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合集下载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

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其中,全域统筹结合功能区的设置,把全域的海陆资源、城市发展资源统筹在一个大的城市群框架下、突破各区市行政界线,在全域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乡协调,构建以新型功能区为特征的全域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第二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目标 (6)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任务 (10)第一节规划范围与期限 (10)第二节指导思想 (10)第三节规划原则 (10)第四节主要任务 (11)第五节规划依据 (12)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4)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二节规划目标 (14)第三节主要调控指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第一节调整与优化原则 (18)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0)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2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第三节区、市土地利用调控 (31)第六章保护与合理利用农用地 (33)第一节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3)第二节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 (35)第三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36)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7)第一节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断优化 (37)第二节保障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用地 (39)第三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0)第四节加强建设用地集约挖潜 (41)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第八章土地生态环境保育与建设 (44)第一节完善结构性生态保育空间 (44)第二节强化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5)第三节全面实施绿化建设工程 (46)第四节加强管护稳定湿地生态系统 (47)第五节加大海岸带土地保护 (48)第九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49)第一节建设用地布局及发展方向 (49)第二节建设用地规划及控制指标 (49)第三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3)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3)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56)第一节完善逐级控制管理体系 (56)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目标管理 (56)第三节加大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管控 (56)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经济措施 (57)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 (57)附 表附表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基础数据表(2005年) (58)附表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指标表 (59)附表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调整表 (60)附表4各区、市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 (61)附表5各区、市园地、林地面积预期指标表 (61)附表6全市及各区、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表 (62)附表7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表 (63)附表8各区、市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表 (63)附表9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 (64)附表10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表 (65)附 图附图1青岛市区位图附图2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附图3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4青岛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5青岛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附图6青岛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7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2006-2020年)附图8青岛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附图9青岛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前 言青岛市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特色城市。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解读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更好的发挥道路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思路,积极推进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市规划局迅速展开了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修编工作。

目前,《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编制完成。

《规划》分为12个章节、两万余字,涵盖了远期交通规模预测、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对外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物流货运系统规划、停放车系统规划、交通管理系统规划等城市交通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清晰地描绘出未来青岛的立体交通框架。

该《规划》由青岛市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组织编制,由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和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接编制。

构建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本次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重点研究范围为中心城区,面积1408平方公里;对外交通部分兼顾市域,面积10654平方公里。

据了解,规划专家通过建立青岛市交通预测模型,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得到以下预测结果:2020年,居民一日出行总量由现在776万人次/日增加到1276万人次/日;机动车发展规模由现在52.3万辆增加到120万辆左右,千人拥有率由149辆增加到220-280辆;公交出行比重由现在21.5%提高到35%左右,其他机动化出行由现在31%提高到41%左右;公交车辆由现在5030标台增加到12000-13000标台;前湾港疏港交通由现在约4万标准货车/日增加到10-12万标准货车/日。

规划提出了未来交通体系发展总目标:营造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发展模式上,将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适度发展、非机动化交通得到提倡、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发展模式。

规划提出了构建“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交通服务体系的目标。

2020年青岛城市规划

2020年青岛城市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传承和延续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坚持“环湾布局、生态间隔”的规划理念,形成“三城联动”的空间组成架构。

依托以胶州湾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固化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发展规模,统筹旧城更新与新区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东岸城区做优做美、北岸城区做高做新、西岸城区做大做强,构建功能复合、生态宜居、内生活力的海湾集合型中心城区。

青岛新闻网3月4日讯201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新版总体规划划定了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按照“三主、五副、多层级”网络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将青岛分成: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

详细规划各中心区的定位,将青岛打造成“三城联动、组团发展”的海湾型中心城区。

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216.8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2.48%,人均35.55平方米。

【城市主中心】:东岸浮山湾中心区、西岸唐岛湾中心区、北岸红岛湾中心区 浮山湾中心区:是青岛市的行政服务、金融商务、商业旅游服务中心。

范围为延安三路、敦化路、燕儿岛路及浮山湾围合的区域,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唐岛湾中心区:是西海岸新区的行政服务、商务商贸、金融信息、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中心。

范围为太行山路、香江路、衡山路及唐岛湾围合的区域,以及朝阳山周边区域,面积约4.24平方公里。

红岛湾中心区:是青岛市的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科技研发、旅游服务中心,由红岛的国际会议、文化旅游中心,智力岛的科技研发中心,河套的商务会展、体育医疗中心共同组成,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城市副中心】:李沧、崂山、城阳、青岛湾老城区和辛安五个城市副中心 李沧副中心:是胶州湾东岸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对于完善青岛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许可变更管理规定》的通知-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许可变更管理规定》的通知-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许可变更管理规定》的通知正文:----------------------------------------------------------------------------------------------------------------------------------------------------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许可变更管理规定》的通知各派出分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经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将《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许可变更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0年3月31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许可变更管理规定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许可变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审批流程再造,制定本规定。

