人躺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床上十分凌乱,床边的地上还摆满了瓶瓶罐罐。
王飞黄曾经一度以拾荒维持生计,这些瓶罐都是他以前捡的。
在老兵何前贡的掺扶下,王飞黄慢慢坐了起来。
一张消瘦、苍老的脸,一双目光呆滞的眼睛。
王飞黄如今头脑已经不清醒,有些胡言乱语,不能正常交流。
只能从他家人和志愿者口中了解他的情况。
王飞黄1937年从邵阳入伍,随即参加黄埔军校第五分校的考试并被顺利录取。
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派到廖耀湘的部队,官至中校营长。
王飞黄曾在“中国远征军”57团担任尖兵队队长,进入缅甸抗战,并先后参加了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大会战等多次抗日战役。
老人的左肩肩胛骨上有个大大的肉砣,据志愿者介绍,这是他在雪峰山战役中与日军肉搏时受伤留下的。
王飞黄有个儿子叫王可庄。
在2002年时,王可庄被诊断为脑瘤,在医院做了脑部大手术,欠下9万多元债务,他只能和儿子靠摆地摊维持生活和偿还债务。
儿子虽然就住在附近,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料老人。
这些抗日老兵大多数已经九十多岁,关爱他们已成为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
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让我们一起来关爱他们,温暖他们原本寒冷的晚年。
古来征战几人回(整理精校版)

古来征战几人回素材汇编0930 1306古来征战几人回远征军老兵进国门,边防武警致敬离家71年、流落缅甸67载,当年中国远征军老兵经乘国终于回到江苏句容的老家了。
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另外7名老兵。
在进入国门的那一刻,边防武警齐刷刷地敬礼。
这是对老兵们的尊敬,也是对所有抗日战士的尊敬。
▲经乘国说起家乡时非常激动。
经乘国,江苏句容人,92岁,现居缅印边境。
▲张浩东,河南西平人,93岁,现居缅甸。
▲钟云清,广西北流县人,91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王之平,河南孟津人,88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王子安,湖北人,现居住在缅甸木姐。
▲刘朝回,四川岳池人,88岁,现居缅甸腊戌。
▲林峰,广东梅县人,现居缅甸曼德勒。
2日上午11时30分,经乘国从昆明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1日晚上,得知明早上要坐上回家的飞机,经乘国老人兴奋无比,拉着记者的手不停地问着,“明早几点起床?我穿什么衣服合适?”老人还不时自言自语,“大嫂、二哥、四弟,我回来了,回来了……”1日下午2时许,当云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给老兵们签发完最后一张“外国人出入境证”的消息传入老兵的耳朵,老兵们的眼眶全部湿润了,经乘国拿起手绢直擦眼睛。
不平坦的回家路老兵们回家之路并不平坦。
由于一些老兵没有缅甸护照或身份证,不要说想出国,就是想出邦或出市,都十分困难,根本别提回祖国老家了。
经常送老兵回国探亲的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合会副会长王玉顺对此感受更深,他告诉记者,很多老兵都非常想家,而通过正规渠道又很难获得批准,他们就悄悄偷渡进入云南后,担心被查出,他们根本不敢坐飞机,大多选择条件较差的汽车或绿皮火车,如履薄冰地往家赶。
到家后,偷偷摸摸待上几天,又偷偷摸摸返回。
王玉顺说,为了帮老兵们正大光明地回家,他们找了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进展都不大。
直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给这些中国远征军老兵颁发纪念章,流落在缅甸的老兵们才获得国家的承认与认可。
之后,进入国内容易了些。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
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
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吧!“我是一个抗战老兵。
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
”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
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
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
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
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
