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含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一、观潮导学概述观潮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一同观潮的经历。
本导学案将从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目标以及相关思考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课文内容回顾课文《观潮》主要写了作者和父亲一同前往海滩观赏潮汐的情景。
文章开头通过描绘海浪汹涌的画面,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随后,作者和父亲乘坐小汽车来到海滩,观看着一波波的潮水涌上岸边,逐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对石头的喜爱,并因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三、阅读目标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的阅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2.感受并理解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3.了解作者对石头的喜爱;4.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的重要性。
四、思考问题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观赏潮汐的?2.你觉得作者对石头的热爱有什么特别之处?3.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五、思考展开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什么方式观赏潮汐?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乘坐小汽车前往海滩观赏潮汐。
他们沿着崖壁的道路行驶,靠近了大海,通过遥望或者靠近潮水的方式来观赏潮汐。
2.作者为什么对石头情有独钟?作者对石头情有独钟是因为石头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而且它们在人们的脚下也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
石头给作者的感触很深,他喜欢观察它们的动静,喜欢听到它们碰撞的声音。
3.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它们,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和滥用。
同时,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让其保持原有的美丽和生态平衡。
六、拓展阅读如果你对自然中的其他景观和动物也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籍或者文章,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奥秘和美丽。
或者你也可以尝试亲自去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接触大自然,增加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
七、总结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和父亲观赏潮汐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②评价:从几方面来说潮来时的情景。
(提倡多角度表述)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准备,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2)摘录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教学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2)播放录象。
(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
(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
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
(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
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
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
(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
指导朗读)▲小组赛读。
(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观潮

1.观潮观潮课型新讲课教课过程第一课时1. 会认读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学习目标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事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觉大潮的壮观情景。
学习要点抓住要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1.收集钱塘江大潮的有关图片和资料。
(学生)学前准备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3.自学生字,熟读课文。
(学生)教课环节导案教案达标检测1.用讲话法引出课1. 填一填。
题:大江海洋不单有风平( 1“)观潮”是指 _________,一、讲话导浪静的时候,因为月亮和 1. 学生自由沟通课题的入。
“观”是 ________的意思。
(用时:5 分太阳的吸引力作用,时而意思。
( 2)“八月十八潮,壮观天钟)会发生准时涨落现象,这 2. 齐读课题。
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就叫做“潮”。
(出示图片)赞_____________的千古名句。
2. 板书课题。
1. 学生自读课文,圈 1. 同桌间沟通生字、新词2. 划去带点字不正确的读出生字、新词,并自学。
自学状况。
音。
2.教师检查预习情(1)特别要注意,“蒙”闷 (mēn m èn) 雷况。
字中间的短横不可以丢,“薄”涨 (zh ǎnɡ zh ànɡ) 潮(1)读准多音字:字不可以写成左右构造,“昂”踮 (di ǎn diàn) 着脚二、自学生字闷( mèn)雷薄( bó)字下半部分的左侧不可以加点。
风号 (h áo hào) 浪吼词,整体感雾(2)新词理解。
3.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知。
(用时:15 分钟)风号( háo)浪吼笼盖:指像笼子似的罩在释。
涨(zhǎnɡ)起颤( ch上边。
观: A. 看 B. 看到的情景àn)动矗立:像山岳同样高耸而 C. 对事物的认识(2)理解以下词语的牢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①天下奇景 ()意思:不行摇动。
②乐观(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鼎沸:用来形容喧杂、混③浮光掠影 ()沸漫天卷地(3)指名读课文,正音。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9年语文_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2)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9年语文_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2)》摘要:《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一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一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好材料。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涉及到自然景观的描绘、人文历史的介绍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象的课文,他们往往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现象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知识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象的想象和体会。
3.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大潮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呈现(10分钟)a.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
c.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绘的景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1.让生字走进语境。
清晨,大海上空笼罩着蒙蒙的薄雾。
不一会儿,浪潮奔腾而来,油如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拍打着宽阔的大地。
随着新日的冉冉升起,海边又逐渐恢复了平静。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震动(zhèn)沸腾(fú)B.鼎沸(dǐng)哀号(háo)C.霎时(shà)昂首(áng)D.屹立(XXX)称为(chēng)3.品读句子,完成练。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XXX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这句话把大潮比喻成闷雷,形象地描写了它的威力。
②形象的比喻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补充下列句子。
雨越下越大,好像XXX倒挂在天上。
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花儿徐徐飘落,如同雪花纷飞。
一颗颗葡萄犹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又仿佛是红宝石般美丽!2)XXX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待着,盼望着。
①句中“人山人海”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观潮的人非常多。
体现人多的成语还有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②“昂首东望”“等待着、盼望着”等词形象地再现了潮来前人们的急切心情。
这个句子从侧面描写了大潮的奇特。
4.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填序号)①沸腾(3)鼎沸②风平浪静(1)③浩浩荡荡(5)④水天一色(4)⑤波涛汹涌(2)⑥大地震动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平静如镜。
潮来时,江面上波涛汹涌,潮水声犹如轰鸣。
海堤上人山人海,根本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一色的地方。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第一潮”。
课文按“等待潮水”、“潮水来临”、“潮水退去”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浩浩荡荡、波涛汹涌、水天一色、天下第一。
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观潮》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导学环节
1.导入:介绍故事《观潮》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现象对人类的
影响。
2.导读: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思考导学
问题:
–什么是潮汐?
–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潮汐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情?
3.学习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包括潮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课文分析:解读文章中的生词词语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同总结出结论并进行展示。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阅读
和作业要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观潮》为例,通过潮汐现象展开课堂教学。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
需要深入了解故事背景,把握教学重点,便于为学生导学提供支持。
在导学环节,教师需要多渠道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师生公用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学习重难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预习导学】
1、初读课文,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艨()艟()shū()尔一
()善泅()倍穹()珠翠罗qǐ()sù()迎而上Jiù()赁()看幕如lǚ()平地鲸波万rèn( )
2、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
(5)珠翠罗绮溢目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方:(8)如履平地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为:逝:(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
出
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干: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古义:今义:(2)吞天沃日古义:今义:(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今义:
标枪:古义:今义: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海涌银为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仅: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身百变()
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合作探究】(观看钱塘江大潮直播视频)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达标检测】
1、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2、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3、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天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下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观潮来后:恢复平静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略
2、(1)用水淋洗(2)突然(3)微,一点(4)高(5)满(6)农历十六(7)当……时(8)踩(9)被去,往(10)刺着文采(11)逆流迎着潮水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12)江岸
3、(1)外城姓(2)用水淋洗肥沃(3)名词,马动词,骑马举枪一种体育器材
4、(1)被当作,作为算是(2)凭借而,连词(3)几乎,将近仅仅(4)景象看(5)气势阵势(6)本领能够(7)
腾起翻腾
5、(1)被动句,其中“为……所”表被动(2)判断句,“也”表判断(3)省略句,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百度—视频—2014钱塘江大潮直播(1、新蓝网:2013钱塘江大潮袭来众人狂奔现场场面壮观刺激;2、爆米花网:钱塘江大潮撞击美女坝,金属板瞬间冲倒;6、东方新闻网:钱塘江大潮“美女二回头”)
1、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以下教师讲解: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
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
2、(教师讲解: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
)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达标检测】
1、(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如履平地(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2、C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