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昼夜长短

合集下载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有什么口诀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有什么口诀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什么口诀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

1昼夜长短怎幺变化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6:规律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简述为:点哪哪昼长,越高越长向哪哪增长,二至最长。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昼夜长短计算——看“特点”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求D点的夜长。因D点所 在的夜弧(即CD弧线) 跨经度120°,故D点夜 长为8小时。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 所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 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 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 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 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越大。如下图所示: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专题(图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专题(图文)

2.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空间图示
出现极昼时,太阳的运转轨迹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α ± β︱
α=当地纬度 β=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①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 地纬度之差; ③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 为两地纬度之和。
6.22前后 次年6.22前后
3.21前后
9.23前后 次年3.21前后
12.22前后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 ,冬 至日时影子最 长 。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北回归线 0 南回归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 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例2、惠安县(25°N,118ºE)为了相应国家节能 减排的政策,决定引进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以满足 师生日常热水供应。
1、9月23日,为使热水 器有很好的效果,调节支架 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 角为:
25°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 北两侧递减。
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 晨昏线:等于0°。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②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上节回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秋二分、夏至、冬至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二)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一)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直射点(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 越长,所以三点中C点白昼最短;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长短相同,日出日落 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规范解答】(1)画图略 (2)A C (3)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② 南 (5)BC
(3)昼夜长短的计算 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的经度数,然后用下面公式计 算昼长或夜长:
昼长时数
昼弧所跨经度数 1小时 15 夜弧所跨经度数 夜长时数 1小时 1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 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 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 逐渐变短 正午最短 逐渐变 长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日影长短的方法 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离直射 点所在纬度越近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2.五带划分
读图,完成(1)、(2)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
3、因此在教学中,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直观形象地呈现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不同的现象,其次创设情境,探究归纳,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说一年中,地球上南北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预期学生活动]
【回答】
天门升旗时间和日出时间相同/
每个月的时间不一样,夏天升旗时间早,冬天比较晚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会绕着太阳公转。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我们可以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它的存在,导致形成晨昏线并不时时刻刻与经线圈重合,继而产生二分二至点,与不同的季节。
从北极上空来看,又会有怎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从北极上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春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极圈以北地区都是出于白天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极昼现象就是一天24小时都处于白天的现象。而且极昼范围从北极点逐渐达到北极圈。相反,南极上空来看,南极出现了极夜现象。
题目:第一章第三节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课标中是“分析”二字,表明了,学生要达到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课标中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仅要分析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该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加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