一、适用范围尚未取得竣工规划核实文件的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变更和已竣工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更,适用本规定。

二、变更内容和程序(一)规划条件和选址意见书变更1.规划条件中容积率和用地性质变更“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因区(市)政府原因确需变更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19〕16号)的规定办理。

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因公共利益需要、城乡规划调整、国家省市政策变化等原因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确需变更的,可以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19〕16号)的规定办理。

2.规划条件中其他内容的变更建设单位申请变更规划条件中其他内容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依法进行公示后进行变更。

3.选址意见书变更选址意见书变更内容涉及发改部门审批内容的,建设单位应先取得发改部门同意变更意见,涉及规划条件变更的应当按程序变更规划条件。

青岛市噪声质量标准功能区适用区域划分规定

青岛市噪声质量标准功能区适用区域划分规定

青岛市区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划分规定(青岛市人民政府2010年月日发布)第一条为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声环境质量,依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分区控制性规划,结合青岛市区声环境噪声污染分布现状及特点,决定对青岛市区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进行调整,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高新区行政区域。

第三条本规定引用标准GB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1519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9660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第四条声环境功能区分类(一)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二)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三)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四)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五)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

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两侧区域。

第五条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一)0类区:昼间50dB(A);夜间40dB(A);(二)1类区:昼间55dB(A);夜间45dB(A);(三)2类区:昼间60dB(A);夜间50dB(A);(四)3类区:昼间65dB(A);夜间55dB(A);(五)4a类区:昼间70dB(A);夜间55dB(A);4b类区:昼间70dB(A);夜间60dB(A)。

第六条4类声环境功能区按GB/T1519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第七条位于交通干线两侧50米内的固定噪声源,其排放噪声执行所在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广场修善类项目建议书(1)

广场修善类项目建议书(1)

第一章概述一、背景与依据(一)、背景1、所在城市背景青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市新一轮规划(2006-2020)了确定“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

按新规划构想: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新规划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为外圈层的拥湾发展格局,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团、鳌山组团、田横组团。

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2、项目所在区域背景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省政府《关于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青岛市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

市北区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

西部濒临胶州湾,东部与崂山区为邻,北部与李沧区接壤,南部与市南区毗连,东西最大距离1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海岸线长17.83公里,总面积63.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82万人,户籍人口86.5万人,人口密度1.55万人/平方公里,辖19个街道办事处、173个社区居委会。

市北区是青岛市工商业的发祥地。

区内集聚了啤酒、纺织等现代民族工业,台东镇、大鲍岛、小鲍岛等区域是青岛商业的起源地,拥有全国知名的特大型深水港口青岛港,孕育了海尔、青啤、四方机厂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涌现出郝建秀、张瑞敏、常德传等一批知名人物。

作为青岛市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目前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1%。

市北区是青岛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革命运动的摇篮。

这里人文资源集聚,文化底蕴厚重,集中了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科教文化资源,拥有黄台路、四方路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和青岛啤酒街、青岛文化街等各具风情的特色街区。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5城市环境分析5.1城市概况:⑴地理位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

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⑵行政区域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⑶城市人口常住总人口845.61万人、户籍总人口761.5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 347.45 万人、户籍人口276.25万人。

⑷海岸(岛)基本情况青岛的大陆海岸线长730.64公里,加上所属海岛的岸线,全市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

现有海岛69个,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

绝大多数海岛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地约64公里。

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5.2城市规划5.21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显示,到2020年,青岛人口将达到1200万,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5.22城市规模《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新城市规划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

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跨海大桥引桥城市特色:“山、海、城、河、岛”有机交融在协调2870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方面,统筹城市规划区生态、港口、旅游、产业与特色的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战略支点,突出滨海组团的集约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将进一步彰显青岛“山、海、城、河、岛”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打造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其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重点保护胶州湾生态“蓝核”,以崂山群脉为主形成的东部生态“绿核”,以小珠山、大珠山、铁镢山等地区为主形成的西部生态“绿核”等三大生态核心区;划定滨海生态间隔区,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严格保护滨海地区的生态资源,确保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青岛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东部沿海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是山东省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门户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引领半岛城市群走向腾飞的龙头带动城市,是整合半岛城市群成为区域统一体,实现半岛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高新区智力岛规划确定“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

依托主城主城,即青岛市的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中心,是青岛市文化教育、科技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是青岛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规划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联系,实现新、老城区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

