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经典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作者:陈建青康东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曹丕的《典论·论文》产生于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目的(一)文学目的关于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曹丕在《典论·论文》开篇时有明确说明: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要求君子“审己度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欣赏对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这样就可以免于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毛病。

可以看出,这是曹丕站在文学家的立场上,从文学的角度创作而成。

(二)立言目的曹丕写作《典论·论文》还具有非常强烈的立言目的。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周彡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周彡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这段话已经明确道出《典论·论文》写作的立言目的,即通过文章传名于后世,“可以不朽”。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谈到他认为的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可以说,对身后不朽名声的追求,是古代文人的梦想,是他们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而“立言”是实现不朽的最高途径。

二、《典论·论文》的内容曹丕的《典论·论文》探讨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在中古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问题、文体问题都已被涉及。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曹丕十分重视文学(包括诗赋、诔铭、书记、奏议等广义上的文学概念)的价值,他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体学阐释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体学阐释
敢 者也 , 之决也 。 平 而 畅者 , 之通 微 。 微也 者 , 之 义 色 谓 通 智
味 。 果 仅 凭 文 学 自身 的 发 展 与 人 们 的 喜 爱 , 们 对 文 体 如 人 的 追求 不 可能 迅速 地 达 到 如此 疯狂 状 态 。我 们 不 能够 把
人 们 喜 爱 文 章 的 种 种 现 象 当 成 是 其 兴 盛 的 原 因 ,也 不 能 够把 此 时期 文 章或 文 体 的兴 盛 理想 化 地归 之 于 “ 艺术 为
标 准 也 受 到 人 们 的 质 疑 : 以 汉 之 广 博 ,士 民 之 众 多 , “ 朝 廷 之 清 明 , 下 之 修 治 , 官 无 直 吏 , 无 良臣 。此 非 今 上 而 位 世 之 无 贤 也 , 贤 者 废 锢 而 不 得 进 达 于 圣 主 之 朝 尔 … … 乃 贡 士 者 , 复 依 其 质 干 , 其 才 行 也 , 虚 造 空 美 , 地 非 准 直 扫 洞 说 。 [一 由 察 举 制 选 上 来 的 官 吏 , 是 些 无 能 之 辈 , ”1 4 都
标 准 ; 时 , 汉 末 军 阀 战 乱 之 际 , 取 、 得 人 才 是 军 阀 同 在 争 获
具体 的表 现 。人们 对 文 章 的重 视 , 就 是对 文 体 的重 视 。 也 由 中 国 传 统 思 维 方 式 的 特 点 ,此 时 期 的 文 体 观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以文 类 文 体 与个 体 文 体 结 合 的体 用 一 如 的 文 体 楣
植 ,与 杨 德 祖 书 》 , 植 说 得 虽 然 夸 张 了 点 , 足 以 反 映 《 )曹 却 当 时 的 士 子 尽 一 切 之 能 事 学 习 文 章 写 作 并 力 图 使 自 己 的 文 章 所 形成 的个 体 文 体 是 独 树 一 帜 的 , 有些 疯 狂 的意 颇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其《与吴质书》中,曹丕批评“观古今文人, 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文人总是要 惹麻烦,这是个性使然,统治者深感头痛,曹 丕只是对徐干表示赞许,说:“而伟长独怀文 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 者矣。著《中论》!"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 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魏志·王 昶传》王昶作《戒子书》曰:“北海徐伟长, 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 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 贬。”像徐干那样与世无争,惟以著述为追求, 正是曹丕欣赏的文人处世方式,如此算盘,几 与鲁迅先生所谓“文学自觉”丝毫无涉。