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与鬼子兵交上了火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
随后,队伍就出发了。
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
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
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
“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
九千远征军腾冲殉国

封面故事九千远征军腾冲殉国当年,他们正值生命中最好的年华,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腾冲,与日寇殊死搏斗,长眠于此。
在英雄的荣光中,他们却悄然逝去……文 / 本刊记者 王哲“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
”1942年,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在《告滇西父老书》中慷慨陈词,后来的战事也正如他所说的悲壮与豪迈……腾冲,如今是地处滇西的一处旅游胜地,当游客们落脚到舒适的客栈、浸在怡人的温泉中尽情地享受远离喧嚣的世外风光与淳朴独特的边陲民风时,可曾想起,这样的美好是7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极为惨烈的焦土之战与近万将士的牺牲所换来的。
老兵回忆焦土之战“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这是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的名言。
90后小伙儿周渝近年来投入到寻访滇西抗战老兵的事业中,抢救性地积累了大量老兵口述史的资料,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讲述了91岁老人何绍清的参战经历。
1941年底,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了切断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陆地通道——滇缅公路,日本法西斯从东南亚反抄中国的大后方。
1942年5月,腾冲沦陷。
中日双方隔怒江对峙两年后的1944年5月,为策应中、英、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反攻战役。
在战况最为惨烈的最后几十天里,何绍清所在的机枪连作为后续部队投入了收复腾冲的战斗。
当时,中国军队是霍揆彰指挥的远征军第20集团军,守城部队为日军148联队成员组成的“腾越守备队”。
身为当年的机枪手,老人说起来头头是道:“我们的机枪是马克沁,每分钟250发子弹,比日本400发的重机枪要差一些。
我们一个班18个人只有两支步枪、一挺机枪,训练的时候一人只能打5发。
”有一天,何绍清发现机枪都换成了新的,紧接着就接到作战命令。
老兵,回家!

警 的心 。 局领导立即指示 , 全局 民警全力 办 妥出入境手续 。获悉老 人家境情况后 掀 开的是一 段战火纷飞的抗击 日本侵略 以赴 ,千 方百计为抗战远征军老 兵刘辉 又为老人送上 50 元 路费 , 00 为老人回家 军 的历史 。 寻找到 家和 亲人。全局 民警迎着 艰难 曲 之行付出爱心 。 13 , 9 8年 刘辉正在 江西吉 安府 ( ) 市
是的, 刘辉老人此次故 乡之行 . 真 过孙 春龙 转告给刘辉老人后 ,刘辉老人 将老 人护送 到老家樟 树市 阁山镇 关坊村 还 多亏 了老人家 乡樟 树市公安局的 民警们 高兴 得几 夜没合眼 , 向孙春龙说 , 他 我一 委上卢村 。 啊1 4月 3日凌 晨 0时 0 分 , 8 孙春龙在 网 定 回家 乡去看 看 ,也完成我储存 在心中
折, 经过艰辛查找 、 寻觅 , 终于为老兵刘
为让刘辉老人此次 家乡之行平平安 中学读 书。 卢沟桥事变后 , 日本侵略军把
3 民 安 21 第3 6人 公 0 年 1期 1
P l ecrl 警界 oi i e c c
魔爪伸 向中国。 刘辉满 爱国之心 , 瞒着
作 为在缅甸抗击 日本侵 略者I 远征 跳 。 勺 . 回到故土 ,刘辉 老人的心情一直处
令率领 部 队协 助华 侨 向中国 内地转移 。 首先用战车开上前 , 日军 的地 道压垮 , 啊! 老人深沉的话语, 将 ” 几多感慨, 几多顿 转移中 , 队被 日本军追击 , 部 被迫 向印度 日军的武器弹药全被 埋了 ,从而 日失去 悟。
父母义胆从军 , 进入 当时的“ 中央 国际宪 军 , 老人 能清晰记起的都是胜仗 。 兵队 ” 二团一营 。学习一年于 13 年 毕 99
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抗战老兵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中的参与到抗日战争里的士兵,包括作战于国内正面战场的士兵和赴缅远征军等。
以下是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大约在六十五年前,在一个宁静的村子里,居住着和睦的一家人。
一天中午,他们十五岁的孩子正在和他的父母吃饭。
突然,一队官兵闯了进来,一把抓住那个十五岁的孩子,就把他给抓走了。
