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4含答案

合集下载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必修1--5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必修4(2)教材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必修4(2)教材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学案6 必修四(二)——《〈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 学案目标 1.重点掌握三文中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化典故等常识,背诵《滕王阁序并诗》第2、3两段。

2.重点掌握“以”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省略句式。

1.下列多义词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控蛮荆而引.瓯越恭疏短引.B.⎩⎪⎨⎪⎧一言均赋.横槊赋.诗 C.⎩⎪⎨⎪⎧ 视.清季有加视.五人之死 D.⎩⎪⎨⎪⎧都督阎公之雅望.是所望.于郡公 2.下列加点的字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百忧感.其心 B.⎩⎪⎨⎪⎧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屈.贾谊于长沙 C.⎩⎪⎨⎪⎧ 襟.三江而带.五湖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D.⎩⎪⎨⎪⎧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 3.找出下列句中所用的典故,并解释其内容。

(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晨捧袂,喜托龙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人教版必修4文言知识梳理答案

人教版必修4文言知识梳理答案

人教版必修4文言知识梳理答案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⑴不,通“否”。

⑵奉,通“捧”,用手托。

⑶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案,通“按”,察看。

⑸缪,通“穆“。

⑹孰,通“熟”,仔细。

(7)(邪通耶)【一词多义】⑴负①(依仗,凭借)②(辜负,对不起)③(违背)④(使...承担)⑤(背着)⑵使①(派)②(出使)③(让)④(使臣)⑶引①(引见,延请)②(拉)③(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白白的)②(只,只不过)⑸幸①(幸好,侥幸)②(宠幸)⑹以①凭②拿③来,连词④用以,用来⑤因为;把【古今异义】①(拜,古:授予官职今:常指一种暗示敬意的礼节)②(患,古:忧虑,担心今:祸害,灾难)③(寿,古:向人敬酒或献礼今:长命、百岁)④(去,古:分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亲戚,古:近亲及姻亲.今:和本身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⑤(指示,古:指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⑥(前进,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⑦(宣言,古:扬言,到处说今:宣告、声明,今多做名词)⑧(布衣,古:平民今:布衣服.)(9)(约束,古:约定、契约今:限制)(10)(所以,古:…的原因今:暗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词类活用】⑴名词作动词①舍,安装住宿②刃,用刀杀③衣,穿⑵名词作状语①在朝廷上②从小路⑶使动用法⑶使动用法①使……完整②使……破碎③使……承担④使……回去⑷意动用法①以……为羞耻②以……为先;后,以……为后【文言句式】(略)《苏武传》【通假字】且单女:通“汝”,你。

畔:通“叛”,反水。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保藏。

亡:通“无”,没有。

见:通“现”,显现。

祠:通“祀”,祭祀。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疆:通“强”,强壮。

伏通服,用。

驩通欢,欢聚。

霑通沾,沾湿以通已,已经。

高中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1-4答案

高中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1-4答案

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4参考答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1、(1)“矣”句末语气词(2)“供”供给(3)“悦”高兴(4)“智”明智(5)“悦”高兴(6)“返”返回(7)“震”惧怕(8)“猝”突然(9)“环”环绕(10)“彩”彩色(11)“拒”把守“纳”接纳(12)“邀”邀请(13)“背”违背(14)“早”早早地(15)“隙”隔阂,嫌怨(16)“座”座位2、(1)有二心,从属二主(2)渡河(3)满足(4)仔细考虑(5)对待(6)赠送(7)并,列(8)希望(9)宽容、原谅(10)身子向上起(11)遭受(12)一向(13)用酒肉招待宾客(14)到(15)道歉(16)责备(17)推辞(18)估计、揣测(19)劝说3、(1)出使的人。

(2)那人,指秦穆公。

(3)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走投无路。

(5)眼泪。

(6)礼品。

(7)袒露一只臂膀。

(8)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

(9)意外的变故。

(10)小人的谗言。

4、(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使动用法,使……灭亡。

(3)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

(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名词作动词,上前。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9)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0)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1)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2)意动用法,以……为迟。

(13)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14)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15)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16)名词作动词,登记。

(1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8)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19)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0)名词作动词,取道。

(2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5、(1)①助词,取独不译②助词,取独不译③助词,取独不译④代词,秦军⑤动词,到⑥词尾,不译⑦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①表承接②表承接③表承接,就④表并列⑤表顺接6、(1)动词,做、干(2)动词,认为(3)动词,是(4)介词,替(5)介词,替(6)介词,替(7)介词,被(8)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9)介词,因为7、(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状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定语后置句(7)被动句(8)省略句,“与(之)俱去”(9)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10)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11)被动句,“为”译为“被”8、断句(略)9、(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推荐】【人教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文言文ppt课件(必修4,含答案)