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完善设施配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引导旧城旧村的更新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旧城旧村更新改造之间的联系,积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寻找空间,为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寻找主题,重塑城市新形象。

拥湾发展全面贯彻“环湾保护”的理念,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加强陆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科学规划利用并有效保护好胶州湾的生态岸线与港口岸线,合理有序的引导工业岸线转换为城市经济与生活岸线,确保环胶州湾地区的生态安全。

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强化环胶州湾地区团岛-老港区、四方李沧西部地区、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胶州沿海地区、红石崖地区、石化产业区、前湾港地区、海西湾地区等中心组团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切实增强环胶州湾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对外辐射能力。

依托环胶州湾地区,积极辐射和带动外围地区,构建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邻近区域为外圈层的多圈层拥湾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各圈层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

组团布局严格保护海湾、山体、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地区,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地区及各类重大市政、交通走廊,合理控制城镇发展规模,严禁城镇空间的随意扩张和无序蔓延。

依托综合交通走廊,着重强化城镇的集聚化、紧凑型发展,积极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全面推进青岛市各规模等级城镇的组团式布局、网络化发展。

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胶南、胶州、即墨城区以及外围的平度城区、莱西城区,科学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团、鳌山组团、田横组团,合理引导城镇组团的有序发展,积极发展重点镇。

轴向辐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三条区域城镇发展轴向外辐射拉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区向外轴向辐射、点轴分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

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市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

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

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国际帆船中心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文化、金融、商贸、港口、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核心区。

鳌山组团:高端会议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居住中心及海洋科研中心。

田横组团:港口、造船、临港产业基地、以海岛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琅琊组团:港口、临港产业基地,以滨海旅游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根据城镇主要特征,划分为工业型、旅游型、交通型、农副产品型集散及加工型、农贸型五种职能类型。

其中,即墨以高新技术、轻型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平度,以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莱西,以资源深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胶州,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和仓储运输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胶南,以临港产业、科教、商贸和旅游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图发展目标:强化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风貌,远近结合,新旧结合,有机更新,合理安排。

公共设施规划包括商业以及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养老设施等专项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71.50平方公里,人均14.3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24%。

欢乐滨海城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等级结构。

中心城市1个,即青岛中心城区。

次中心城市8个,包括即墨城区、胶州城区、平度城区、莱西城区、田横组团,鳌山组团,琅琊组团。

小城镇66个,其中重点镇14个,一般镇52个。

以海岸带为主体,向海域、近海岛屿和陆域纵深延伸,以滨海城市风貌区、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形成“一线、两翼、二十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

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的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青岛,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主体功能为青岛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

缩小南北差距,结合青岛北站改造,逐步改造北部传统工业,加快实施传统工业搬迁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完善北部配套设施,提升北部整体环境。

黄岛,指黄岛区,主体功能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贸易集散中心、旅游度假地,现代制造业基地,西海岸地区的中心城区。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海港物流,合理控制石化产业发展规模,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形成六个功能区,即唐岛湾中心区、国际物流贸易枢纽港区、修造船基地、风凰岛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重石化基地。

红岛,指城阳区,主体功能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基地。

规划形成东部的城阳中心区、空港经济区和西部的棘洪滩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南部红岛片区。

其中,东部地区主要结合空港,重点发展航空服务、货运代理、商务会展等现代综合服务业,西部地区主要打造为青岛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集聚区,红岛片区预留为未来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会展中心,通过引进世界级项目的开发,使其成为整个红岛组团的标志性地区。

崂山,指崂山区,主体功能为青岛市旅游度假基地,科教研发中心,商务会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发展区及孵化基地。

严格保护崂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青岛市旅游度假产业的核心基地。

为充分发挥奥运带头作用,适应青岛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青岛市滨海沿线及海岛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带来的新要求,编制了《青岛市游艇码头专项规划》,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旅游模式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使之成为发展高端度假旅游项目的载体,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带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蓝色文明”。

旅游规划图青岛市游艇码头专项规划图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市海岛开发利用规划图青岛市所辖海域共有68个海岛(黄岛除外),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全部为基岩岛,自东北向西南分布在全长710.9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

它们是青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也是大青岛的重要海上拓展空间。

规划遵照国际海岛保护与利用标准,结合海岛资源特点,建立集国防、旅游、休闲、度假、科研科普、渔业、海洋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的海岛群落,拓展海上青岛的度假旅游版图,形成海陆一体,陆岛联动的“山、海、城、岛”的城。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要求,2002年编制了《青岛市市区商业网点专业规划(2003—2010年)》。

该规划对推动青岛市商业网点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青岛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业网点网络和商品市场体系,把青岛建设成为区域性贸易中心,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