于是,刚才还笑声不断的屋子里,只留下了那对既绝望又可怜的夫妇的痛苦声。
在六十五年后战争也结束了,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已成了白发鬓鬓的老人。
于是他连夜赶回他的故乡,但是他已经走了有足足六十五年了。
他又老了,他的故乡也变了,他小时候的伙伴也死得差不多了。
他害怕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于是他盼望着能遇到一个认识的人,但是他等了好久也不见一个人影。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他面前晃过,他急忙把那个人叫住,他看了又看,那个人也对他瞧了又瞧。
终于,那个老兵认出来那个人,那个人正是他小时候的玩伴,于是,他急忙问那个人:“我的家里还有那些人?”“看,你的家人在那儿!”那个老人指着松树下的坟墓说。
老兵只好伤心的回了“家”。
回到家,他看见他家院子里有很多野兔,那些野兔看见有生人来了,于是赶紧从狗洞中跑了出去,他再向屋顶看去,一只只野鸡在他家那光秃秃的房梁上飞来飞去。
再看院子里长满了野草,井边也长满了野草和野花。
到了中午,他看见别人都在做饭了,于是他也做饭了,他做好了饭,想,谁和我一起吃饭呢?我又该叫谁来和我一起吃饭呢?吃完了饭,他走出家门,向四周望了望。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眼泪已经打湿了他的衣服。
讲述爷爷从抗日远征军到人民解放军的传奇故事

他 知 道 太 爷 爷 是 个 说 一 不
中 国人 民 解 放 军 的 一 员 , 并 与胡 耀 邦 同志 结 下深 厚
打 点好 了行 装 。 该送 儿 的 传 奇 故 事 爷 子 走 了, 这时, 太爷 爷 拿 出
情谊 的传 奇 故事 。
了全 家 所 有 积 蓄— — 8块
太 爷 爷 就 是 很 任 性
希望都寄托在爷爷的身上。
与奶 奶 结婚 ,翌 年 我 的 父 亲 出生 , 的 劳 累身体 已经 是很 不好 , 看 着你
爷 爷 5岁开始 读 私 塾 , 由 于人 在 父 亲 出 生的 那 年 , 爷 爷在 太 爷爷 太 爷 爷 的 身体 和 你 们 幼 小 的 父 亲 ,
招 实在 是 不 情 ຫໍສະໝຸດ 走 。 这 时 , 你 太 爷爷 聪 明, 深得 老 师 的喜 爱。从 那 时起 , 的 帮助 下 ,开 办 了 自己的 学馆 ,
曾参加远征 军入缅参战的
国民 党抗 日老兵 。 爷 爷 虽 然 离开 我 们 已 经 1 5个 年 头 。但 他 在世 时给 我 们讲
迷 爷 爷
样 的 年 轻 人 去 保 家 卫 国 啊! ” 最后 太爷 爷用 无可辩
驳 的 口气说 : “ 后 天 ,你就
述 的他 那段 难 忘的 峥嵘 岁
月 ,不仅 让 我们 后 人 了解
了中华 民族 这段 悲壮 的 历
史 ,也 了解 了他 从 一 名远
征 军抗 1 3 老 兵 ,最终 成 为
从抗 日远 征军 I J 人 民解 放军
走吧 , 我 已经安 排好 了。”
听到 这 , 爷 爷很 吃 惊 ,
心里有许 多的不情 愿 , 但 二 的人 , 就 什 么也 没有说 。 第 三 天 ,太 爷 爷 为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ail文化传播网
据有关资料统计: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抗日作战,出动兵力103000人,阵亡官兵56480人。
1943年至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歼灭日军48000人,中国军队阵亡18000人。
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国内滇西发起全面反攻,光复松山、龙陵、腾冲等全部失地,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军队阵亡67403人。
战后,约有6万远征军将士遗骸散落缅甸。
还有上千远征军幸存者由于种种原因流落缅甸。
但缅甸教科书从没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记载。
台湾方面,由于曾被誉为抗战‚军神‛‚东方隆美尔‛的远征军名将孙立人晚年涉及‚兵谏‛被蒋介石软禁33年等因,有关远征军的史实被军史冷落。
大陆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远征军也一度被历史遗忘。
直到1985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热情洋溢的《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一文,以致2005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所有抗日将士颁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远征军的老兵故事才逐渐回归国人的记忆,被多部影视作品传诵……
2012年,中国远征军老兵寻访组在腾冲县进行寻访。
重访2005年寻访过的部分远征军老兵时,发现其中多位已在近几年间离世。
至今,腾冲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已不足30人。
本片仅从网络上随机选录25位腾冲老兵的相片,并附有关远征军老兵的‚故事‛,以表深情!