【推荐】【人教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文言文ppt课件(必修4,含答案)

-18-
七、明句式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及标志。
1.判断句
(1)是社稷之臣也(
)
语气词“也”表判断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语气词“也”表判断
-19-
2.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出于柙”调整为“于柙出”,“毁于椟中”调整为“于椟中毁”
( 连词,来
)
⑨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 介词,拿、用
)
-13-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对 )
②虎兕出于柙( 介词,从 )
③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表比)较,比 6.于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
⑥……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 介词,向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
“申之以孝悌之义”调整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2)宾语前置
①何以伐为(
)
“以何伐为”,介词结构宾语前置
②未之有也(
)
“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0-
3.省略句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主语
-21-
八、诵名句
将下面的名句填写完整。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 。
-26-
5.李商隐《锦瑟》 写作素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角度点拨:①发自肺腑的情感常常稍纵即逝;②情感的脉搏由自 己把握 6.李煜《虞美人》 写作素材: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角度点拨:①自古便有兴亡更替;②种因得果,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③人总有自己最合适的位置;④一味的愁怨无法改变败落的结局; ⑤记忆因为刻骨而铭心

鲁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复习资料一(含答案)

鲁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复习资料一(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资料一一、补写出下面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羽扇纶巾,谈笑间,_樯橹灰飞烟灭。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六国论》1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5、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阿房宫赋》19、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0、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5、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6、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2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四】张衡传(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四】张衡传(含答案解析)

张衡传一、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古义: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静2.举孝廉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4.覆盖周密..无际古义: 今义:周到而细密5.振声激扬..古义:今义: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6.寻其方面..古义: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7.衡下车..,治威严古义: 今义:从车上下来8.上下肃然..古义: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二、一词多义2.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咸怪其无征()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并序》)()3.就连辟公府不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瞬息可就(《活板》)()4.善衡少善属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5.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奇货可居()6.少衡少善属文()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2.名词作状语时.天下承平日久( )(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妙尽璇机之正.(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 )翻译: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翻译: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翻译: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必修四文言文标准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标准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答案一、通假字1、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8、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通“欢”。

12、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3.员径八尺(通圆,圆周)14.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古代盛酒器)15 .一时收禽(通擒,捉拿)二、古今异义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指妃嫔。

今义:指美貌女子左右:身边的侍从人员)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契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

今义:下一年)5、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古义在这个时候。

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包括内外亲属和父母。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 独畏廉将军哉(古义:难道)今义:单独9.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寿命,长寿10、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11、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12、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3、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扎实,地道,不马虎15. 自去史职(古义:离开)今义:往,到_去16、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17、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18、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而细密)19、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三、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2完璧归赵(完,使……完整)3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4大王必欲急臣(使……急)5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6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7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8.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9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1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宽待)1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12乃使从者衣褐(衣,穿)13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14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15.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16.怒发上冲冠(向上)17.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抄小路)19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去,使动用法)20.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使动用法)21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美滋润,使动用法)22反欲斗两主(斗,使……相斗,使动用法)23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24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钦佩,意动用法)25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6武能网纺缴(网:名词做动词,结网)27舆归营(舆,用车,名词作状语)28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29羝乳乃得归(名词做动词,生子)30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间,名词作状语)31.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 32. 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递眼色)三、一词多义1、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派)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者)⑤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者)⑦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拜为上卿..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2.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3.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4.臣请就汤镬..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5.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8.单于..出猎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9.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

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皆授官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清代称额驸。

10.匈奴与汉和亲..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

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11.《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

全书主要记述了从公元25年起至公元220年的195年的历史。

12.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 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

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1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15.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16.衡下车..,治威严下车:官吏初到任。

语出《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

”1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多指政事而言。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8.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臣愿奉.璧往使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召有司案.图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拜送书于庭.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予不.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信义安所见.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与旃.毛并咽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空自苦亡.人之地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前以.降及物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员.径八尺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形似酒尊.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捧”双手捧着(2)“按”审察、查看(3)“熟”仔细(4)“廷”朝廷(5)“否”不给(6)“现”表现(7)“叛”背叛(8)“毡”毛织的毡毯(9)“弆”收藏(10)“无”没有(11)“沾”沾湿“襟”衣襟“诀”辞别(12)“已”已经(13)“圆”圆周(14)“樽”酒器(15)“擒”擒拿、捕捉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窃.计欲亡走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人遗.赵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曲.在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均.之二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臣请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相如奉.璧奏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礼节甚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于是秦王不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位在廉颇之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武帝嘉.其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因厚赂.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武复穷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独有女弟..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游.于三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遂通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再迁.为太史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又多豪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视事..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上书乞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私下(2)送给(3)理亏(4)权衡、比较(5)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