❖ 因此以准帝王的身份,曹丕努力要把士风纳入到 扬、班之士人精神道统中去,士人不是通过“杀 身以成仁”方式,而是以学术文化建树来务求垂 名不朽,士人与己相安于今世,自己偷梁换柱等 勾当,士人尽可视而不见,统治者可以避开士人 当下之锋芒,与承党锢之流风余韵者之执著于是 非原则不同,这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却不意鼓励 了王逸所指责的那种“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的独善思想,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士人精神 状态。曹丕明确指出,士人最佳处世方式是像古 之作者那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扬 雄那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 卢照邻《长安古意》),于士人非但可以全 身远祸,而且还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何乐而不为也!
❖ 《世说新语·方正》第3条:“魏文帝受禅,陈群 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 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 形于色。’”陈群是荀彧的女婿,他也是迫于压 力,不得不接受禅代的现实;七子之一王粲《公 讌诗》:“克符周公业,弈世不可追。”七子们 也无意劝进,实在有些阳助阴挤的意思。这与曹 操在“武事”割据当中,以消灭经学影响,企图 身登九五的初衷,可谓捍格不入。故而,荀彧与 曹操相处,最后不得善终。可以看出,在曹操思 想意识中,立德附庸于立功,强权是乱世唯一的 真理,荀彧们或不明世故,或挺身挑战,均“逆 我者亡”。曹丕政治也十分峻切,《世说新 语·言语》第10条载刘桢指责曹丕“纲目不疏”, 曹丕推行禁锢统治,也可以看出他对士人防备森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其人及其时代
曹丕是一个政治家、学者、诗人。他多才多
艺,有胆有识。政治上主张“以德化民”, 被后人成为“旧时明君的典型”(郭沫若)。 作为一个学者,他一生博览群书,曾经动员 大批学有专长的人将当时众多书籍分门别类, 编成《皇览》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 类书。同时,他还是一个诗人,写了不少优 秀的诗,其中,有五言,有七言,大都感情 真挚,文辞优美。
文体论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书论的写作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铭诔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诗赋欲丽 (肯定审美价值)。
文气说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
为主”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 与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 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 艺术风格。
文以气为主:关于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认识
曹丕认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是以“气”为
支撑的。这个“气”表现在作家艺术家身上, 具化为作家艺术家的主体的道德、性格、气 质及审美修养,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融入文 学艺术作品诸因素中去,则是文学艺术的风 格。这风格是独特的,也只有独特,才能形 成风格。
文以气为主:关于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认识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曹丕认为,作家才。他 的基本态度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众多的文体决定作家的文学创作只能在某些 领域保持优势,即他只可能在一个或几个领 域独领风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独领风骚。 这是由作家、艺术家的修养、气质、情感、 性格等因素所决定的。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曹丕从古往今来的文学批评实践中领悟了“文人相 轻”这一心理,在《典论· 论文》开篇就说:“文人 相轻,自古而然。”他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的恶 习,这一陋习是贯穿古今的,说到底,是一种民族 心理在文学批评中的表现。曹丕分析了这一恶习产 生的原因,他认为是作家、批评家的认识偏差问题, 只做到了“知己”,而没做到“知彼”。一方面表 现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对别人长处的视而 不见;另一方面表现对自己短处的视而不见,对别 人短处的视而易见。