1942年3月底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抗日,是为了保护当时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的畅通,并解救英国盟军,但由于英军配合不力以及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战争只历时一个多月,第5军约6万人即败退野人山,战斗中牺牲近5万人,最后只剩不足3千人于6月中旬退入印度。
刘桂英是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战士。
她哽咽回忆:远征军首次出征失利,从缅甸撤退入印,杜聿明部1500余伤病员走不动,‚就问他们,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你们自己想个法子处理吧……伤兵讲,你们留一点汽油,你们走吧!他们把汽油点了火,自焚……”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缅北。
在国内台儿庄等战中屡建战功的戴安澜将军说:‚如能出国远征始偿男儿志愿!‛后果然接到出国灭寇的命令。
1942年5月16日戴将军英勇指挥作战不幸肺部中弹,26日与世长辞,年仅37岁。
当年国共两党皆致电哀悼!
2011年1月,《湖湘地理》赴深圳查阅某数据盘中的几万张图片。
这批图片原始出处为美国国家档案馆,是67年前美军通信兵团164照相连所拍,地点是中缅印战区,为当时中国抗战远征军部队所在战场。
正是这批照片为中国远征军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1944年8月2日,中国远征军对腾冲发起总攻,攻城十分艰难。
老兵彭良回忆:‚我们把梯子搭在城墙上,爬城墙打日军。
爬上时鬼子不打枪直接用刺刀把我们戳下来。
‛老兵杨大雄回忆:‚城墙上有枪口,我们打几百枪,即使打进了枪洞去也打不死他们!‛
腾冲城墙牢牢掌握在日军手中,攻城部队伤亡已超过千人,但上级‚焦土抗战‛的命令不可违抗。
‚指挥官拿着名单,安排一批四名士兵上梯子,嗒嗒,掉下来,另几个再上,又掉下来,伤员堆成了一堆。
‛老兵董灯玉说:‚血水从城墙下成股地淌下来。
‛
一个故事流传至今:那天远征军一个连队接到攻打腾冲西门的命令。
出发前,大锅里的早饭怎么煮也煮不熟。
连长说:‚也许今天就是我们永别的日子。
‛果然,那天所有攻上城墙的官兵,没有一人能活着走下城墙。
正午时分,整个连队生还的只有3个人。
面对惨重的牺牲,远征军被迫开始尝试坑道爆破的方法,力图实现局部突破。
老兵尹龙举回忆:‚我带了一个工兵营,夜晚到南门城墙脚下挖洞,把几百包美国的TNT炸药塞到洞里。
天快亮的时候,拉着引线,炸开缺口,步兵就由那个缺口冲了进去。
‛
远征军高层终于意识到:不彻底消灭据城死守的日军,就无法收复腾冲。
8月5日起,美军轰炸机每天都对腾冲古城墙与市区建筑进行地毯式轰炸。
连续轰炸10多天,腾冲古城墙被炸开了19个大缺口。
8月20日,中国远征军终于从三个方向突破了腾冲城墙!
收复腾冲战役中,日寇残敌死守英国领事馆。
远征军108团二营包括营长陈艺在内的600多名官兵苦战几天全部战死。
直至盟军轰炸机急速俯冲将18枚火箭弹射进馆内,加之我军火焰喷射器猛射,将馆内日军及其储存弹药全部烧烬,才拔除了这个硬钉子。
残酷的巷战开始了。
8月23日,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战报:3天时间里,远征军在腾冲城西仅仅推进15米,城东只推进了10米。
面对无处不在的日军狙击手,中国军队不得不躲进房屋与日军隔墙对峙并用美式火箭筒与手榴弹,将日军据守的建筑逐个摧毁。
老兵蒋自芳提及一个细节:‚一个日本兵,我们打了他的脚一枪,他招招手意思是再补一枪把他打死。
我们不打他就掏出手榴弹把引信一拉,炸死自己后滚下去了。
‛老兵尹龙举感叹:‚日本人死不投降就是要效忠天皇。
最后他们把电话、电报机全部砸碎,直到坚持到死。
‛
1944年9月14日10点,日军最后一处据点被炸毁。
中国远征军以9000多名官兵英勇捐躯的代价,收复了已成一片废墟的腾冲。
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座日军设防城市。
日军腾冲守备队3000余人最终被全歼,连同随军慰安妇在内,仅有53人被俘。
老兵张体留记得,打扫战场时,‚从拐角楼里跑出5个日本人投降,其中一个日本人还写字,写什么‘大日本’。
后来打了他两耳光,他才不敢再写‘大日本’了。
接着写他当兵三年,还拿出相片来说上面有他的老爹、老妈、媳妇,女儿……。
‛合着他还有人性呐!!