论曹丕《典论论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也是曹丕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这篇文章创作于三国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总体评价、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三个方面探讨曹丕《典论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曹丕《典论论文》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文气”、“文章”、“文人”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文学现象的评述,阐述了曹丕对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该文表现出曹丕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曹丕的政治才能表现在诸多方面,其最大特点在于他具备了统筹全局的能力。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丕以独特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注重法制建设,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使得魏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此外,曹丕还实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选拔和任用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这一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蓝本。

在文化政策方面,曹丕提倡“建安风骨”,极力推崇有才华的文化人。

他尊重知识分子,将他们的作品视为瑰宝,这使得建安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曹丕在位期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曹植、王粲、阮瑀等,他们共同为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曹丕还大力发展佛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曹丕《典论论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文体现了曹丕深邃的文学见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亦是他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在历史上,曹丕《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批评、政治智慧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学批评时,曹丕的《典论论文》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这部创作于三国时期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文气说”,强调了作家的个人风格和才华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典论论文》中曹丕如何以独特的见解,为中国文学批评开创了新的篇章。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摘要:曹丕,及其著名的《典论·论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汉魏之交文学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典论·论文》中心在于论述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文气论。

文气论自曹丕提出后,得到普遍接受及认可,并不断深化发展,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影响极大。

就如今而言,文气论的当代价值仍不容小觑。

关键词:曹丕文气论发展当代价值汉魏之交文学思想的变化,集中反映在曹氏父子身上。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篇十分重要的著作。

《典论·论文》从分析“建安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对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

文气论是其中重要命题之一。

此后,文气论经后世文论家的进一步说明或运用于实践,得到了更全面的完善补充和发展。

因此,文气论实际上不仅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且在当代文学批评上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即文气论。

这里讲的“气”,是指作家的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说到“气”,我们自然会想到孟子的“养气说”。

但曹丕的“气”与孟子的“气”是不同的。

孟子的“气”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使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后天学习而成;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是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既“不可力强而致”,也不能由父兄以移子弟。

所以,不能简单把二者等同而论。

关于“气”对“文”的影响,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不同的气质、个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各有所长。

这点曹丕以“七子”为代表,说明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

在《典论·论文》的第三段,曹丕就“七子”所长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论。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三、《典论·论文》明确提出了“文气说”理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1.“文以气为主”首先。

它启示人们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追寻文学创作动机的起源,文学活动不再以对客观对象的描摹、阐发作为第一要务.而是将立足点转移到创作者自身。

文学活动虽然是主、客体的统一,但主体才是活动的真正领导者和实施者。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呕心沥血,融入思想和感情的再创造的产物。

其次,它其实是以“气”来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下,打破了从先秦到两汉统治了数百年的“文以载道”的专制地位。

文学活动虽然可以而且应当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

但它不应像儒家提倡的那样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传声筒和教化规范民众的教科书.文学更主要的任务是表达创作主体的心声、艺术个性.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表达途径和审美对象。

2.文气有“清”“浊”之分。

由于创作主体各异,不同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文气”,所以,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他所谓的“清”是指阳刚的俊秀豪迈的特点,而“浊”气则是指阴柔的凝重沉郁的特点。

大体上,他已经将风格概括为两种对立不同的类别,这在风格研究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由于“气”的不同,即作家创作风格不同,所以也就不能以此之长,责彼之短。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以此为依据,从“气”的角度去评论作家,虽扼要,却是中肯的。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是指徐干的作品具有舒缓的风格特点;评孔融“体气高妙”,是说其文章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形成他的文章所不可及的一种风范;称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是指其作品具有自由奔放的风格,但失之于不够紧凑。

这些都是从气的角度来探讨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的。

3.文气“不可移”曹丕认为。

文学作品的“清”、“浊”是由作家的先天素质所决定的,所以是与生俱来的,不会改变的,也不能传授、影响的。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自古以来,学者们就互相鄙视。

傅义之写信给班固和伯仲,顾孝之写信给弟弟赵:“吴忠可以用他属于文学的能力为兰台的历史写作,他不能停止写作。

”这位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但不善于用笔迹书写。

她很少善于准备。

她擅长彼此的长处,轻视彼此的短处。

俗话说,“如果你家里有扫帚,你可以享受成千上万的黄金。

”很难看出问题所在。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曹丕经典理论与论文)21.请用“/”给文中画““一句一句。

(2分)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22.作者认为“学者相互鄙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3分)23.文中划线句可用成语□□□□概括。

(2分)24.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文章结尾提到的“七个儿子”的角色。

(4分)参考答案21.(2分)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不在一个身体里写作/很少善于准备22.(3分)各自凭借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轻视被人不擅长的文体。

23.(2分)自尊2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反对文人相轻,提倡应审己度人2分,赞扬七子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长处,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

2分参考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

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