老兵李会映回忆,‚在腾冲和顺镇开追悼会的时候,师长说,我们预备二师上火线时是一万多人,现在只有七八百人,那么多的弟兄哪里去了?还没说完就哭了。
全场的地方政府人员、老百姓和学校的老师学生全都哭了……。
‛
曾经在腾冲坚持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及反攻浴血奋战的预备第2师、第36师、第198师、第116师、第130师和其他部队的部份官兵,抗战胜利后被整编遣散。
这些抗战勇士来自10余个省份,有家归不得,是腾冲这片热土接纳了他们,是腾冲人民以博爱的情怀收留了他们。
腾冲籍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老先生,收复腾冲后立即上书国民政府:‚应丰碑伟冢,以纪英烈,传之史志,俾边人春秋祭享,永志不忘。
‛墓园终于1945年‚七七‛抗战纪念日落成。
他的题诗是:‚八年浴血抗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写就一篇抗战史,留将后世告同胞。
‛
国殇墓园办公室段女士介绍:墓园是为纪念攻克腾冲的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所建。
当时共有9168人阵亡,其中20集团军官兵8671人。
埋葬时只找到部分阵亡将士尸骨,所以只有3346座墓碑。
这里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抗日烈士陵园。
在腾冲国殇墓园里,小团山上烈士碑以民族英雄塔为中心,按原部队序列纵队排列,按军衔高低从上至下呈放射陈布,共计3346方,分为四大块八小块,象征着远征军将士来自四面八方。
有观者云:古有兵马俑阵彰显秦皇尊位,今有英烈墓群尽展军仪国威!
远征军老兵刘志声讲过一个传奇故事:他快七十岁时回芒市去找当年在缅甸阵亡的三个战友埋葬地,为的是要把烈士埋进烈士陵园。
当时有个老乡看他挖得辛苦,就送来饮水并帮他一起挖。
找到战友遗骸时顿时彩霞满天。
一年后,那个农民家生了三胞胎。
直到1985年6月,曾在腾冲当过兵的戈叔亚作为龙陵县特聘的“二战历史顾问”,攀上松山旧战场的一处山顶,那纵横交错的战壕,坍塌阴暗的地堡、密密麻麻的枪孔,星罗棋布的士兵掩体……竟惊
得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当年这里经历过多么残酷的战争啊!‛
2005年7月,曾流落缅甸的简明亮在密支那‚史迪威公路‛旁一个中国远征军战场旁听附近缅甸政府军说:‚这里晚上经常有吓人的哭嚎声音!‛简明亮听后一下跪拜在地,向中国远征军亡灵献上酒和米等祭品。
当地的人说:‚从那之后,那里再也没有吓人的声音了。
‛
中国远征军曾在祖国热土和日寇拼过刺刀,在缅甸丛林为杀日寇洒过热血,而此后一生却默默无闻。
他们在风烛残年为拥有一枚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而在病床上热泪长流,因为:‚国家终于承认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作为儿孙难道不该感到羞愧?
一位战后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山东籍老兵张富鳞,本来打算回国,但因年事已高最终放弃。
他已经为自己选好墓地,并刻好碑文。
碑文写道:‚即长参军,抗日入缅,战后解甲,流迹佛甸……翘首北望,魂付西南。
‛
2012年4月4日央视播出《青山祭忠骨:一个都不能少》专题节目,披露国家今年将完成30万座散葬烈士墓及2000座烈士纪念设施的迁移修缮工作,还计划到2014年完成全部61万余座散葬烈士墓的抢修,这其中也包括赴缅甸中国远征军官兵遗骨的保护。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